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宏,方 芳
(江苏省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市 213164)
2019 年8 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必须“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1]。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力推进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决心。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翻译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对MOOC 的改良与优化,它通过将传统课堂教学与MOOC 教学优势的有效融合,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统一,是信息化时代最具潜力的一种未来教学模式变革。因此,近年来将SPOC 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的热点。
借助CiteSpace(5.8.R1 版本)对国内思政课SPOC 教学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通过对研究文献的年发文量、发文期刊、作者及所属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共现分析,试图发现我国思政课SPOC 教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样态、演化脉络及发展趋势。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以“SU=(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思政理论课+思想政治课)*SPOC 为检索式,以2021 年12 月31 日为时间节点,共检索到文献59 条,手动去除会议通知2 条,得到有效文献57 条。其中最早发文出现在2015 年,文献时间跨度7 年。
某一研究领域的发文数量及时间分布状况,可以清晰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的发展速度和受关注程度。通过绘制各年度发文量的分布趋势图(图1),可以看出,国内思政课SPOC 教学研究总体上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样态,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起步阶段(2015-2016),关于SPOC 的研究始于2013 年,因此,2015 年之后国内学者才将研究视野投向高校思政课SPOC 教学研究,这一阶段的发文数量较少可以称为研究的起步阶段。二是发展阶段(2017-2019),这一期间该领域研究文章增长加快,虽然2018 年略有下降,但2019 年发文量达14 篇峰值。三是高位震荡阶段(2020-2021),这两年虽然发文量有降有升,但总体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图1 年度发文量统计
将CiteSpace 的节点类型设置为机构,进行文献的可视化处理,可以分析该领域研究的力量分布,展示参与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机构与合作情况。如表1 所示,发文量在2 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共有8 个,其中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最多(4 篇),其次为贵阳中医学院(3 篇),其余均为2 篇。由此,可以看出,机构发文量较为分散,机构间少有交流与合作,未能形成该领域研究的合作体系。
表1 主要研究机构与作者发文统计
将CiteSpace 的节点类型设置为作者,绘制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图(图2),结合表1 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该领域的主要作者以及作者间的合作关系状况。由表1 可以看出,发文量最高作者为汤景坡(4 篇),其次为张翔(3 篇),发文量在2 篇及以上作者只有6 人,占比作者总数不到8%,这说明该领域研究群体不稳定、不持续。从图2 可以看出,思政课SPOC 教学研究领域,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大多数研究学者之间缺乏合作和联系,研究大都处于独立、分散状态。
图2 思政课SPOC 教学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
通过统计发现,57 篇论文共刊发在52 个期刊上,其中刊发2 篇论文的期刊共有5 个,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国教育信息化、西部素质教育和智库时代,其他期刊均为刊发一篇论文。同时,在这52 个期刊中北大核心及CSSCI 来源刊为8 个,占比不足16%。由此可以看出,该领域研究发文平台十分广泛,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明显偏少。
“高频被引文献是这一研究领域具有突出贡献且被大家重视的文献,其他研究者认同该文献观点的代表性”[2]。因此,利用Citespace 软件输出功能导出被引量前十的文章列表(见表2)。可以发现,武汉大学王双群教授和中南大学吴争春教授是主要被引作者,说明他们在高校思政课SPOC 教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较强。通过研读相关文章发现,他们搭建了思政课SPOC 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并对该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为学者们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表2 思政课SPOC 教学研究转载量前十文章列表
“关键词是文献的核心与精髓,是对具体知识领域中研究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可以揭示该领域研究的知识结构和热点主题”[3]。借助Citespace 对文献高频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图3),可以清晰地根据节点的大小看到,我国思政课SPOC 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主要为:SPOC、思政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教学改革、SPOC 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思想政治课、SPOC 模式和mooc 等。同时,关键词的中介性也是衡量关键词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中介性越高表明该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具有的转折性意义和枢纽作用越强,因此通过后台统计和排序得到表3,可以更加全面反映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我们将部分意思相同的关键词进行整合优化,结合Citespace 对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热点主题为以下四个:
表3 思政课SPOC 教学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排序表
图3 思政课SPOC 教学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1.思政课SPOC 教学模式内涵与优势
思政课SPOC 教学模式是将SPOC 教学方式与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特点有机结合,以满足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在教学目标、任务、评价及实践性方面存在的不同要求,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性、吸引力与实效性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与MOOC 以及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而言,思政课SPOC 教学模式具有很多优势。在教学目标上,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培养三个维度的教学效果开展了两次大规模调查,证明基于SPOC 的思政课教学效果较为理想[4];在教学资源上,可以“搭建移动教学资源库,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在教学组织上,可以使“教师更容易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组织和管理”[6];在师生关系上,“有利于实现信息互联、师生互动”,提升教师的课堂掌控力[7];在教学评价上,可以“综合立体性考核,实现综合素质科学评估”[8]。总之,思政课SPOC 教学模式,充分的融合了MOOC 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其本身的小规模和限制性特点,可以充分考虑校情、学情、专业等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对于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体验、发挥教师教学能力潜力和体现校本特色等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
