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钰婷
园林不仅能营造出优美的环境,还能陶冶人的情操。游憩在园林中,有利于缓解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疲惫,使心理和精神得以恢复;认识和理解园林中的文化、植物等元素,可开阔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园林设计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造景艺术及造园手法,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园林艺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和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有着较为独特的审美观,以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屹立于世界园林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代每个时期的园林都具有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典园林就开始出现。夏、商、周时期,就有了“台”的构建,此时的“台榭”主要用于祭天,到了汉代,“台榭”逐渐成为供赏玩、观景的构筑物。功能上的变化对后来园林建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到了秦汉时期,“苑囿”的出现揭开了中国造园艺术发展的序幕[1]。汉武帝时期扩建了“上林苑”,利用自然与人工构景,实现建筑与景观的有机组合,将园林打造成一个供帝王游乐、狩猎的大型山水宫苑。秦汉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初始阶段,已初步具有“园林”的性质。从三国时期的曹魏开始到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园林艺术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这个时期的诗词歌赋、山水画等文化艺术的发展对园林的形成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同时受佛教的影响,寺庙园林也开始出现。北宋时期的园林建筑趋向于朴实的风格,但园林中有关自然景色的设计布局及植物的种植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古典园林在南宋时期获得较快发展。在写意山水画的影响下,南宋时期出现了较多富有意境的园林。在写意山水园林的营造中,除了对自然景色的构建,还将自然美与意境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明清时期,我国园林艺术进入全盛时期。无论是北方的帝王宫苑还是江南的私家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巅峰,造园技术及造景手法也得到升华。
中国古典园林拥有悠久的历史,也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道家、儒家及佛教思想,对于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构建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上还受到社会思潮和道德的影响。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无处不在。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只有在“崇尚自然、追求无为”的影响下回归自然、寄情山水,才能追求“天人合一”的效果。儒家的“仁”“仁爱”这种思想,被引申为“天人合一”,注重人心的感受,强调园林景色在具有美感的同时,也要体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人的心灵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佛教注重营造意境,园林设计中讲求“美由心造、心融万有”,在建筑与自然融合中加入“留白”的概念,体现人与景的交融,利用“留白”来制造一种整体的意境,更助于感知美感,从而产生共鸣[2]。可见,“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演变与发展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传统诗词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园林艺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美学价值。“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将诗情画意运用到园林造景中,借助山水、植物、建筑赋予园林深刻的内涵,在园林设计中随处可见。诗词的派别不同,其所构建的意境也存在差异。
中国山水诗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派别,婉约派主张营造柔美意象,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如“小桥流水人家”通过构建小桥流水意境,将诗情画意融入园林景观营造中。而豪放派主张追求磅礴、粗犷之美,在园林景色的营造中追求一种蓬勃、大气的状态。文学诗词中对意境的追求影响着传统园林的意蕴和营造。将诗词意境与园林景色营造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景对诗、以诗应景,通过塑造空间意境烘托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与艺术美。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要素主要包括叠石、理水、植物、建筑4 个重要部分。园林中景色的营造得益于4 种要素在园林造景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辅以人工建造的亭、台、楼、阁、榭等多种建筑,提高园林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3.1.1 叠石
造园必筑山,园林中的山石是靠堆叠而成。“叠石造山”这一造园手法在园林中的功能有很多,如扩大园林视觉空间、遮挡视野、营造景观效果等,不仅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还可以为园林创造“虚实相生”的意境。清代的扬州之所以“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得益于叠石在园林中营造的效果。
3.1.2 理水
