李 静
一份有着岁月沉淀的文学刊物,总是在时光深处镌刻着特有的印痕。它承载着人们对于文学的虔诚与热爱,记录着无数作者、读者的蜕变和成长,更重要的是那份对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一份优秀的文学刊物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这不仅要求它在内容上有较高的文学品质和思想内涵,同时还要在形式上特色鲜明。文学刊物的封面设计是形式传达的重要手段,读者对刊物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封面,视觉表现能带给读者最直接的感官体验。现代人对于美学的考量范围愈发宽泛,刊物的评判标准因而也愈加多元化,封面设计无疑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刊物的视觉设计沿革,有利于综合性地把握刊物的发展方向。
创刊于1950年的《山东文学》,在7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凭借其独特的刊物特色,立足齐鲁,面向全国,为“文学鲁军”的形成、凝聚和扩沿推波助澜,奠定其深厚的文学地位。历经七十载的《山东文学》,不仅内容上成果丰硕,不同时期的装帧设计也赏心悦目,最为突出的体现在刊物的封面设计上。纵观各时期的封面设计作品,受时代背景、受众审美、设计理念、设计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历经多次风格上的转变,折射出文学刊物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的关系。了解《山东文学》刊物的视觉变化,可以更快地捕捉刊物的文化艺术底蕴,更好地推动《山东文学》装帧设计的艺术化表达。
随着新中国成立而展开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需要文艺工作者去讴歌新时代、新生活,塑造新人物。特别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行动纲领,以及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对文学思潮的影响。在此时代背景影响下的文学基调多是激昂、奋进、质朴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
这一时期《山东文学》的封面设计风格多采用写实类和装饰类表现手法,画面在严肃稳重、浓郁的革命精神和倡导时代精神的主基调下,偶有灵巧活泼的文艺形式出现。开本以大32开、大16开为主,刊名、刊期突出,文字采用手写体,字号大且醒目。画面元素多以具象的人物形象、情节场景,剪影式的传统四方连续图案及体现齐鲁特色的景观为主,以手绘方式表现。刊物以年为单位,设计的统一、连贯性不强,同年在版式上会有较大跨度的变化。色彩明亮,配色多以中国传统撞色形式表现,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
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958年、1965年和1978年的设计风格。1958年,受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封面设计风格更多地表现为形势特征突出、图像气势恢弘,色彩鲜艳明快,画面多以红色为主,版式主要以图片与文字上下平衡式构图,饱满有张力,带有激昂的视觉冲击力,十分迎合当时“红光亮”的审美特征;1965年的封面设计构图四平八稳,刊名、刊期置于画面上方醒目位置,下方采用宣传画式的艺术表现形式,采用的绘画作品大多场景宏大,人物形象庄严、质朴,画面感强,图像内容多以工农为主体,舞台亮相式的人物群像造型,体现了一种“图史互证”的记录性留存,许是当时美编用意于此;到了1978年,创意思维逐渐显露,文字的表现形式开始鲜活,“山东文学” 四个字通过拆解重组,使文字融入画面之中。文字与画面不再只是独立地对视,通过文字与剪影式装饰纹样的叠加,使画面更具整体性、艺术性。同时,图像还出现了图形与图画的嵌套,适度留白的画面感,中英文文字的结合编排,使字母符号化,化为视觉元素融入封面之中。但1978年前后,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封面设计摒弃了前期具象人物、场景画面故事性的突出,整体以朴素的装饰性设计为主,相对保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艺术界迎来文艺大解放,文学艺术流派众多,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探索热情高涨。特别是第二次东学西渐文化交流的发生,使大量国外的文化理念、优秀作品、生活方式被引入我国,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文学艺术形式空前活跃,呈现多元化的繁荣景象。
此时《山东文学》的封面设计发生了较大变化,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更加灵活,创意思维进一步体现。画面逐渐摆脱旧有模式化的宣传形式,积极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思想,开始尝试特色鲜明的设计表现形式,注重封面设计的整体性以及刊物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关联。开本继续沿用大16开,刊名、刊期开始作为视觉设计元素融入到封面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这20年是在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每一年封面的改版既有突破又有传承。
