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敏性地层“粘附卡钻”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2022-09-15 09:11代万庆赵汉伟
矿产勘查 2022年7期
关键词:孔壁钻具粘土

代万庆,赵汉伟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勘查院,河南 郑州 450001)

0 引言

在水敏性地层钻探工程施工中经常发生“粘附卡钻”事故。事故发生时,钻具在钻孔内不能上提下落和回转,生产停滞,严重时还可能出现钻具被埋、钻孔报废等严重后果;处理该类事故较为繁复,劳动强度大,时间较长,耗费时间几个小时至几个月不等。该类事故增大了机台的劳动负担和经济损失。

前人对此类事故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归纳总结经验,主要解决方式有:强力起拨法、套铣钻具反杆起拨法、留置钻孔分叉钻进法、解卡剂浸泡法等。强力起拨法,是在设备安全负核范围内,强力起拨钻具,将钻具拨出孔外,这种方式在事故刚发生的短时间内或钻孔较浅的情况下,有一定效果;套铣钻具反杆起拨法,是用套筒钻头将钻具与孔壁剥离开,用反丝钻杆将钻具起出钻孔,这种方式耗费时间较长,工人劳动强度较大;留置钻孔分叉钻进法是从孔内被“卡死”而无法取出的钻具的上方,重新钻开一个新钻孔向下施工钻进,这种方式,舍弃了部分钻具,重复了部分工作量,是“收拾”残局的一种补救措施。

解卡剂浸泡法是将解卡剂注入钻孔内,经过浸泡,解除孔壁对钻具的“粘附力”,使得钻具能被顺利提出孔外。常规解卡剂有清水、不分散低固相泥浆、盐水、原油、柴油、煤油、油类复配物、盐酸、土酸、碱水等(冯亿年和李亚刚,2012)。用清水、不分散低固相泥浆替换原浆,降低泥浆密度解除钻具粘附卡钻事故,这种方式处理效果一般,成功率不高;盐水、土酸及盐酸可以分散泥皮(李伟等,2019;马健等,2020),但是泥皮沉渣向下沉积,容易进一步造成埋、卡钻事故(刘文武等,2019);柴油、煤油可以离散粘土,降低钻具和孔壁的摩阻系数,但是其分散泥皮效果较弱,效果不甚理想(程志涛等,2017)。解卡剂浸泡法处理粘附卡钻事故,成功率较高,但对地层有一定适应性。

基于生产中“粘附卡钻”事故的高发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对“粘附卡钻”的发生机理和应对策略进行研究,科学地进行预防,合理地处理事故,对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1 “粘附卡钻”事故原因及特征分析

1.1 “粘附卡钻”事故发生机理

1.1.1 “粘附卡钻”事故产生的原因

正常情况下,孔内钻具的周围被泥浆所包围(图1a),泥浆液柱在钻具四周形成的压强是相等的,P浆1=P浆2=ρgh,钻具各方向受到的泥浆压力也相等,F浆1=F浆2;泥浆液柱水平方向作用于钻具的合力理论上为零。

图1 泥浆液柱压力作用于钻具示意图a—正常情况;b—偏差情况

当钻具静置在钻孔内时,由于钻孔中心线在空间上总会存在些许的倾斜和螺旋情况(陈强等,2017),而钻具在重力作用下,趋向于竖直下垂状态,钻孔与钻孔内钻具的中心线会出现偏差,部分钻具就紧靠在孔壁上(图1b),两者接触区域(图1b中A⌒B弧段)的泥浆被挤出,充填在钻具与孔壁之间的泥皮起到封堵作用,隔绝泥浆进入钻具和孔壁之间的间隙,钻具与孔壁紧挨区域没有泥浆(图1b的A⌒B段),该区域也就没有泥浆压强作用,没有泥浆压力,P浆1=0;而两者紧挨区域相对侧(图1b的A⌒B弧段对侧)钻具受到的泥浆液柱压强不变,P浆2=ρgh,钻具便被泥浆液柱压强压向孔壁;在泥皮、孔壁摩擦阻力共同作用下,钻具“粘附”在固定位置不能位移,发生“粘附卡钻”事故。

1.1.2 “粘附卡钻”力

由图1可知:钻具受到的侧向压强为:

P浆2=ρgh

(1)

