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阅读推广人培育方式研究

2022-09-14 09:12贾司渤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理工科受访者培育

贾司渤

(吉林化工学院 图书馆,吉林 吉林 132022)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理工科院校数量的增长十分迅速,70年间增长了33倍,从1949年的13.66%增长到2018年的35.35%。以吉林省为例,根据教育部的统计[1],2021年吉林省共有普通高校64所,其中理工科高校20所,接近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在全国本科高校的专业分布上,理工类占到30%,且本科高校重点大学占比要高于本科高校的平均占比;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理工类高校占了47.62%;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理工类占了32.63%;体现了理工科高校较强的数量和质量优势[2]。

阅读推广一直以来都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但受员工数量、学科背景、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限制,很少有图书馆设立此业务的专职馆员,常常是抽调不同业务部门的馆员兼任。这说明了目前图书馆阅读推广业务所面临窘迫的情况,也凸显培养专门从事阅读推广活动的阅读推广人的急迫性。虽然高校图书馆由于属性问题,不能像公共图书馆一样为阅读推广活动提供具体场地和馆藏,但其数量众多的大学生群体却能为阅读推广人的培育提供充足、优质的人力资源。近年来针对阅读推广人培育的相关研究稳步推进,但以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为主体的开展的阅读推广人培育研究相对薄弱,对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与阅读推广人之间存在的关系问题缺乏更为深层次的探讨。因此文章以吉林化工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三所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调研、调查问卷、SPSS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以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为对象的阅读推广人培育可行性及优势,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初步的培育方式。

一、阅读推广人研究现状

(一) 理论进展

最早关于阅读推广人这一定义出现在2012年深圳市新闻出版局和深圳读书月组联合颁布《深圳市阅读推广人管理办法》中,该办法认为阅读推广人是指市民个人或组织阅读机构,通过多种渠道、形式和载体向公众传播阅读理念、开展阅读指导、提升市民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专业和业余人士[3]。中国图书馆学会在2014年举办的“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中对阅读推广人的定义进一步精简和细化,指出阅读推广人是指具备一定资质,能够开展阅读指导、提升读者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专职或业余人员[4]。早期针对阅读推广人的研究主体多集中在公共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对于阅读推广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以“高校图书馆”AND“阅读推广人”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6篇,其中期刊论文34篇,学位论文2篇。张敏[5]首次以高校为主体对于阅读推广人展开的研究,指出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合理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高校阅读推广队伍的重要力量。后续相关研究开始以高校图书馆员的角度思考阅读推广人的定位,雷水旺[6]认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人除需要具备一般图书馆员的资质,更要拥有引导阅读、编写推荐书目等多方面能力。曾瑛[7]将高校阅读推广人所需要的能力进一步细化为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活动策划和组织能力以及活动调研与评估能力。李景城[8]则提出了构建以图书馆员、社会名人、教师、辅导员、大学生五位一体的多元化高校阅读推广人才队伍。专著方面,王余光、霍瑞娟[9]从理论、工作、科研、实践等多个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构建了阅读推广人的业务教学体系,目前已出版至第五辑。

虽然阅读推广领域一直是图书馆学界的热点研究问题,但从整体的产出数量来看,以高校图书馆为主的阅读推广人研究相较公共图书馆仍然有一定程度的欠缺。

(二) 实践探索

2014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在江苏常熟举办的全民阅读推广峰会上启动的“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是对于阅读推广人实践探索的开端,并针对推广人的培养提出了基础级、提高级、研究级三个级别的培训课程[10]。高校方面,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在2015-2017年分两批,先后以校内师生和社会人士为对象组建阅读推广人团队,实施“阅燃星火·共享书香”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效果并形成了专属活动品牌[11];西安工程大学图书馆通过培养学生阅读推广人,发挥学生之间的朋辈效应、群体效应和从众心理等相互作用力,在提升本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同时也积极吸引了其他学生社团和周边高校学生的参与[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则以学生志愿者团队为组织主体,由图书馆负责学生工作的馆员进行统筹,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营管理模式[13]。深圳大学图书馆以“每个馆员都是阅读推广人”为理念,成立了文山书讯、创新服务、微信与文宣、校园文化等4个阅读推广团队,通过“馆员书评”活动,推动校园阅读[14]。

