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蕊
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淮安 211700
妊娠期糖尿病为妊娠期女性特有疾病,其发生率上升趋势明显,疾病发生发展与妊娠期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下降有关,对孕妇和胎儿健康均有影响,需尽早确诊,及时治疗,以控制血糖水平,改善妊娠结局[1-3]。饮食和运动疗法是基础干预措施,效果不佳时需联合药物治疗[4]。二甲双胍为双胍类口服降糖药,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提高胰岛素对外周葡萄糖的利用率,控制血糖水平,然而单独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佳,需寻找更为有效的降糖药物[5-6]。门冬胰岛素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促进葡萄糖吸收,对肝糖原释放有抑制作用,可降低血糖水平[7-8]。为此,本文以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对照研究,探讨门冬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效果,以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为6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经随机数表法分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年龄22~45岁,平均(33.12±2.18)岁;孕周20~35周,平均(27.32±1.16)周;初产9例,经产21例。观察组30例,年龄24~43岁,平均(32.68±2.32)岁;孕周22~32周,平均(26.72±1.54)周;初产11例,经产19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9];②年龄不低于20岁;③单胎妊娠;④对所用药物均不过敏。
排除标准:①重要组织脏器功能受损者;②伴随妊娠期合并症者;③现行其他治疗者;④资料不完善,中途退出者。
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根据患者运动偏好和身体状况制订运动计划,指导患者于餐后1.5 h进行慢走、瑜伽和孕妇操等运动,控制时长和强度,不可超出患者身体耐受力,稍微出汗,即可停止运动,训练3~5次/周,直至分娩。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盐酸二甲双胍片(国药准字H20184130,规格:0.25 g)口服治疗,3次/d,0.5 g/次。观察组在运动训练基础上采用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国药准字S20153001,规格:3 mL∶300 U),晚餐前皮下注射,初始剂量为0.2~0.3 IU/kg,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增减用药量,每次增减幅度控制在2 IU内。两组患者均用药至分娩。
1.4.1 临床疗效判定依据:与用药前比较,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恢复至正常范围或降幅在40%以上,糖化血红蛋白降幅超出30%为显效;血糖值降幅在20%以上,糖化血红蛋白降幅在10%以上为有效;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无明显变化,或是用药后血糖水平增加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1.4.2 血糖控制效果使用快速血糖仪测定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1.4.3 胰岛β细胞功能包括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胰岛素分泌指数。
1.4.4 母婴不良结局比较包括新生儿低血糖、胎儿窘迫、胎儿畸形和胎儿早产。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述各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值P值空腹血糖(mmol/L)治疗前10.32±2.18 10.44±2.25 0.210 0.835治疗后(7.78±1.42)*(6.12±0.54)*5.985<0.001餐后2 h血糖(mmol/L)治疗前13.56±1.21 13.78±1.32 0.673 0.504治疗后(10.48±1.16)*(8.12±1.48)*6.874<0.001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7.82±0.68 7.76±0.64 0.352 0.726治疗后(6.18±0.36)*(5.32±0.42)*8.515<0.001
两组患者用药后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胰岛素分泌指数上升,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值P值空腹胰岛素(μIU/mL)治疗前9.72±1.32 9.36±1.21 1.101 0.275治疗后(6.12±1.18)#(4.48±1.12)#5.521<0.001胰岛素抵抗指数治疗前3.86±0.54 3.78±0.57 0.558 0.579治疗后(1.72±0.21)#(1.24±0.16)#9.958<0.001胰岛素分泌指数治疗前40.12±4.32 39.78±3.64 0.330 0.743治疗后(55.27±5.21)#(63.60±4.56)#6.590<0.001胰岛素敏感指数治疗前1.78±0.27 1.81±0.24 0.455 0.651治疗后(2.42±0.36)#(3.18±0.44)#7.322<0.001
观察组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母婴不良结局比较[n(%)]
二甲双胍是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用药后可暂时性降低血糖水平,但药物半衰期短,患者每日需用药3次,受三餐时间影响大,也可导致低血糖,降低患者依从性,难以获得理想的降糖效果[10-13]。门冬胰岛素可模仿胰岛素分泌,给药后血药浓度可迅速达到顶峰,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确保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处于相对正常的水平,也可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予以控制,降低机体吸收糖分的速度,使得患者血糖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控制病情发展[14-16]。文中数据显示,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低,证实门冬胰岛素的使用,可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帮助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李裙裙等[17]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使用门冬胰岛素,结果显示,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二甲双胍缓释片)(P<0.05),与文中研究观点一致,验证了门冬胰岛素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作用。文中对比两组总有效率,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是门冬胰岛素为速效胰岛素,其活性与天然胰岛素接近,给药后机体可快速吸收,可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能力,帮助患者将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降低血糖波动风险,提高治疗效果。观察组胰岛β细胞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在二甲双胍基础上联合使用门冬胰岛素,可通过注射外源性胰岛素的方式,增加胰岛素分泌敏感性,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降低胰岛素抵抗水平,对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作用明显[18]。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的影响和程度与患者病情和血糖水平相关,血糖控制不佳可产生风险事件,导致不良妊娠结局。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是门冬胰岛素经皮下注射给药后可迅速起效,注射后1~3 h效果最强,降糖作用可持续2~5 h,可减少高血糖或血糖波动所致不良事件,改善母婴结局。
综上所述,予以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门冬胰岛素,可提高临床疗效,控制血糖水平,对胰岛β细胞功能和母婴结局改善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