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普,胡廷睿,朱惊毅,陈燕, 骆畅,郭群毅,黄小龙,易茂红*
(1.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5;2.贵州省林业局,贵州 贵阳 550001)
前期有研究人员对人工繁育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市场需求、繁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类型调查分析进行过较多报道[1-5],国家禁食野生动物后,浙江省苍南县报道过养殖的禁食陆生野生动物后续处置补偿工作,提到该县处置的各种禁食陆生野生动物数量和养殖场情况[6],贵州赤水市和七星关区也对禁食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转产提出过相关对策[7-8],但目前仍缺乏对区域养殖禁食陆生野生动物分布及分布成因研究。
禁食陆生野生动物养殖转产成为解决养殖场困难的有效手段,涉及养殖场的切身利益和农村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以及生态环境问题[7],有关地方政府理应积极支持、指导、帮助养殖场调整和转变生产经营活动。本研究将通过分析贵州各区域禁食的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分布特征及原因,为指导贵州禁食野生动物的养殖场转产提供科学依据,为今后制定有效转产政策和确定重点帮扶区域提供参考。
贵州省所有存在退出禁止食用陆生野生动物的县(市区),共涉及全省9个市(州)86县(市区)。
本研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303号)》中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和《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进一步规范蛙类保护管理的通知》,确定贵州省退出养殖的禁食陆生野生动物,并将其分为六大类,一类为帚尾豪猪(Atherurusmacrourus),二类为竹鼠(Rhizomyssp.),三类为蓝孔雀(Pavocristatus),四类为蛇类,包括滑鼠蛇(Ptyasmucosus)、王锦蛇(Elaphecarinata)、眼镜蛇(Najasp.)等,五类为虎纹蛙(Hoplobatrachuschinensis),六类为其他动物,包括果子狸(Pagumalarvata)、海狸鼠(Myocastorcoypus)、鸿雁(Ansercygnoides)、斑鸠(Streptopeliasp.)、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竹鸡(Bambusicolasp.)、白鹇(Lophuranythemera)、白骨顶鸡(Fulicaatra)、黑水鸡(Gallinulachloropus)等。
贵州省退出禁食陆生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养殖场数量来源为2020年3—4月全省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调查统计上报的数据,年末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源为2019年的数据[9],各县区土地面积为资料来源[10]。
采用Excel 2010 软件、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单样本T检验,分析各动物在9市(州)、86县(市区)的差异性;通过 Pearson 相关性分析86县(市区)各陆生野生动物间以及与年末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土地面积的相关性。
经统计,贵州省退出的禁食陆生野生动物总数量为216.84万只,养殖场1 706处,其中,涉及竹鼠、帚尾豪猪、蛇类、蓝孔雀、其他动物、虎纹蛙的养殖场数分别为857处、546处、147处、139处、71处、3处,动物数量分别为26.42万只、3.68万头、43.41万条、2.09万只、2.50万只、138.74万只。全省陆生野生动物数量以虎纹蛙最多,蛇类次之,依次为竹鼠、帚尾豪猪、蓝孔雀以及其他种类。养殖场数量以竹鼠养殖场数最多,帚尾豪猪次之,依次为蛇类、蓝孔雀、其他动物、虎纹蛙(表1),同时存在1处养殖场养殖几种陆生野生动物现象。
经统计,全省虎纹蛙养殖场共3处,其中1处就达116万只;养殖蛇类5000条以上的就有29处,其中1万条的有9处;养殖帚尾豪猪大于200头的有37处,其中大于500头的7处,仅有2处大于1000头的养殖场;养殖竹鼠大于1000只的有54处,其中大于2000只的有10处,仅有2处大于2万只,1处近1万只,其他均低于5000只;养殖蓝孔雀大于500只的12处,其中大于1000只的仅有2处;养殖其他动物大于500只的12处,其中大于1000只的仅有2处。
竹鼠在黔东南州数量分布最多,达7.94万只,依次为黔南州、黔西南州、铜仁市、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贵阳市、毕节市;帚尾豪猪在遵义市分布最多,达1.38万头,依次为铜仁市、毕节市、黔西南州、黔南州、黔东南州、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市;蓝孔雀在黔西南州分布最多,达0.96万只,依次为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市、铜仁市、六盘水市、黔南州、黔东南州、安顺市;蛇类在黔西南州分布最多,达16.73万条,依次为遵义市、黔东南州、毕节市、六盘水市、毕节市、铜仁市、黔南州、安顺市、六盘水、贵阳市;虎纹蛙在黔南州分布最多,有2处养殖场,数量达136.22万只,其次为黔西南州,1处养殖场有2.52万只;其他动物数量以铜仁市、毕节市、安顺市为多(表1)。
各市(州)养殖场数量均值为190±50场,t检验表明各市(州)间养殖场数存在极显著性差异(n=9,t=3.80,p=0.005)。
