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闻砚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花鼓灯是以舞蹈、音乐、灯歌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它的节奏感强、曲目驰缓交替、节目内容丰富,在淮河中游地区的安徽凤阳、怀远、蚌埠一带流行,它是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在国内外深受民众欢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歌舞创作来源于淮河中游地区人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环境,据统计,它包含50 种基本步伐和400 多个词汇,歌舞编排上既合理又科学,很多节目的设计都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总之花鼓灯并不是简单的娱乐活动,它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瞿维的钢琴曲《花鼓》,完美展现出花鼓灯的表演精髓,整个曲目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韵律和谐,其用钢琴特有的音色,模仿出人民群众敲锣打鼓的热闹场景,突出了钢琴曲给人固有的印象。《花鼓》是瞿维的代表作,同时与安徽花鼓灯联系密切,应该是西方乐器最早融合中国风的音乐曲目。
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艺术的精髓,它起源于淮河中游地区,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代,大禹治水期间其妻十分思念丈夫,金诚所至,后来她化为巨石,人称“望夫石”。此后,人们为纪念他们,盖了禹王庙,每年定期举行灯会,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度过这一天。其中每年灯会最有名的就是花鼓灯,它作为压轴戏深受百姓喜欢。
安徽地跨长江和淮河中下游,位于中国南北方分界地,集北方人的豪爽与南方人的细腻于一体,因此花鼓灯兼容了刚烈和委婉的双层特点。在蚌埠、怀远、凤台、凤阳和颍上一带,花鼓灯在民间最为流行,它更贴近于群众,表演方式不拘一格,可搭建舞台,也可在广场上即兴发挥。老艺人们腰上系一锣鼓,锣鼓一响,三三两两的艺人们跟着鼓声的韵律,脚底就开始舞动起来。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具有“东方芭蕾”之称的花鼓灯开始走出国门,在国外掀起了一股“中国风”。2008 年安徽选送的花鼓灯舞蹈《故乡情韵》作为开幕式暖场节目,奔放的舞姿体现了江淮人民热情好客的精神面貌。花鼓灯作为一个民间艺术形式,能够享誉全国,登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样的大舞台,说明它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花鼓灯是中国最典型的民间歌舞艺术,表演者运用肢体语言、唱词、锣鼓、特有服饰和道具为人们表演。瞿维作为一个钢琴家,若要将花鼓灯的元素融入到创作中,在作品中展现出花鼓灯的精髓,就必须熟知安徽花鼓灯的音乐结构,了解花鼓灯音乐的本体形态,这对《花鼓》钢琴曲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瞿维对花鼓灯唱词、乐器、舞蹈三方面了解较深,所以才创作出《花鼓》这样带有典型中国风元素的钢琴曲。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安徽省内就有多种语调的方言,概括来说:皖北地区方言差异不大,皖南地区各地方言不尽相同。语言不同,《花鼓》中展现的腔与调就不同,有的地方音阶下行速度快,有的地方方言具有甩腔的特点,有的地方语速直又快,其实花鼓灯的精髓就在于此,它贴近百姓生活,群众性和流动性极强,无论是哪种唱词,群众喜爱就是根本。
例如,花鼓灯唱词中很多是地方土语,称“老大”为小叔子,“看日子”是择婚期,句尾经常出现“哎呦”“嘛”“的个”等衬词,还会讲究奇数偶数句子的押韵,让群众听起来清脆又顺耳。花鼓灯唱词基于普通民众的生活,语言简单质朴,又富有生动性,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老艺人们随时随地张口就唱,由于其具备强大的流动性和即兴性,所以花鼓灯这种民间艺术流传至今。
