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下的太极拳术语英译研究

2022-09-14 08:59李泽园庞密香
少林与太极 2022年6期
关键词:术语英译译者

◎李泽园 庞密香

太极拳文本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其翻译困难重重,尤其是太极拳术语的翻译,要求译者对太极拳及其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又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化功底,这对译者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本文介绍了太极拳英译现状,拟从释意学派的理论出发,探讨在该理论指导下太极拳术语的英译策略,推动太极拳英译与理论的结合。

一、引言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寓有哲学、伦理学、中医学、心理学、生理学和运动力学等多种学问。太极拳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论为核心思想, 具有武术技击、强身健体、怡情养生等多方面的功能,并且具有很高的观赏性。随着太极拳申遗成功,越来越多的人被太极拳所吸引,太极拳的习练者也越来越多,为了推动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传播,太极拳英译的作用显得愈加重要,将理论与太极拳英译实践相结合,是推动太极拳英译本传播和太极拳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二、太极拳英译现状

目前,有关太极拳的书籍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书籍主要讲述太极拳中的一些理论概念,其中许多内容都极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第二类书籍主要是讲解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内容包含很多招式的分析,语言简洁,并且大部分都配有一定数量的插图,以便于能够更加生动详细地讲解每一个具体招式,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太极拳的一招一式;第三类书籍是既包含理论讲解又包含具体练习方法介绍,这类书籍旨在为不同程度的太极拳法练习者提供全面的学习指导。

近年来,太极拳运动已经传播到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努力做好太极拳武术文化的外文翻译,既可以为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和习练者提供进一步指导,又能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的交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现如今的太极拳已经申遗成功,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太极拳爱好者。而走出国门的太极拳面临的是各种文化背景的习练者,但对于许多外国练习者来说,太极拳译本晦涩难懂。一是因为太极拳术语的翻译存在许多问题,没有扫清语言的障碍,二是太极拳术语的文化内涵很难传达和理解。因此,太极拳的对外推广和传播也面临着巨大的难题,也就是如何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烙印的前提下推动太极拳的外译。如果不能在传播拳术的同时传播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 就会使太极拳在国外变成一种简单的体操化练习, 失去其精髓, 流于肤浅。

太极拳英译推动了太极拳文化的传播,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太极拳的英译还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太极拳英译的意义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太极拳英译史研究不够充分;太极拳英译本数量较少,质量参差不齐,真正被国外受众接受的译本不多,对外传播的效果不够理想;太极拳术语不一致,英文译名杂乱不一,缺乏统一性;对太极拳拳理存在误解,译文不够准确;太极拳文本硬译现象比较多,译文可读性差;太极拳英译专门研究人员匮乏,研究内容缺乏深度,等等。要想译出译语受众能够理解、易于接受的译本, 把太极拳的精髓和要点有效地传达出来, 就涉及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对译语文化中的缺省部分进行有效补充, 从而为译语受众建构有效的认知图式的问题。这必然要求翻译者首先要能够全面、透彻地理解太极拳的拳理和文化,然后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不同等级的语际转换, 尽可能地在译语中展现中国的太极拳文化。

三、释意学派翻译理论概述

释意学派理论(the interpretive theory)又称“达意理论”(la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笔译原理教学的学派。该学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 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释意派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十几本重要的翻译论著相继问世,研究范围也从最初的口译逐步扩展到笔译、科技翻译、翻译教学和一般翻译理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层次以及篇章层次。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traduction linguistique / linguistic translation),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许均、袁筱一,1998:193)。释意理论摒弃了逐字翻译和脱离语境的句子翻译,认为成功的翻译应在篇章的层次上进行,因为句子是语法上的单位, 篇章才是语义单位,翻译所译的是意思, 而不是语法,不是单个的字词句。