各市(州)养殖总动物数量均值为240 932±159708只,但t检验表明各市(州)间养殖动物总数量差异性不显著(n=9,t=1.51,p=0.170);而各市(州)除去虎纹蛙后的总动物数量均值为89 576±25 626只,t检验表明各市(州)间养殖除去虎纹蛙后的总动物数量极显著性差异(n=9,t=3.50,p=0.008);各市(州)养殖竹鼠、蛇类、蓝孔雀、帚尾豪猪数量均值分别为29 360±12 762只、48 230±18 073条、2 327±985只、4 083±1324只,t检验表明竹鼠(n=9,t=2.30,p=0.050)、蛇类(n=9,t=2.67,p=0.028)、蓝孔雀(n=9,t=2.36,p=0.046)、帚尾豪猪(n=9,t=3.08,p=0.015)数量在各市(州)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各市(州)养殖其他动物数量均值为2 771±1 237只,t检验表明差异性不显著(n=9,t=2.24,p=0.055)。
各市(州)每万人拥有的养殖场数(n=9,t=4.12,p=0.003)和帚尾豪猪数(n=9,t=4.35,p=0.002)有极显著性差异,动物总数量、蓝孔雀、竹鼠、蛇类、其他动物数量均无差异。而每百平方公里拥有的养殖场(n=9,t=7.17,p=0.000)、竹鼠数(n=9,t=2.87,p=0.021)、蛇类(n=9,t=2.35,p=0.047)、帚尾豪猪(n=9,t=4.80,p=0.001)的数量有差异或有极显著差异,动物总数量、蓝孔雀、其他动物数量均无差异。
各县(市区)养殖场数量均值为19±2场,t检验表明各县(市区)间养殖场数量有极显著性差异(n=86,t=11.85,p=0.000);各县区养殖总动物数量均值为25 135±13 736只,t检验表明各县区间养殖动物总数量差异性不显著(n=86,t=1.83,p=0.071);而各县(市区)除去虎纹蛙后的总动物数量均值为89 576±25 626只,t检验表明各市(州)间养殖除去虎纹蛙后的总动物数量极显著性差异(n=9,t=3.50,p=0.008);各县(市区)养殖竹鼠、蛇类、其他动物数量均值分别为3 023±859只、5 047±1 633条、288±107只,t检验表明各县区间养殖竹鼠(n=86,t=3.52,p=0.001)、蛇类(n=86,t=3.09,p=0.003)、其他动物(n=86,t=2.70,p=0.008)数量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各县区养殖蓝孔雀、帚尾豪猪数量均值为234±105只、409±48只,t检验表明各县区间养殖蓝孔雀(n=86,t=2.23,p=0.028)、帚尾豪猪(n=86,t=8.52,p=0.000)数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1 贵州省各县区人工养殖退出禁食陆生野生动物状况表
续表1 贵州省各县区人工养殖退出禁食陆生野生动物状况表
续表1 贵州省各县区人工养殖退出禁食陆生野生动物状况表
相关性检验表明,各县(市区)养殖场、动物总量、竹鼠、蛇类的数量与年末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负相关,而与蓝孔雀、帚尾豪猪、其他动物的数量则呈正相关。养殖蛇类数、竹鼠数、动物总量与社会经济呈负相关;养殖场数与动物总量、竹鼠、蛇类、蓝孔雀的数量为正相关,且养殖场数与竹鼠数、帚尾豪猪数、土地面积,蓝孔雀数与年末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2)。
表2 贵州省各县(市区)人工养殖退出禁食陆生野生动物相关性分析
贵州退出禁食陆生野生动物不同种类的养殖场数和动物数差别大,各地退出禁食陆生野生动物呈现养殖规模不均衡现象,多表现为小规模养殖,大规模养殖的多为蛇类,帚尾豪猪、竹鼠存在较少数量较大规模的养殖场。这与动物种类的个体大小及生态习性等有关,动物个体从小到大或占用笼舍面积依次为虎纹蛙、蛇类、竹鼠、帚尾豪猪、蓝孔雀等。虎纹蛙、蛇类因个体小,需要的养殖场空间相对较小并且可高密度集群养殖[11],而竹鼠、帚尾豪猪、蓝孔雀有一定的场地环境需求和单位场地面积需求,需要特定或一定规格的养殖圈舍[12-13],养殖空间的这种特殊要求限制了养殖数量。竹鼠、帚尾豪猪养殖场数多和动物数量较多,也与其养殖时间较早和技术相对简单、食物获取方便等有关[12-14]。
贵州退出禁食陆生野生动物分布规律呈现不同区域养殖的动物种类有聚集表现。不同动物分布数量在不同市州有一定的规律性,虎纹蛙在黔南州分布最多,黔东南州竹鼠分布数量最多,遵义市帚尾豪猪分布数量最多,黔西南州蛇类、蓝孔雀分布数量最多。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养殖场之间的带动性明显,往往集中在某些村或某地,养殖场间的养殖人员有的存在亲属关系,示范带动在分布中起到一定作用[14],如黔西南州的普安县养殖蛇类集中现象更为明显,在黔西南州普安县养殖蛇类数量也最多达129 577条,约占蛇类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广西,养殖蛇类在钦州市灵山县也呈现集中分布[12]。总体来说,养殖场间养殖的不同种类、同种之间也存在典型带动影响,同时表现为不同动物种类的数量之间多呈正相关。
贵州各市(州)和各县(市区)退出的禁食陆生野生动物数量多存在差异性,主要受当地年末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影响。年末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值越低的区域,养殖场、动物总量、竹鼠、蛇类的数量相对越多。且养殖场之间和养殖的动物种类均存在相互影响,调查发现存在养殖场同时养殖帚尾豪猪和竹鼠等情况,并同时存在影响周边其他动物养殖的效应。总体来看,各地的土地面积影响养殖动物的数量,但与养殖场数相关性较小,由于不同动物对场地的环境需求、单个动物的养殖面积需求、养殖技术的不易兼容性或互斥性、养殖技术差异等所致[15]。养殖场数与竹鼠、帚尾豪猪的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竹鼠和帚尾豪猪养殖场养殖规模相对匀称,其他的养殖规模未呈现均匀性,规模或大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