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舞剧《只此青绿》的美学特征

2022-09-13 13:40赵凯妮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16期
关键词:青绿古典舞舞剧

赵凯妮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

如何用“舞”的方式打开《千里江山图》这幅画作?“青绿”这一颜色形态是如何转化为以舞者为基本载体的舞台角色,进而塑造出画作形象形态的?“青绿”的意象和千里江山的线与体是如何统合在女舞者身上的?笔者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尝试回答这些问题,进而探索《只此青绿》的美学特征。

一、舞剧《只此青绿》的灵感来源

《千里江山图》创作于北宋宋徽宗时期,长1191.5厘米,宽51.5 厘米,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一幅完整的绢幅展现千里江山壮阔之景——山峰层峦叠嶂,奔腾起伏,江水烟波浩渺,平远无尽,满目青山绿水,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于作者王希孟,我们只能从《千里江山图》中题跋的77 个字来勾勒出他的大致轮廓:“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就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年,乃以此画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王希孟绘制《千里江山图》时年仅十八岁,他把自己对山河的理解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了世人面前,每一个看到这幅旷世奇作的人,大概都会被这满目壮丽的山河所震撼。《只此青绿》的导演韩真在采访中说到:“这份壮丽背后有一股特别强烈的少年气,他的所有笔触笔法,都用了他这个年纪所有可以做的加法,将他年仅18 岁对于山河的理解,都放进了这个图中。”《千里江山图》的构图之磅礴、设色之精妙、意蕴之深远,本身就是极大的审美享受,山峦起伏、江水烟波、群山环绕无不充满着与舞蹈相通的韵律。

《千里江山图》是绢本设色画,流传至今依然完好,其颜料色彩也保持着高纯度,画面鲜亮,气势恢宏,反应了当时绢织技术的高超,也体现出一代又一代“展卷人”的匠心。《千里江山图》对矿物颜料(石青、石绿)的使用堪称极致,“青绿”赋予了整幅画灵魂,即使在暗黑的环境中,其也依然泛着淡淡的宝石光芒。“青绿”也是《只此青绿》舞剧中的美学提纯。在导演韩真看来:“我们以宋代绘画中内敛的基调设计了‘静待’‘望月’‘落云’‘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一系列造型动作,动作端雅;但‘青绿’并非静止,她以绚烂之身成全了时空的联结,代表着我们希望赋予全剧的一种更加苍茫、宏远的时空维度的哲思。”舞剧导演周莉亚、韩真把画作颜料这一细节作为创作“青绿”的灵感,把剧中的灵魂——“青绿”,展现在观众面前。

二、舞剧构思及舞美设计的重要作用

曾被部分观众置于一旁的舞剧,近年变成了演出市场的“香饽饽”。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新颖的剧本题材、多种渠道的演出方式以及综艺流量等,都给舞剧发展带来了红利,为了确保这不只是昙花一现,舞剧的内容及舞美等各方面也都在不断提高,光、影、乐、舞、诗、画的通力合作,使得呈现出的艺术效果更加精致,美轮美奂。舞剧《只此青绿》实现了“深度的视觉化原则”,形成了新的舞台成像技术理论,赋予舞剧艺术一个新的结构逻辑。

(一)舞剧架构

舞剧采用的是“线性+板块”的复式结构思路,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在“时空结构”与“叙事视角”的两个维度上,将千年之前18 岁少年画家王希孟即将完稿之时的情形用舞剧的方式展现了出来。在不断旋转的舞台上,我们看到了四季晴雨,山川河流,感受到了王希孟对山河的热爱。

舞剧导演把《千里江山图》的创作历程作为贯穿舞剧整体的一条主线,以今人的视角为切入点,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潜心钻研的现代故宫研究员——“展卷人”带入,遵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篇章,呈现出了传统绘画艺术创作背后的每一道工序的“人”与“物”,深入王希孟的内心,伴其历经绘制《千里江山图》的珍贵时光,使得古老文物与现代人之间有了情感连接。文物保护者“展卷人”的主观世界和文物传承者“观展人”的客观世界交相映照,使观众沉浸在极具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氛围之中。