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各有各的特点,瞿维的钢琴曲《花鼓》为民间演奏或教学提供了素材。瞿维创作的钢琴曲《花鼓》曲调轻松愉快,表达了部分解放区人民喜悦之情。仔细聆听会发现,钢琴曲《花鼓》在第一段15~77 小节融入了《凤阳花鼓》这段民歌,曲风曲调依然继承了花鼓灯民族性的特征。
凤阳县花鼓是当地的一种文化特色,如年轻人结婚、重要节日等凤阳人都会拿起锣敲起鼓,边敲边唱,载歌载舞,以此来表达他们愉悦心情。钢琴曲看似小众,属于室内高雅音乐,但瞿维创作的《花鼓》与安徽花鼓灯呈现的乐感类似,欢快明畅,富有激情,演奏效果和感染力都极强,这说明高雅的钢琴乐器与大众的民间音乐是可以相互融合的,两者相互补充,在雅俗中共同发展。
花鼓灯是集乐曲、唱词、舞蹈、锣鼓于一身的艺术,它的表演方式可简单可正式。如果是在大型舞台上,要全方位展示花鼓灯的艺术性,需要采用“大花场”表现形式,由“伞把子”引领所有演员集体表演舞蹈,表现他们里罗城、外罗城、站肩等绝活,以此烘托现场气氛。如果是“小花场”,则由两人或三人舞蹈与演唱。总之,《花鼓》基于钢琴乐曲,欢快的节奏是完全能融入民间花鼓灯舞蹈中的。
其实,花鼓灯本就来源于民间,在民间口口相传中不断壮大,它的兼容性很强。舞蹈是它最基本的肢体表现形式,它同时需要符合场景的音乐衬托现场氛围,两者都是花鼓灯演出的必备要素。瞿维的钢琴曲《花鼓》在取材上就借鉴了民歌《凤阳花鼓》,节奏设定就是民间花鼓灯演出场景,所以说他们之间的契合度很高。
瞿维的钢琴曲《花鼓》虽然篇幅不是很长,结构也相对简单,甚至借鉴了民歌《凤阳花鼓》,但它在音乐塑造上却惟妙惟肖。通常来说花鼓灯演出时,伴奏一般是锣鼓声,有种锣鼓震天的视觉感受,但钢琴曲《花鼓》在演奏时却毫无违和感,每个钢琴键按下去都是悦耳动听的音色,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这一钢琴曲的生动丰满,甚至混搭一小段舞蹈就可以在舞台演出。
《花鼓》的引子和主题音乐风格热情奔放,引子双音部分又有模仿锣鼓声,这段音乐模仿简直是惟妙惟肖,曲中跳跃和欢快的氛围瞬间凸显出来。在曲子快结束时,需要用手加重力量弹奏,保持每个音“落地有声”,而且高音时需要双手交叉弹奏,同时加踏板。钢琴曲《花鼓》之所以好听,是因为整首曲子给人欢快、幸福、热闹、愉悦之感,它直到结束每个音在弹奏时都要放松肩膀,但手指必须用力。
钢琴曲《花鼓》的音乐民族特性非常浓郁,它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其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值得研究。钢琴曲《花鼓》运用钢琴的音色技巧,把花鼓灯热闹非凡的状态营造的十分逼真,为后人钢琴演奏和学习提供了素材。
瞿维1917 年出生于江苏常州,1933 年到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音乐和美术,在校期间参与了地下党所领导的抗日运动,虽然后期在音乐专业上进修,但瞿维一直没有脱离群众,它创作的音乐《花鼓》具有很强的民族气息,这与瞿维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息息相关。
《花鼓》是基于安徽花鼓灯民间韵律而产生的。如果单独听钢琴曲《花鼓》,会误认为是花鼓灯民间艺人合成的音乐,它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风格非常浓郁。瞿维创作钢琴曲《花鼓》悦耳动听,在业内反响强烈,这说明富有民族性的民间音乐也同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钢琴曲《花鼓》是瞿维在20 世纪40 年代创作的作品,那个年代出彩的钢琴乐曲少之又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民间音乐较为流行,花鼓灯所传递的音乐不仅能够让百姓一饱耳福,也为苦难的生活增添了一丝色彩。瞿维看到中国当时的状况,加上他又到苏联学习过西方作曲技艺,把安徽当地的民间音乐花鼓灯的精髓与西方音乐形式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富有民族精神和时代感染力的作品。
