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发展现状探析

2022-09-13 13:40王占文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16期
关键词:丑角喜剧内容

王占文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东北二人转发展至今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其演唱形式简单,但表现内容丰富,包括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三种形式。演唱过程中。有丑角和旦角两种角色,一般称丑角为下装,旦角为上装。演唱过程当中扇子和手绢作为主要表演道具,也有用打击乐器、手玉子、竹板等。伴奏乐器一般为二胡、唢呐、锣鼓镲。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现在的伴奏乐器也有电子合成器、贝斯、琵琶、扬琴等,好一点的演出剧场也有用小型民乐团的。二人转的基本演出形式是说、唱、伴、舞、绝,说一般只说口,男演员上台来经常以说口开场,有的说唱小故事,有的说快板,也有唱京东大鼓。演唱的内容多为哲理故事,风趣、幽默、诙谐。一开场有男女上下装,一起演唱一段小帽。行内人士称之为“排腔遛调儿”,一般演唱东北民歌,例如《小拜年》《送情郎》《月牙五更》等等。唱完小帽以后,开始进入唱正戏,正戏一般有两个人分包赶角的表演剧中各个角色。戏称:“千军万马全靠咱俩”。也就是说,男女演员分包赶角来饰演剧中各个人物,把故事交代清楚,从而刻画人物形象,演唱过程当中经常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说法,也就是说二人转的演唱形式音乐也是曲牌体。其中常见的有:《胡胡腔》《喇叭牌子》《大救驾》《靠山调》《大悲调》《红柳子》《蛤蟆调》等等,唱腔比较丰富,演唱过程当中经常借用相关的戏曲演唱形式,比如说评戏、豫剧等一些北方的唱腔也经常借用在作品当中。

二人转是流行于东北各地的一种曲艺艺术,属于走唱类,是以民歌、秧歌为基础,吸收“莲花落”等演变而成,有300 多年的历史。各个时期、各个地区二人转的名称叫法不同,它曾有过对口戏、对口唱、双玩艺儿、棒棒戏、蹦蹦戏、悠喝腔、秧歌、莲花落等等叫法,解放后通称二人转。传统二人转多是民间的草台班子挨村儿挨店儿一顺遛儿走下去的流动演出,演出规模较小,演出简便。

一、传统二人转简介

很多人都喜欢二人转,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二人转大有遍及全国各地的趋势。演出中开创了“万人围着二人转,二人转给万人看”的从未有过的生动火爆局面。自《刘老根》《乡村爱情》《闯关东》《正月里来是新春》《笑笑茶楼》等电视连续剧的热播,更让全国人民了解了二人转。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城市几乎都有数量不等的、不同档次的二人转演绎场所,有专业的二人转剧场,洗浴娱乐中心等地也有二人转表演活动,二人转可谓遍地开花。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但据笔者社会调查及翻看网上二人转演出视频资料,发现二人转现状并不乐观。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大批民间艺人涌入城市表演二人转,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二人转演员们为了满足一些非主流审美取向观众的搞笑放松要求,演出的内容很少有传统的二人转剧目,更多是一些搞笑题材的所谓“二人转小品”等内容,且被称之为“发展”了的二人转。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各地方的大小型二人转剧场及娱乐场所上演的二人转现状大同小异,生动火爆的同时让人不得不看到其发展的不良倾向。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题材单一、内容低俗、表演形式畸形化发展(说口、绝活喧宾夺主)等诸多方面。

本文通过对二人转现状的实地考察和对传统二人转的研究,找到当代二人转发展的不良倾向,分析其不良倾向存在的原因,并对此不良倾向提出解决对策,让真正的“绿色二人转”不再是口号。

