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乾,何忠伟,刘芳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乡村振兴研究基地 北京 102206)
北京市饲养奶牛有近百年的历史,从农户散养到小型加工厂再到大型现代化工厂,北京奶业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随着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动实施,北京市向河北等地疏解了近10 万头奶牛,2021 年北京市奶牛存栏量为5.8 万头,较2012 年减少9.3 万头,减幅61.4%,出现了以输出奶牛养殖技术和管理服务为主的新业态。随着对奶牛的疏解,北京市的奶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北京奶业如何迎难而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全国奶业振兴有重要意义。
奶业高质量发展是以奶业现代化为基础提出的新概念,关于其发展的内涵研究不断涌现。目前,国内学者对奶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及特征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对奶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定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关于奶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大多数还停留在定性分析,目前国内关于奶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方法并不统一,如文研等用演化博弈的方法分析证明了政府政策的必要性,韩磊等通过定量研究中国奶业在生产、贸易、市场和成本效益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关建议。由此可见,国内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奶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在研究奶业高质量发展前,有必要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做一下文献综述,来帮助奶业高质量发展明确其内涵,制定评价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在“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后所衍生出来的,国内相关文献是在2017 年开始出现,并在2018 年以后大量涌现。目前,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其内涵及特征的定性研究,如谷洪波等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主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的生产效率等;辛岭等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为绿色发展引领、供给提质增效、规模化生产、产业多元;钟钰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从狭义说是针对农产品质量,从广义来看,包括生产经营体系质量和产业效益等方面;黎新伍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应该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个方面;张露认为随着现代经济发展与需求结构改变,农业发展的使命进一步拓展至了生态、康养、人文与社会四大功能;二是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目前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方法,学者应用较多的有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BP 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法等,如刘金雨使用了TOPSIS 熵权法对2014—2019 年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评价;张默等通过测算相应指标的极值、均值、标准差对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黄修杰构建了以产品质量、产业效益、生产效率、经营者素质、国际竞争力、农民收入、绿色发展这七个维度的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对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
奶业高质量发展是奶业量变到质变必经的阶段,在综合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现状和新发展理念后可以看出,奶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提高自身质量效益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升级;必须注重自身的经营发展来维持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要立足地区的社会发展环境来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必须倡导绿色发展来实现奶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认为奶业高质量发展应具备良好的奶业质量效益、可持续的经营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路径、健康绿色的产业经济4 个方面的发展特征。基于奶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本文从质量效益、经营发展、社会发展、绿色发展4 个视角建立了北京奶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并对北京奶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2.1 奶牛存栏数下降,养殖规模化程度提高 北京目前的奶牛存栏总数整体下降(图1),奶牛场的规模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以小、散为特点的奶牛养殖小区正逐步退出北京奶牛养殖业。2021 年,北京市现存奶牛规模养殖场45 个,较2012 年减少216 个,但2021 年牛场场均奶牛存栏量为1 292 头,较2012 年增加了713 头,场均规模扩大了1 倍多。规模化水平的提升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降低了平均生产成本,有利于向乳企提供质量更高的生鲜乳(图2),也有利于将新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目前奶牛养殖优势区域分布趋于集中,产业集聚度提升,形成顺义、密云、延庆、通州、房山、昌平、大兴等7 个远郊奶牛养殖集聚区。
图1 北京市奶牛存栏数走势图
图2 成牛乳单产走势图