式(1)中,ρ为泥浆密度/(kg/m3);h为钻具所处的钻孔深度/m;g为重力加速度,一般取9.81/(m/s2)。

假设钻具与孔壁间被泥皮封闭的隔绝面积为A,钻具与泥皮的摩擦阻力系数为μ,钻孔内泥浆密度为ρ,则钻具被P浆2压向孔壁,产生的“粘附卡钻”力为:

F粘=F浆2=μAP浆2=μAρgh

(2)

由“粘附卡钻”阻力公式可知:

(1)泥浆密度大小与“粘附卡钻”阻力成正比关系。泥浆密度越大,则孔内液柱的压强越高,钻具被压向孔壁侧壁的压强也越高,“粘附卡钻”压力也就越大。

(2)钻具与孔壁间被泥皮封闭的隔绝面积大小,与“粘附卡钻”阻力呈线性关系。隔绝面积越大,则钻具的“粘附卡钻”压力也越大。而隔绝面积受钻孔结构、钻具配置、泥浆性能等因素的影响。

(3)泥皮、孔壁与钻具的摩擦系数,与“粘附卡钻”阻力大小成正比关系。摩擦系数大,则“粘附卡钻”阻力也就大。泥皮摩擦系数与泥皮的构成和性能关系密切。

1.1.3 “粘附卡钻”事故影响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导致“粘附卡钻”事故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钻孔结构。钻孔的不规整,是导致“粘附卡钻”事故的重要原因。不规整的钻孔,在空间上呈“狗腿”状或者螺旋状,钻具在重力和钻压作用下,钻具与钻孔的中心线在空间轨迹上难以完全重合,钻具一侧被紧压在孔壁上,诱发“粘附卡钻”事故的产生。

(2)钻具与钻孔的级配情况。钻孔与钻具之间的环形间隙愈小,钻具与孔壁间被泥皮封闭的区域就大,钻具静止在孔内时被“粘附”的机率也大,被“粘附”的力也大。

(3)孔内钻具静止时间。钻具静置在钻孔内,致使钻具与孔壁间接触区域的泥浆被挤出,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发展时间,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十分钟、几小时(刘志国和刘新丽,1997),也是导致“粘附卡钻”事故的重要原因。

(4)泥皮性能。①泥皮厚度影响泥皮封堵钻具与孔壁间的封堵面积;②泥皮与钻具间的摩擦阻力系数,直接影响“粘附卡钻”力的大小。

三种因素易形成厚泥皮。一是吸附,泥浆中的固体颗粒吸附在孔壁表面,形成泥皮(赵振云,2016);二是沉积,泥浆在圆柱形钻孔内流动,中部流速较高而近孔壁附近流速缓慢,近孔壁处泥浆的固体颗粒就容易沉积于孔壁,形成泥皮(乌效鸣等,2002);三是滤失作用,泥浆与渗透性地层接触后,泥浆中水分都会向地层渗透流失,泥浆中的固体颗粒和泥浆材料等被过滤沉积于孔壁表面,形成泥皮(范正青和邵启昌,1986)。

(5)地层属性。易产生虚厚泥皮的地层,较易发生“粘附卡钻”事故:①地层岩石疏松、强度低,易滤失水分,形成虚厚的泥皮(郑思光等,2011);②具有较高的亲水性,表面离子表现出极性,吸附泥浆中的异性电荷粒子,异性电荷粒子在孔壁上累积,累积物在泥浆液柱压力、钻具与孔壁的挤压下失去部分水分,在孔壁上形成一层厚度较大的泥皮(何玉云等,2016);③岩层本身具备造浆能力,遇水后分化扩散,形成粘稠状胶状体,与泥浆沉着物共同形成虚厚的泥皮(肖东顺等,2019)。

1.2 “粘附卡钻”事故因素的特征

由“粘附卡钻”事故的因素分析,将“粘附卡钻”影响因素归纳为钻进设计、泥浆设计、施工工艺、客观原因4个方面。

钻孔结构、钻具与钻孔级配等,是钻进设计的结果,是项目开工前事先做的规划;泥皮性能是由其配方决定的;孔内钻具的静止时间,是施工工艺规定,施工操作具体实施的;地层属性是客观原因,施工时只能尽力克服而无法改变或回避。

