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传承路径探寻

2022-09-13 13:40周贞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教育艺术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16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民族音乐音乐

周贞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教育艺术学院

由于当前“四个自信”目标的逐渐落实,社会和人民更加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并积极思考将文化学习融入到校园教育的体系中,以加强对青少年一代文化自信的有效培养。音乐课程具有较强的情感交融性,在与民族文化进行碰撞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文化,真正将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和学生的成长发展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教师在日常备课与授课的过程当中需要建立科学的工作目标,确保做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工作。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分析

(一)丰富音乐体系

中西方的音乐体系存在着许多异同点,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和学习能够更好的丰富学生对音乐体系的认知,并充分将音乐和文化、历史形成联系。在现代化的中国音乐发展过程当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民族音乐在融合传承过程当中带来的影响,只有形成了文化积淀后,才能够更好地包容西方音乐的乐理知识,助力于实现民族音乐的创新化发展。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体系当中,将音乐作为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语言,在各民族音乐充分交流碰撞后所形成的通俗音乐、民族音乐等都有不同的归类和特征,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民族音乐,为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形成文化交流

在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从音乐规律的角度和西方音乐之间形成对比,如在音律方面,我国的古代音乐作品是参照宫商角徵羽和两个变调为基础进行谱曲的,同时在歌词的填写过程当中也需要配合以平仄声调的转变来保证作品演唱时的和谐度,为其口口相传奠定了良好的音律基础。西方文化当中也存在有大调作品的情况,这种对比式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加强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记忆效果,同时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传承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核,可以进一步为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

(三)保护传统文化

在传统民族音乐的学习过程当中能够更好的实现保护与传承,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激发青少年对于其背后历史文化价值的探究兴趣,对于实现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承具有积极意义。我国许多经典的传统音乐作品当中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它们不单纯是音乐层面的经典传承,更是民族文化、情感价值方面的有效教育,更好地表现出了数千年文化积淀过程当中所形成的丰厚内涵。不同民族、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在风格特征上存在着很大差异,通过音乐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实现对这些文化和历史的探究,将音乐作为良好的研究媒介进一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

二、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联性

(一)音乐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从古至今我国诞生了许多经典的音乐篇章,最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具备音乐性的《诗经》,到商朝时期也有音乐祭祀舞蹈《桑林》,它以音乐为载体更好地传承出了商朝人民对于玄鸟图腾的崇拜,也是研究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史实依据之一。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当中,音乐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讲述知音友情的《高山流水》 就是一首著名的古琴曲,直到现在,也有很多古琴学习者保持着这样的高雅情操。在近现代社会,有许多文艺工作者都将其爱国报国的情怀融入到了音乐作品中,通过悠扬奋进的歌声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奋斗。我国的现代音乐作品和西方音乐有很强的融合发展的特点,诞生出了许多享誉全球的经典作品,这更好地体现出了我国丰厚文化的包容特性。

(二)文化是音乐内核的表达

缺少精神内核的音乐作品在传承过程当中很容易被人们遗忘,文化价值永远是音乐作品想要形成情感传递的重要基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对优秀音乐作品的鉴定标准。音乐的形式会随着人们喜好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而创新,但丰厚的文化内核才会使作曲者们以一以贯之的主题思想来形成情感上的碰撞,不同文化和经历背景的聆听者在接触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分别从哲学、思想、文化和情感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探究,使经典的音乐作品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在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当中,音乐和其历史、文化一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甚至有许多民族的历史传承都是以音乐的方式来实现的,为更好地实现文明的传承发展,强调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是现代音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必须要加强重视并做好继承发扬。