舞剧中“青绿”的角色非常抽象,她在剧中勾连起两个维度,既是展卷人和王希孟的纽带,又是传统美和现代美的链接;她也是意象化的人物,古朴雅致又高贵疏离,是对东方女性的美好想象。舞者在舞台上身着复古的装束,配合着流动中“动”与“静”相交错结合的舞姿,像从千年画境中走出来一样,古与今的融合与对望,没有时间和时空的思想隔阂,偌大的舞台好似展卷人与王希孟的一次饭后闲谈,向观众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独一无二的人文画卷。

(二)舞美设计

舞台整体和服化道的设计也是舞剧成功与否的重大要素。而舞美的整体设计,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韵味”。配合这种“韵味”,舞者舞于其中,每一个片段都仿佛变成画作中的一抹灵动色彩,使画作在舞台上“活”了过来。

在舞美设计方面,《只此青绿》 实现了现代科技和光影美学的结合。据《只此青绿》的舞美设计高广健介绍:“该剧地面装置为四层转台,其中最大直径分别为13.2 米、1004 米、76 米18 米,在电机驱动下时而同方向旋转,时而逆向,时而交错,形成不断变化的舞台空间。空中的装置包含三个层次的旋转、下滑装置,自身重量高达1500 多公斤,再加上其他舞美设备,重量达到1980 公斤。”这样的舞台装置极具挑战性,需要同时实现山水画的高远、深远、平远几个维度的有序交错,而主创团队带给我们的最终舞台的整体调度非常自如,说明他们对于细节的讲究发挥到了极致。

在舞剧的服装设计上,主创团队忠实地回溯了宋代美学的服饰样式和特征:白色的丝绢,靛蓝色的篆刻等等,各种优雅古朴而又富有韵味的中国古典色彩的运用,让人徜徉在具有“郁郁乎文哉”的宋代美学和中国传统意趣之中。在色彩的搭配上,设计师参照《千里江山图》里的青绿色,反复测试服饰在舞台环境中所呈现出的色彩与质感,既要使其在高光环境下显色,还要使其在视觉上呈现出淡雅的效果,从而呈现出一种含蓄高远的东方美学韵味。在舞剧“入画”一幕,我们所看到的舞者高耸的头饰,既有中国古代女性发型的特征,又贴近《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领舞“青绿”的服装在色彩上并没有其他舞者惊艳,反而相对素雅,而这种素雅却给人沉稳大气的感觉,舞于台上就仿佛是一群群连绵不断的小山围绕着一座独立宏伟的大山,不禁让人想到一句古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由此可见,从服装的整体到细节,《只此青绿》无不体现着中华传统的美学特征。

三、舞蹈结构与动作语汇呈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美感

《只此青绿》的风格、队形、气息、神韵、意象均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它采用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观念,古朴大气又具有独特性。本节以舞剧“入画”一幕为例,从上述五个方面分析舞蹈动作所体现出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美学特征。

(一)“风格”——凝重顿挫的气势美

在大多数人对传统中国古典舞的印象中,女舞者表现的作品风格大多都是展现女性婀娜、柔美、求轻、贵柔的美感,再或是表现男女情爱、感伤离别、慨叹世间多辛、人生短促等等的情感抒发,这形成了大多数人对中国古典舞的片面认知。

当《只此青绿》出现在观众面前,观众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仿佛跃然于画布之上的舞者,而是看到了中国古典舞的另一面,女舞者也可以表现出群山的巍峨与连绵不绝之感。《只此青绿》在传统古典舞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舞的元素,舞者动作干净利落,配合着顿挫又曼妙的韵律,大气磅礴、稳如磐石,而舞者的眼眸则温婉、含蓄,却又充满了勃勃生机。主演孟庆旸曾这样诠释自己“青绿”的角色:“我的角色就是青绿,是一个纯写意的角色,像是青绿颜色的气魄。我们的舞蹈不再是展现女人的柔美,更多的是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既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二)“队形”——动静结合的流动美

