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学慧 魏汝领 张倩倩
(1. 浙江海洋大学 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2 浙江海洋大学 体育与军训教育部,浙江 舟山 316022)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提出,“到2030 年具体实现以下目标: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其指导思想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健康基础”[1]。可见国家已经将国民体质健康提升到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国民体育主要分为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两个部分,而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环节,其教学成果将直接影响当代甚至下一代青年人的体质健康水平、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践行者,承载着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2020 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2]中对学校体育建设提出了“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的具体要求,以期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但是,通过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来看,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高校体育社团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习得的第二课堂,也是学生运动锻炼的主要阵地之一,为大学生提供身体锻炼的机会和基本条件。本文以浙江海洋大学为例,就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展开研究,以期为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拓宽思路,为高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体育社团的研究最早出现于1995 年,探讨了体育类社团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之间的关系。[3]此后关于体育社团特别是学校体育社团的研究鲜少出现。直至《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和《纲要》等相关纲领性文件相继出台后,广大学者逐渐认识到了高校体育社团开展的重要性。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不同的专家学者对高校体育社团研究的切入点各有不同。油桂英等[4]以非体育专业学生为对象设计实验,对体育社团和非体育社团学生第一次体质测试与一年后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得出高校体育社团作为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对学生体质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认为影响学生体育社团参与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有高校体育社团地位边缘化和社团活动开展缺乏活力与创新。唐亮等[5]对体育社团学生和非体育社团学生的肺活量和台阶试验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体育社团参与对改善学生素质水平和身体机能具有显著作用。邱竞阅等[5]基于管理学“三圈理论”探讨大学生体育社团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认为繁琐的管理机制会抑制体育社团作用的发挥。任严强等[6]认为课外活动开展不足是制约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体育社团开设的多样性和数量不足,很难创造丰富、有序的课外运动条件。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发现,当前体育社团参与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影响的分类不够细致全面,另外对学生大学四年的体质健康数据追踪分析和不同项目体育社团对体质健康影响的均衡性等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将针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研究对象是浙江海洋大学2018 级学生中体育社团学生群体和非体育社团学生群体,研究内容主要是不同群体的锻炼情况、体质健康状况以及不同体育社团对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不同指标促进的均衡性影响。
1.文献资料法
以“体育社团”和“体质健康”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25 篇,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
2.问卷调查法
向浙江海洋大学2018 级学生发放实名制调查问卷以获得相关研究数据。总共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300 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向非体育社团学生发放问卷150 份,收回有效问卷143 份,有效率为95.33%;向该校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和攀岩社团中连续四年参与体育社团学生发放问卷150 份,收回有效问卷145 份,有效率为96.67%。
3.访谈法
通过对各体育社团负责人、社团指导教师和团委分管领导等社团活动相关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访谈,了解学生体育类社团开展、日常训练、群体竞赛以及学生参与等方面的现状。
4.数理统计法
从浙江海洋大学体质测试中心获取被研究学生相关体质测试数据,运用SPSS19.0 和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BMI(身高体重指数,kg/m2)、肺活量、50 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800 米跑(女)/1 000 米跑(男)相关体质测试数据。
浙江海洋大学非常重视体育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体育与军训教育部有多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荣获多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在全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领域中知名度较高。该校现有体育类社团25 个,其中球类6 个、形体类7 个、智力类2 个、休闲类6 个、其它类4 个。浙江海洋大学体育社团项目类型具体见表1。
表1 浙江海洋大学体育社团项目类型
