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鑫
2015年7月31日,我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见证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那个难忘时刻依然历历在目。时光如梭,如今距离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开幕已经越来越近了。很快,我就将作为中国青年报的特派记者,亲临北京冬奥会的报道现场,从而完整经历北京冬奥会从申办、筹备到举办的整个过程。
回顾过去这六年多的时间,中国冰雪运动以令世界惊叹的速度推广普及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三亿人参与冰雪”从口号逐渐变为现实;与此同时,作为一名从事冰雪报道已有17年时间的一线体育记者,我也深深感受到,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媒体来说,原本较为边缘化的冰雪领域报道,也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备的这六年多时间里由冷趋热,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大多数中国媒体对报道冬奥会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
2004年我进入中国青年报体育部工作,一进报社就赶上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也被报社派往了雅典奥运会的比赛现场。那个时候,中国媒体对夏季奥运会的报道早已竞争激烈,各家媒体打破了脑袋希望能从中国奥委会拿到一张采访夏奥会的记者证(中国内地的文字、摄影类记者证,由国际奥委会发放到中国奥委会,再由中国奥委会分配给国内各家媒体)。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中国青年报共有两张奥运记者证。两张奥运记者证名额也是中国奥委会分配给大多数中央新闻单位(除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之外)比较常态化的数量。而地方媒体能否得到奥运记者证,与其所在的省份有多少奥运夺金点有关。相对来说,竞技体育实力较强的省市,比如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媒体,能分配到更多的奥运记者证。但依然是僧多粥少,一般也只有省级党报和强势地方媒体才能分配到一两张奥运记者证。显而易见的是,各家能获得奥运记者证的媒体,记者证的数量也是远远满足不了自身对夏季奥运会的报道需求。以中国青年报为例,2004年雅典奥运会分配到两张奥运记者证,但从需要完成的报道任务量看,四张记者证才比较合适。因此,雅典奥运会,中国青年报派往前方的记者共有四人,其中两人持证,另外两人只能通过购买奥运门票的方式进入比赛现场进行采访报道。
□ 图为作者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现场。
雅典奥运会之后不到两年就是2006年都灵冬奥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当时国内媒体普遍对冬奥会的报道热情不高,不少媒体对冬奥记者证的渴求度也不是太高。
按照中国奥委会分配冬奥会记者证的常规办法,中央新闻单位(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之外)一般都能分配到至少一张冬奥会记者证,地方媒体则主要来自东北三省和北京、上海等少量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起夏季运动项目在全国各省市区遍地开花的高度普及状况不同,冬季运动在国内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仅限于东北三省开展,因此,对报道冬奥会有需求的地方媒体也主要来自东三省。
与国内各家媒体想方设法争得夏奥会记者证形成反差的是,他们对冬奥会的记者证显得不那么在意。中国青年报当时也是在已经获得都灵冬奥会记者证的情况下,未派记者去往前方。但在夏奥会的报道上,这种不够珍惜奥运记者名额的现象几乎不可能发生。