当“粘附卡钻”事故发生时,“孔内钻具的静止时间”是诱因,已经发生,无法改变;“钻孔结构”、“钻具与钻孔的级配情况”是施工结果,无法改变;“泥皮性能”是泥浆工艺设计后实施产物,是客观原因,“地层属性”也是客观原因。

“泥皮性能”和“地层属性”这两个客观因素可通过改变泥浆的某些性能指标,使其向有利于解决“粘附卡钻”事故的方向发展。方式有物理和化学两种手段,物理手段是用常规套铣的方式,机械清除被“封堵”钻具与孔壁间接触区域的泥皮,消除“粘附卡钻”阻力,解决“粘附卡钻”事故;化学手段是通过化学方法“消融”泥皮,从而达到去除“粘附卡钻”阻力,解决“粘附卡钻”事故。

物理手段较为繁琐、劳动强度较高,化学手段相对省事、高效,所以一般优先选择化学方式。化学方式处理事故,解卡剂的选择尤为重要。

2 泡碱处理粘附卡钻机理

泥皮是由大量粘土和少量无机处理剂、高分子有机处理剂共同组成的混合物(余桂红,2018)。能够水化分解粘土的处理剂,就能很好地水化分散泥皮,也就可以作为处理“粘附卡钻”事故的解卡剂。解卡剂效果的优劣就是其水化分散粘土性能的优劣,选择解卡剂就是对其水化分散粘土性能优劣的选择。

2.1 用粘土—水界面扩散双电层理论分析选择解卡剂

粘土—水界面扩散双电层理论认为,在碱性溶液中粘土颗粒带负电荷,阳离子被吸附到粘土颗粒表面,成为相对应的负、正电荷浓集层。由于分子浓度差和热运动的作用,吸附与扩散运动共存,粘土颗粒与水的界面阳离子浓度由高到低分布成扩散双电层(图2)(乌效鸣等,2002)。

图2 粘土—水界面扩散双电层示意图

扩散层的厚薄是粘土水化效果的重要体现,滑动面处与水溶液粒子浓度均匀处的电动电位(ζ)越高,扩散层中阳离子越多,扩散层越厚。

我国的膨润土粘土大多为钙膨润土(胡国安等,1983),用火碱液对膨润土进行处理,可将粘土中Ca2+置换为Na+,Na+为一价阳离子,促使粘土颗粒的ζ电位升高,增大粘土颗粒周围的扩散层和水化膜,增强粘土水化分散程度。

所以,火碱液对粘土颗粒水化分散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泥皮是粘土的聚合物,NaOH对粘土的作用同样也作用于泥皮,火碱溶液促进泥皮进一步水化分散(刘东柱,2011),使其瓦解消融于泥浆体系中。同时,火碱液也促使泥浆中粘土颗粒进一步水化分散,改善泥浆性能,使泥浆体系更为稳定、密度降低、失水量减小等,缓解“粘附卡钻”事故形成的趋势。

2.2 火碱溶液在泥浆中的作用

查阅文献及实践经验总结,火碱溶液在泥浆中的作用有:

(1)提供大量的Na+离子,交换粘土颗粒表面原来吸附的高价阳离子(如Ca2+、Mg2+等),增强粘土的水化能力(潘广灿和张金来,2011)。

(2)电离出大量的Na+和OH-离子,提高泥浆的pH值(王朝垒等,2011)。

(3)使难溶的有机酸变为易溶的盐,如泥浆处理剂单宁酸、腐殖酸等,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不易被粘土吸附,用火碱中和后生成单宁酸钠或腐植酸钠等(陈伟武,2013),变得极易溶于水而分散于泥浆中。

(4)使聚丙烯酰胺、聚丙烯腈等高分子化合物变成水溶性的处理剂(林金福等,2009)。

2.3 解卡剂的选定

通过粘土—水界面扩散双电层理论和火碱液在泥浆中的作用性能等因素分析,用火碱液作为解卡剂,既能加速泥皮中粘土颗粒水化分散,又能升高泥浆的pH值,促进泥皮中高分子泥浆处理剂溶解分散,消融钻具与孔壁间的虚厚泥皮,减少钻具与孔壁间被泥皮封闭的隔绝面积,使循环液浸入钻具与孔壁间的间隙,消除“粘附卡钻”力,解除“粘附卡钻”事故。