在二人转研究领域,1979 年那炳晨编著《二人转音乐》,详细记载了二人转音乐的本体形态,将二人转基本唱腔的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一一罗列解读,并附有谱例。这些谱例大多是作者在长期走访民间二人转艺人及专业团体演员的工作中,亲笔记录下他们的演唱,并在此书中为曲调进行专门分类;1996 年田子馥撰写《二人转本体美学》,从美学角度入手,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二人转形态本体、文学本体、风格本体、剧诗本体及其美学现象、美学规律、审美特征、审美经验;刘振德于2000 年主编的《二人转艺术》,全面阐述“二人转”的历史发展规律、原则和方法,总结其组班、经营管理的经验等等;1998 年经长春市政协文史编印、二人转民间艺人李青山口述、王兆一整理的二人转史料《美在关东》出版,真实记录了二人转及二人转艺人的生存发展状况,是一部二人转艺人的写实史。杨朴于2001 年出版《二人转与东北民俗》是一本角度非常新颖的论著,作者试图把二人转带回到源远流长的古代东北,运用艺术考古学方法,通过寻找二人转艺术形态的文化根源,论述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霍长和与金芳经过半年多的实际调查,访问了近百名二人转艺人和专家学者,于2004 年撰写出《二人转档案》,记录了二人转演员们的生存现状,将二人转的形成、发展和生存环境梳理出清晰的脉络。此书也是首部记述当代二人转发展状况的书籍,书中不仅描述了赵本山及其弟子的许多从艺经历,也有对当代二人转理论家生活经历的描写,还有对当前以经营二人转为目的的剧场经营者们的简要介绍;2003 年王平的《东北“二人转”民俗学研究》 是一篇二人转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跨文化研究的硕士论文。

与二人转有关的专题性论文还有许多,笔者未能全面地查阅到更多相关文献。从以上不难看出,二人转的研究工作已经较为成熟,无论是从各地所做的集成论著中,还是对其不同角度的研究都较为完善。二人转的研究工作正如其艺术本身特点一样,变得越来越丰富。尤其是近几年时间里,更多人开始关注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目前二人转在经济大潮的带动下,演出的内容和表演形式有了新的发展,发展状况喜忧参半。内容上为取悦观众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不健康的、低级庸俗的题材日渐突出;表演失去了二人转原有的本色,对此,亦有研究者关注并提出质疑,但并没有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分析出发生这样现象的原因,更没有真正的提出此类不良发展倾向的实质性对策。笔者提出当代二人转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原因,并相应的提出解决对策,为二人转的良好发展开辟新的途径,让二人转艺术健康的服务于观众。

所有科学追求的一定是真,所有教化和教育追求的一定是善,所有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一定是美。无论是民间艺术还是高雅艺术,从人们大众审美的角度来看,首先要符合人民大众的正确价值观和审美导向。艺术审美要求要符合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和科学性,要把美放在首位,二人转虽然是东北地方的民间曲艺,但以喜剧形式出现的仅占其中一部分,二人转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为作品核心内容。在表演和刻画人物的过程当中,里边有喜剧性的包袱,有真正的故事陈述,有一定的矛盾冲突,也有一定的戏剧发展原动力,在这样的基础上,二人转在发展和创作表演的过程当中,追求的终极目标一定是满足人们的审美,刻画和表现时代性的剧情和人物。中心思想一定符合艺术审美的普遍性要求。

二、当代二人转发展的不良倾向

二人转借助电视传媒、报刊杂志等媒介的传播,影响逐渐扩大,二人转不仅是东北人喜欢,而且已成为全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民间艺术,然而在二人转“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危机,当代二人转的发展出现了种种悖离二人转艺术本体的不良倾向。

(一)当代二人转发展与二人转审美规律的悖离

二人转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说唱性是其主要特征。其表演手段具有灵活性,但前提是服从于二人转内容的表达需要、符合审美要求,也就是符合二人转的审美规律。当代所谓的二人转表演中火爆的杂耍、武术、模仿秀虽然可以说是拓展了二人转绝技表演内容,但却走向了极端,说口、杂耍、武术、杂技、模仿秀取代了一切。“说口”说的是不健康段子;唱的不是二人转而是流行歌曲;演的是小品和没有主题的荒诞剧。

传统的二人转中有两类说口——对白、韵口。对白说口以丑角为主,旦角配合,类似于相声中的捧哏和逗哏,说口过程中讲究“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内容多是即兴发挥,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感觉。韵口多在一出戏开始时,丑角上台表演,有竹板伴奏,题材多样,也有艺人把这种表演叫“小数子”。

