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珍梅 戴文远 朱梦园
(福建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粮食安全问题源于国家对粮食发展前景的思考,从古至今都是维持国家安定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永恒课题,立足我国的国情和粮情,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粮食安全观,这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基于“营养、健康、安全”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课程改革中,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在实施途径中指出要结合本学科特点,明确国家安全教育相关内容和要求,并将其纳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1]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中融入新型粮食安全观教育,不仅是新时代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青少年国家安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个重要时代命题。在此背景下,深入思考地理教学与新型粮食安全观的关系,探究新型粮食安全观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路径,以期对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教育提供参考与依据。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2019年IPCC《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加剧的荒漠化、土地退化、极端天气和生态胁迫等问题对粮食生产过程与产量造成巨大影响,并且未来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导致世界粮食供给相对不足。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新型粮食安全观教育有助于正确理解人地关系,增强尊重和保护粮食生产环境的意识。
世界政治格局步入新旧交叠的国际政治周期,其变化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加强。随着疫情全球性爆发,俄乌冲突爆发,国际格局正面临着冷战结束以来最为复杂的变化,导致国际粮食市场与贸易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和未知的风险,世界粮食计划署担忧世界粮食危机会提前到来。因此,开展新型粮食安全观教育,能够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粮食贸易挑战做好准备。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踔厉奋进,当今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阶段。从“快不快”转向“好不好”,是中国粮食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丰富粮食品种供给,解决我国粮食供给的结构性问题,是新型粮食安全的重要内涵。基于此,开展新型粮食安全观教育,具有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新时代发展脉搏的特殊意义。
新型粮食安全观是确保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解决新时期粮食问题和提高保障粮食安全能力的发展观,其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了保证粮食的数量安全,又包括保障粮食的质量安全、贸易安全、结构安全和生态安全等多维度安全(见图1),体现了新特点(见表1)。如何准确把握新型粮食安全观的丰富内涵,是建立和丰富新时期粮食安全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地理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地理学的性质决定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是地理科学的研究重点。而粮食安全问题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矛盾,这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明确指出:“国内的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基础,粮食安全地生产与资源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2]因此,从地理科学的角度、整体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有助于准确把握新型粮食安全观丰富内涵的精髓。
图1 新型粮食安全观内涵
表1 新型粮食安全观特点
(1)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与新型粮食安全观教育要求相契合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要求,课程具体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这与新型粮食安全观教育必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相契合(见表2)。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与新型粮食安全观教育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不仅能够从科学知识层面了解我国粮食储备、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等的发展状况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增强对粮食产业内外影响因素联系的理解,而且能从情感价值层面提高学生尊重和保护粮食生产的意识,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肩负民族使命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达到新型粮食安全观教育的多元要求。
表2 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与新型粮食安全观教育要求契合的表现
(2)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与新型粮食安全观的多维度契合
新时期,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逐渐复杂化,主要包括资源、环境、人口、仓储、交通、法制、政策、产业、科技、市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等因素。基于地理角度,上述因素可归纳为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一》中影响粮食安全的自然因素和必修《地理二》中的人文因素与新型粮食安全观相契合点梳理如下(见表3和表4)。同时,按照“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法定要求,教育部在新修订的中小学地理教科书中增设“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模块,并在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教科书的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中设置了“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教学内容和“如何‘藏粮于地’”的单元问题探究,具体落实了粮食安全教育的内容要求(见表5)。
表3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一》与新型粮食安全观契合内容
表4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二》与新型粮食安全观契合内容
(续上表)
表5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与新型粮食安全观契合内容
新形势下,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不同的粮情和社情,需要具备新的思维与理论。因此,地理教师应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深入学习和分析新型粮食安全观的内涵与特点,积极参与国家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夯实相关理论基础。地理教师要深入分析课程标准,探究新型粮食安全观有机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路径和策略,做好开展新型粮食安全观教育的准备工作,提高国家安全教育意识。同时,地理教师应思考如何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促进科学合理的粮食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如何通过延伸、拓展学科知识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粮食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粮食安全意识。
地理课程标准与新型粮食安全观的培养目标具有很高的契合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应根据二者的培养目标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地理学习,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和分析新型粮食安全观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具备全面认识、分析解释和评判区域粮食安全的思维和能力,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新型粮食安全观念;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新型粮食安全观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涉及粮食生产、环境保护、国际贸易等诸多领域,有较广泛的素材来源,要结合地理教学实际和融入需求,精心筛选而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再次,在教学方式上,可结合当下国内外粮食安全相关时事热点、典型粮食安全相关历史案例和日常生活中的粮食安全案例作为教学素材,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用地理思维了解、发现和分析粮食安全的相关问题,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青少年对粮食安全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对粮食安全危机缺乏切身感受。因此,为增强学生对粮食安全人人有责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乡土地理资源融合乡情教育,设计、组织和实施家乡实地探究活动,比较容易获得学生的共情与认同。如在问题探究“如何‘藏粮于地’”活动中,针对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情,以探究福建省耕地资源现状为主题,设计调查福建省耕地资源特点、发现耕地资源存在问题和尝试提出解决措施等探究活动(见图2),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家乡粮食安全现状,使福建学生对家乡十分珍贵的耕地资源有更真切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当下福建省建立“蓝色粮仓”的发展战略意义的理解与认识,并树立和强化个人在保障家乡粮食安全能力的参与感和使命感。在活动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求知态度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以促进实现将节约食物和环保意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目标。
图2 福建省如何“藏粮于地”探究活动
为建立健全粮食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我国号召各地建立粮食安全教育基地,印发了《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管理办法》。让学生走入粮食安全教育基地,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环境中体验和感知粮食安全教育,有助于提高粮食安全教育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如结合省情,在“世界粮食日”带领学生走进福建省漳州市粮食教育基地(见图3)。该基地是全国粮食安全教育基地之一,设有两厅七展区,以人类悠久的粮食文化为主线,展示了粮食发展的沧桑轨迹,详细介绍了五大农作物、我国的粮食储藏和贸易历史以及闽南地区粮食文化等内容,以文字、图片、视频、实物和虚拟体验等多种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展示粮食安全。通过参访粮食安全教育基地的体验活动,将所学的知识通过体验内化于心,增强粮食安全观念,形成新型粮食安全观教育的常规化、日常化。
图3 组织学生参观粮食教育基地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稳定民心的重中之重,在新型粮食安全观的指导下能够实现粮食可持续生产和应对未知的世界粮食危机,因此开展新型粮食安全观教育刻不容缓。粮食安全问题的本质与地理学科研究核心具有高度一致性,高中地理学科具有开展新型粮食安全观教育的责任与优势,将新型粮食安全观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同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