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城市绿地场所感知与场所依恋知觉关系*

2022-09-09 04:48黄思颖傅伟聪刘群阅兰思仁
中国城市林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城市绿地文脉场所

黄思颖 傅伟聪 刘群阅 兰思仁

1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 福州 350002 2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福州 350116

场所依恋(Place Attachment)是人们对居住、工作和生活场所产生的认知、判断、偏好等情感上的归属联结,人们通常把家当作最为依恋的场所[1]。场所依恋的形成能为个体带来恢复性效益,在具有场所依恋感环境中,人们拥有更好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2-3]、更高的自我认同感[2-5]、更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更满意的社交关系,以及更高的生活和工作热情和满意度[5-8]。池丽萍和苏谦[9]以青少年为对象研究场所依恋与恢复性知觉的关系,结果发现场所依恋对恢复性知觉存在显著的正影响。Korpela[10]发现个体在依恋水平高的场所中能够得到充分放松、并表现出良好的恢复功能,而在低依恋水平的场所中注意力不易恢复。Young等[11]通过调查进一步发现,学生对于校园绿地的依恋感知与成绩的提升成正比。值此,相关研究表明提升环境的场所依恋水平有助于提升公众健康。

城市绿地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众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提升城市绿地质量是提高公众福祉的手段之一。前人研究表明,提升城市绿地质量可促进公众生理、心理健康。相关研究针对城市绿地的人体舒适度、空气质量、景观质量提升等研究皆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城市绿地提升公众生理健康起到了重要科学依据和指导[4]。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速,公众的生理健康问题成为关注重点。相关研究表明,提升城市绿地的场所依恋水平,可促进公众心理健康;构建场所依恋水平与城市绿地要素之间的关联,需要建立场所认知与场所依恋之间的关系。然而,当前从场所认知角度探讨场所依恋影响机理的研究鲜见报道[12-15]。

本研究依据Lynch[16]及舒尔茨等的场所认知理论[17-18],通过咨询30位专家,构建城市绿地的场所感知量表;结合场所依恋量表,选择福州市11个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探索性地构建模型,以期为城市绿地提升场所依恋水平的设计和营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1 研究区概况

福州市位于福建省东部,属于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19]。本次研究随机选取福州西湖公园、左海公园、温泉公园、茶亭公园、南公园、屏山风景区、乌山风景区、于山风景区、金山公园、闽江公园、福建农林大学校园11个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展开调研。这11个公园均匀分布于福州市4个区域,涵盖了全市的综合性公园和区域性专类绿地形式,具备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设计

问卷由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测量量表两部分组成,其中,测量量表包括城市绿地空间场所感知量表和场所依恋量表(表1)。

表1 测量量表指标

场所感知量表的构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Lynch[16]的场所认知5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和舒尔茨[17]的场所感知及场所精神研究相关因子,综合研究地实地状况,通过互动会议(Workshop)形式咨询风景园林学及相关专业的教授5位、副教授7位、讲师13位和博士生5位,共计30位专家意见,确定场所感知量表评价指标17项。

场所依恋量表的构建:在借鉴Williams[4]等相关研究(包含场所认同、场所依赖两2个维度)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绿地环境语境进行适当修改,最终形成场所依依恋量表(包含测量题项7项)。采用李克特7分制测量方法对测量题项进行打分[20](1分为最低评价、7分为最高评价)。

2.2 数据收集及分析

本研究问卷调研小组由3人组成,于2020年10月12日—11月5日在福州11个城市公园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60份,其中有效问卷398份,有效率为86.52%。

本研究主要通过EXCEL 2013、SPSS 19.0以及AMOS 23.0软件对城市绿地场所感知量表测量题项进行评价,并对问卷整体数据展开信度和效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验证等,以此建立模型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科学评估模型的适配度及拟合情况,为城市绿地场所属性与绿地场所依恋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3 测量指标分析检验及模型构建