二、理工科大学生阅读推广人参与现状调研

(一) 问卷设计

该问卷旨在探索培育理、工学专业大学生成为阅读推广人的可行性,学科背景在从事阅读推广人活动时所发挥的优势。为使受访者在答题时能集中注意力,问卷共分为受访者基本情况、本校阅读推广活动的参与及评价情况、对阅读推广人的了解及互动情况、对阅读推广人的认同程度及理工科知识背景在从事阅读推广人活动时的应用、培育建议五个方面。并根据相关专家的建议对题目顺序和部分题目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凝练。最终确定问卷题型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部分为14道单选题和3道多选题,包括描述性选择题和Likert五级量表型题,在阅读推广人培育参与方面的题目设置有关联逻辑,预计答题时间为2~3分钟。

(二) 问卷发放与回收

为检验问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大规模发放前先召集了部分用户进行预答题。发放问卷50份,并利用SPSSAU在线分析软件对单选题部分进行信效度检验,得出克隆巴赫系数为0.942,大于0.9;KMO值为0.904,大于0.9;巴特球形检验中卡方值为1214.739,其显著性所对应的p值(sig.为0.000)小于0.05。说明研究数据信息质量较高,适合做因子分析。

问卷确定后,依托哈尔滨理工大学、吉林化工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三所理工科高校,借助“问卷星”调查平台向上述三校在读的本、专科生发放,受访者通过微信扫码和网页直接访问两种方式进行线上作答,调研时间为2021年3月初至2021年5月中旬。共回收问卷919份,进一步对答题内容进行检查并剔除答题时间小于30秒的答卷,最后共筛选出无效答卷53份,得到有效答卷866份,有效率为94.23%。受访者中男性占比为64.9%,女性占比为35.1%;主修专业方面,51.5%的受访者为理学专业,48.5%为工学专业;年级分布方面呈递减趋势,大一年级参与调查人数最多占比达到68.71%、大二为19.05%、大三为9.58%、大四为2.66%。

(三) 调研结果分析

1.阅读推广活动参与情况分析

本部分共有3道量表题,您经常关注本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Q1),您经常参与本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Q2),您认为阅读推广活动对您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帮助(Q3),作答情况见表1。

表1 受访者阅读推广活动参与情况统计

经过百分比转换,三所理工科高校的大学生对认为自身经常关注和参与到本校阅读推广活动表示同意及以上选项的人数分别占61.32%和53.23%;对认为阅读推广活动对自身的学习及生活产生了帮助表示同意及以上选项的人数占69.17%。以经常关注本校的阅读推广活动分别作为自变量X1、经常参与本校的阅读推广活动为自变量X2,以阅读推广活动对您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帮助作为因变量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模型公式:Y=0.298+0.513X1+0.265X2,模型R方值为0.694,并通过F检验(F=979.106,p=0.000<0.05)。说明自变量X1、X2对因变量Y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即关注和参与本校阅读推广活动程度越高,越认为阅读推广活动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显著的帮助。

2.与阅读推广人互动情况分析

听说过或了解阅读推广人这一角色的受访者占65.82%,但与阅读推广人进行过互动或向其寻求过帮助的受访者却只占43.65%。三所理工科高校图书馆对于阅读推广人这一概念都进行了相应的介绍和推广,学生群体也对阅读推广人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但在实践时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读者群体与阅读推广人间产生不同程度的“脱节”。具体表现为在日常及专题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多数学生对于阅读推广人仅仅只有概念性了解,学生群体与阅读推广人之间缺乏交流互动,使得阅读推广人的主体力量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3.参与意愿及学科背景运用分析

对阅读推广人角色表现出感兴趣并有意愿参与到阅读推广人活动中的受访大学生占56%。受访者认为自身的理工科专业背景在担任阅读推广人时具有一定优势,见图1。

图1 受访者认为理工科背景担任阅读推广人的优势统计

可以看出,受访者认为理工科背景在担任阅读推广人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数理基础、逻辑思维以及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同时受访者认为,自身的专业优势能够对阅读行为产生积极作用,见图2,从而助力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在担任阅读推广人的前提下,有较强的将这种认知经验与其他大学生进行交流与分享的意愿。

图2 受访者认为理工科背景对阅读行为的积极作用统计

4.阅读推广人培育建议分析

受访者在对“担任阅读推广人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培训”一题选择认同选项时,将会触发针对阅读培养人培育建议的关联逻辑。全部866份答卷汇总共有806份进行了响应,即93.07%的受访者认同大学生阅读推广人需要接受相应程度培训。在培训形式上,80.27%的受访者倾向于接受线上培训、50.87%倾向于接受线下培训。在培训内容开设方面,见图3。多数受访者选择了推荐书籍的选择、阅读推广主题活动的构思与设计、互动及表达能力等。部分受访者也提出希望开展与有一定经验的阅读推广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及开设具有高校特色的科学与假设专题等建议。