如表1 所示,体育社团以球类、形体类和休闲类开展数目最多,其中球类社团参与人数最多,占体育社团参与总人数的46.58%,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运动项目类型。根据浙江海洋大学官方网站数据,2021 年该校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总人数为12 119 人,由表1 可知,体育社团参与学生总数为1 621 人,占全校总学生数的13.38% ,学生体育社团参与率较低,大多数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欲望不强。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和体育教育质量基本标准,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体育工作和衡量各地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测试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50 米跑、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800 米跑(女)/1 000 米跑(男)。[7]本文对问卷调查对象非体育社团学生和体育社团学生按照广义的体质健康分类将以上项目划分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类别进行比较研究。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分对比分析
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高校,摆脱由高考带来的高压学习强度不久,对身心自由和新鲜事物存在较高的兴趣,通常社团参与的广度(数量、类型)与深度(次数、时长)较高;该校大学生体质测试时间均安排在每学年第一学期初,紧接入学军训之后,此时学生均没有系统的社团参与经历。因此,经过一年时间的运动积累,效果较其他年级段更容易体现。同时,为排除学生因选取不同项目的公共体育课程造成的锻炼效果差异,因此对体育社团学生和非体育社团学生大一与大二两年的体质测试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具体见表2。
表2 体育社团学生和非体育社团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分差异对比
由表2 可知,体育社团学生和非体育社团学生在大一刚入学时的体质健康测试总分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经过一年的锻炼之后,同一批体育社团学生和非体育社团学生大二的体质测试总分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因该校为一学年选择一个运动项目进行频率为每周一次的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故两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分的差异性与不同运动项目的公共体育课程无关。可见,参与体育社团对体质健康测试总分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身体形态对比分析
身高体重指数是国际常用的衡量人体肥胖程度和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评估身体形态的主要指标之一。体育社团学生和非体育社团学生BMI 指数差异对比具体见表3。
表3 体育社团学生和非体育社团学生BMI 指数差异对比
通过表3 的统计可以得知,两组学生BMI 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体育社团参与对学生身体形态方面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女生较男生的P 值更小,可以判定体育社团参与对女生的BMI 指数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这与大多数女生对形体类社团更加青睐,对身体形态的塑造更具有针对性等有关。
3.身体机能对比分析
肺活量(vital capacity)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的气量。受年龄、性别、身材、呼吸肌强弱及肺和胸廓弹性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身体越强壮,肺活量越大,是评价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可以通过优化呼吸方法、调整身体姿态、加强锻炼等多种方式进行提高。体育社团学生和非体育社团学生肺活量差异对比具体见表4。
表4 体育社团学生和非体育社团学生肺活量差异对比
通过表4 的统计可以得知,与大一刚入学相比,一年后男女生的肺活量数值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反映了体育社团参与对男女生的肺活量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与提高肺活量的手段和形式较为广泛多样有关,各体育社团活动均可以从多个方面刺激肺活量的提升。
4.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劳动和日常活动中,在中枢神经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通常包含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五个方面,是一个人体质强弱的外在表现。身体素质的发展对增强人的体质和健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体育社团和非体育社团学生50 米跑(速度)、坐位体前屈(柔韧性)、800米跑(女)/1000 米跑(男)(耐力)、立定跳远(力量)五个项目的测试数据进行男女生分组统计对比可以得知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具体见表5。
表5 体育社团学生和非体育社团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差异对比
体育社团学生和非体育社团学生在立定跳远、800/1000 米跑项目中,男女生测试结果均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在坐位体前屈项目中,两组女生测试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男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50 米跑项目中,两组男生测试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女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t 值分析可知,测试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的项目中,体育社团学生测试结果明显优于非体育社团学生,可见,体育社团参与在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方面对男女生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柔韧性方面对女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对男生则无明显促进作用;在速度素质方面对男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女生无明显促进作用。以上结果与不同性别学生参与体育社团项目偏重不同、不同性别学生对不同身体素质关注度不同有关。
5.体质健康测试四年总分变化趋势对比分析
普通本科类高校只有大一和大二年级开设公共体育课程,而大三、大四年级没有开设公共体育课程,因缺少体育考试和评优评奖所需体育成绩的鞭策作用,大部分学生自觉参与课余锻炼的欲望降低,特别是大四阶段,因实习、考研考公、落实工作单位和撰写论文等事项占用绝大部分课余时间,故大三大四学生的锻炼积极性明显低于大一大二学生。[8]此时体育类社团作为各高校体育教学的第二课堂,依然持续发挥着为广大学生创造课余锻炼条件、营造良好课余锻炼氛围的重要作用。因此体育社团无疑成为高年级学生进行运动参与的主阵地,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高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但体育社团参与程度较低年级时的参与程度有所降低。体育社团学生和非体育社团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分四年变化趋势可以反映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变化情况,通过两组学生大学四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总平均分绘制变化趋势对比图,具体见图1。