2006 年都灵冬奥会,是我第一次报道冬奥会,虽然人在后方,但也每天关注比赛进程。印象最深的就是当韩晓鹏在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上夺得中国第一枚雪上项目冬奥金牌时,我向身在前方的其他媒体同行打听现场消息,惊讶地发现,当时在都灵冬奥会采访的大多数中国记者当天并不在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比赛现场,打听了一圈最后了解到,当天可能只有三四家中国媒体有记者去往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进行采访,大多数中国记者都分散在其他比赛现场。韩晓鹏夺冠的确是当届冬奥会的一个冷门,但连大多数身在都灵的中国记者也没有现场见证他夺冠的这一历史时刻,至少说明一个问题,中国媒体对冬季项目的关注、了解还是太少。其实,夏季奥运会上也经常会出现中国运动员爆冷夺冠的情况,但对于长期跟踪采访这一项目的中国记者来说,通常都能准确预判中国运动员的成绩走向,不至于出现大多数中国媒体缺席中国运动员奥运夺冠现场的尴尬。
很遗憾的是,在冬奥赛场上,这样的尴尬直到2014年索契冬奥会时还在发生。2014年索契冬奥会,中国运动员张虹夺得速度滑冰女子1000米冠军,这是中国夺得的第一枚速度滑冰冬奥金牌。速度滑冰是中国最早开始尝试冬奥夺金突破的项目,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却晚于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和花样滑冰,可以说是几代人的拼搏、努力终于迎来了梦圆的时刻,张虹的这枚金牌极具历史意义。然而,和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大多数中国媒体没有预判到韩晓鹏夺冠一样,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现场,大多数中国媒体同样没有预判到张虹的夺冠,包括我。结果就是,我们这一大批正在短道速滑比赛现场采访的中国记者,大概有一二十人,在惊闻张虹夺冠的消息之后,撒开了腿跑向速度滑冰赛场。所幸索契冬奥会的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比赛场馆相距不远,并且当时短道速滑比赛已经结束,中国记者可以毫无顾虑地离开短道速滑比赛现场。大概10分钟后,中国记者的大部队终于跑步抵达速度滑冰比赛场馆。张虹的教练冯庆波当时正在混合采访区接受采访,他身边原本只有两三个记者,突然一下子被大批中国记者围住,他还有一些吃惊,但很快恢复了平静。这种被本国媒体团团围住的景象才是一名冬奥夺冠运动员及其教练应有的“待遇”。
2014年索契冬奥会,是我首次赴前方采访冬奥会,当时我已经现场采访过三届夏季奥运会(2004雅典、2008北京、2012伦敦),却是第一次现场采访冬奥会。在奥运现场能够明显感受到中国媒体报道冬奥会的力度远比不上夏奥会,比如我们中国青年报,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每天两个整版作为奥运专版,发稿量大约是每天一万五千字,但2014年索契冬奥会,我们每天只在体育版上发一至两条冬奥会的相关报道,每天发稿量只有两三千字。
但2014年索契冬奥会期间,北京已经明确表示将申办2022年冬奥会,中国媒体对冰雪运动和对冬奥会的报道热情已经开始升温,至少从中国青年报来说,对冬奥会的报道已经不仅限于比赛本身,而是开始讨论如何推动大众冰雪运动的发展、如何对冬奥比赛场馆进行更好的赛后利用、如何让冰雪运动走进更多的学校等等。实际上,中国媒体对冰雪运动报道视角的转变,也在索契冬奥会结束之后的几年里越发明显地体现出来。
再回到为什么大多数中国媒体未能准确预判韩晓鹏、张虹夺冠,进而提前做好采访准备的问题,那是因为,冰雪运动在中国长期属于冷门项目,绝大多数中国媒体都没有专职采访冰雪运动的记者(都是兼项记者),包括我们中国青年报在内,我是唯一的冰雪项目记者,但是我同时还要跑很多夏季运动项目。由于并非冰雪运动的专项记者,也就很难做到对冰雪运动有特别深入的了解。
中国媒体对冰雪运动的报道不够重视,与中国冰雪运动的整体竞技水平不高和群众普及度不高有直接关系。中国直到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才首次获得冬奥金牌,比夏季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晚了18年,而且直到今天,中国也只在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花样滑冰、速度滑冰四个项目上夺取过冬奥会金牌,和中国作为夏季奥运会上的强国地位不同,在冬奥会赛场上,中国的整体竞技实力只能算作国际二流水平。以我现场采访过两届冬奥会(2014索契、2018平昌)的感受看,中国记者在冬奥会的现场采访基本上固定在两个场馆,一是短道速滑、二是花样滑冰,再偶尔去一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单板滑雪U型槽、冰壶和速度滑冰。冬奥会大约70%的比赛项目和赛场,都与中国记者无关,因为那里绝对不会有中国运动员创造佳绩或者根本就没有中国运动员参赛。