在队形结构的编排上,与以往古典舞不同的是,《只此青绿》采用了一种更自由的队形画面,但也没有过于复杂化,更偏向于现代舞的思想。

《只此青绿》的“入画”舞段一开始是不具统一性的队形,舞者三三两两看似不规律的朝着不同方向做着不同的造型动作,有的是流动性动作,有的是原地变换造型的动作,每一组动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之后舞者随着音乐变化迅速变换成我们常见的梯形或是三角形队形,这种队形下,舞者们的动作时而统一,时而个别或成组别变换着动作,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动与静相结合的画面,从视觉上来看焕然一新,非但没有呆板的感觉,而且还不会使观众觉得现场混乱。这种构图上既有“对称工整”的整齐之美,又有“错落有致”的参差之美的画面,形成了多层次的审美,在动与静的结合间,让整个舞蹈极具画面感,仿佛《千里江山图》被慢慢打开的感觉。随着画面流动变换,观众时而看到远山连绵不断,时而又被近处威严壮丽的高山和险峰所震撼,在视觉上带来了极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三)“气息”——动作根源的质感美

“气息”就是呼吸,是舞蹈的精髓所在,它贯穿着舞蹈的始终。无论中国古典舞还是西方现代舞亦或其它诸多舞种,都强调呼吸的重要性。作为舞者,无论是学习哪种类型的舞蹈,气息的训练与运用都是一项必修的内容,而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只有做到动作、气息、情感的完美契合,才是一个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通常我们了解到的节奏是需要用音乐来控制的,然而对舞蹈而言,气息可以实现对节奏的把控,对气息的正确使用可以使得舞蹈动作更有质感。中国古典舞所讲究的就是“精、气、神”,其身韵的基本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这也就是说要“以情运气,以气带动,以动传情”,通常在学习中国古典舞的课堂中,最初的阶段就是学习身韵,而学好身韵的根本就是对气息的训练与运用,由此可见气息的重要性。所以在中国古典舞蹈中,几乎所有的舞蹈动作都与气息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对舞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舞剧“入画”片段中,从舞者们伴随着自然平稳的气息稳步缓缓移动,再到后来节奏加快,舞者们的动作开始变得流畅洒脱,其气息也在跟着这种变化而有所调整。舞者们的气息必须要与节奏完全吻合,才能彰显出行云流水般的韵律和凝重又顿挫的气势,从而使舞蹈动作更具质感。韩真导演在专访中提到:“侧旁腰起,既有慵懒的气质,同时气息是连绵不断的。”这就是用连绵不断的气息来体现群山的连绵不断。随着气息节奏的变化,舞者可以用内在的气息将动作与节奏相融合,从而使动作与动作的衔接更加流畅、自然。气息在变化之间形成了舞者们动作上的柔与刚的对比,而正因这种极具反差的对比,使得舞蹈的动作更具生命力和张力,让群山富有生机,使观众们感到震撼。

(四)“神韵”——冷冽凝重的疏离美

中国古典舞历来讲究 “形神兼备”,而其中的“神”就是眼神,对于中国古典舞而言,无论是抒情还是叙事,无论是单纯的表达情感或是刻画任务的性格,眼神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文学家傅玄《却东西门行》有云:“回目流神光,倾亚有馀姿”。可见远在我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舞“清商乐舞”,就已经把“以目传情”作为舞蹈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在《只此青绿》中,神态的表现与以往欣赏到的古典舞的神态大相径庭,女舞者们多用垂眸,眼神庄严冷峻、睥睨苍生,对此舞者孟庆旸说:“其实在春晚演出的片段,是舞剧《只此青绿》下半场的一幕,在那时十八岁的画家王希孟已经勾勒出山的形状,我们便成了山峦叠嶂的状态,是冷峻的,是一段纯写意的片段,所以它是闭着眼睛的。”“青绿”的眼神充满了疏离感,传达给观众的感觉是——没有人的情感,但是有人的温度。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垂眸”的妙处所在,更多体现出了山峦叠嶂的冷峻状态和凝重的美感。

在导演韩真的一次专访中,她对舞者眼神方面的指导让人印象深刻:“队形精确到眼神,齐舞部分定拍时候,视线要统一,青绿千载,我已在画中静待千年,静待的感觉,要有复活感”。也就是说,远远看去,舞者们在齐舞部分时候的眼神是统一的,而当镜头拉近时,我们又可以在舞者们冷峻疏离的眼神中看到其蕴含的生机。