三、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教育的缺失原因

许多教师在音乐课程的教育过程当中,很容易忽视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融合问题,没有将良好地课堂载体作为促进学生知识体系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由于一些音乐教师缺乏民族传承意识,导致其在备课、授课过程当中单纯的按照音乐教材的内容机械化推进,缺少了对于相关文化知识的拓展和补充,这样的课程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的感受,过于形式单一的课程不利于提升院校音乐课堂的有效性和影响力。部分院校由于存在一定的教学压力,所以在音乐课程方面的教学时长无法保证和满足,一些教师为满足教学进度会砍去相关的知识拓展环节,并且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也有一定的欠缺,这很容易导致音乐课堂的教育工作流于形式。音乐课程的学习是实现思想升华和情感愉悦的重要途径,也是目前院校素质教育过程当中的重要环节,音乐课堂的教育当中必须要积极融合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使学生能够有更为直接的渠道对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展开学习,进一步突出了我国基础文化教育阶段的普遍性特征。

四、融合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传承路径探究

(一)摆正教学观念

只有教师正确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够在备课和授课的过程当中予以有效融合,更好地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目的。作为音乐教师,授课的目标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音律知识和了解西方音乐发展,更重要的是以音乐作为良好的媒介和平台,培养学生对民族历史、人文修养等方面形成一定的认知,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把音乐课堂作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路径之一。院校应当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对音乐教师展开历史文化和思想修养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工作,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根据教学需求合理规划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点,并选取对学生具有教育和科普性的内容展开深入探究,使院校的音乐教育工作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价值。

(二)构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灵活运用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的内核,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历史年代感的音乐作品而言,它们和目前的学生生活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性,所以学生在进行品味和理解时有时会产生一定的隔阂。如在学习《满江红》这类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战争色彩的音乐作品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播放MV 或相关影视作品片段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的氛围当中,在马蹄铮铮的背景下感知岳飞精忠报国的决心和对国家的热爱,同时也利用这类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英雄人物的认同感,促进音乐课堂教育的有效性。情景构设的教学方式较为丰富,需要教师充分切合不同的音乐内容进行灵活选择,并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多维度的感官充分融入情景创设当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善用教学工具

在教学工具的选择与应用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使其和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展开有效融合,使学生能够通过音乐课堂学习了解更多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如对于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作品而言,有许多经典的传统文化包含其中,包括了蒙古族的马头琴、哈萨克族的冬不拉等,在音乐作品的展现过程当中,能够更好地融合其悠扬深远或活泼动态的意境,在相关作品的展现过程当中还能够融合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在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其内涵的广泛性和历史的悠久性,选择对学生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和影响性的元素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通过音乐课堂能够学习更多知识,也更符合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要求。

(四)增强文化融合

在音乐教育的过程当中,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能够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因此,也要求教师要提前进行背景资料的查询确保在备课、授课的过程当中能够更有效地形成音乐与文化的融合。如在学习与亲情相关的音乐作品时,教师还可以联系相关的古诗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其中的亲情情感。《鲁冰花》《妈妈的吻》等作品当中都包含了十分深厚伟大的母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关于母爱描写的经典诗词探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类的诗句既属于学生能够理解并引用的范畴,也能够更好地通过音乐课堂的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进一步体现了文化教育的多样性和音乐课堂的丰富度。

(五)提升教师素养

院校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和民族文化水平会在具体的教学安排和授课过程当中予以充分展现,因此,教师必须要能够利用各类渠道资源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水平,在对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一定认知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向学生输出和讲解,更好的保障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和对学生引导的正确性。目前许多院校的音乐教师在学习和培训过程当中都是按照西方音乐体系进行的,对于民族音乐文化认知还有欠缺,会影响部分文化内容的教学和传承。院校可对这些音乐教师展开专业的培训教育工作,让音乐教师多参加民族音乐专业教授的讲座,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院校也可考虑聘请部分专业的民族音乐表演团队,通过进校宣传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观学习,利用更加直观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音乐学习兴趣。

(六)运用媒体资源

网络媒体的盛行为教师的音乐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性,不仅可以更加快速的参照教学内容搜索相关音、视频资源,还可以积极借鉴其他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来拓展课堂思路。在应用媒体资源时,教师要注意提前进行筛选和试看,结合教学内容的专项性和学生成长发育的心理特征进行精确选择,确保音、视频的内容能够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形成助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对这些课外资源的授课时长予以严格控制,确保在不影响基本教学进度的基础上通过更加丰富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媒体资源作为促进音乐教学有效性的手段之一。抖音和微博上有许多与民族音乐相关的博主经常会发布视频作品,如博主“上戏416”将现代歌曲和戏曲演唱结合在一起,让年轻一代在音乐学习当中产生共鸣,实现传承,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认知到民族音乐文化的力量,并在课后根据个人兴趣实现深入学习。