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980年、1989年和2000年的封面设计风格。此时的文学领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新状态、新生代等流派产生,多元化的文学作品需要艺术形式上的关联。1980年的《山东文学》,明显看出美编开始受西方现代平面设计风格的影响,突破传统美术形式,从具象绘画、写实主义向非具象非写实方向发展,观念性设计凸显。这一年的封面设计颇有瑞士国际主义风格,追求几何学式的严谨,简洁明快的版式编排。图形抽象概括,文字使用无衬线字体,版式编排带有律动感,使封面具有结构化、秩序性。1989年上半年出版的6期刊物,封面设计上没有很大的惊喜,倒是绘画元素在手法上的表现使人眼前一亮,抽象水墨绘画带有当代艺术的韵味,但在版式编排上,画面元素过于大且满,刊名字号占画面近三分之二,缺乏美感。可以看出,当时美编试图将设计风格向抽象艺术靠拢,但由于处于探索阶段,难免显得生硬。如果适当留白,将文字作为图形在画面中有层次的运用,与水墨绘画相结合,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就不失为一个好的封面设计了。到了1989年下半年出版的6期刊物,封面设计受荷兰“风格派”的影响,借鉴抽象艺术大师蒙德里安的作品,将大块红色、黄色、黑色、绿色和蓝色构成画面,试图传达“新造型主义”的纯粹精神。在这一系列封面设计中,美编并没有单纯的照搬,而是将东西方艺术融合表现,在运用“风格派”手法的同时,将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剪纸艺术作为设计元素融入其中。即达到了观念上的突破,又兼具了时代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碰撞。2000年的封面设计,可以说是一种回归。在东学西渐文化交流过程中,艺术家们在广泛地学习吸收西方文化理念与方法后,开始思考适合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路径。他们认为中国的平面设计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要用先进的设计理念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因而2000年《山东文学》的封面设计,结合当下,回归传统。这一年的封面设计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创意极佳。封面的连续性、系列性强,画面丰富且主次分明,色调沉稳内敛。版式中点、线、面的结合具有层次感,刊名、刊期、辅文、图形的组合,精心而不刻意,既有传统文化悠然超脱之感,又有现代艺术的理性严谨。最为难得的是,封面中绘画作品围绕每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创作而成,具有故事性、欣赏性。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在传达文学艺术作品的同时,兼具版式设计的美感和艺术性,虚实相生,疏密有致。封面绘画作品由时任《山东文学》副社长的陈全胜先生创作,陈先生从事美术工作数十年,擅长水墨、工笔、插画等,选用他的作品入刊,无疑对刊物的艺术审美、格调和境界有很大的提升。
进入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学艺术多元化态势鲜明。受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影响,这种变化是顺应时代需求的必然产物。文化地域的交流与融合,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得文学艺术有更多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形式和传播手段。
受技术手段发展的影响,如Adobe Photoshop、illustrator等平面设计软件的普及、印刷技术的提高,《山东文学》这一阶段的封面设计开始摆脱手绘形式,运用设计排版软件表达创意观念。在设计全球化的背景下,创作风格带有时代感、科技感,偏重形式化的艺术表达。尽管如此,但也并没有抛弃和背离与传统艺术的结合。开本继续沿用大16开,刊名的字体改为鲁迅体且一直沿用至今,这是一种品牌特有的延续性,有助于形成刊物独有的识别体系。版式灵活,尝试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创意性的封面切割延长。每一年的封面设计形式、图案、色彩具有延续性、系列性、完整统一性。21世纪以来的《山东文学》的封面设计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1年-2005年,2006年-2010年,2011年-2016年。
2001年-2005年的封面设计是一种实验、探索、革新的过程。在突出刊名、刊号的前提下,运用抽象主义手法,将夸张的图形、图片相结合,加入设计软件的特效,创造出技术性的艺术效果。整个封面色彩丰富、带有动感,大胆独特的创作风格将抽象几何纯粹的表现在画面中,给读者带来一种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到了2006年-2010年,封面采用图片与底色叠加的手法设计,背景首次采用大面积纯度饱和、明度明亮的色彩填充,并伴有肌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戏剧人物、传统纹样、剪纸艺术、手绘作品),通过技术手段将图片与背景以叠影的形式相结合,图片融于底色,使画面具有层次变化、主次对比。值得一提的是,封面中的细节元素处理到位,起到了点睛的效果。如2006年,封面小色块的运用,将本来孤立的文字与图片通过画面分割、集合的方法,使其统一连贯。诸如此类的还有如刊期、主办单位等指示性信息,不再是单纯的排列,而是作为一个单位元素进行设计,疏密有致、层次分明,增加了读者阅读的可识别性。这一阶段的封面,现代技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使画面更加丰富,且具有文艺气息。
2011年-2016年的封面设计,受当代艺术设计的影响,开始追求平面化、符号化的设计语言,刊期和色彩的变化成为刊物不同期数的主要识别对象,画面简约、概括,传达了一种“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但这并不表示单纯的运用色块、图形符号进行创作是简单随意的涂鸦,美编同样加入了创意理念在其中,只不过他是浅隐性的,需要读者通过自身文化素养的高低来解读,更注重一种自我认知的感受。2012年-2016年的封面设计,并没有浮夸、华丽、宏大的画面语言,反之是极简主义的表现手法。它的优秀在于耐人寻味、贴合刊物特色,文化味儿浓。在刊名突出置于画面顶部位置的前提下,美编采用了大量的留白,唯一作为封面装饰元素的符号——一笔带有水墨效果的图案,使读者可展开的联想范围很大。它可以看做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标点、文字的一撇,齐鲁的山峰,作家作品内容不经意的流露,等等。这无疑可以视为一种当代设计理念的生动诠释。
2017年至今,《山东文学》的封面设计是对前人数年经验的传承和发扬,在总结前期各阶段的设计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延续、创新。结合刊物定位,受众审美,将极简主义、抽象主义、装饰风格穿插运用其中,在当下艺术设计风格多元化的影响之下,保留文学刊物特有的风格定位,同时,注重整体感、层次感、艺术感,提升刊物的艺术品位和内涵深度,将不断积累的设计理念和刊物内容相衔接,注重读者的审美体验,吸引读者、留住读者,更好地推动《山东文学》装帧设计的艺术化表达,综合性地把握刊物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