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璋,叶向荣,胡天赤
厦门市中医院内分泌科,福建厦门 361009
2型糖尿病为临床代谢性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1],病理表现主要为β细胞功能出现进行性损害,疾病特征为慢性高血糖。近年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均快速增高,其中大约90%以上的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2],已对人们身心健康、学习工作等造成严重影响。WHO组织预估在2025年,全球糖尿病发病人数会突破3亿[3]。因此,积极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对糖尿病的治疗有积极意义。目前,除饮食、运动指导之外,药物属于主要治疗方式,二甲双胍、西格列汀均为常用药物,而随着中医药的崛起,近年不少学者为达到安全、稳定、有效的控制血糖的目的,开始尝试将西药与中医汤药联合使用的给药模式,如二甲双胍/西格列汀联合芪精丹兰汤,但目前有关此方面的报道非常少,仍处于研讨范围中。该次研究共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2月厦门市中医院收治的70例脾虚湿蕴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收治的70例脾虚湿蕴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病程1.8~13.28年,平均(9.54±0.36)年;年龄38~76岁,平均(49.65±1.36)岁。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病程1.90~13.26年,平均(9.68±0.32)年;年龄36~78岁,平均(49.15±1.28)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西医满足《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4]中判定标准,即:餐后2 h血糖≥11.1 mmol/L、空 腹 血 糖≥7.0 mmol/L、HbA1c≥6.5 mmol/L、C-肽>1.8 ng/mL。中医满足2020年《中医糖尿病临床诊疗指南》[5]及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脾虚湿蕴型判定标准,主证:乏力、渴不多饮、大便溏;次证:体型肥胖、饥而少食、脘腹胀闷;舌脉: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厚或腻、脉濡或滑,以上必备2项主症,合并1项次症,舌脉必备即可诊断。②均可提供完整、详细的该院就诊记录。
排除标准:①近2周发生感染、酮症、酮症酸中毒者;②1型糖尿病;③肿瘤患者;④心血管病变、肝肾功能损伤者;⑤无法进行运动饮食控制,或不按医嘱使用药物者;⑥哺乳、妊娠者;⑦纳入研究前1个月使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odiumglucose-linked cotransporter-2,SGLT-2)、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4,DPP-4)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者;⑧中途更改治疗方式者。
对照组接受西格列汀(国药准字J20140095;规格:100 mg×7 s)联合芪精丹兰汤治疗,口服西格列汀,1次/d,100 mg/次;芪精丹兰汤药方由黄芪30 g、黄精15 g、丹参20 g、佩兰10 g、葛根15 g、山药30 g、太子参10 g、薏苡仁30 g、茯苓15 g、苍术10 g、山楂15 g、僵蚕10 g组成,加水煎熬后取药汁口服,200 mL/次,2次/d,1剂/d。
观察组接受二甲双胍联合芪精丹兰汤治疗,芪精丹兰汤同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国药准字H20031225;规格:0.5 g×64片),开始服用剂量0.5 g/次,2次/d,此后根据血糖控制状况,可添加药物,确保每次给药剂量<0.85 g则可。
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
①治疗疗效。显效:血糖指标、胰岛素功能指标正常;有效: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血糖指标、胰岛素功能指标改善≥30%;无效:指标改善<30%,症状无改善,或血糖指标持续恶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②血糖指标。用全自动生化仪(AU5800型)测定血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餐后2 h血糖(z h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PG)、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检测标本为患者静脉血(治疗前、治疗后各3 mL)。
③胰岛素功能指标。用化学发光仪检测侧其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用稳态模型判定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即20×FINS(空 腹 血糖-3.5)、胰岛β细胞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HOMA-β),即FPG×FINS。
④不良反应。记录超敏反应(如皮疹、过敏性反应、荨麻疹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胃胀、消化不良等)、神经性反应(头晕、嗜睡、头痛等)、低血糖发生例数。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的比较[n(%)]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bA1c、PBG、FBG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比较(±s)
组别观察组(n=35)对照组(n=35)t值P值治疗前HbA1c(%)10.95±1.21 10.96±1.23 0.034 0.972 2 hPG(mmol/L)16.38±4.21 16.39±4.23 0.009 0.992 FPG(mmol/L)12.36±2.36 12.38±2.31 0.035 0.971治疗后HbA1c(%)6.35±0.81 8.65±1.32 8.786<0.001 2 hPG(mmol/L)9.05±2.02 12.66±2.01 7.494<0.001 FPG(mmol/L)6.95±1.21 9.08±1.36 6.922<0.001
两组患者治疗前胰岛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OMA-β高于对照组,HOAM-IR、FIN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胰岛功能指标的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胰岛功能指标的比较(±s)
组别观察组(n=35)对照组(n=35)t值P值治疗前HOMA-β 30.65±3.02 30.68±3.01 0.041 0.966 HOMA-IR 3.35±0.54 3.36±0.56 0.076 0.939 FINS(mIU/L)8.89±2.65 8.85±2.61 0.063 0.949治疗后HOMA-β 50.54±4.21 43.65±4.65 6.498<0.001 HOMA-IR 2.01±0.31 2.98±0.32 12.880<0.001 FINS(mIU/L)5.21±0.21 7.21±0.36 28.389<0.001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57%低于对照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则会表现出胰岛β细胞受损,且此阶段患者已出现体质量上升、血糖无法控制的情况[6-7]。近年受多种因素影响,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攀升。报告称,全球每10个人中就有1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治疗和预防形式非常严峻[8-9]。因2型糖尿病机体高糖毒性,不仅会对其内皮细胞造成损害,且会诱发肝、肾、眼功能并发症[10]。所以,探寻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具有必要性。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不仅饮食控制、运动干预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药物治疗效果也发挥了较大作用。中医将糖尿病划分至“消渴”范围中,有学者认为“消渴”病机以阴虚燥热为本,但不拘泥于此,沿海地区常见脾失健运,脾虚湿盛[11]。芪精丹兰汤中黄芪可补中益气;黄精可补脾、益气、滋肾、润肺;太子参助黄芪、黄精益气滋阴;丹参有养血、安神、活血、化瘀的效果;佩兰可醒脾、和中、化湿;茯苓、薏仁有健脾、利湿的效果;葛根可生津、止渴等;苍术有燥湿、健脾、解郁的效果;山药有补中、益气、止渴的效果;僵蚕可化瘀、散结;山楂行气散瘀。所以,各药物配伍可发挥益气、健脾、化湿、消瘀之功效。二甲双胍属于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人体口服后会加大附近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12],并提升葡萄糖利用率,肝糖原异生、肝糖输出得到抑制和降低,同时也限制肠壁细胞利用葡萄糖,减少胆固醇的贮存和合成,降低血脂指标。但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和临床应用,西格列汀已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得到了应用[13],此药物的降糖机制与二甲双胍降糖机制基本相当。但从该次研究数据结果来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77.14%,观察组HbA1c、2 hPG、FPG低于对照组,HOMA-β高于对照组,HOAM-IR、FINS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57%低于对照组28.57%(P<0.05),提示西格列汀联合芪精丹兰汤治疗效果更理想,分析原因可能为西格列汀用药后,会明显激发降糖效果,因葡萄糖浓度条件依赖,因此可确保给药安全性,不会诱发低血糖等症状,患者用药期间,其用药依从性不受影响,进而其疗效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脾虚湿蕴型2型糖尿病可采用西格列汀联合芪精丹兰汤治疗,能更好地改善机体胰岛素功能,将血糖控制在标准范围内,疗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