释意派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和非语言意义(non-verbal sense)区分开来。译者所要传达的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而是讲话人在其话语中所表达的非语言的意思。释意学派的理论非常注重对翻译过程的研究, 在某种意义上, 甚至可以认为该学派所关注的焦点就是翻译的过程。释意理论认为把源语言变成目标语言要经过三个阶段:(1)话语阐释 (interpretation or exegesis of discourse):通过分析和理解, 搞清语言符号所表达的语言现象并弄清这些符号所表达的思想内容。(2)脱离语言外壳(deverbalization):是指理解一篇文章或一个讲话,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的一个阶段,指伴随语言符号产生的认知和情感意义,是对语言符号的超越(方梦之,2003:09)。此步骤的重点是抓住原文的内容, 而不是陷入原文作者所使用的词句。(3)原语信息内容重组(reformulation):用另一种语言的符号造出新的句子,并使这些句子符合以下两点要求:一是要表达出原话语的全部内容,二是要易于目标语的受众听懂读懂。概括来说, 释意理论不是把翻译看作一个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 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释意学派认为译员是创造者,而不是另一种语言的模仿者(刘和平,2001)。

四、释意理论指导下太极拳英译策略

武术的英译不只是浅层次语言文字的简单转换, 更是一种中国文化向英语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这是理解武术英译的关键(张振华、田兰波,2006)。太极拳文本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特点,尤其是太极拳术语,一般用词简洁、精炼,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因此在做太极拳英译时,不能只关注源语的字词翻译,而应该更关注源文本想表达的意义的翻译,传递源文本的文化内涵。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在做太极拳英译时可采取以下策略。

1.在翻译太极拳文本时,注重保留源文本内容的民族文化特色。

太极拳文本中含有很多术语,而对于这些特定术语的汉语表达,译者不应该只追求简单寻找对等词来进行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或者是勉强进行意译。这种浅层的语言转换, 往往翻译效果较差, 不仅词不达意, 而且容易造成误解和错读, 使原本形象生动、寓意丰富的原语表达流于浅表。例如,对于“太极”和“太极拳”的翻译,我们一般将其音译 为“Taiji” 和“Taijiquan”,为了使读者尤其是外国读者能够更加理解这两个术语的意义和区别,译者可以在音译的基础上增加这样的解释:Taiji, in terms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refers to the universe-forming essence, it also means the supreme ultimate,hence Taijiquan is the Metaphysical boxing or the Supreme-and-Ultimate boxing。对于“虚”和“实”这对术语,我们常将其直译为“emptiness” 和“fullness”, 但如果是在敌我双方交手时, “虚”与“实”就分别代表“弱”和“强”,因此所谓“避实击虚”就可以在“to avoid the opponent’s fullness and strike his emptiness”的基础上,增译为“to avoid confronting the opponent's strong points and try to strike his weak points”, 或 者“to avoid what is strong and to strike what is weak”。太极拳动作的收放、转换过程中, 凡是负担身体重量较多的腿为实, 反之为虚, 此时的“虚”和“实”又可分别将其增译为“weight-supporting leg”和“weight-free leg”。如此一来,既可保持文本中的术语一致性,又对具体语境中的术语进行了解释,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2.在翻译太极拳文本时,译者应该努力追求等值性翻译。

太极拳作名称的形成有利于习练者便于记忆动作形体,理解动作招式的含义,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努力实现原文与译文在效果上的等值(刘刚,2014)。例如“舍己从人”这个动作是指对方攻击你时,你便要引着对方的手往你身上打,以便顺着对方的力从而控制对方的力量。为了实现效果的等值,我们便可以将“舍己从人”翻译为“to subdue oneself in order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force from the opponent”。太极拳中常常提到“以柔克刚”,即指对方进攻时浑身充满着刚劲,此时你便可以保持柔劲,以柔劲来防守对方的刚劲,可以直接译为“to conquer the hardness with the softness”。再比如太极八法的翻译,太极八法是指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八个动作。其中“掤”,是指以臂向前,承接和化解对方手或臂的来力, 可以翻译为“ward off”便能表达其意义;“捋”,是指接掤的势头将对方来力送向侧后方,可译为“roll back”;“挤”,则是指用小臂挤击对方身体,用“press”这个词足以表达该动作;“按”是用单手或双手按对方身体, 顺步得势, 可以译为“push”;“采”,是指用手抓住对方手腕或肘部往下沉采,使对方身体前倾,可以译为“pull down”;“挒”,多用在掤或捋之后, 指一手按住对方手臂, 另一手用手背斜击对方领际,可以译为“split”;“肘”是指在与对手距离过近而不得势时用肘攻击对方,可以译为“elbow”;“靠”则是用肩部去靠顶对手胸部, 可译为“shoulder”。