(七)开展音乐活动

单纯的聆听很容易给音乐课堂的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学生容易产生脱离感,无法有效跟随着教师的授课节奏逐步形成知识的深入理解。因此,教师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当中,应当有意识地开发一些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课堂外参与互动,更好地保障了文化教育的高效进行。如红歌合唱、音乐剧演出等都是实现文化与音乐交流碰撞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灵活选择音乐作品,吸引学生的参与。如在进行《黄河大合唱》的合唱表演前,需要先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后才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品当中的气势,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背景,并邀请学生扮演学生运动当中的代表人物来揣摩作品的情感内核。又如《长成一座山》当中歌颂了父亲伟岸的亲情,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背景音乐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亲情之间的探讨,并对一些有意思的家庭情节展开排练表演,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作品的学习和文化内涵的挖掘过程中来。

(八)丰富传承渠道

音乐类课程的教育渠道和授课形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到学生对于音乐歌曲的演唱和把握,还需要关注到其对于音乐背后所包含的历史文化、音律技巧和器乐学习等方面是否能够做到有效传承。教师在授课教学之前,必须要做好课堂设计和创新优化,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对于知识进行拓展和丰富。如在传统音乐当中使用大量的民族乐器,其演奏方法和音色特征与常见的西方乐器有很大差异,但也使得许多作品和乐器之间形成了紧密地联系,如 《赛马曲》与二胡、《高山流水》与古琴、《百鸟朝凤》与唢呐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播相关的演奏片段,使学生在了解音乐旋律的同时,对于经典的民族乐器也形成充分的认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学习内容。另外,还有许多经典的诗词作品都可以配合音乐进行演唱,其中也包含了十分深厚的民族文化,如《水调歌头》《春江花月夜》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和鉴赏的对象。

(九)挖掘地域资源

对校本资源的课程进行开发,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统一的音乐教材也能够形成较好的补充和拓展,有助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挖掘民族音乐背后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知识,实现个性化的民族音乐教育工作。如围绕着大生产运动就形成了一批优秀的经典红歌,包括了《南泥湾》等,歌曲旋律朗朗上口,且歌词更为朴实真挚,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人民生活的富足和奋进之情。在陕西地区的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些红歌,了解在军民大生产过程当中发生的小故事,使单纯的音乐教育更具有画面感和内涵性,以经典的红歌记录一段艰难的奋斗历史,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并表现出了当时人民对于精神美好的追求。音乐教师需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才能有助于地域资源的开发,才能更好的选取与学生成长教育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这对于教师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展开深入探究。

(十)激发能动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知识深入理解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音乐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更需要学生主动接受后才能够形成相关知识的记忆,更好地传承文化。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音乐背景资料的收集,选择和学生学习成长有关的历史文化内容进行讲解和交流,也可邀请学生通过课堂反转的方式进行前期查询,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与参与氛围。音乐作品的理解对于个人生活经验、主观情感等有一定的依赖性,所以当学生对传统音乐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后,才更有利于实现这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师要重视在课堂当中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根据爱好形成更加深入的学习,充分保障传统音乐教育的有效性。

五、结语

教师要摆正自身的教学观念,提前根据教材的内容做好课程设计与规划,选择与民族音乐有关的切入点实现文化的传承发展,这也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音乐更好地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在一些具有历史特征的音乐作品上提前创建教学情境,运用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理解,可以不断拓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渠道。教师要重视把音乐和文化形成相互交融的共同体,通过强化自身能力和挖掘地域、校本资源等方式,不断提升音乐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民族音乐音乐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论音乐作品分析对钢琴演奏的重要性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音乐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研究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