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研究

2022-09-14 06:22刘永希
经济师 2022年9期
关键词:全员三全育人视域

●刘永希

一、“三全育人”对大学生道路认同的重要意义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下践行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要求。“三全育人”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其内涵囊括了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践行对象、实现过程与具体方向,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三全育人”为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指明方向

“三全育人”视域为大学生道路认同指明方向。这是由“三全育人”以及大学生道路认同的内涵共同决定的。大学生道路认同的狭义内涵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清晰认识以及思想情感上的内化认可乃至行动上的落实。同时,在更广义更深刻的内涵范畴上,道路认同还包括对当下个体所正在前行道路的正确理解、客观认可以及未来将随何人往何处的认同与追随。因此,剥离现实环境空谈大学生道路认同,只会让大学生认为这是形而上的教育与理念的灌输,难以获得大学生的共鸣与理解,认同更是无从谈起。而“三全育人”的内涵明确要求了在道路认同的教育上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跟进、全方位落实,使道路认同的前行道路有方向有目标。

(二)“三全育人”为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厘清思路

“三全育人”视域还为大学生道路认同厘清思路。大学生容易迷茫焦虑,大学生教育、尤其是对带有思辨性质需要较强的理论逻辑思维的道路教育无从下手,这是由信息时代的特点决定的。信息时代下充斥着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除了接触教辅教材,也必然会在现实和网络世界中接触到大量的信息,且更多信息是以更生动多样的形式存在的。当代大学生在遇到困惑时,习惯上网求助,广泛收集信息,素未谋面的网友在某些时候反而成为大学生最信任的人。因此,大学生道路认同的教育还需要依靠“正规军”,需要高校教育进行渗透引导。三全育人正为此提供了有效的思路。首先,“三全育人”明确了育人主体乃是全员。发动全员力量,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多维度的榜样指引,体现言传身教的力量。其次,“三全育人”明确了道路教育的过程完整性,即从高校起点与基础教育的衔接起到学习过程中最后到走出高校校门适应社会,有助于大学生道路教育中各阶段针对性教育的思路厘清。此外,“三全育人”明确了道路教育的全面性,有助于明确责任主体的确立思路。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的现状

(一)虽有全员意识,动力仍待激活

现行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中,虽有全员意识,但动力仍有待激活。首先,“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全员在高校内包括教学人员与非教学人员。其中,教学人员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专职从事思政工作的学工队伍、思政教师或从事其他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目前,在大思政课程的导向下,无论从事任何科目教学的教师都会以道路自信为指引精神展开教学,但部分非思政专业教师虽有道路认同与道路教育意识,但自身对理论把握不深,对道路认同教育与专业实践结合的探索动力不足,导致了道路认同教育更多停留在口号上。同时,非教学人员的道路认同教育动力更难激活,在道路认同教育上,非教学人员更多将自身定位为从事事务性工作的辅助人员,而并未真正将自身整合到具有育人主观能动性的体系中。实际上,非教学人员言行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与办事风格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道路认同的言传身教。

其次,“三全育人”视域下广义的全员还应囊括家庭力量和社会力量。高校道路教育应充分发动家庭力量、整合社会资源。一方面,目前多数家庭力量虽对道路认同有一定认识,但停留在质朴价值观中,对大学生道路认同的教育停留在说教水平或带有功利性的学业成绩、就业出路的追求上。如家长对大学生常常抱有取得好成绩、毕业后进入国企事业单位等期待,这本身也是道路认同的一种体现,但以成绩和工作为量化衡量标准,容易误入功利主义的歧途。另一方面,在社会中更能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但社会力量对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的参与更是驱力不足,目前尚未有有效的社会机制通过精神乃至物质上的反馈为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道路教育的动力。

此外,全员的互动沟通主要停留在信息互通的表面,衔接度与融合度不足。高校道路认同教育主体在高校乃至社会整体机制下分属不同的部门和框架,工作性质也有较大出入。尽管“三全育人”视域下将其囊括在一个框架内,但在实际践行中未免停留在表面信息的传递,而未能真的形成合力、深度融合[4]。

