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理念下城市住区户外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基于湖北省9市的实地调研

2022-09-13 04:07许江英XuJiangying
华中建筑 2022年9期
关键词:住区户外活动调研

许江英 | Xu Jiangying

陈 宏 | Chen Hong

叶 赪 | Ye Cheng

吴银光 | Wu Yinguang

徐昌顺 | Xu Changshun

1 背景简介

20世纪以来,城市快速发展给城市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健康问题。许多慢性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然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健康[1],城市居民健康问题备受关注。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城市”概念,随后启动了“健康城市项目”。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健康城市对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作用。住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户外空间在引导人们的健康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健康中国2030”具有重要意义。住区户外空间在本文泛指住区范围内的各类小型广场以及建筑间的小型开放空间等一系列对居民免费开放的,为居民提供锻炼健身、娱乐、交流等日常休闲活动服务的公共场所。

已有研究表明,慢性病与现代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体力活动缺乏、出行依赖机动车等习惯是重要原因[2]。户外活动是强身健体、减少慢性病的有效方法[3],且活动持续时间受环境舒适度影响[4]。新冠疫情期间,在城市公园、广场等大型公共空间活动会造成人群聚集,增加交叉感染风险,因此住区户外空间成为居民热衷的健身场所[5]。住区户外空间承载着居民日常的锻炼健身、休闲娱乐、交往交流等活动,其规划的合理性对于促进居民户外体力活动起着关键性作用[6]。但是当前城市住区存在供需矛盾导致的户外空间缺失或使用率低的问题,这与居民需求之间的矛盾也越发凸显,如何缓解城市住区的户外空间供需矛盾问题,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目前城市住区户外空间的研究主要包括“调研研究”[5,7]、“评价研究”[8-9]、“规划设计研究”[5,1]、“国外经验介绍”[11]四类,切入的角度主要有适老性[12-13]、适幼性[9,14]、健康影响(疗愈性)[15]等。其中调研类多以单一时期少量同质性较强的典型案例为例,关注不同年龄人群的使用需求,而对于不同时期的住区户外空间建设情况以及不同类型空间内人的行为特征关注度不够。

PSPL调研法是扬·盖尔研究公共空间的方法,主要用于评价物质空间环境与公共生活质量,采用方法有现场计数、实地考察和访谈等[16]。本文采用该方法,以湖北省9市(武汉、随州、襄阳、十堰、孝感、宜昌、黄冈、荆州、恩施)为例进行实地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发现住区户外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缓解城市住区户外空间供需矛盾的更新策略。为全面了解不同时期住区户外空间现状及居民的行为特征,样本选取尽可能覆盖不同建成年代的住区,每个城市选取6个住区作为调研对象,共54个住区。调研分两部分:一是住区访谈,针对住区管理人员,了解住区基本情况;二是住区走访,针对居民,采用实地观察和交谈的方式开展,包括户外空间的建设情况及居民使用特征。调研于2021年4月份进行,每个住区记录访谈问卷与走访问卷各一份,共108份。

2 城市住区户外空间现存问题分析

2.1 调研住区概况

本次调研住区多数建成于19 5 0 年至2015年,占比80%。其中,2001年至2010年的住区最少(22%);其次是2000年之前的住区(37%);2010年之后的住区最多(41%)(图1)。66%调研居民的年龄集中在15~60岁,15岁以下的占比12%,超过60岁的占比22%(图2)。调研住区的老龄化率随建成年代的增长而降低,2000年以前的住区平均老龄化率达33%,远超第七次人口普查湖北省平均水平20.42%,2001年—2010年的18%,2010年之后的15%①(图3)。

图1 调查住区建成年份

图2 调查住区居民年龄构成

图3 调查住区居民老龄化率

2.2 调研住区户外空间现状与使用特征

本次调研,发现了当前城市住区户外空间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供需矛盾导致的老旧住区户外空间面积缺乏、新建住区户外空间使用率不高两方面。

(1)新旧住区差异大,发展不均衡

通过统计得到住区户外空间的配置情况(图4):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住区普遍缺乏户外空间,配套设施水平亦较低,多项未达到50%;2000年—2010年间的住区较2000年以前有所改善;2010年后的住区户外空间及设施配置较好,个别项目设施配置率达到100%,这与居民日益增长的户外活动需求直接相关,同时也受益于建筑高度的增加,扩大了楼栋间距,为户外空间设置提供了条件。

