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峰,郑桂莲
(1.宜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宜春市中医院,江西 宜春 336000)
预防接种是我国预防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可在预防控制传染病中做出卓越贡献。但从儿童预防接种的实际情况看,儿童预防接种工作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儿童家长更上心,严格遵从医嘱定时带领儿童预防接种。有调查结果[1]显示,儿童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掌握度、遵医嘱行为、文化水平、是否流动人口等等,均为影响儿童预防接种的主要因素。但考虑到文化水平以及流动人口难以干预,建议从儿童家长的预防接种认知着手。[2]采用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其认知水平,提高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重视度,从而达到提升儿童预防接种率的目的。健康教育是一种现代化护理干预模式,针对某一类群体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干预方案,系统实施相应干预,可提升其认知水平,纠正其不良行为。[3]本文主要探讨健康教育用于儿童预防接种中的效果,研究内容如下。
2018年11月到2019年10月,选取200对参与儿童预防接种的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将儿童、家长分为两组,每组有100对儿童、家长。对照组,儿童男女比是54∶46,年龄在15d~3岁(1.58±0.74)岁;家长男女比是28∶72,年龄在24~67岁(45.73±14.29)岁,初中以下文化、初中及高中文化、大专及以上文化比是30∶47∶23。观察组,儿童男女比是52∶48,年龄在10d~3岁(1.52±0.73)岁;家长男女比是30∶70,年龄在22~68岁(45.42±14.27)岁,初中以下文化、初中及高中文化、大专及以上文化比是26∶50∶24。上述资料对比,P>0.05,可展开对比。
纳入标准:(1)儿童均在医院出生,接种乙肝等疫苗和卡介苗;(2)儿童、家长均为本次人口;(3)家长具备正常的读写、沟通、表达能力;(4)家长对本次研究知情,愿意配合医护人员完成研究,愿意提供详细且全面的儿童资料;(5)家长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排除标准:(1)儿童、家长属于流动人口,在当地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2)因多种原因中途退出本次研究;(3)在本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数次疫苗后前往其他医疗机构接种疫苗;(4)家长不能遵照要求,定时带儿童预防接种。
对照组100例实施常规指导,结合传统干预模式,口头教育家长,阐述预防接种必要性,发放预防接种本/卡,告知家长下一次接种疫苗类型与时间,如果没按时来注射疫苗就用知信或电话联系家长,督促家长早日带领儿童预防接种。
观察组100例实施健康教育,(1)创建健康教育小组:结合儿童预防接种知识与家长掌握情况,医护人员需制定相应健康教育方案。但在干预前,高年资护士带领责任心强护士组成小组,一起学习健康教育理念与技能,明确健康教育的精髓与内涵,确定充分掌握健康教育精髓后,展开相应研究。初步拟定健康教育方案后,还需积极在万方、知网等数据库以“预防接种”、“健康教育”为关键词,搜索近3年的核心参考文献,学习文献中的健康教育方法,掌握更先进的健康教育方案。结合预防接种门诊实际情况,补充、修改健康教育方案,反复改进分析,制定最终版本的健康教育方案,并在临床应用。但在落实健康教育方案之前,需带领所有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医护人员学习健康教育理念与健康教育方案,通过相应考核后才可参与本次研究。(2)预防接种时健康教育:在家长带着儿童来预防接种时,医护人员需第一时间核查儿童的预防接种记录,确定儿童无重复注射现象,明确儿童已经接种过的预防接种疫苗类型,明确本次进行预防接种类型,然后与儿童家长沟通。医护人员需结合家长性别以及文化水平,采用通俗易懂语言介绍本次预防接种的疫苗类型、注意事项、适应症、作用、禁忌症以及常见副作用等等。确定家长充分理解相关知识后,主动询问儿童的身体状态,确定儿童不存在禁忌症、现今未发生疾病,可进行预防接种后,才能注射疫苗完成预防接种。但在预防接种之前,需让家长在预防接种告知书上签字。完成预防接种后,医护人员需主动告知家长必须留待观察30min,安排家长带领儿童前往观察室留待观察。期间需主动告知家长常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比如注射部位24小时内不可沾水、沾染污迹等,提高家长对儿童的重视,促使家长主动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早期前往医院就诊治疗。(3)非预防接种时健康教育:设置预防接种咨询窗口,安排医护人员常驻该窗口,及时为有需求的儿童、家长提供服务,进行预防接种口头教育。结合接种门诊经济实力,制作相应的预防接种知识手册、图谱,发放给每一位儿童家长,要求儿童家长耐心阅读相关内容。或在接种门诊空白墙面绘制预防接种知识,保证知识图文并茂、简单易懂。制作预防接种知识视频,并在预防接种门诊观察区等公共场所的大荧幕上播放,方便有需求的儿童、家长观看其中内容。最后,还需创建相应公众号与微信群,让家长扫描二维码关注或进群,定时在公众号及微信群中上传预防接种相关知识,达到持续教育目的。利用微信群,还可提前通知有预防接种需求的家长,督促家长带领儿童前往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