2.思政课SPOC 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分析
将思政课SPOC 运用到具体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对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是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学者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开展了丰富的实证研究。如学者周伟毅、张晶、管建莉、林润燕、梁瀛尹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学者谢敏、朱媛、周爽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学者苏比努尔·阿里木、万霞等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学者林贤明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分别运用SPOC 开展了教学实践。总体来说,这些教学实践中的思政课SPOC 教学设计可分为三类:第一种为“三环节”设计,即将教学环节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第二种为“四环节”设计,即将教学环节分为“教学前端分析、线上学习、线下学习、教学后端分析”四个环节;第三种为“五环节”设计,将教学环节分为“教学前端分析、线上学习、线下学习、社会实践、教学后端分析”五个环节。由于高校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具有思想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本文认为“五环节”设计更符合当前思政课教学的实情和需要。
从思政课SPOC 教学实施效果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后都持支持态度,认为思政课SPOC 教学在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学理念的提升革新、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及教学评价的创新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学者孟凤英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从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培养三个方面,分析了思政课SPOC 教学模式比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达成上的优势[9]。学者陈雪珍从学生参与度、满意度和学习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思政课教师运用SPOC 模式开展教学改革,不仅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而且让教学效果‘好’起来”[10]。学者谢敏提出这一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可以让思政课成为了一门“看得见”的思政课,即实现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成绩获得、学习结果和学习效果的可视化[11]。同时,也有学者对思政课SPOC 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和担忧,如学者陶磊对在研究生思政课上实施SPOC教学存在的教学效果、价值错位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教师个人知识的角度提出了三条优化路径[12]。
3.思政课SPOC 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思政课SPOC 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需要加强改进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维度、环节和视角等进行了分析。如学者王双群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指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素养的不足和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是当前思政课SPOC 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13]。其中,从学生方面表现为:混淆线上线下学习关系、刷课和线上测试作弊普遍、线上答疑环节活跃度底等,而从教师方面则表现为:线上线下教学内容交叉重复、课堂教学吸引力不足和忽视实践教学等。学者王继新从四个教学环节分析了思政课SPOC 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表现在“课程设计准备阶段教师素质水平欠佳、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学生缺乏配合性、课上研讨内化阶段知识问题覆盖面不全以及教学效果评估阶段缺乏真实性”[14]。学者鲁文英则重点从师生互动视角,分析了SPOC 模式下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教师“教”多于“导”、以有形课堂为主而忽视无形课堂、知识信息传递多于情感交流等[15]。除了以上问题外,学者们还对思政课SPOC 教学模式改革运行过程中在经费保障、团队建设、技术支持、平台基础等多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制约思政课SPOC 模式教学改革推广的主要因素。
4.推进思政课SPOC 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路径
对于如何解决思政课SPOC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学界主要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开展了丰富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其中尤以高校教师如何发挥作用提升思政课SPOC 教学有效性方面的研究最为丰富。如学者张晶提出教师要通过“加强教材体系向SPOC 体系转变、注重将专业知识与网络技能相结合、建立全方位多主体的考评机制和实行科学化教学管理”等,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16]。学者苏冰提出教师要“细化微课程教学设计、合理整合教学内容、转化语言风格”的方式来提升教学的吸引力[17]。学者孙宏云提出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育人能力和指引能力,以达到理论讲解“晓之以理”、价值引领“动之以情”和实践教学的“导之以行”的目的[18]。从高校层面来看,学者周伟毅、丁翠娟、王双群等提出高校要通过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完善技术体系、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完善教学保障条件等措施,来助力思政课SPOC 教学模式的建设与推广。从学生层面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学生要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诚信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通过与教师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积极沟通和有效反馈,一起不断完善和改进思政课SPOC 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效果和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总之,学者们主要从发挥学校激励保障作用、发扬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发掘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当前思政课SPOC 教学模式运行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路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的时区分布图可以展现主要关键词出现的时间演进、变迁动态与脉络联系,可以总体上反应该领域的研究演化趋势与研究前沿。借用CiteSpace 软件,以关键词为纵向维度,关键词出现时间为横向维度,获得国内思政课SPOC 教学研究的关键词时区图(图4)。可以看出,该领域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关注对思政课SPOC 教学模式概念阐述、理论阐释、框架结构搭建,到侧重于模式运用、教学行为分析、教学问题反思与推进策略总结,再到注重加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完善教学考评机制和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过程。结合对文献的阅读,我们可以得出国内关于思政课SPOC 教学研究的前沿和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图4 思政课SPOC 教学研究的关键词时区图
1.注重加强思政课线上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