当代二人转表演中,“说口”几乎成了表演内容的主体。传统二人转的说口只是即兴式的几句,至多不过几小段,现在则成了“段子式”的讲故事了。当代二人转表演的内容只是一出出没有主题的闹剧表演,“说口”不再是二人转艺人随意即兴的表演,也不是为整个节目内容服务的,“说口”变成了刻意的追求。

一个自我介绍将近半小时,然后翻几个跟头、模仿一下口技表演,内容是模仿放屁的声音,下台去了。还有的演员上台来张长李短、胡侃乱安。有些演员上台表演的内容全是“说口”,就是和观众胡侃,诸如此类举不胜举。笔者对长春市10 余家正规二人转剧场进行调查,结果大同小异,除了即兴的说口搞笑,就是“绝活表演”,最多唱几首流行歌曲。

当即兴性、随意性的“说口”作为一种制造笑料以博取观众一笑的手段时、当这种制造笑料的 “说口”占据二人转表演中心时,我们不能不说这是对二人转艺术本体的异化。

二人转表演手段之一的“绝”,指的是二人转中绝活表演,它不仅使得整个二人转表演显得活泼,且更显得表演气氛热烈、有趣味,显示了二人转艺人的聪明与智慧,一定程度上讲,绝技并不是二人转表演的主要形式,它对二人转艺术内容的表达只起辅助作用,传统的二人转中主要是扇子和手绢绝活,当代二人转中绝活多样是一件好事,但是表演中充斥的是这种绝技展示,丝毫找不到二人转主体内容,二人转成了不是杂技的杂技、不是小品的小品、不是二人转的二人转。

二人转这种曲艺形式在表演的过程当中也要遵循戏曲表演的身、眼、手、法、步。表演时,动作和形体、肢体语言的传达依然是其表现作品的核心手段。在演唱的过程当中,男女演员以唱词为中心,表达故事情节,以肢体和舞台行动传神的表演来刻画人物形象,推进矛盾冲突。优秀的二人转表演一定是把演唱、表演、伴奏融合为一体的艺术活动,在整个矛盾冲突推进的过程当中也要有艺术的核心追求。二人转不仅仅是喜剧化的表演,二人转的核心还是以戏为中心,包袱的使用也依然要遵循大众的审美,把二人转的灵魂放到表演的核心地位以上,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二人转的发展现状已经悖离了二人转的审美规律。

(二)当代二人转思想内容的市井化倾向和低级趣味化倾向

1.当代二人转思想内容的市井化倾向

传统二人转的思想内容是丰富的,往往寄予着人们对丑恶的贬斥和对美好的向往,而且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是人们生命力量的表达与释放,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曾有一些不健康的作品,例如《杨姑娘》《糊弄妈妈五更》等等,但这些被老艺人们抛弃了的低级趣味的小曲小调如今却又被一些表演者捡回来四处演唱,确实是不太合时宜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艺术,而当代的二人转内容很多是生活的原型直接搬上舞台,里面也有包袱,但缺少艺术提炼和加工。

2.当代二人转低级趣味化倾向

当代二人转表演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内容的确是低俗不堪的,且普遍存在于各大二人转剧场。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我们发现二人转的表演是俗的,但绝不是低俗的,它是语言艺术性与亲民性的完美结合,是一种具有很强表现力的语言。亲民不是什么都和观众说、什么都给观众演!当代的二人转从根本上误解了二人转语言的亲民性。这里的亲民性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通俗,更不是当代二人转中所表现出的低俗。当代二人转的语言充斥着低俗不堪的内容,丧失了语言的艺术性,当二人转的语言沦落为低俗内容的载体时,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二人转的异化与变质。当低俗彻底掩盖了语言的艺术性,那么二人转的表演还能称之为艺术吗?这种不良情况现今已屡为人们所垢病,如果不加反思和改变,那么等待二人转的只能是遭弃或灭亡。