综合分析,处理水敏性地层“粘附卡钻”事故,火碱液是较为理想的解卡剂。

3 工程应用

3.1 “粘附卡钻”事故情况

3.1.1 工程简介

2019年河南省通许凸起许昌—鄢陵岩溶热储地热资源调查项目,实施钻探地热勘查井,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提供依据。

施工设备选用GZ-2600型钻机,T-27 m人字型钻塔,TBW850/5A型泥浆泵;配备钻具为:φ215.9 mm 三牙轮钻头+φ159 mm钻铤+φ89 mm钻杆。

地热勘查井于2020年4月30日开钻,10月4日终孔,终孔孔深2203.98 m。钻孔揭示地层岩性情况见表1。

表1 钻孔地层岩性统计表

3.1.2 事故现场情况

在孔深2169 m处,由于检修水泵,钻具悬吊于钻孔内5个小时,随即钻具出现既不能上提、下落,也不能回转转动的情况,“粘附卡钻”事故发生(汤凤林等,1997)。

事故发生时,钻具结构为:φ215.9 mm三牙轮钻头+φ159 mm钻铤(每根长9.4 m左右,共10根)+φ89 mm钻杆/φ159 mm变径接头(长5.4 m)+φ89 mm钻杆+立轴;井孔为φ625 mm→φ445 mm→φ311 mm→φ245 mm→φ215 mm孔身结构,上部 120 m 下入φ605 mm×7 mm螺旋钢管做孔口管。井孔孔身结构详见图3。

图3 地热勘查井井身结构图

3.2 常规方式处理“粘附卡钻”事故的现场尝试

3.2.1 “粘附卡钻”事故的综合研判

由表1可知,井孔地层是水敏性地层,属浸润型、可自己造浆、易形成虚厚泥皮的地层(胡继良和陶士先,2011)。

钻头和钻铤下部30 m处的岩层为石灰岩和细粒砂岩夹泥岩;钻铤上部64 m处在泥岩、细砂岩岩层,局部是粉砂岩。前期测量显示,钻孔孔径规整,孔斜较小,基本属于竖直状,没有明显“狗腿”孔段,2000 m孔深处孔斜仅为0.9°,所以,上部φ89 mm钻杆被“粘附卡钻”的可能性不大,下部φ159 mm钻铤由于与钻孔间隙较小,更易发生“粘附卡钻”。

综合研判,“粘附卡钻”区域为φ159 mm钻铤孔段。解决该类地层“粘附卡钻”事故,消除钻孔的虚厚泥皮,是理想的途径。

3.2.2 常规处理方式的尝试

事故发生后,在强力提拔法失败后,配制不分散低固相泥浆作为解卡剂,用大泵量冲孔方式,处理“粘附”泥皮事故。

现场将泥浆调制为不分散低固相泥浆。不分散低固相泥浆的配比:一立方泥浆中,山东高阳膨润土加入35 kg;纯碱加入5 kg;加入0.3%中粘Na-CMC(取代度为0.8~0.85、聚合度为200~600);加入100 ppm的PHP(分子量300万~500万、水解度30%左右)。泥浆性能为:比重1.04;粘度19 s;失水量8 ml/30 min;泥皮厚度0.55 mm;pH值为8.2。

用不分散低固相泥浆以850 L/min大泵量冲孔,冲孔6 h后,无明显效果,以失败告终。

3.3 火碱处理方式的应用

常规方式尝试失败后,决定用火碱液为解卡剂“消融”泥皮,处理“粘附卡钻”事故。

解卡剂用量为:钻铤孔段的环状体积(0.2162-0.1592)×3.14÷4×94=1.577 m3。

为保证解卡剂能完全充分浸泡钻具,钻铤上部50 m孔段的环状空间也将泥浆置换为火碱解卡剂。钻铤上部50 m孔段环状空间体积为(0.2162-0.0892)×3.14÷4×50=1.520 m3。