(二)虽有全过程构想,路径仍待探索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道路认同的全过程构想已有雏形,但具体实践路径仍不够清晰明确。首先,“三全育人”在大学生道路认同全过程中的起点从时间上即是大学的起点,此时大学生尚未完全适应大学生活,道路认同的教育需要结合学生发展特点与中学阶段进行衔接,提升大学生道路认同感,使其从单一维度的以学习成绩为目标完善到立体多维的高视野、大格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在此阶段,由于大学生不同的基础以及成长经历,每个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无论从广度抑或深度上均是有差异的。具体应该通过什么内容、以何种形式实现大学生道路认同的再启蒙教育,实现路径有待探索。

其次,大学生道路认同的过程中段覆盖了大学生在初步适应大学生活后直至探寻毕业出路前的大部分时间,此段时间在道路认同教育中的时间跨度最长,任务也最重。脱离了对大学生活的新鲜感,又尚未面对社会现实的压力,大学生此时容易迷茫也容易误入歧途。“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道路教育与纷繁复杂的诱惑博弈,始终引导大学生走在阳光大道上。但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诱惑不断变换,道路认同教育如何在保有核心本质的基础上通过形式和内容上的求新求变立于不败之地,尚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此外,“三全育人”视域下全过程的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延伸至大学阶段的尾声乃至毕业后与社会接轨的时期。面临人生的分岔路与即将离开学校掌控的节点,大学生道路认同的教育更考验方法与技巧。换言之,此时更能体现大学生道路认同的践行力与坚定性。出色的道路认同教育会使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始终有方向有力量,是受用终生的教育。

(三)虽有全方位概念,细节仍待补充

一方面,在思政课堂内,主要完善大学生道路认同的理论框架搭建。但究竟应该以何种形式进行道路认同的理论教育方能达到更深刻的效果,仍有待不断调整探索。另一方面,在思政课堂外,已有的践行道路认同教育的方向主要多以实践教育为切入点。但在实行过程中,也鲜有对不同实践形式效果的衡量与比较。此外,或有仍待挖掘的道路认同教育方向。在道路认同中,除了课堂内外有声的讲授教育以外,环境的熏陶或许更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意义。目前对文化育人的探索仍然受到形式主义的局限,主要以张贴海报、名人名言等为主,缺少更立体生动、与时俱进的展现方式。而传统刻板的环境搭建容易让道路认同成为口号,沦为刻板化的政治格言记诵。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道路认同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提高全员意识,激发参与活力

一方面,内在动力是有效激活全员的关键核心。只有全员自身有较强的道路认同度,才可能践行道路认同教育的理想,将道路认同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教育中。首先,对于专职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队伍,可通过交流学习、培训赋能等方式让其不断加深道路认同,完善道路认同教育理论框架与教育技巧。让道路认同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学思践悟”不断赋能,感受道路认同教育的神圣感与使命感,从而保持道路认同教育的新鲜感与主动性,使道路认同教育摆脱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的教育形式。其次,对于非教学人员,可通过立典型、树榜样等形式增进其在道路认同教育上的成就感与归属感,激活道路认同教育的参与意识。此外,对于校外力量,道路认同中更要增进互动,及时反馈,激活校外力量的投入度。可通过学生作为家校桥梁,通过感恩卡、交流信等形式增进家校沟通。让家庭感受道路认同的积极性,从而提升配合度。

另一方面,外在动力能够为教育力量继续赋能。驱动道路认同的教育内在能动性,能够促进道路认同的根基打牢打实,但道路认同不能仅仅依靠情怀,而激活外在动力则有助于在可见可触的范围内使道路认同更枝繁叶茂。首先,对于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需要明确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将道路认同教育以可量化指标的形式与实绩考核挂钩,同时通过督导、评教等方式落实具体待遇的兑现。尤其对于专职从事道路认同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可通过单列职称评审等方式促进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带领学生践行道路认同之上。其次,对于非教学人员,道路认同教育也应该在业绩考评中予以体现。不同于教学人员的基础性指标设置,非教学人员的激励可通过附加奖励的形式存在。如此通过更为灵活的不定期激励,使相关人员对道理认同教育的参与更有动力。此外,对于校外力量与资源的激励,可通过校企合作、推荐优秀学生就业等形式落实,引导校外力量参与到道路认同教育的长效机制中。