图4 调研住区户外空间配置情况

(2)底层架空式空间无人问津

调研住区户外空间多见于2000年以后建成的住区中,其布局方式有集中式、分散式、底层架空式3类(图5)。底层架空式出现在近几年建成的新小区中,指利用楼栋底层架空创造半室外空间,但调研发现此类空间形同虚设,在部分小区中被居民用来停放自行车、电瓶车(图6a~b)。预设户外空间异用进一步加剧了户外空间的供需矛盾。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楼栋入口的雨棚及二层挑出的檐下空间却聚集了大量居民(图6c~d),由此看来人们倾向于在开敞的外廊型空间活动,这为后续规划设计提供了参考。

图5 调研住区户外空间布局方式

图6 调研住区户外空间使用情况

(3)专类活动型空间使用率不高

按照住区户外空间的设施配置情况,可将其分为老年活动区、儿童活动区、老幼活动区、专类活动区(图7a~h)。新建住区的户外空间配置类型丰富,如随州市恒大名都小区有两处儿童活动区、一处老年健身区、两处老幼活动广场。户外空间的充足为空间功能的细致划分提供了必要条件,部分小区进一步将专类活动区细分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图7e~h)。但调研发现,功能精细化分区产生了一定的问题,仅设置健身器材的老年活动区及功能单一的专类活动区使用频度②并不高(图7i),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限户外空间的浪费。

图7 调研住区户外空间配置类型及使用频度

2.3 调研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现存问题分析

针对城市住区户外空间供需矛盾的问题,场地面积不足仅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规划设计不合理、空间品质水平不高导致的空间闲置或异用。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

(1)规划设计不合理

规划设计不合理主要体现社区体系划分和户外空间布局两方面。当前社区体系划分以建成时间为依据,如将三无小区③划分为同一社区,方便引入第三方进行管理,但这导致同品质住区集中在同社区,进一步加剧了社区层面户外空间配置的不均衡。户外空间布局方面主要体现为缺乏对使用者行为特征的关注,导致空间使用率不高。如局促建设条件催生的底层架空式空间却由于其采光通风及视野较差,无人问津;死板的设计理念导致空间布局程式化,缺乏对不同活动的兼容性考虑,专类活动空间出现明显的时段性,整体使用率不高。

(2)住区间过于封闭

我国当前的住区普遍为封闭型,各小区之间存在着实体围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区户外空间的共享。住区间过于封闭的问题不仅在湖北省出现,这类问题在国内其他省市也普通存在。如在周霞[17]的研究中,北京市的梅、兰、竹、菊小区建设于2000年以前,属于20世纪80年代的代表性小区,而亿城西山华府小区建于2010年左右,它虽然在区位上穿插于梅、兰、竹、菊小区之间,但小区间有实体围墙分离并严格遵守门禁制度,阻碍了新旧小区之间户外空间的共享。

(3)配套缺乏品质低

当前城市住区配套设施缺乏维护管理,部分老旧小区的健身器材及座椅等破损严重,居民到户外活动只能自己携带凳子,这对年老体弱的老年人造成困扰。此外,住区户外空间配置便利的直饮水及卫生间等基本服务设施非常必要,如居民反映户外空间缺乏适宜距离的卫生间,导致如厕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影响了户外活动的时长。

3 既有住区户外活动空间优化策略

我国2010年老龄化率为13.26%,2020年为18.70%,居民老龄化持续增长。居民退休后有大量闲暇时间,对于户外空间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老旧住区通常位于城市老城区,建筑密度大,受到用地条件的限制,后期户外活动空间增长困难,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恶化。综合城市住区存在的问题、原因、发展趋势及居民户外活动行为特征,以改善老旧住区户外空间面积不足和提升新建住区户外空间利用率为改进目标,基于共享理念提出以下优化对策(图8)。

图8 受调研住区户外空间问题分析及优化对策

3.1 基础:现状解读,需求研判

基于现状调研情况的解读,获取到不同年龄阶段居民的户外空间需求:老年人更喜欢在距离所住楼栋较近的空间活动,如小区门口、楼栋入口由雨棚形成的灰色空间等;中老年居民通常需要带看孩子,儿童活泼爱动,更倾向于穿梭在一定距离内的多种户外活动场所;中青年人工作日繁忙,没有机会在住区户外空间活动,且他们对距离的敏感度较低;同时设有游乐设施和健身器材的场所是中老年人和儿童喜欢的地方,专类体育活动空间是中青年人的喜好,这些市场反馈对于住区户外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3.2 核心:资源共享,体系构建

