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宝辉 张晴 董小龙
(河北美术学院)
每座古城都有自己的故事,因为历史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文化脉络和科学价值。但每座古城都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岁月的不断侵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旅游经济的断侵入。比如古建筑的风化问题、古建筑的未能做到全面保护、古建筑消防措施不足、城市建设中的乱拆乱建乱占、公众对古建筑保护意识不强,发展旅游产业中的破坏现象等等问。古城街坊该如何保护和发展,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正定为例,探索古城街坊的空间优化策略。
正定自建城起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先后曾是鲜虞国和中山国的都城;秦统一中国后被立为县,名曰东垣;汉高祖时期更名为真定,清雍正时期因避讳皇帝名号而改名正定。
从地理环境角度,正定县地理位置处于太行山东麓,为山前倾斜平原。位于石家庄中部,辖区总面积为486平方千米。其气候特征为半干旱和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春秋短、冬夏长,且四季分明。滹沱河、磁河流经地界。砂矿资源丰富。2021年,旅游业总收入54.7亿。截至2022年初,正定县总人口接近51.7万。
对正定古城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梁思成先生对正定的初次考察,并有详实的学术记载,奠定了正定古城及其建筑保护的基础。梁先生对正定的建筑形式、古城年代跨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基于梁思成先生对正定历史的研究,之后,又有诸多学者从宗教、文化、历史、建筑、诗歌、园林、民间艺术等不同角度对正定古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寻,推动了正定古城的古城研究、保护与开发。
历史上,正定古城有“北方三雄镇”之一的称号,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地位;同时,对佛教文化在北方的传承上,也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文化角度,当代对正定古城文化发展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历史悠久且名人辈出,其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品品类丰富,尤其以“九楼四塔”为主,文化中强调佛教文化、子龙文化、元曲文化和红楼文化,是当代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正定古城的发展需要结合当代社会文明的进步,是提升民族自信心和推进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文化工具。
1.文化传承价值
每座古城因其发展时间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进而有着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但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部分,是中国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物证。正定古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和社会遗产的一部分,具有继承意义。
2.学术价值
古城的历史痕迹,是当时社会生活形态和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表达。为历史研究、古代科学发展研究和文化形态研究等提供重要佐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正定古城千年的历史发展,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3.教育意义
历史的辉煌,是当代人的骄傲;历史的颓败,是当代人的反思。我们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中找到民族的信仰和脊梁。历史文化,是建立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方式,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启发爱国和民族热情的实物。正定古城的发展及变迁,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
1.古城建筑与景观损坏较为严重
正定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建城历史,是一座一直有百姓居住的古城。其古建筑必然因时间而风化。随着朝代的更迭,因战争破坏和生活建筑更迭,也带来古建筑与景观一定程度的损坏。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现代化生活的发展和一段时间的盲目建设,古建筑与景观再一次遭到破坏。
2.对古城的研究缺少空间与文化溯源的研究
一座城市的建筑和景观,其表面风貌一直都在变化。但在变化的同时,其文化“基因”会被不断传承下来。我们需要看到其内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对古建筑和景观的研究中,需要做好文化溯源工作。
随着现代计算机科学的进步,计算机辅助城市空间规划得以发展。基于空间句法和GIS技术的空间分析新方式,为空间研究提供了基于各种关系的理论模板。
对古城的研究,需要在古建筑、古文物、古园林等表象研究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探究古城空间与生活的关系、空间与文化的关系、古城空间变化脉络、文化变迁脉络等等,进而建立古城的时空脉络图。过对古城空间、文化在时间上的脉络推演,指导当今古城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
1.古城的空间与文化分析方法
对正定古城空间与文化的分析,需要结合古城的历史变迁、文化发展与变革、现代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需要等,通过空间句法和基于GIS地理信息模型进行统筹分析与规划。
在具体的空间分析中,需要找出古人城市建造与规划的目的与用途,探究当时社会生活对古城发展的影响,以及当时文化与技术能力的发展与限制等等。通过对古城在功能定义、设计美学、文化内涵等的理解,找出古城空间形态中的文化脉络与设计准则,找出古人城市规划的内在逻辑。
因而,需要结合风景园林学、城市形态学、人类文化学等不同的学科知识,通过对古城的选址、空间布局、功能定义、美学定义、古城墙及护城河的战略地位、古城各类生活空间是否便利了百姓的安全与生活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只有明白了古城的发展脉络与建造逻辑,才能有的放矢的对古城进行保护与发展。
2.基于文化脉络的古城空间
基于文化脉络的正定古城,其选址主要从当时的军事战略出发;其规模随城市发展而变化;其空间格局具有围合性和秩序性;其防御功能突显,城市功能定义属于复合型,在防御基础上兼具各种生活功能;其空间格局与形态,首先是基于城墙围合的安全防御作用而建;其城内建筑美学体现了儒家礼制、中国山水人文风格、以及佛教与当时传统文化融合后的建筑特点。
具体的古城保护与发展,需要结合古城的功能脉络,融合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空间区域的划分,需要考虑当代生活的影响与便利,进行必要的改变或迁移;在古城整体风格的改建上,需要体现传统文化特色;对城市中心节点、轴线、道路、边界等的保护,需要基于古城功能定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城市历史的保护,需要对历史建筑与景观进行必要的恢复和修复。
