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哲榕
(福建省博远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28)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筑步伐不断加快,但是建筑施工安全事件却随之增多,为了有效避免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传统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人们的安全意识较差,通常认为只需要佩戴好安全帽、安全带、绝缘鞋、绝缘手套,就可以有效保障施工安全[1-3]。其中,正确佩戴安全帽需注意帽衬和帽壳既不能紧贴在一起,又不能留有较大间隙,一般情况下顶部应留有间隙20 mm~50 mm,四周应留有间隙5 mm~20 mm。而当坠落物坠下时,安全帽的帽衬可以有效避免颈椎和头部受到伤害[4];不仅如此,为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需要选择符合相关标准的安全带,在施工前应认真检查安全带的使用年限。尤其是对于高空作业的人员来说,安全带这一安全设备是极其重要的,必须先挂牢再作业,但是不可将挂钩直接挂在安全绳上,应将其挂在连接环上,可以有效避免高空作业人员发生高空坠落事故。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带电作业工作人员必须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以防止发生触电事故。例如电焊工人工作之前要检查绝缘鞋、电气焊手套、护目镜及防护面罩的完好性,有效避免弧光对脸部和手部产生伤害。这些安全防护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难以在实际施工中大范围推广[5-7]。所以本文将BIM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以期提高施工现场安全。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BIM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BIM模型
如图1所示,在以实际建筑为基础构建的BIM模型利用单线模型和专业软件进行工程计量,再进行校准、协调[8]。BIM模型包含所有施工需求,当不同专业的施工在时间或空间上出现冲突时,可以对其进行适当调整[9]。施工单位可根据BIM模型准确下料、施工、管理,保证协调管理。而利用BIM技术构建的建筑模型主要用途是为安全管理提供依据,因此需要其可以实现对建筑任意图纸中数据的修改,并结合修改结果自动更新建筑图纸。
BIM模型可应用至建筑施工风险因素识别、危险区域划分、确定最佳施工方案过程中,具体如下。
1)建筑施工风险因素识别
综合施工前准备资料、专家意见及BIM模型规划信息划分施工现场危险单元,并根据危险源数据库信息综合分析,最后识别出施工中的危险源,识别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BIM模型的风险因素识别过程
2)建筑施工危险区域划分
识别出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后,需要划分出危险区域,即经过BIM模拟后确定存在安全隐患的位置,以建筑物边沿、洞口为主要危险区域,对于该类位置需要加装防护栏杆和安全网。由于隐患区域与安全区域不是固定不变的,本文结合BIM模型的动态属性对区域划分结果进行周期性检验,以动态更新的方式对区域划分结构进行管理,并将隐患区域和危险程度的评价结果反馈到模型中,以此作为防护措施选择的依据。
3)最佳施工方案确定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在BIM模型中导入建筑施工各专业的信息模型,并进行合并处理,导出生成以不同组成单位为基本构成的建筑模型,将其导入到Naviswok软件中进行实际运行模拟。当出现碰撞时,生成相应报告发送至客户端,相关人员在结合报告内对机械和建筑的排布方式进行优化,以此确定最佳施工方案。最佳施工方案确定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最佳施工方案确定流程
将本文设计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法应用于实际的施工中,测试其管理效果。
本文以某房地产工程为测试对象,其面向的主要客户群为周边的高端客群,以1 h车程为辐射圈,目标承载用户300户。建筑的占地面积为102 090 m2,总建筑面积为124 045 m2,住宅建筑面积为91 286 m2,停车楼建筑面积为20 259 m2,住宅建筑层高为3 m,停车楼层高为3.5 m。地块计容面积为160 381 m2,容积率为1.5。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多个不同的专业,对安全管理要求较高;工程投入的人力资源、物料及机械资源巨大,施工工序交叉性较强,安全隐患较大;场地可供施工的面积为89 246 m2,材料设备管理需要较高的合理性、安全性。以此为基础,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实施施工安全管理。
由于BIM相关软件对计算机配置要求较高,因此本文重点对于搭建BIM模型过程中所使用的硬件配置见表1。
表1 硬件设置
相关软件配置见表2。
表2 软件配置
以上述建筑基本概况为基础,利用BIM技术对其施工进行安全管理,首先根据建设需求使用Revit软件构建了可视化的工程项目BIM模型,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工程项目BIM模型
根据所构建的模型,对存在交叉的施工作业进行管理,通过分析施工条件可知,施工活动开展的场地十分有限,因此,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安全管理的主要途径是对场地进行合理规划。
通过模拟建筑工程的所有施工过程,相关人员可以对施工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尤其是可以精准识别建筑施工风险因素,包括高空坠落风险、临边洞口等,以此划分危险区域,对其进行安全防护设计。
针对危险区域划分结果,结合实际情况模拟建筑功能施工,以此确定最佳施工方案。在建筑施工模拟过程中,随着施工周期的不断增加,建筑主体面积是不断增长的,建筑主体的BIM模型变化如图5所示。
图5 建筑主体变化的BIM模型
对于安全风险因素的管理,由于实验测试的工程主要的安全隐患是由施工面积限制引起的,立体交叉作业容易造成安全风险与隐患。对此,本文借助相关软件,模拟了施工过程中设备作业、人工作业、施工结构中存在的冲突与安全风险因素,并将土建、电气、弱电等专业构建于相同的信息模型,保证各个施工环节之间的合理衔接,在时间上减少交叉施工的状态;其次,优化了管道、结构梁的安装位置,在空间上使碰撞风险达到最小值,以此达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目标。具体的实施效果如下。
1)在施工前,通过整合相关信息建立BIM模型,利用本文所构建的模型模拟施工过程,识别施工风险因素并对危险区域进行划分。由于所构建的模型可以实现建筑施工的高精度模拟,因此可以精准识别出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包括高空坠落风险、临边洞口,从而制定相关的防护措施,并对存在危险的区域进行识别与检查,及时对隐患部位进行修改,并提出安全建议。
2)对于临边防护安全的管理,由于在现场作业中经常会出现高空作业,考虑到周围环境属于人群高密度区域,对施工现场进行了高空临边防护。针对坠落实施的防护措施包括临边位置防护和施工洞口位置防护,主要防护装置为添加防护栏,借助BIM技术构建立体模型,对不同施工阶段存在的对应洞口、临边防护风险点进行周期性防护。防护点的设置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以BIM模型为基础的防护点设置
随着施工进程的推进调整防护点,结合BIM技术寻找出不同施工阶段风险点,以此为基础架设防护栏,并对其架设的时间与位置进行管理。其中,临边洞口的安全防护模拟效果如图7所示。
图7 临边洞口的安全防护模拟效果
通过上述方式尽可能避免了施工方案设计、施工场地布局的不合理导致人员坠落、物体打击、机械碰撞等安全隐患,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进而实现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
3)本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利用BIM对于施工方案进行优化,通过碰撞检测及构件施工方案模拟,提前发现多处碰撞点及施工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整合,将所有情况上报相关单位,以此帮助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安全隐患,进而达到安全施工的目标。
现阶段,建筑行业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新挑战。新施工技术、新施工设备的引进,都需要实时调整施工方案,以保证建筑施工安全性,所以建筑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以此最大程度地提升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效率与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将BIM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以求提高管理效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提高施工环境安全性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