三、二人转喜剧精神的异化

当代二人转表演时,喜剧精神已经被异化成搞笑、逗乐,是纯粹的感官娱乐,没有艺术性,更没有精神追求可言。而搞笑手段多是丑化个人形象,或者是侮辱个人、他人人格。

(一)服饰荒诞丑化丑角形象

丑角艺术不是丑化形象,而是演员要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丑角的人物形象。二人转中的丑角不仅仅是指丑角的丑态,还指二人转表演中最具特色的人物跳进和跳出。而当代二人转的表演中,男演员多是仅仅为搞笑,例如有的演员把秋裤穿在上身、男演员穿肚兜、头带官帽,穿带洞的背心、卫生纸当围巾等,举不胜举。

(二)侮辱个人或他人人格

笔者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二人转男演员上台就说自己长的“磕碜”、模样“无组织无纪律”、如何“对不起观众”、还有甚者直接殃及生身父母。演出过程中辱骂别人“哗众取宠”,一般辱骂对象多是同台演出的搭档或是乐队伴奏人员,这一现象非常普遍。

(三)好歌歪唱、好戏歪演

当代二人转演出流行歌曲、小曲小调必不可少,但有些演员串改歌词、胡编滥造非常普遍,更有甚者攻击词曲作者。在其他的艺术形式当中,也通常有老曲新唱、老调新弹的做法,但是在二人转的舞台上,经常有一些演员把传统的乃至流行的歌曲加上一些现场创编的挨不着边际的唱词,甚至有低级趣味、庸俗乃至媚俗的语言,放在二人转的表演舞台上,这首先是对二人转这门艺术本身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观众审美的一种亵渎。在整个二人转表演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遵循艺术传达精准性,为了观众审美而做表演,不能把低俗、媚俗的东西为了博得观众一笑而在舞台上肆无忌惮地进行夸张和放大。不管是语言艺术还是舞台表演艺术,传承和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坚决不应把低俗媚俗的糟粕为了博得观众一笑而无限放大。

东北民间二人转一直是一种戏拟化的表演方法,二人转的这种戏拟自身表演方式在表演中不求形式和思想性格的逼真,而是夸张人物的特征和变形人物的形象,一定程度上讲可以称作是一种戏拟、戏耍、戏弄、游戏,具有很强的喜剧精神。这里的喜剧精神是指二人转大多数曲目普遍存在着能够引起观众笑的艺术行为,这种笑的艺术行为是通过高超的喜剧性表演技巧来实现的,或让观众开怀大笑,或让观众含泪而笑。在精神追求上这种喜剧精神实质上反映着对丑恶的贬斥和对美好的向往,而不是为制造笑而笑,更不是人们说的搞笑、低俗消遣、逗乐子。二人转最重要的文化精神是喜剧精神,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丑角在二人转中的重要地位看出来。“二人转中的丑角是二人转艺术中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二人转表演艺术家、还是二人转的编剧;无论是二人转的欣赏者还是二人转的理论家们,都不厌其烦的谈论丑角。二人转表演艺术家们认为,在二人转中,演好丑角是最重要的,演不好丑角就演不好二人转;二人转的编剧认为丑角艺术是二人转的灵魂。行内艺人形象的形容为三分包头七分丑。”

从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丑角是二人转中最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的。然而,当代大多数的二人转表演靠低俗段子搞笑逗乐;靠荒诞的服饰丑化演员、低俗的语言辱骂搭档或乐手而博得观众一笑,此现象普遍存在,这足以看出二人转喜剧精神被异质化。从实际的角度出发,二人转的演员大多数还是身怀绝技的,说唱伴舞绝表演等各方面都极具潜力,那么在演唱和表演的过程当中,二人转在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从表演形式、表演内容、作品创作角度出发,包袱的运用一定是在情理之中,却在预料之外。真正的包袱应该是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矛盾冲突,把简单化的逗乐与粗暴的侮辱转化成为真正的艺术表现需要,将符合人民审美要求作为二人转喜剧精神的灵魂,也希望在日后的发展过程当中,二人转的创作者和表演艺人以艺术的娱他性为核心,也要把艺术本身的时代审美性融入其中,做到艺术要符合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和科学性,让二人转这颗民间艺术的小树苗常青在曲艺的舞台上。

猜你喜欢
丑角喜剧内容
“初创”杯喜剧大赛
丑角
对丑角之美的演绎分析
丑角
杯具们的喜剧
唐玄宗演戏丑角沾了光
爆笑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