3.在英译太极拳文本时,要注意保持动作名称的象形特色和文化形象。

太极拳动作名称一般用词简洁、精炼,多由四个字或三个字组成,如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搂膝拗步、倒卷肱、揽雀尾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形象生动;太极拳动作名称还注重直觉体悟和形象思维,例如玉女穿梭、金鸡独立等。太极拳动作名称和其他武术动作名称一样,饱含中华民族文化形象的思维特点,其动作名称中善用动物形象,以及人与动物形态合一的形象。一方面,形象化的动作名称赋予动作本身许多意向和想象的空间,也便于习练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揣摩和体会动作要领。另一方面,这也体现出太极拳行云流水、舒展大方的运动特点。对于这些富有形象和文化内涵的动作名称,译者在英译时一定要注意保留其文化特色。更具体地说,译者在翻译这些运用动物形象的动作名称时,除了关注其文化特色的传达,还应注重其动作功能的体现。例如“白鹤亮翅”这个招式,最早称为“白鹅亮翅”,意指“如白鹅之舒展羽翼之象形也”,这个招式动作舒展,攻防能力相当强,根据其意义我们可将其译为“white crane spreading wings”,保留其意向;再如“野马分鬃”,是因其运动状态与奔驰野马的鬃毛左右分披相似而得名,动作舒展,贵在进身,劲在腰身,也就是双手有力腰身蓄力,可将其译作“parting the wild horse’s mane”,便可以表达出该招式的动作要领;“金鸡独立”意喻单腿支撑的独立步就像鸡在独立休息时一样稳健,可将其译为“rooster standing on one leg”。而对于那些借物拟象、以象导动的动作名称, 在翻译时也要尽可能保留原语的文化形象。例如“手挥琵琶”这个动作,有些译本中使用归化策略将其译作“playing the guitar”,但我们都应了解西方的乐器吉他和中国的传统乐器琵琶各方面都差异很大,如果将“琵琶”译成“guitar”,根本无法体现手挥琵琶的动作要领,因此我们可将其译为“playing the Pipa (a ki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既保留了原文化意象,又可以使读者易于理解。对于那些突出功能又兼顾形象的动作名称, 译者在翻译时应该突出动作的技术特征,例如“进步搬拦捶”这个动作是“上步、搬拦、捶打”这三个动作的组合,译者在翻译时应该体现这一点,可将其译为“stepping forward and intercepting and punching”;“十字手”的主要动作是防守时两手的比画动作,可将译为“crossing hands”;“撇身捶”是以拳背击人,可将其译为“chopping opponent with fist”;“搂膝拗步”兼顾膝盖和步法的运动,可将其译为“brushing the knee and twisting step”。

五、结语

对于不太了解太极拳和中国文化的读者来说,太极拳文本阅读起来晦涩难懂,太极拳的翻译更是异常艰难。由于太极拳文本中的许多概念、术语等富于浓厚的文化底蕴,因此译者在注重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和内容的同时,还需兼顾传达源语的文化内涵。对于翻译太极拳文本的译者来说,他们要充分了解太极拳动作特征及其文化内涵,还要熟悉目的语文化即英语文化。对于一些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词的源语表达,译者在翻译时也不能僵化地始终坚持音译, 也不能只简单地采用归化和异化策略,而应注意在保留源文本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其译成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译本。

猜你喜欢
术语英译译者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三届“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征集)
“小”的英译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