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研究

2022-09-15 13:29侯俊华秦顺乔
关键词:教育学生

侯俊华,彭 珍,秦顺乔

(东华理工大学 经管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新媒体环境给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不仅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而且增强了信息的实时互动性,同时也要求整个双创教育生态体系的重构。党的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以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国战略做支撑,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融合新媒体的优势,重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从而带动创新创业教育新的发展,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探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以此促进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新媒体环境下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必要性

(一)时代变革发展的需要

在新媒体环境下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既是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召的需要,又契合了当今发展形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大国向创业大国转型的需要,唯有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才能不断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站在大数据、5G、人工智能的风口,融合新媒体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转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紧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潮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提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客观需求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是提升高校的教育水平和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讲究培养的数量,而且要注重质量的提升。新媒体下新技术具有数据存储量大、实时互动等特征,可以实现资源信息的互通性、时效性,让学生能够更有效的获取重要信息,发现创业商机。创新创业教育借助互联网技术使得仿真虚拟体验、资源共享等已经成为现实,在这种环境下,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改革和国际教育理念的接轨,促进高校教育多元化、系统化的有效推进,充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三)新媒体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

新媒体的发展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提供帮助。传统的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以讲授理论等形式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创造性培养;传统教学也缺乏课后与学生的沟通,导致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不能及时的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新媒体的教学,不仅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而且可以实时的进行互动、交流,如利用新媒体手段诸如建立QQ、微信群等云平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媒体环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

(一)新媒体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培养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模式等综合能力的教育活动。生态系统是在1935年由英国生态学家Arthur George Tansley首次提出。生态系统是系统学和生态学的融合,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系统的一种外延,也是在某个生物群体和周边所处的环境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具有相互制约作用。[1]Dunn教授首次将生态系统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领域,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由政府等多主体和生态发展相关要素构成,培养双创人才和促进创业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2-3]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新媒体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需要从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协作,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一个高质量的创业生态圈和命运共同体,从而不断的提高创业者创新创业能力和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新媒体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以培养学生为目标到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高校的教育改革和企业的协作(见图1)。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是营造良好创业氛围的必备条件;高校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它的质量高低决定整个双创的水平;企业是检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场所,通过产学研协作,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因此,一个完整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协调共生,共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

图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理念碎片化,顶层规划设计片面化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微观层面是指在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创业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相互作用的生态模式。[4]从微观层面看,创业理念碎片化,高校观念落后,片面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开设相关课程、举办相关比赛。从学生的自身角度来看,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在家长中认可度不高,不主张学生自主创业,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影响,更加青睐于稳定社会工作比如公务员、教师等。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来看,缺乏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意识,主要以灌输式的模式去培养学生,缺乏思想互动,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创业课程流于形式。此外,缺乏整体系统设计,只有部分高校结合本身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有自己的定位和战略规划。同时,未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系统工程,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

(二)课程体系单一化,师资力量薄弱化

第一,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模式单一。首先,教学课程设计存在零碎化。大多数高校双创课程体系的教育目标定位模糊,发展规划宽泛,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同小异,创业教育缺乏专业化,无针对性教材,课程内容未和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学科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融合度不够,整体功能无法体现。其次,第二课堂的课程流于形式,一些创新创业的比赛和课程大多以拿学分为主,并未真正达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最后,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方式传统化。传统媒体使得教育资源无法共享,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化,受制于空间时间的因素。

第二,创新创业的专业师资力量短缺。一个高校的师资力量决定着学校培育质量的层次高低,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配备一定的专职创业指导教师。但现实中很多高校缺少创业实战经验的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甚至有的高校没有设置创业学院,缺少战略层面的指导。此外,专职创业教师从自身发展情况看,科研项目与经费相对的不足,晋升渠道受限,在业绩考核方面无法量化,而大学生创业的见效慢、成功率低,更是直接影响专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绩效。

(三)规章制度非体系化,资源配置失衡化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观层面是指高校内部体系的所有方面包括规章制度、资源配置等方面相互配合体系。当前,因为双创政策的推行时间并不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基本上是初步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其次,高校中的教育软件和硬件资源并不平衡,尤其是专业性院校,甚至出现资源冗余强势学科,忽视创新创业教育,无法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带动创新创业的发展。

(四)政企校主体隔离化,合作体系弱协同化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宏观层面是指以政企校联合的协同发展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需要各方协同发展,共同促进,但是在现实中高校与地方社会的互动联系比较松散。首先,从高校来看,缺乏主动性,改革的导向性不明确,与社会、政府和企业等主体缺乏互动性,在战略规划上,难以找到与本高校的特色相结合的发展计划。其次,从政府来看,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出台了很多相关优惠政策,但在制定和宣传政策时,缺乏与高校的联动性,导致部分政策不能发挥应有的效应。最后,对于企业来说,产学研合作不足,只有部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大多数企业是在毕业季去学校校招,宣讲企业文化,与学校联系不密切。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更多的是实践场所,如企业实践中积累创业管理经验、需要企业资金扶持、技术成果转化等,学校未发挥与企业联合共创、科技人才信息共享的优势。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优化路径