线上教学是思政课SPOC 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SPOC 课程学习的首个环节。所以,线上教学资源的优质程度和吸引力决定了学生对于思政课SPOC 的第一印象,因而教师是否能打造出优质的、有吸引力的、可共建共享的线上教育资源,对于思政课SPOC 教学的成败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从:深耕教材,实现教材体系向线上教学体系的通俗化转变;打造优质团队,精心录制线上教学视频和丰富教学资源;加强沟通,提升线上学习的师生交互频次与效率;开展合作,实现线上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等四个方面来提升思政课SPOC 线上教学效果。
2.构建符合思政课课程特点的SPOC 教学模式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政治性、思想性极高的课程,它与其他专业课、基础课在教学目标、任务、评价及实践性方面存在诸多不同。所以不能简单地把一般课程的SPOC 教学套用到思政课教学当中来,而应根据思政课课程特点来构建思政课自己的SPOC 教学模式。教师不仅要很好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还要让教学体系能延申转化为学生的信仰体系。因此,思政课SPOC 教学模式要在教学理念、目标、实施、评价和保障等方面充分体现思政课特色和实践属性,就需要在进一步细化、优化思政课SPOC 模式的教学设计,不断提升该模式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正真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八个相统一”要求。
3.努力打造思政课SPOC 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
是否拥有成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检验教学模式有效性的重要标志。思政课SPOC 教学模式因为借助了网络平台,可以对课程教学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评价,能够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以及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互促互进,为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提供了便捷和可能,提升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但教学评价体系更多的是事后保障,而正真能有效进行事前保障的思政课SPOC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到目前研究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如何构建起一套可量化、便于操作的思政课SPOC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目前研究很少。因此,未来这方面应成为学者们需要突破的重点方向。
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国内思政课SPOC 教学研究的文献进行多维度可视化分析,勾勒了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发展演变和前沿趋势等基本情况,从中也可以发现目前该领域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从已发表的文献数量上来看,关于国内思政课SPOC 教学研究的论文只有57 篇,而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关于SPOC 研究的论文多达3600 多篇,可以看出该领域研究的论文数量是偏少。从发文平台来看,关于国内思政课SPOC 教学研究只有8 篇论文发表在北大核心及以上级别的期刊上,说明该领域研究的高水平文献偏少,高质量研究成果不足。
从研究的作者和机构共现图谱来看,根据普莱斯定律的要求,该领域并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和核心研究机构群,没有相对稳定的研究作者群体和本领域研究的领军人物,作者间合作明显不足且既有合作大都为同一单位和机构内的同事、师生之间合作,而该领域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则更少,这种处于独立、分散的研究状态,从长远来看,将不利于该领域研究的可持发展。
从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和聚类分析来看,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对思政课SPOC 教学模式内涵与优势、设计与教学效果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改进的策略等几个方面。总体上该领域的发文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新的理论增长点和热点持续涌现,但也存在着对基础理论研究不足,以文献分析、工作总结代替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综合研究较为常见,存在研究方法多元化与规范化不够,以及研究视野相对狭窄等问题。
从关键词的时区分布图来看,该领域研究的前沿趋势为强化思政课线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构建符合思政课课程特点的SPOC 教学模式以及打造思政课SPOC 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三个方面。这些本应是一种教学模式研究的基本内容,但却在近两年才被学界所关注并进行初步探索,说明该领域研究的深度还不够,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思政课SPOC 教学模式在实际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的支撑力、引领力还不足。
一是通过打造学术研究共同体来加强作者间合作,鼓励不同背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研究人员之间,加强交流合作,促成思政课SPOC 教学研究的知识凝聚与整合。二是继续拓展研究机构协作,构造多维主体参与的新格局,形成政、行、校、企、研合作的体制机制,把握最新前沿主题,加强研究成果转化,及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三是拓展研究的国际视野,思政课教师要了解全球热点、关注世界大势,坚持问题意识,在充分学习、比较、借鉴、批判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回应学生的关切。
一是构建契合高校思政课课程特点的SPOC 教学模式。一方面,思政课面对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因此要加强对授课对象的特征和需求的分析和把握,要更加关注“教学前端分析”环节。另一方面,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强的课程属性,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要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所以,思政课SPOC 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上应丰富和完善“五环节”的教学设计,以使得该模式构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完善思政课SPOC 教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以从课程设计质量、运用质量、教学质量、学习质量、管理质量和支持服务质量等六个方面来构建课程质量保障指标体系,以保证思政课SPOC 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实现思政课SPOC 教学从标准化到个性化、从单一化到体系化、从片面化到全局化的变革。
一是通过开展规范化的问卷调查、实地访察、人物访谈、实验测验等实证研究,切实掌握思政课SPOC 教学实践的第一手真实材料,并结合大数据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统计分析,为思政课SPOC 教学研究提供证据材料和数据支持。其次,要广泛开展比较研究和不同学科视角进行交叉研究。通过借鉴其他学科运用SPOC教学的特点、模式、规律,“取长补短”,提升思政课SPOC 教学研究的有效性,通过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交叉研究,促进研究范式的融合创新发展。再次,深入推进研究的转型升级。要突破低水平重复研究,实现思政课SPOC 教学研究由政策宣传阐述型和工作经验总结型向科学理论创新型的跃进。
本研究虽然可以直观、清晰地展现国内思政课SPOC 教学研究的历史脉络、热点主题和研究趋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在样本的选取上,主要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的文章作为数据来源,样本数据还不够丰富、全面,可能会导致研究结论产生轻度偏差。其次,仅对国内文献数据进行研究,缺少对国外关于此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热点考察。接下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数据来源,增加对外文文献研究热点追踪,进行国内外比较研究,以使研究更加客观、全面、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