(二)整合全程资源,打造教育闭环

一方面,全过程的资源应贯穿在一般大学生发展规律下的各阶段。即此中涉及的“大学生”是一般意义上抽象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对象,可以置于集体的框架下探寻共性的规律。首先,对于初入大学校门,处于适应阶段的大学生,道路认同的侧重点在于认清道路,即通过课堂内外的理论教育与应用实践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感知、理解、适应大学生生活,感受新时代大学生活的幸福感与荣誉感,进而体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好”的问题。其次,对于完成了适应进入大学阶段探索期的大学生,道路认同更在于将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与民族集体的进程进行有机结合,真正理解中国梦、投身中国梦。一是可通过提供志愿时长累计和实践证明的志愿活动,为大学生对接专业技能相关的短期实践体验活动;二是可通过校内勤工俭学、学生助理等岗位设置为大学生提供具有一定持续性的实践机会,为大学生创设工作职业氛围,提升道路认同的沟通效率。再次,在临近毕业的最后学年,大学生应完成自身深造或就业的人生抉择,真正明确自身在道路认同与道路建设中的定位与目标。校内资源仍需为大学生道路认同保驾护航,提升下一阶段衔接的顺畅度。最后,直至大学生走出大学校门后,全过程视域下的道路认同教育仍需保持对大学生的持续关注,梳理档案资源,可通过校友分享会等形式,邀请道路认同的杰出践行者回校为新生分享经验、开拓渠道,进而完善全过程道路认同教育的有效闭环,搭建道路认同螺旋式上升通道。

另一方面,除了集体闭环式的道路认同,个体也需要道路认同。此层次的道路认同涉及更多个性化的问题,需要因势而导、因材施教,更为繁琐复杂,但也对个体的影响也更为深远,更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道路认同理想信念。在应对大学生个性化道路认同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及早感知,及时干预,持续关注。通过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网格化系统及早感知大学生道路认同中的误区,及早干预,引导大学生回归正确的道路认同,并对个体持续关注,防止负面影响的扩散。

(三)完善全方位细节,创新教育载体

首先,需要从理论上完善道路认同教育的细节。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有与时俱进的新提法,这需要现有的理论框架不断补充完善。可通过定期开展研讨会、专题讲座、案例分享等形式学习新理论。另一方面,现有理论也需要结合大学生特点与需求进行全方位的挖掘探索。道路认同的理论教育不应仅有至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因此,其中涉及的教育角度、教育顺序步骤、教育组织安排等也需要合理安排,以确保道路认同教育的理论科学性。

其次,道路认同教育的实践细节也需要不断完善。一方面,道路认同教育应该入心入脑,而不应该止步于形式。因此,应借助全面评估等手段加强对道路认同实践实效的考察。另一方面,除了结合专业实践开展的道路认同实践,道路认同实践应该渗透在生活中。对此,也需完善相应设施、引导方案以及考察方法等。可通过大学生观察日记、时间罗盘等工具完善实践管理监督细节。

最后,大学生道路认同还应开拓文化环境的熏陶。道路认同教育不应局限在传统的以课程和讲授为载体的形式上,而应尝试开拓文化阵地。文化环境的熏陶一方面可以持续渗透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效果。另一方面,文化环境的创设可在党的引领下带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大学生自主打造文化墙、宣传栏等形式,加深道路认同。

总而言之,“三全育人”视域为大学生道路认同提供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方向。但目前大学生道路认同及其教育仍存在动力待激活、路径待探索、细节待完善等问题。据此,可从激活全员动力、整合全程资源、完善全方位细节等方面展开道路认同教育的探索尝试。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内地西藏班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理路与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B27)。]

猜你喜欢
全员三全育人视域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河南油田开展全员劳动竞赛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