(一)把握高校生态体系建设的整体性,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

系统科学理论认为,整体性是注重有机体相互配合统一的过程,也就是说整体的系统中各个要素有自己的功能,但是各个要素之间并不是简单功能相加,所以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要做好整个顶层设计的规划,转变各个主体观念,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

首先,在战略层面以高校为中心,依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制定好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长远目标,然后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做好整体规划。高校的创新创业的教育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创新创业学院,开设相关的课程,把创业课程列入学生选修或者必修课,而是要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列入绩效考核中。其次,利用新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可以通过数字媒体、线上会议举办创业成功校友讲座、创业经验交流会、创新创业大赛或者其它各学科技能大赛实时直播,线下提供信息交流,进行实时沟通,让学生了解更多创业信息,激发大家的创业意识。最后,要转变教育理念,以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为中心的理念进行指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思维。高校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结合新媒体教学,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大学生能够真正的运用专业知识转化为创业实践。

(二)转化生态体系自组织性,激发师资课程的内生动力

自组织是系统科学的一部分,自组织是指内部因素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任何系统的建立都需要不同因素相互作用,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高校课程和教师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转换发展动力、充分发挥课程和师资的内生动力是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遵循客观规律是激发自组织活力的核心内容。通过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从而形成的课程体系能够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需要和形势。[5]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以自组织为主导力量,激发各主体的活力。

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课程是培育人才的关键抓手,对整个课程体系要有统筹和全局观念,设置的课程跨专业融合与相互渗透。其次,课程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和侧重点,不同年级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低年级更侧重于创业教育观念的引导、理念的灌输,课程内容相对简单,高年级则侧重于强化能力的训练与提升,注重实践和专业相结合。再次,深化双创教育教学课堂改革,在新媒体环境下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模式,最大限度防止碎片化效应。[6]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VR/CR展示,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上课内容,掌握相关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原理,增加上课的趣味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情景模拟教学模式也是新媒体的教育产物之一,它重视已有知识的系统推理和教学策略,对提高教学水平有深远的影响。[7]最后,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利用VR/CR技术的交互性、相互融合性,能让多个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使得专业之间的联系性增强,因此,可以通过VR/CR技术进行模拟式教学、企业整体运营仿真式教学,通过仿真模拟体验实际企业的整个运行过程,用完全真实的工作实景将学生带入课堂,从而提升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业导师素质

首先,组建专兼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优化教师队伍。一方面引进优秀的专业师资,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创业领域专家、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利用腾讯课堂、慕课等给学生体验不同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次,加强创业导师的专业培训,注重专业素养的提升。以时代的工匠精神为引导,通过新媒体的网络会议、直播等定期开展一些高校之间的经验交流会和校企之间的创业实践探讨,共享资源和信息。同时,也可以让创业导师去企业中进行学习,掌握更多的创业实战经验运用于实际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既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又要有追求卓越的品质。最后,完善创业导师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对于创业团队的教师,考评机制要区别于其他一般专业教师,以激励引导,有效激发创业导师的活力和热情。

(三)保持生态体系的稳定性,实现高校内部结构的优化

高校内部体系的建设也是生态体系的关键要素。高校中内部各个部门间实行联合互动机制,打破部门间、学科间之间的障碍,达到相互融合,实现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可以建立学科融合办公室,以项目制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研讨。其次,合理配置整个高校的内部资源,充分利用优势学科资源,带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内部结构的稳定化。

(四)促进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推动各方协同联动

生态系统通过与外界的环境因素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发挥开放性的作用,才能使得系统不断的优化。[8]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是高校人才培养与整个社会需求之间协同的过程,也是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三方合作的过程。[9]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不仅仅是高校内部体系的构建,需与外部协同共进,以多主体利益共同体为中心,建立生态位协同利益共同体机制,改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融合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创新创业资源,促使教育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产生协同作用,最终形成高校、企业、政府良性互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协同化效应。

首先,对于政府来说,政府发挥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作用,除了财税等方面的支持,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和管理职责制度,通过运用新媒体做好创业平台的网络规范管理、信息真假核查等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的良好氛围,如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把先进文化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简化创业过程中的程序,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对企业来说,可以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和高校共建联合培养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资金支持,学校充分利用特色学科优势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也可以合作研发仿真模拟系统工厂,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实现产学研融合。在政企合作,加强政府对企业创新创业指导性和产业规划,鼓励和支持企业和高校之间人才对接,对注重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如税收减免、信用加分、典型表彰等等。最终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协同共建,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创新协同机制的不断优化,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产业互助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快把我哥带走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