如果不是瞿维的《花鼓》钢琴曲面世,谁会想到我们的民间音乐有那么多的表现形式呢,谁会知道基于安徽花鼓灯所创作的钢琴曲那么悦耳动听呢?在创作手法上,钢琴曲《花鼓》是新颖的,在西方乐曲上借鉴了中国风的元素,从而推动了我国民族钢琴音乐的大发展。如今很多音乐采用“混搭”模式,将中国元素的管、笛、鼓、锣等融入到钢琴、小提琴、吉他乐曲创作中,也凸显了我们民族乐器的张力和感染力。
钢琴演奏给人的印象是舒缓的、优雅的、高尚的,它可独奏也可伴奏,在舞台上它给人的感受总是独树一帜。20 世纪40 年代,信息不发达的时代,瞿维能够将钢琴曲目融入中国风元素,是一种大胆的音乐尝试,因为作曲技巧上稍有不慎整个曲子将不伦不类。从1933 年到1946 年,历时多年完成钢琴曲《花鼓》,瞿维先后在上海、湖北、陕西、苏联学习和工作,它在音乐方面的深耕让人佩服。
瞿维“神奇”之处就是在《花鼓》创作技巧上,他能将原本舒缓的钢琴乐器在演奏《花鼓》 时抑扬顿挫、掷地有声,每一个节拍和节点都恰到好处,完全符合安徽花鼓灯地方特色。瞿维巧妙地运用钢琴演奏和音色特点,在曲目创作上模仿着锣鼓欢腾、热闹非凡的场面,将钢琴音乐效果发挥到极致。时至今日,钢琴曲《花鼓》在演奏或教学上都有很大价值,瞿维为我国民族音乐及民间艺术形态的创新做出了应有贡献。
近年来,花鼓灯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在国外演出为祖国争取了多项荣誉。但花鼓灯这个起源于民间的艺术,受地域限制和时代影响,它面临着濒临危险的境地,需要更好地保护和继承。笔者就现阶段花鼓灯的状况,为了更好地、更完整地保护和传承花鼓灯艺术,提出了几点对策。
花鼓灯作为具有安徽地域特征的艺术,它起源于民间,流传于群众,它贴近人们的生活,所以花鼓灯艺术传承中还是以个人办班和个人办社为主。如今花鼓灯分为多个派别,比较有名的是凤台的“陈”派,怀远的“郑”派,蚌埠的“冯”派。“陈”派代表人物是陈敬之,他“颤、抖、颠”的技术别具一格,常以天真浪漫的形象出现;“郑”派代表人物是郑九如,他强调的是典雅、端庄的舞台气质;“冯”派代表人物是冯国佩,他的舞台表演风格既洒脱又泼辣,也是他提倡将民间的花鼓灯从广场搬到舞台,对原先的舞蹈动作进一步完善,使其更适合舞台,进而有更好的演出效果。
花鼓灯有多个派别,所以在办班或办社时就不用拘于一格,各地由派别代表人物或后人办班,花鼓灯这种民间艺术形态不仅能完全保留下来,而且形成了地方艺术的个性。花鼓灯作为“东方芭蕾”,它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瑰宝,因此一些艺术类院校也可以聘请艺术精湛的花鼓灯艺人到校授课。艺术类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是中国艺术的传承者、传播者、演绎者,艺术精湛的花鼓灯艺人到校授课是必须的,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花鼓灯的艺术魅力。
上文提到花鼓灯的三大派别,他们在当地已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而且在舞台实践中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如果说民间办班是盈利性质的,那么家族传承一定是基于艺术本身的魅力。一些年轻人从小看花鼓灯长大,或者被花鼓灯艺人从小熏陶,所以这些人对花鼓灯具有强烈的感情。他们的父辈可能以此为生,父辈也不希望这种民间艺术从此消失,所以培养后辈,家族传承也是花鼓灯艺术延续的一种形式。
近年来,我国对花鼓灯老艺人愈发重视,保护好老艺人就是原生态传承花鼓灯的根本。2005 年蚌埠市有个名叫冯嘴子的花鼓灯老艺人,当时他年事已高,生活比较贫困,为保护文化生态村艺人,政府给予他很多物质帮助,目的就是希望他能带徒传承。据统计,他们中有5 位成为“鼓架子”和“兰花”的传承人,且在他们族群中又发展了9 位继承人,这9 位成为了冯嘴子花鼓灯二代的传承人。虽然带徒传承的模式较慢,但它能较完整地保留我国花鼓灯艺术的精髓。