(1)预防接种知识掌握度,在干预前、干预后分别发放自制儿童预防接种知识调查问卷,要求家长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知如实填写相关内容,保证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及可信度。调查问卷一共有20个问题,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分别是预防接种原因、预防接种流程、预防接种次数、预防接种注意事项,单个问题总分0~1分,答对得1分,答错为0分。
(2)儿童预防接种行为,从干预当天开始计算,一共干预6个月,统计儿童6月内的预防接种行为,主要统计指标是按时预防接种、预防接种延迟、预防接种遗漏三项。
(3)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统计干预6月内儿童预防接种期间与接种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包含全身性反应、局部反应、偶合反应以及昏厥四项,统计组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总病例数×100%。
(4)家属干预满意度,在干预6月后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要求家长结合实际感受填写问卷,保证问卷调查真实性,调查问卷总分100分,其中60分及以下是不满意,61分~80分是基本满意,81分~100分是非常满意。家属干预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与基本满意例数和)÷总病例数×100%。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预防接种知识掌握度)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儿童预防接种行为、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家属干预满意度)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比较采用配对X2检验,在 P<0.05 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以预防接种原因、预防接种流程、预防接种次数、预防接种注意事项四项预防接种知识为指标,获取数据进行计量资料比较,统计学结果显示,观察组预防接种知识掌握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预防接种知识掌握度评分比较(n=100例,x±s,分)
以按时预防接种、预防接种延迟、预防接种遗漏三项为预防接种行为指标,进行计数资料比较,统计学结果显示,观察组儿童的按时预防接种率大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预防接种延迟率、预防接种遗漏率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儿童预防接种行为(n=例,n/%,例)
以全身性反应、局部反应、偶合反应以及昏厥四项为不良反应指标,进行计数资料比较,统计学结果显示,观察组儿童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n=100例,n/%,例)
以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为干预满意度指标,进行计数资料比较,统计学结果显示,观察组家属干预满意度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家属干预满意度(n=100例,n/%,例)
预防接种主要指将人工培育合格疫苗在健康人体中接种,增强某方面免疫力,从而降低某一类疾病的发生风险。[4]这是我国推出的一项降低传染病等病发生率的政策,基础预防接种为免费干预,是值得所有儿童参与的一项国民福利政策。但是,预防接种群体以儿童为主,其孕周、营养水平、免疫功能以及健康水平等,均是影响其体质量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5]有部分儿童体质量较差,容易发生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家长因此不愿意让儿童接种疫苗,希望能保证儿童身体健康。但是,这种想法与认知是错误的。预防接种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儿童提高免疫力,预防乙肝、百日咳等多种传染病的发生,保障儿童生长发育期间的健康度。若儿童不能配合国家政策及医护人员,按时接种相关疫苗,则会增加儿童生长发育以及成年后的疾病患病风险,甚至会妨碍公共卫生安全。而预防接种儿童本身年龄有限,认知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低下,是否进行预防接种,均由家长决定。所以,应从家长方面着手,强化其预防接种认知,提升儿童的预防接种行为,增加当地预防接种覆盖率。
既往多为预防接种家长提供常规指导,在家长带领儿童接种时进行简单教育,督促家长继续坚定这一行为,定时带领儿童预防接种。但是,这种干预方法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不适合流动性比较大、预防接种知识认知不强的家长,尤其是存在错误认知、意志不坚定又担心儿童发生不良反应的家长。健康教育则可有效弥补常规指导的缺陷,可进一步提升家长认知水平。[6]健康教育充分融合了现代化网路技术,并考虑到医院实际经济水平,制定了多种健康教育方案。手册、图谱、视频、口头教育、墙壁图画、咨询台以及微信平台联合应用,可达到持续教育家长的目的,家长在此环境下,可充分认识到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的必要性。
综上可知,在预防接种中实施健康教育,可获得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