舞剧结尾,一束追光照向“青绿”,她的垂眸慢慢睁开,眼中光芒闪烁,充满了藏不住的感动和喜悦,仿佛难以置信竟有人能用画作赋予她生命,又仿佛是因为看到那位才华横溢、满怀抱负的少年郎。她稳步缓缓向前,入画,这一刻青绿山河成了永恒。对于“青绿”眼神的指导,韩真导演说:“带着沉稳步伐走的时候,眼睛是活着的,看出去的时候必须要大气,再回眸”。陈真导演对眼神的指导一直在强调 “大气”、“活”,这也是《只此青绿》区别于以往古典舞的特点,看似冷冽的眼神其实充满生机,展现出的是刚柔并济的层峦叠嶂之貌,《只此青绿》 把细节做到了极致,颜料虽已入画,但画魂还在踽踽独行,映射出了中国传统美学上的含蓄美。

(五)“意象”——表现手法的视觉美

关于“意象”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体系中就有提及,在古代中国美学中,“意象”源于《易传》里的“立象以尽意”,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美学范畴。意象是一种由具象寓意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强调利用视觉的形象来表达“象中之意”和“象外之旨”。例如:在我国明清时期的戏曲舞蹈中,双手举袖加上圆场步伐,代表焦虑不安的情绪特征,优秀的作品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虚拟性和象征性来展示意象表现手法,使舞蹈更加的鲜活,从而呈现画面美。对于一个舞蹈剧目的成功与否来说,演员的肢体动作、表现力和技巧必然是舞蹈的“象”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而这些“象”,归根结底是为整个舞蹈作品营造氛围和“意”的,这也因而创生了所谓的“意象”。

在《只此青绿》舞剧片段登上央视春晚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其经典动作“青绿腰”火爆全网,引得互联网平台上诸多网友竞相模仿,对此,《只此青绿》的领舞演员孟庆旸解释到:“这个动作在整部舞剧当中叫‘险峰’,它是形成了一个陡峭的山峰的形状。”孟庆旸传授动作要领时讲到:“青绿腰,是身体呈几何状态,如同山石,核心力量在腰部。右脚在前,左脚在后,整个人状态要像山石一样,巍峨的山峰,用后脑的意识顺延下去,腰部慢慢向后……”这个动作正是运用传统的中国古典舞中的意象表现手法,来表达出山峰的险要和陡峭的。

再者,《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色被抽离出来,抽象成舞台上的女性舞者的形象,来展现描绘山石,也是一种意象表现手法。“青绿”是这部剧中的一个魂,一个符号性的角色,如同静待千年淬成的沉静、端庄和冷冽,是心有丘壑,眼存山河的一种状态。当舞者们用各种象征山的动作造型和队形错落有秩的变化的时候,观众们看到的仿佛是一座座忽远忽近、连绵不断的山峰,是意象这种表现手法让画中的群山“活”了起来。

另外,在舞蹈的细节上,舞者高耸的头饰,象征了《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而舞剧“入画”片段,舞者孟庆旸的第一个造型,侧身垂眸双袖在体旁自然下垂,正表现的是山的纹理,其袖边的“浅绿”,则表现的是山间瀑布。“静”时仿佛江山图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而“动”时,又像是千里江山跃然于画卷之上,每一帧都像是水墨画,为观众呈现了绝美的视听盛宴,《只此青绿》 在整体上巧妙地运用了意象表现手法,将《千里江山图》进行了意境还原。

四、结语

缱绻一卷传千载,今朝展卷仍青绿。如果说画作流传至今是历史的偶然,那千年不褪的色彩便是中华传统工艺造就的必然。《只此青绿》的出现让千年沉淀的传统文化附以新的生命力,使文物“活”了起来,走出纸墨之间,生动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融入到我们千年之后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里。全新的视觉体验必然会重塑欣赏者的视觉经验,继而引发大众对审美经验的重塑。该舞剧既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追捧和喜爱,同时也获得了专业人士的肯定与赞誉,体现出了近年来中国舞剧质量的上升以及舞剧观念的更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舞剧仍然充满活力,并拥有无限可能。新时代艺术创作者更应该立足于本土特色文化,结合高新科技手段,创作出更多风格迥异的中国舞剧。

猜你喜欢
青绿古典舞舞剧
浅谈舞剧编导创作中的新颖与独特
熊石望
仙境烟台,只此青绿
我国古典舞身韵教程教学探讨
中国古典舞技巧分析
中国古典舞技巧分析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大千世界 磅礴浑厚
仇英:青绿山水最后的盛世
冯双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