资源共享主要包括两方面:①新老住区间的空间共享,老旧小区户外空间在当前建设条件限制下无法短时间内快速增长,新建住区户外空间配比相对富足,但其住户年轻化导致使用率不高,通过共享空间可调节不同时期住区的居民户外活动需求,在保留住区原有生命力的同时实现居民的健康公平性;②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空间共享,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为每种活动提供专门的场所会造成空间浪费,因此住区应尽可能配备适应性较强的复合空间,单个空间考虑多个年龄段人群的多种活动需求,如将老年人健身场所和儿童游乐场集中布置,可使老人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观看儿童游戏,并进一步促进人与人的交流,这在周燕珉等人的研究中也得到证实[18]。基于以上两方面提出城市住区户外空间共享体系:①社区层面的全时段全开放式共享;②住区层面的分时段半开放共享;③组团层面的不同年龄段的内部居民共享(图9)。

图9 城市住区户外空间共享体系构成

在该体系中,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专类户外活动空间规划在社区层面的中心位置,尽可能满足不同住区的可达性,多个住区全时段全开放共享;在住区层面布置老幼户外活动空间和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可采取灵活的分时段式管理模式实现分时段半开放满足不同住区及组团之间的共享;组团层面根据组团内居民需求特征布置老幼活动空间或老年活动空间,在追求不同年龄人群活动空间共享的同时考虑特殊老年人对于安静的需求,组团封闭管理保证居住安全(图10)。

图10 城市住区户外空间布局模式

3.3 方法:社区重组,打破围墙

社区重组是实现空间资源共享的基础。我国城市近年来新建商品房住区与老旧住区比邻而建的现象比较常见,这为新旧混合式社区重组提供了必要的现实条件。社区建设应打破以建设年代为依据的划分规则限制,依据适宜距离的生活圈视角及新旧住区混合两原则进行社区重组。此外,我国城市住区的封闭性阻碍了住区之间的空间共享,因此有必要通过拆除必要的实体围墙,在保证不同住区安全的前提下打破原有观念上的“封闭围墙”实现新旧小区之间的户外空间共享。

3.4 保障:配套改善,品质提升

老龄化持续的大背景下对于老年人的考虑必不可少。老年人由于衰老引起身体机能退化导致其无法长时间站立,因此户外空间的休憩静坐设施十分必要。同时,为保证活动时长,应考虑户外空间的舒适性,休憩设施还应具备以下特征:夏日具有良好的通风遮阳环境,冬日保证充足的阳光;提供宜人的景观视野,或是朝向主要的活动空间,为休憩者提供观看儿童活动的便利。此外,住区户外空间附近应配置基本辅助空间,主要包括公共卫生间、提供热水和直饮水的茶水间等,且此类空间应布置在户外空间的适宜距离范围内,便于活动者使用。

结语

城市住区户外空间供需矛盾的缓解在慢性病发病率不断攀升的当下具有重要意义,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于户外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时期城市住区户外空间由于建设年代、居民特征等呈现出不同的问题和需求。但同时,相同年龄段的人群需求及同类户外活动空间的居民行为特征类似,这为城市住区户外空间的更新提供了依据。住区作为健康城市的基本单元,应以存量发展时代的城市更新为契机,在未来的更新改造中提供居民需求针对性更强、空间环境品质更高的户外活动空间。针对城市住区户外空间供需矛盾的问题,本文以湖北省为例,采用PSPL调研法对城市住区户外空间的现存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结合城市发展趋势及改进目标,基于共享理念分别从基础、核心、方法、保证4个维度提出了更新策略,以期为推动“健康中国2030”的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资料来源:

图6、7a~h:作者及调研团队成员拍摄;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注释

① 调研住区的居民构成、老龄化程度等数据主要通过访谈社区管理人员,查询系统最新记录获得,是当地住区的普查数据。本文老龄化率指60岁以上老年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湖北省老龄化率的数据来源于调研国家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81.html。

② 使用频度:某类型户外空间内调研时的活动总人数/所有类型户外空间内调研时的活动总人数。

③ 三无小区:无物业管理、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的院落、楼栋、小区。

猜你喜欢
住区户外活动调研
幼儿园户外活动组织的研究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幼儿园户外活动组织的实践探究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组织幼儿园情境式户外活动的探究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户外活动开始啦
基于CPTED视角下的住区场地空间安全性研究
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浅析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