中国冰雪运动的整体竞技实力不算突出,再加上,长期以来群众性冰雪运动又局限在北方少数省份开展,冰雪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大众影响力不足,这进一步导致大多数中国媒体对冰雪运动的报道不是特别“感冒”。
我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前一年曾做过统计,整个2013年,我所有采访、发表的198篇新闻报道里,和冰雪运动相关的仅有10条,占比5%左右。相对来说,我还算是对冰雪运动采访热情比较高的记者,但一年下来,涉及冰雪运动的发稿量也就这么点儿。
2014年之后,受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影响,中国媒体对冰雪运动的报道明显升温,特别是2015年7月31日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之后,我从自己的工作感受和观察其他媒体,都能发现国内冰雪运动的报道加强了。
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国媒体对冬奥会的报道力度俨然有了夏奥会的水准。首先是派记者前往冬奥会现场的中国媒体明显多了,除了中央新闻单位和北方省市之外,我在平昌冬奥会现场还遇见了来自广东、上海、江苏等多个南方省市的媒体记者,可以发现,南方省市的媒体已经普遍加强冬奥会的报道;其次,各家媒体对冬奥会的报道力度明显提升。我在平昌冬奥会的发稿量比索契冬奥会时增加了不少,在春节停报的背景下,报社仍要求我继续在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端发稿,而报社对之前的冬奥会报道从未有过这样的要求。另外,在采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视频、Vlog等形式也开始更多地出现在冬奥会报道中。同时,媒体对冬奥会的报道也更加全面,往届冬奥会的报道几乎不会涉及的内容,比如对雪车雪橇、冬季两项、北欧两项等中国观众非常陌生的冬奥会项目的知识介绍,成为媒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这也是为中国观众更好地观看2022北京冬奥会做准备。
▲ 作者2021年5月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的留影,当时“雪如意”还未全部建成。
从中国冰雪项目的整体竞技实力看,近几年有了明显增强。当前正值中国各冰雪项目国家队备战北京冬奥会的冲刺阶段,国际比赛上中国运动员的捷报频传,一些中国冰雪项目运动员已经成为举国关注的明星,如武大靖、谷爱凌、韩聪、隋文静等,媒体对他们的报道已经常态化。另一方面,国内冰雪运动的氛围持续走高。北京冬奥会是全国人民关心的大事,随着国内冰雪运动场地条件大幅改善,如室内滑冰馆已经遍布国内主要城市,南方的四川、湖北、江苏等地已经兴建起滑雪场,广东、上海等地更是兴建了室内滑雪场,国内大众冰雪运动的开展达到了空前高度。几年前还让人觉得遥不可及的“三亿人参与冰雪”,如今已经成为现实。冰雪运动普及推广的大幅提升,也让冰雪运动成为媒体热门报道领域。
以我们中国青年报为例,直到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之前,我一直都是报社唯一的一名冰雪项目跑口记者,并且还是兼项,但在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之后,报社已将冰雪项目跑口记者增加为两人。2021年以来,当北京冬奥会开幕进入倒计时,我们两位冰雪项目跑口记者甚至还有些跑不过来日益增多的冰雪领域采访报道。冰雪运动相关的发稿量也在大幅增加,我现在基本上每两三天就会发一篇冰雪领域的报道,一年的发稿量100多条,相比2013年增加了10倍有余。
至于国内媒体采访北京冬奥会的记者数量,肯定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还是以我们中国青年报为例,在以往我们只派一名记者赴前方采访冬奥会的情况下,经过申请,我们这次获得了6个北京冬奥会的记者名额。据我了解,几乎所有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北京冬奥会的持证记者数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可以预见的是,即将到来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成为国内各媒体对冰雪运动报道的巅峰时刻,但国内媒体对冰雪运动报道的热情绝不会是昙花一现。当中国冰雪运动的竞技实力已经再上一个台阶,当国内民众参与冰雪运动的激情已经被点燃,冰雪运动再也不会是国内媒体眼中的冷门项目、冬奥会报道也不会再是媒体可有可无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