解卡剂浸泡液的总体积为:1.577+1.520=3.097 m3。

考虑钻孔扩径因素,取充盈系数1.3,最终制作火碱解卡剂量为:3.097×1.3=4.03 m3。

替浆体积的计算:φ159 mm钻铤内径为 58 mm,总长为94 m,内腔容量=0.0582×3.14÷4×94=0.25 m3。

φ89 mm钻杆:内径为70.2 mm,总长为 2075 m,内腔容量=0.07022×3.14÷4×2075=8.03 m3。133 mm×133 mm方钻杆:内径为82 mm,长度为16 m,内腔容量=0.0822×3.14÷4×16=0.08 m3。φ89 mm高压管:内径为60 mm,长度为 16 m,内腔容量=0.062×3.14÷4×16=0.05 m3。φ127 mm高压输浆管:内径为108 mm,总长度为 50 m,内腔容量=0.1082×3.14÷4×50=0.46 m3。

泥浆泵活塞缸:0.15 m3、φ200 mm泥浆泵进水管内径为160 mm,总长度为8 m,内径容积=0.162×3.14÷4×8=0.16 m3。泥浆循环回路需要替浆总体积为:0.25+8.03+0.08+0.05+0.46+0.15+0.16=9.18 m3。

为防止替浆过多替换解卡剂而减少解卡剂浸泡区域,影响解卡效果,替浆的用量取0.97的系数。替浆量最终采用8.9 m3。

3.4 事故处理过程

解卡剂的制备:首先将700 kg水注入1.2 m3的搅拌箱内,然后缓慢加入火碱200 kg,待火碱基本溶化后,再徐徐加水,至火碱溶液体积为1 m3,充分搅拌至火碱完全溶解为止。

替浆的准备:采用前期配制的不分散低固相泥浆。

火碱解卡剂、替浆注入过程:(1)用不分散低固相泥浆充分循环,然后将4.03 m3火碱解卡剂用水泵打入钻杆——钻孔循环回路;(2)随后将8.9 m3的不分散低固相泥浆打入钻杆——钻孔循环回路中;(3)关死泥浆回路阀门,封闭冲洗液循环回路,使火碱液解卡剂浸泡钻头——钻铤孔段。

解卡剂、替浆用小泵量注入,使解卡剂和替浆以层流流型和液柱状态进入钻具、孔壁的间隙,替换出原浆,防止因注入过快而以小股窜流形态在钻具与孔壁间隙的形成间槽,局部替换原浆。

替浆打完,静置18 h后交替缓慢上提、回转钻具,克服钻具轻微卡顿后,顺利将钻具上提100 m,解除了“粘附卡钻”力。用不分散低固相泥浆大泵量循环冲孔40 min后,继续正常钻进。“粘附卡钻”事故处理成功。

4 结论及建议

(1)“粘附卡钻”与钻孔结构、泥浆性能、钻具在孔内静置时间、地层岩性密切相关。

(2)密度小、失水量低、泥皮薄、泥皮摩阻系数小的泥浆,可减少“粘附卡钻”事故的发生。

(3)水敏性地层等易浸润地层、砂岩地层等易滤失地层,属于易发生“粘附卡钻”事故的地层;钻铤在这类地层孔段,静置时间不能过长;若钻具静置孔内时间较长时,应将钻铤悬吊于非浸润型、低滤失型、钻孔顶角较小的地层孔段;施工中应时常不间断地上下窜动钻具进行“划眼”,以降低“粘附卡钻”事故的发生机率。

(4)处理“粘附卡钻”事故的方式有:强力起拨法、套铣钻具反杆起拨法、留置钻孔分叉钻进法、解卡剂浸泡法等。

解卡剂浸泡法是一种省力省事、经济高效的方法。常规解卡剂有清水、不分散低固相泥浆、盐水、原油、柴油、煤油、油类复配物、盐酸、土酸、碱水等。清水、不分散低固相泥浆适用于除渗漏性地层以外的所有地层,可作为事故前期的尝试手段;盐水、土酸及盐酸在各类地层的浅孔孔段,可以采用;柴油、煤油处理硬岩钻孔“粘附卡钻”事故,情况良好。

高浓度火碱液解卡剂,适宜处理水敏性地层“粘附卡钻”事故,工序简单,成功率较高,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孔壁钻具粘土
不同软弱夹层对地质钻探孔壁围岩的稳定性影响分析
大口径钻孔孔壁稳定性研究
大口径钻孔孔壁稳定性研究
分析钻具的使用与管理
一种非对称加工齿轮孔型齿轮泵
辛14—8HF井钻具事故浅析
粘土玫瑰DIY
钻井液对钻具的腐蚀性规律研究
可爱的雪人
粘土仙人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