图3 受访者建议开设的培训内容统计

5.主观题反馈

为保证受访者的答题体验和参与积极性,问卷调研结尾对受访者进行了开放性询问,希望受访者提供自身认为最值得推荐或最想与他人分享的书籍,以更有针对性开展推广及培育活动,答案主要集中为文学作品类、科普读物类、专业教材类、教辅资料类四个部分。其中又以文学作品类占多数,出现次数最多的为余华的《活着》62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53次、《平凡的世界》37次、《三体》25次,《老人与海》23次。其余诸如《月亮和六便士》《人间失格》《追风筝的人》《人性的弱点》《云边有个小卖部》《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都出现了10次以上。

(四) 调研结论

(1)三所理工科高校的大学生对本校的阅读推广活动都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参与,对阅读推广活动产生的有利影响认同程度较高。但受访者群体对阅读推广活动的关注度高于参与度,这种现象要求阅读推广活动需要在保持现有宣传程度的同时,从多样性、热点性、实用性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吸引力,强化大学生的参与意愿。

(2)参与调研的大学生群体对于阅读推广人角色虽有一定的认知,但在实践过程中读者群体与推广人群体之间容易出现缺少互动交流的现象,易使阅读推广人沦为摆设。应发挥阅读推广人的能动性,在阅读推广活动中主动地增进两个群体之间的互动,以发挥阅读推广人的主体优势。

(3)受访的理工科大学生,对于阅读推广人角色有着较强的意愿尝试。同时认为理工科的知识背景更有助于担任阅读推广人,其优势体现在数理基础、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上。借助上述优势,理工科大学生在担任阅读推广人时可以更有针对性与读者在选择阅读目标、合理分配阅读时间、总结阅读经验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互动分享。

(4)理工科大学生在选择阅读书籍时,倾向于国内外文学名著和影响力、话题性、热点性较强的当代作品。体现了大学生群体既能认同富有知名度的经典作品,同时也热衷于捕捉热点、接受多元的文化价值选择。应以这两类书籍为切入点,挑选出若干书籍进行重点推广。这样不仅可以有的放矢,最大化推广效果,同时也能增加阅读推广人角色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

三、理工科大学生阅读推广人的培育建议

(一) 建立以图书馆为核心的培育机制

大学生阅读推广人培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培育机制的保障,为此应建立以高校图书馆为核心的培育体系,发挥图书馆的专业优势及引领作用。具体包括建立由所在理工科高校图书馆馆长负责的大学生阅读推广人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制订相关的培育办法及规章制度;同时由图书馆牵头,联合校内其他部门或学生社团,建立阅读推广人选拔小组,开展选拔活动;指定馆员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专长的大学生阅读推广人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指导、协调阅读推广人在二级学院、学生社团内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定期对阅读推广人开展考评等。并在实践结束后对活动效果进行反馈总结,形成结论性材料,供后续开展的活动借鉴使用,逐步由实践上升到新的理论。同时,图书馆要与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对接,让其参与到相关活动的设计和执行中来,充分发挥理工科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对在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尽早发现、及时做出调整,形成培育活动的良性循环。

(二) 发挥理工科大学生主体力量

当前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有限并呈缩减态势,面对当下快餐式、碎片化、功利性的阅读现状,在阅读推广活动中仅仅依靠馆员群体是远远不够的。面对理工科高校的阅读推广环境,相比于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和专职的阅读推广人,大学生群体具有课余时间宽裕、思维活跃、更易了解和接受新事物、身份认同感更强等多方面优势,是高校环境下较为合适的阅读推广人培育对象。因此要着重发挥大学生群体的主体力量,借助理工科大学生体量和素质优势,发挥其能动作用。运用主修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阅读推广人的兴趣点相结合,将数理常识、逻辑思维等理工科知识体系注入常规的阅读推广活动中。为具有娱乐性阅读需求的读者提供多角度、多视野的参与体验,激发不同读者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的兴趣;为具有拓展性阅读需求的读者提供更为专指的阅读支持,包括推荐同类书籍、分享阅读体会、传递简单的知识方法等,以培养读者形成基本的信息选择和获取能力。

同时对调研数据的年级及担任阅读推广人的意愿进行交叉分析,如图4所示。通过百分比对比,可知发现各年级对于担任阅读推广人的表示同意及以上的的比例分别为大一53.62%、大二60.60%、大三59.03%、大四73.92%。考虑到不同年级受访者样本数量的差异情况,以及大四年级所面临实习、升学、就业等情况。理工科高校在进行阅读推广人培育时,应以大二、大三年级为骨干人选,以大一年级为后备人选,设计对大二、大三年级规划包括书评写作、阅读能力建设等核心素养在内的重点性培育方案,对大一年级规划普适性的培育方案。同时由大三、大二年级逐步带动、引导大一年级的参与。