基于古城文化脉络的空间设计,需要将古城的文化脉络融入古城的现代生活当中。
我国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建设活动需经依法批准,需依据土地调查成果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以及自然资源管理、保护和利用规划。对国土空间规划,趋向于集约高效、安全宜居、保护生态平衡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对正定古城的保护工作,强调整合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古城保护和发展,切实保护好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2019年10月1日起,《石家庄市正定古城保护条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确定了正定古城的历史城区范围、重点保护对象、规划发展方向、以及保护和发展中的矛盾处理原则和注意事项。
综上分析,古城的空间优化需要考虑多方要素。具体优化依据如下:
1.国家政策指引
结合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法规,提取古城保护与未来发展规划的基础要素与方向。
2.科学分析
对古城的分析,需要结合园林艺术、社会学、人类文化研究等不同领域的科学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获得更为准确的分析资料;利用分析工具对资料进行分类、对比、归纳、演绎、推理等综合分析,建立空间形态与文化的关系模型;通过对正定古城的历史与现状分析,推演出古城规划的未来新方向。
3.统筹规划,细节优化
古城的规划需要在古城历史文化价值基础上,结合当代生活特点进行规划。要综合古城历史文化传承、当代社会需求与未来城市发展预期统筹规划,细节优化。
正定古城是历史文物文化融于现代生活中的城市。其特点是城市里非移动文物众多,发掘和未发掘的历史痕迹并存;当代人的生活融于其中,需要建立当代人的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的联结。因而,在保护历史文物和文化的同时,必须满足当代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需要,文化传承的同时,还有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古城发展,因其历史价值而有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只有保护好地方特色,才能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需紧密结合正定古城保护的实际情况,遵循保护优先、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保持古城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传承性和生活永续性。
正定古城特色在于其具有北方古城建筑特色的建筑,及其空间布局较为完好的留存,以及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因而,需要尽量保留古城原有样貌和空间布局,优化需在细节处完善。
1.保护策略
古城首要保护的是古城的建筑特色和空间布局。因而,需要减少现代建筑的影响,将现代生活必须且影响古城建筑特色和空间布局的规划移出城区;同时,需要保证新增建筑、基础设施等在色彩、形态、质感、空间位置等在视觉和空间上的统一和协调。
保护还需要保证现有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全。防范其受风雨闪电、地震等自然因素带来的损害,因而需要完善古城尤其是非移动文物的防火、抗震、耐腐蚀等性能。同时,还需提高百姓的保护意识,让百姓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同时避免百姓生活的侵蚀和破坏。
保护还要有古城文化的传承。因而需要做好对古城文化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接、发扬工作。
同时,实现以上目标,还政府机关的统筹规划和监管落实。建立古建筑保护检查通报曝光等机制,进行巡视检查;完善古建筑保护制度,确立建筑国家保护政策、分层管理、分级保护机制;实行古建筑保护专项政策,扩大古建筑保护宣传。
2.开发策略
古城是融于当代生活的古城。因而在保护同时,还需提高城市当代生活的品质,保证百姓生活在物质上的富足和在精神层面的丰富。
从百姓生活的角度,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便利老百姓的游憩、工作和生活。
从提升物质富足的角度,需要提升旅游文化的地方特色,创建有别于各地旅游服务照抄的生产模式,满足游客的猎新猎奇心理。加大古城的宣传力度以及非物质文化活动的策划和推广,并形成统一的文化视觉体系等。同时,加强更多的非旅游业的产业模式,或者基于旅游业扩展产业发展方向。
从满足百姓精神富足的层面,可以在古城基因的基础上,提升百姓的文化归属感。通过文化宣传与活动组织,在持久的文化熏陶下,形成百姓生活中的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和城市归属感,进而提升百姓的民族归属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3.统筹策略
古城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城中百姓的生活也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从更大层面来讲,百姓的生活常常是着眼于眼下利益的,因而需要国家层面的“百年大计”来引导。因而,古城的优化与开发,需要从地方和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与安排。
古城的优化必须立足于生态发展的。需要低碳、环保的保护与开发模式。保证古城的绿化面积;建设集约高效的基础设施;优化古城的水利、交通等;合理规划古城的功能和人的空间密度,平衡古城的承载力;利用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提升古城的维护能力;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等提高古城的管理效率。
未来的空间规划与设计离不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于GIS技术的地理信息模型可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基于空间句法的空间是合计可以更好地从细节上分析和设计空间结构与布局。
在古城未来的规划上,需要基于科学技术,从国家大局、古城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民生民意、地理环境变迁、生态结构优化等多方面统筹规划。在空间规划的设计细节上,不再只是空间布局、形态、色彩、质感等的协调,更多是完善统筹层面的各种关系的表达、解读以及重新建构。最终基于历史文化脉络,满足当下百姓的生活综合体验、提升民众的幸福感与归属感、延展文化脉络。
综上所述,古城街坊的空间优化需要考虑多层要素。需要考虑古城的自有特点,包括历史特点、移动和非移动文物特点、空间布局、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特色等;需要考虑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时代的需要以及城市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等;需要借助国家的力量统筹规划;需要借用道德与法制的手段规范管理;还需要城市居民的共同参与和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