瞿维的钢琴曲《花鼓》之所以能够很完整的保留下来,而且时至今日仍是中小学生钢琴比赛的备选曲目,是因为它具有极强的演奏价值和教学价值。每一种艺术传承下去,必须要选择适合它的艺术表现形式。花鼓灯作为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节目,说明花鼓灯的舞台艺术价值。既然花鼓灯可在全世界面前显示它的魅力,那么应引起安徽凤台、凤阳、蚌埠、颍上等地文化部门的注意,在当地多举行大型的花鼓灯演出活动,促进各地区的花鼓灯艺人们在台上台下进行艺术交流,互相学习,吸收各家精髓,将花鼓灯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大型演出是为了艺术交流,那么比赛则是切磋技艺。网络时代发展的今天,很多年轻人喜欢并学习了花鼓灯这门艺术,他们需要用技艺切磋来展现他们的实力。比赛现场一定有专业性的评委,他们会针对年轻人的花鼓灯舞台表现作出最客观的评价,指出他们在舞台表演中的缺点,帮助他们进步。如今,各地都举办了很多唱歌、跳舞比赛,但花鼓灯相关的艺术比赛还是相当少,地方文化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给予花鼓灯比赛一些物资物料支持。
《花鼓》这首跨越时代的曲子就是用钢琴演奏出来的,而且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花鼓》结合了花鼓灯民间风格,融入了《凤阳花鼓》一段民歌,将安徽民众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钢琴曲《花鼓》只是融入了中国风元素的首例,它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为之后音乐家作曲提供了素材。
如今已进入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各地的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只要是美的音乐都会被人们所接受,例如陕北民歌虽然给人粗犷的印象,但它正是陕北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各地各样的音乐、舞蹈被搬上舞台,他们在演出中不断完善,“混搭” 各种乐器、服饰、舞蹈,为演出增添了几分娱乐性。
《花鼓》这首钢琴曲并不是一气呵成的,它是瞿维历时多年完成的,他的创作和演奏具有时代感和民族性。而今人们的生活富足,花鼓灯作为人们茶前饭后的娱乐,它的表现形式就更为多元化,在参与其他乐器演出时,不用过多的带有民族情怀,多以娱乐和观赏为主。
互联网时代,大家同住“地球村”,一件新事物在网上同步播出后,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都可能被人们看到。花鼓灯以前是在民间流传的,现在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即可向全世界播放花鼓灯的演出,即使是在家里,如果自身艺术表现力强,也可以装扮好后通过直播把花鼓灯这门艺术分享给大家。河南有个独特的艺术——梅花落,它的传承人经常通过自媒体宣传梅花落。花鼓灯表现形式多样化,表演人数多,但在自媒体平台显示较少,为了艺术的传承,“媒体传承”是最快的方法。
凤阳、凤台等地年轻人结婚时,经常会请花鼓灯艺人演出,以此来营造热闹、喜庆的气氛,此时就可以由演出的组织者打开智能手机,现场直播,如果表演精彩,会被平台推送,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来观看,还可能会送礼物。所以说,“媒体传承”不能等着当地的电视台、电台、报纸等为花鼓灯做宣传,而是要尝试新的传播方式,主动出击,将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播出去,特别是如今国际上流行中国风,西方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特色的文化非常感兴趣,此时也可以在外媒网站更新花鼓灯演出视频,扩大“东方芭蕾”的国际影响力。
综上所述,花鼓灯作为安徽地方性艺术,它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传承价值已被业界人士肯定,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愿意参与到花鼓灯相关研究中。瞿维的钢琴曲《花鼓》仅是它的一种艺术形态表现方式,当然也是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我们研究花鼓灯和钢琴曲《花鼓》,是因为两者都是我国艺术的瑰宝,它为发展和弘扬花鼓灯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