“无水不成园”,园林中有关水景的处理同样重要。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体的设计,称为“理水”。“理水”讲究意境和手法的应用,以不同的水体形式,配合山石、植物、建筑来组景,营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不论是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造园中都必然引水入园。集中用水多见于北方皇家园林,分散用水多见于小型庭院中[3]。苏州园林以水取胜,以水池为中心进行布局,多种山石和水体相结合;以水分隔景区空间,不同的景区以水景为主题,周围配相应的建筑、山石、植物,丰富水面景象,避免大面积水体给人以乏味单调的感觉。庭院理水,结合动静处理,层次分明、生机盎然。
3.1.3 植物
植物作为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不可或缺的。在园林造景中,植物除了有美化功能,还能体现季节交替。植物搭配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园林景观氛围。对于园林景观,讲究的是巧妙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模拟自然景致。植物除了具有观赏作用,古人也会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植物里,赋予植物拟人的品格,托物言志、寓情于景。
3.1.4 建筑
园林中有亭、台、楼、阁及榭等多种建筑形式。《园冶》中说:“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正如《园冶》中所说,扬州园林中存在很多造型别致的亭子,有“无双亭”“四望亭”“波光亭”等,与植物、山石、水景等园林其他景色相互融合。无论是亭台楼阁,还是桥榭厅廊,既可以作为观景地,又可以单独成景[4]。
造景是指通过人为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创作出所需要的景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造景手法有借景、框景、对景、漏景等,不同借景手法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5]。借景可以通过建筑楼、阁等,将能看到的景色应用到园林造景中,开辟视野,增加景观层次。框景是利用洞门、窗洞等构成边框,延长了景深,使窗洞内外的景色相呼应。对景一般讲究轴线对称,常应用于观赏角度受限、无景可借的情况。漏景由框景发展而来,是从隔扇、花窗等虚隔物看到的景色。运用不同的造景手法可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观,丰富视野,延长景深,增加景观层次。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苏州市的留园、北京市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4 大名园。拙政园是一个宅园合一的整体,面积较大,园内又包含多个小园,全园分为东、中、西、住宅4 部分。东花园明快开朗,追求田园意境,主要建筑有秫香馆、缀云峰及芙蓉榭等;中部楼台错落,修建了很多古色古香的建筑,主体建筑远香堂富有典雅之感,是拙政园内的主要景观区;西花园临水而建的波形廊曲折蜿蜒,形成“园中有园”的景象。由于地质松软、湿气很重,不适宜修建较多的建筑,因此设计以水体为主,辅以栽植,并将诗画的隐喻融入视觉层次中,使拙政园在景观层次以及功能协调上都堪称典范。
拙政园在布局、风格上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造景上讲究效法自然,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6]。拙政园以水取胜,拥有江南园林中最大的水池,园中的“水”占据着园林中1/3的面积。中花园的布局以大水池为中心,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手法打造园林景色,整个水面有聚散,互连通。理水成园,以水来增加园林意趣。园林内的亭、台、楼、榭临水而建,以水为邻,如西部花园的贴水廊,造型上模拟了水波纹曲折的形态,有利于拉近游客与自然的关系。东花园中的芙蓉榭,一半建造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凌空驾于水波之上,并与远处的亭台相呼应,增加视野的纵深感。拙政园中以水为主,回廊起伏、水波倒影、池广树茂,景色犹如一幅画卷,将诗意融合在意境里,游客走在园中,犹如置身画中,步步换景,给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为契合拙政园水的主题,园中多用荷花装饰。为营造整体氛围感,依水而建的亭、台、楼、阁的名称也取自《爱莲说》,以荷文化衬托水文化。
拙政园中利用借景、障景、漏景、对景等造景手法丰富景观层次。《园冶》借景章提出将虚实巧妙地结合,创造美的意境。例如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远香堂(见图1),利用借景的造景手法将北寺塔“借入”园中,弥补了园林中不能建造塔的遗憾,还丰富了景观空间的层次。将园林外面的景物“借”到园内,成为园中景象的一部分。“梧竹幽居”是一座依水而建的亭子(见图2),亭中有4 个圆形门洞,从不同的角度可观赏不同的景色,形成漏景,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感受。此外,“梧竹幽居”处在中部花园的中心,四面借景。园中有关“障景”的应用也较多,如位于拙政园进门处高耸的湖石缀云峰,让观园者进入园中不能马上窥见整个园林景色。另外,园中曲折的水廊、道路也利用角度的变化,营造“曲径通幽”的意境。
图1 远香堂
图2 梧竹幽居
拙政园中除了巧妙地应用造景手法,园中的匾额以及根据园林景色刻在柱子上的楹联、诗文也较好地起到点景的作用。楹联艺术是园林主人和造园者思想的真实写照。借景寓情,能够帮助游客更好地解读、感悟园林艺术,是园中景色最生动的说明书。主人将园林取名“拙政”,是因为官场上不得志,最后“守拙归田园”,享闲居之乐。远香堂取意于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名句。周敦颐将莲花称为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园林主人将自己比喻成莲花,来隐喻自己高尚的品格。“梧竹幽居”亭位于拙政园中部水池尽端,为了便于观景,在四周的墙上开了4 个圆形洞门,坐于亭中赏景有幽静舒适之感。亭中悬挂有“梧竹幽居”匾额,呼应了周围广栽梧、竹的特点,在西面墙上的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不仅描绘出清风、流水与假山的动静对比,还借大自然中的清风与明月,营造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意境,令人陶醉。
中国古典园林在每个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园林造景中,造园者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并通过堆山叠石、理水、植物配置和建筑元素结合借景、框景、障景等手法营造园林意境,实现古典园林的自然美和意境美。在今后的园林设计中,设计者不能仅单纯地对园林进行规划设计,还要把自己的思想、意境及内涵融入其中,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