2.2 原料奶短缺,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均 北京目前出现了原料奶短缺的情况,这是影响北京市奶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北京是唯一一个在2019 年进入“缺奶”省市前十名的北方省市。截至2019 年12 月,北京市共有乳品加工企业20 家,2019 年加工企业的北京奶源满足率只有46%。据北京奶业协会统计,北京市乳制品年人均消费量达50 kg 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 kg),然而北京市奶源自给率仅有23%,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再加上当前养殖端利润空间较小,乳制品加工企业盈利能力较强,上游主体具有更强的获益能力,产业链的利益分配并不均衡,进一步影响了北京奶业发展。
2.3 社会发展环境良好,绿色发展模式有待形成 虽然新冠疫情对国内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依然保持着稳定增长,经济状况良好,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居民奶业需求依然很旺盛,这为北京市奶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从生态环境来看,尽管北京市奶牛粪污处理趋于无害化,但是处理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种养加一体化还没有形成,没有充分利用农田来吸收消纳这一部分的污染;另一方面,引进的粪污处理技术价格昂贵,增加了养殖成本。除此以外,对于奶业的碳排放,目前也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检测分析系统对其进行控制监督。
3.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第一,科学性和可量化性相结合原则。在奶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中,科学性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对奶业高质量发展内涵认识的正确性、指标选取的准确性、体系构建的严密性以及测量结果的有效性等方面。在测度指标的选取过程中,本文尽可能选取那些可以进行计量并且可以反映奶业高质量发展基本内涵的指标,遵循可量化原则。本文避免选取那些难以获取数据的指标,对于这些难以获取数据的指标,本文采用替代性的指标。借鉴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测度,本研究使用其经常使用的基于熵权法的评价方法。
第二,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本文坚持指标选取的层次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分成了3 个层次:第1 个层次是4 个维度指标,分别是质量效益、经营发展、社会发展、绿色发展;第2 个层次是要素指标;第3 个层次是基础指标,这3 个层次共同构成了奶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
第三,创新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奶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关于奶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指标要具有创新性,要能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充分反映出奶业高质量发展,更要具有先进性,要注意奶业高质量发展的延续性,所选取的指标不仅要符合当前的标准,还要符合将来的标准。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选择 在综合考虑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后,本研究选择了基于熵权法的北京奶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熵权法是物理学的名词,熵是用来度量系统无序程度的,对于某个指标来说其信息熵越小,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相应的该项指标的权重就越大,对综合评价的影响就越大。熵权法相对于那些主观赋权的方法(如专家打分法等)来说,客观性更强,精确度也较高,它可以适用于绝大多数确定权重的过程,并且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本研究使用基于熵权法的北京奶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型对北京奶业高质量发展来进行评价,符合以上构建原则。
3.3 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奶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其特征,遵循以上的评价体系构建原则,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以及其他相关学者研究中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本研究设计出了北京奶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具体指标的确定、指标的内涵及属性如表1 所示。
表1 北京奶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3.4 数据的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奶业统计年鉴》、历年《北京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和相关测算。根据新西兰农业科学研究所(AgResearch)对全球牛奶生产国的碳足迹的分析,中国为每千克牛奶排放1.68 kg 二氧化碳当量,本研究据此来进行北京奶业碳排放量的相关测算。
3.5 北京奶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3.5.1 指标测度的计算步骤 1)构建各年份各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假定有m 个指标,n 个年份,形成的原始指标数据的矩阵为:X={x}m×n(0 ≤i ≤m,0 ≤j ≤n),其中x表示第个指标的第年的数值。
2)正负项指标的打分。为消除不同指标的单位、口径、属性的不一致,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后的数据可看作各个正负指标的打分,正项指标计算得分越大,表明奶业发展质量越好,负向指标计算得分越小表明奶业发展质量越好,正负项指标的标准化公示如下所示:
正项指标的打分:
负向指标的打分:
3)计算信息熵值。设e为第个评价指标的熵值,则熵值e的计算过程如下:
其中,k>0,k=1/lnm。
4)计算信息效用值,设第个指标的信息效用值为d,计算公式如下:
5)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设w为第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6)使用线性加权综合评价公式,设P为第个指标的综合评价得分,根据线性加权综合评价公式,则奶业高质量发展评分为:
3.5.2 北京奶业高质量发展的测度评价 在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整理和预处理后,按照熵权法的处理步骤,依次可以得到北京奶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各项指标的信息熵值和信息效用值以及各项指标的权重,在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以后,对维度层和要素层这2 个层次的指标进行了权重计算,具体计算结果如表2 所示,最后依据线性加权综合评价公式得到了各维度在各个年份的综合得分,以及各年份的综合得分,得分情况如图3 所示。