(三) 重视大学生群体间朋辈效应的影响

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友”是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15]。朋辈效应即个体的行为方式与其朋辈群体的行为情况有较强的关联性。

大学生不仅有阅读的需求,更有分享的需求。分享和互动可以充分满足用户的个人分享和交流的意愿,并符合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因此图书馆在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时,要利用好朋辈效应所带来的积极影响[16]。图书馆应鼓励阅读推广人将自己撰写的书评、朗读作品、推广活动有关的音视频作品以及图书馆日常的点点滴滴,发布在自己的微博、抖音等大学生群体关注、参与较多的社交媒体上,根据点击量、点赞数等指标给予推广人不同类型的奖励。借助大学生这一朋辈身份,使阅读推广人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也成为活动本身的推动者。以这种直观、符合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推广形式,满足推广人自身的分享需求和认同需求,同时带动推广人的室友、同学等朋辈群体间增加对推广内容的了解与认知,从而提高阅读推广活动的整体吸引力。

同时为使阅读行为保持吸引力,需要在读者群体中建立适当的阅读基础,以形成长效稳定的阅读习惯[17]。对于能够长期、固定参与到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大学生,阅读推广人可以选择与自身有密切联系的朋辈群体,定期与其开展读书会、读书沙龙等小型阅读活动,相互推荐读物并交流阅读感悟。保证读者群体的参与体验,同时也可发掘潜在的阅读推广人。

(四) 打造多样性的培训活动

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将有助于阅读推广人形成较为系统的业务素养。同时也要注意到大学生处于思维认知的迅速发展阶段,思维变化快,自主意识更强,喜欢挑战,不愿墨守成规。常规枯燥、繁琐的培训模式势必会引起心理上的抵触和排斥。并且大学生并非专业的图书馆从业人员,受日常课程、社团活动等影响,空闲时间相对较短且分散,无法像图书馆员一样接受长期稳定、系统的阅读推广人培训。因此,需要一种针对大学生特点的简易阅读推广人培训方法。

Keren Dali[18-19]和Nadia Caidi在2017年提出Diversity by Design(DbD)多样性设计原则,即重视多样性的理念、想法及思考,并将其融入课程、工作环境、决策、职业选择和学术关系等多方面中。同时在DbD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把多样性放在阅读工作和校园阅读推广的核心位置的重要性,以此来充分尊重和顾及读者的生活经历和审美情趣的多样性。以多样性的思维来对待阅读活动,将为校园创造更包容的氛围,从而发挥阅读作为社群建设工具的全部潜力。

依据DbD原则,图书馆只需要把握住培训的总体方向而不必过分拘泥于具体的培训内容。因此可将培训活动的方向分成三个模块:理论、实践及活动展示。理论模块可包括图书馆服务、文献及研究方法、活动策划及推广等部分;实践模块包括阅读推广活动观摩和案例学习;活动展示则为在图书馆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次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也可根据阅读推广人或不同类型推广活动的现实需要展开,充分运用线上线下资源,从而保证培训活动的实用性和吸引力。例如调研结果所统计的主题规划、推荐书籍选择、表达能力等方面,并因地制宜、因馆制宜的及时对模块内容做出增减调整。

四、结 语

阅读推广人是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媒介和有效推手,阅读推广人的参与情况及培育效果将直接影响阅读推广的效果。对于阅读推广人的培育而言,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是高校自身所拥有的天然人员优势。高校图书馆要发挥好自身作为知识服务机构的功能[20],积极引导该群体参与到高校阅读推广人的培育活动中,使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和其对阅读推广人的兴趣、意愿相结合,并根据理工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培育策略,为培育高质量的大学生阅读推广人创造条件。

为了保证数据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本次研究所收集的调研数据存在部分年级人数比例失调的现象,但可以说明理工科大学生对于阅读推广人有着较强的认同感,同时认为自身的专业背景与阅读推广人的身份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推广功能。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继续扩大调研的理工科高校及受访大学生的规模和数量,并按一定的统计方式对调研结果细分归类,以期获得更加全面、精准的调研数据。同时开展、跟进相关实践活动,对所取得的成果和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更有效地助力高校阅读推广人活动的实施。

猜你喜欢
理工科受访者培育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