图1 体育社团学生和非体育社团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分四年变化趋势
由图1 可知,大一到大二阶段两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分均有提高,其中体育社团学生的提高幅度更加明显;大三阶段两组学生测试总分基本与大二阶段持平,社团组轻微提升,非社团组轻微下降;大四阶段两组学生测试总分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其中非体育社团学生测试总分下降趋势较体育社团学生幅度更大,而体育社团学生下降趋势相对较缓。由此可知,坚持参加体育社团活动能够有效提升低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同时有效减缓高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趋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状态。
由前文已知体育社团参与在多方面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存在积极影响,为探讨与大学生体育社团参与程度有关的各种制约因素与锻炼效果的相关性,本文将体育社团参与程度划分为参与体育社团数量、锻炼频率和锻炼时长3 个指标,与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使用Pearson 相关系数表示相关性的强弱情况,具体见表6。
表6 大学生体育社团参与程度与体质健康测试分数相关性分析
由表6 可知,总分与频率、时长两项之间均呈现出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431、0.483,均大于0,意味着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频率、时长两项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同时,总分与社团数相关系数值接近于0,说明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社团数之间并未呈现出显著相关性。
足球运动是以运动强度大、对抗性强著称的下肢为主辅以全身协调配合的传统运动项目,攀岩运动是以挑战性强、自我超越著称的上肢与核心区域为主辅以全身协调配合的新型运动项目,两者在项目特点、锻炼部位和运动方式方法等方面均有着较大差异。为探究不同项目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同方面的影响是否均衡,在体育社团学生中选取足球(球类)和攀岩(其他类)两个不同类型社团学生大二年级时的体质健康测试各项目成绩进行显著性分析,具体见表7。
表7 不同项目体育社团对学生体质测试得分影响对比
如表7 所示,两个体育社团学生的BMI、50 米跑、立定跳远测试分数无显著性差异,但800 米/1 000 米跑和肺活量呈显著性差异(P<0.05),这两项足球社团学生体质测试分数明显优于攀岩社团学生,攀岩社团学生的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引体向上测试分数均优于足球社团学生,其中坐位体前屈测试分数呈显著性差异(P<0.05),仰卧起坐/引体向上测试分数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可见,参与足球社团对学生耐力素质和身体机能方面起到了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参与攀岩社团对学生柔韧性和力量素质(核心力量和上肢力量)方面有着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参与两社团学生在身体形态、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下肢力量)方面的促进效果基本相当,并无显著区别。以上结果反映出不同运动项目虽然对体质健康水平均有促进作用,但对于体质健康不同方面的促进作用并不均衡,促进效果与项目特点相关。
1.浙江海洋大学共有体育类社团25 个,以球类、形体类和休闲类社团开展最为广泛,其中球类社团参与人数最多,占体育社团参与总人数的46.58%,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体育社团。全校学生的体育社团参与率为13.38%,参与比例相对较低,影响体育类社团作用发挥的广度和深度,体育社团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2.参与体育社团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尤其身体素质方面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研究对象的体质测试成绩在刚入学时无显著性差异,经过一年的个人锻炼和体育社团参与,两组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方面均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而身体形态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体育社团参与的频率和锻炼时长均与体质健康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参与体育社团数量则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可见参与体育社团锻炼频率与锻炼时长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实际锻炼效果的关键因素,而参与社团数量相关性不大。
4.因项目特点和锻炼方式的差异,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社团参与对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不同指标的促进作用并不均衡,表现为各自的优势特点对相应体质项目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同时不同运动项目体育社团对不同性别参与者的体质健康指标影响也不均衡,表现为形体类社团对女生柔韧素质、球类社团对男生爆发力和耐力素质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
1.增强体育社团吸引力,扩大社团参与基数
各高校应加大对体育社团的重视程度,优化运行机制,鼓励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出台政策大力扶持体育社团发展。如体育社团参与达到一定标准可以代替强制性“阳光长跑”次数;参与体育社团达到一定标准可在评优评奖时享受附加分值;鼓励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运动交流和竞赛等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体育社团。
2.精简体育社团形式主义内容,提高社团参与质量
精简体育社团形式主义规章和活动,把运作重心放在提升社团锻炼活动实效性,保证学生参与锻炼的频率、时长和运动强度,提高锻炼质量,使体育社团真正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第二课堂”和学生运动锻炼的主阵地,切实保证和提高体育社团在促进广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类社团的本质功能。
3.增强体育社团指导科学性,促进体质健康均衡发展
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着重提升体育社团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各方面影响的均衡性。如丰富体育社团项目多样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同类型体育社团;广邀校内外体育专业教师、各专项教练员、高水平运动员进社团授课或交流指导;鼓励体育社团指导教师不断接受高质量培训,提高课余锻炼指导能力、丰富锻炼指导方法、增强社团锻炼科学性等方式,使高校体育社团更好地为提高学生整体健康水平发挥作用,并为实现“健康中国”具体目标作出高校体育工作层面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