由图3 可知,北京市奶业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近几年没有很大变动,最高分出现在了2017 年,达到了0.54 分,整体得分中规中矩,2017 年之后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4 个维度中,社会发展这一维度是唯一一个从2016 年开始不断向好发展的,而且发展势头最强劲,并在2019 年达到了最高分0.2 分,这说明社会发展这一维度近年的发展是北京市奶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几年北京市奶业发展主要是依托良好的社会环境。质量效益这一维度,在2015—2016 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与其他3 个维度相比,它是出现下滑最剧烈的一个维度,在之后维持在一个不高的水平上,上下波动,这说明近些年奶业发展的质量效益方面出现了问题。经营发展维度与各年综合得分趋势相比,其走势大体一致,且从表2 可知经营发展这一维度所占比重最高,因此,要提高奶业的高质量发展,一定要在奶业经营发展方面用力。绿色发展维度,在2015—2018 年期间,得分一直是稳定向好,2019 年出现了明显下降(降至0.07 分),尽管这一维度所占权重仅为0.17,但是作为奶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还是要结合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图3 北京市奶业高质量发展得分
4.1 北京市奶源“自给不足” 随着北京市向河北等地进行奶牛疏解,北京市奶业在质量效益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由表2 可知,奶牛存栏数与牛奶产量在质量效益维度占较大比重,由于北京市不断对奶牛进行疏解,同时又没有及时调整相应政策,北京市牛奶产量下降,奶源自给率严重不足。结合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原因还是各区政府对奶业发展并没有明确规划,无法对各区的养殖规模进行把控,而且受环保政策影响,养殖户积极性降低,进一步加剧了北京市的“缺奶”现象。当前北京市仍面临着奶源自给率不足的困境,若不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北京市的奶源自给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进一步影响到北京奶业的高质量发展。
表2 各指标熵值、效用值、权重的计算结果
4.2 奶业优质种源覆盖率仍需优化 从经营发展维度的得分情况来看,近些年也出现了得分止步不前的现象,因此经营发展需要作为奶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进行提高。由表2 可知,经营发展的指标构成中奶畜进口有着最高的权重,熵权达到了0.067,体现出优质种源对奶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北京奶牛中心的种公牛遗传质量持续优化,冻精产品质量较优,但和国际优质种质资源培育出的奶牛在单产水平上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导致进口冻精占据我国超过一半的市场,严重影响到我国奶业的种源安全,未来仍需提高奶业优质种源的覆盖率,特别是国产优质奶业种源。
4.3 奶业信息化程度仍显不足 奶业经营成本的降低需要借助现代化的工具,北京市奶牛养殖场机械化、精细化逐渐地普及和健全,但信息化水平却仍显不足。奶牛场的信息化对于奶业碳排放的检测、相关数据的收集和饲养成本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各规模养殖场的信息化程度还不充分。
4.4 “双碳”目标实现还需绿色奶业助力 由表3 可知,碳排放与大规模奶牛每头燃料动力费在绿色发展这一维度中占据大部分权重,是影响奶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2021 年10 月2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简称“双碳”目标),为北京市奶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当前,乳品部门(包括肉)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而全球奶业(减去肉,包括生产、加工和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占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7%,由此可见,“双碳”目标的达成还需要奶业的绿色发展为其助力。
5.1 明确各区奶业发展规划,推进种养加一体化发展要依据北京市奶源自给率现状,综合考虑北京市畜牧业的扩容空间,尽快调整奶业发展规划。规划应依据北京市畜禽环境承载空间,明确测算出北京市奶牛存栏的适宜规模,并依据各区的环境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明确各区的养殖指标,从而让各经营主体看到奶牛养殖业在北京市的发展前景,调动养殖积极性,吸引社会资本,提高北京市奶源自给率,增强奶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加快组建“区域内种养联合体”,可以建立中等规模养殖场,养殖场周围配套相应规模的饲料种植基地,建议以乳企入股、购买牛场,或鼓励有能力的养殖场开展适当的乳品加工等形式,加快构建“种养加”一体化发展机制,密切养殖端与加工端的利益联结,以保障双方均有较大的盈利空间,推进双方利益共同体的建设,促进奶业链整体的稳定发展,调动养殖积极性,提高奶源自给率。
5.2 打造种业之都,提供奶业优质供给 北京目前已拥有单产水平超过10 t 的成乳牛,这是北京独有的资源优势,建议把这些优质成乳牛资源集中起来,为北京奶牛中心的种公牛站建立配套的优质种子母牛基地,助力奶牛育种研究。相关部门不仅要适当的给予资金与财政支持,也要给予相当的政策支持,打造一个高质量种业基地,为市场输出高质量的牛奶,提高奶业的优质供给,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升级。
5.3 促进牧场信息化,加强产业链信息共享 现代牧场通常是指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为标准的“四化”牧场,在奶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还需要信息化与其协调。比如要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如对每头奶牛的饲养进行实时的跟踪,建立标准的方法,定期生成每头奶牛的健康报告以及碳足迹报告,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养殖企业采取措施对饲养成本与碳排放进行及时控制,通过提高饲养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奶牛单产,在保证牛奶产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相关碳排放量,并且与加工企业适时共享收集的数据,打造一个智慧共享的奶业链整体。
5.4 优化奶牛日粮,加速“双碳”目标的达成 中国农业大学的李胜利教授在《中国奶业养殖端碳中和的实现路径》的报告中指出,在各种畜产品的供应链中,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牧场端,牧场后各环节排放源主要是二氧化碳,且仅占总排放的2.9%,由此可见奶业的减排工作应重点从牧场端入手。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计划”、《全国苜蓿产业发展规(2016—2020 年)》等方案政策来大力支持优质饲草的种植,经过相关测选,奶牛在饲喂优质苜蓿后平均单产提高1 047 kg,生鲜乳乳脂率提高0.22 个百分点,乳蛋白率提高0.11 个百分点,并且在使用优质牧草以后根据相关测算,养殖端的碳排放有较大程度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