2.3.1 城市绿地场所感知量表探索性分析及检验

针对城市绿地场所知觉度感知的17项测量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可靠性检验,结果显示KMO=0.785>0.7,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为790.862(df=136,Sig=0.000),表明测量样表适用于进行因素分析检验。运用SPSS主成分分析法中方差最大旋转方法,参照碎石图确定因子数,删掉因子荷载小于0.5及交叉荷载值大于0.4的因子,直到获得稳定的因子结构。在此步骤中,删除了因子“自然景观”(因子荷载值为0.435,交叉因子荷载为0.04)、“水体景观”(因子荷载值为0.423,交叉因子荷载为0.136)、“人文建筑景观”(因子荷载值为0.440,交叉因子荷载为0.480),最终获得城市绿地场所知觉感知评价的4个稳定因子结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63.13%(表2)。

表2 城市绿地场所感知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与检验

根据各指标特征,将因子归类为场所空间感知、场所色彩感知、场所感感知、地域文脉感知4类城市绿地场所景观知觉度(表2)。场所空间感知主要指绿地场所中所围合营造的交往空间感受,为人在场所中对空间形成的自身体验,如静谧的隐私空间、供公众交流的开放空间等;场所色彩感知指代对城市绿地场所中主体景观色彩的认知感受;场所感感知主要指对绿地场所的认知度感知,如边界感知、标示性感知等;地域文脉感知主要指代对绿地场所所在地域自身文脉属性的认知感受。

对测量因子进行信度检验(表2),所得城市绿地场所知觉度感知4个因子Cronbach's α系数分别 为0.796、0.859、0.756、0.794,整 体 量 表Cronbach's α值为0.878,均大于0.6,说明量表整体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整体组合信度为0.902,各因 子 组 合 信 度 分 别 为0.633、0.652、0.773、0.673,均高于0.6,表明测试变量具有良好的异质性。根据量表效度检验结果,各题项与整体相关系数在0.01水平上表现为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位于0.366~0.802,均大于0.3,可认为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信度;平均变异数抽取量AVE值均大于0.5,显示测量变量能较好地测度其所属的潜在变量。

2.3.2 模型构建

为进一步研究城市绿地场所环境特质对使用者依恋情感的影响,本研究探索性地构建城市绿地场所感知度-场所依恋模型,并提出以下假设:

H1a:城市绿地场所感知中的空间感知对公众场所依恋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H1b:城市绿地场所感知中的色彩感知对公众场所依恋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H1c:城市绿地场所感知中的场所感感知对公众场所依恋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H1d:城市绿地场所感知中的地域文脉感知对公众场所依恋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描述性分析

对收回的问卷样本展开分析,结果显示调查人群包含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职业及不同年龄段人员,符合统计学要求[20]。数据分析发现,几乎所有受访者(98%)均认为景观优美、富有人文色彩的城市绿地更能让公众对其产生依恋情感,从而产生一定的积极效益,如缓解压力,放松情绪等,能使人更好地投入于学习、工作、生活。

3.2 测量模型检验

3.2.1 拟合优度检验

通过AMOS 23.0软件中极大似然法计算对测验模型拟合优度进行检验,测量模型拟合参数:卡方自由度比值χ2/df=2.60,小于标准值3;拟合优度指数(GFI)=0.902,比较拟合指数(CFI)=0.913,规范拟合指数(NFI)=0.867,简效规范拟合指数(IFI)=0.914,Tucker-Lewis指数(TLI)=0.900,除NFI为0.867,其余指数均达到了大于0.9的标准;近似均方根残差(RMSEA)=0.079,小于0.08,说明模型拟合度基本符合要求[21]。

3.2.2 信效度检验

对测量量表的信效度检验主要反映了量表的精确性及可靠性。运用SPSS 19.0软件对所运用测量量表展开信效度检验。在问卷调查中,信度检验常以Cronbach's α系数作为检验标准,当其系数达到0.8~0.9时,表示量表信度非常好。如表3所示,各量表各维度可靠性系数均高于0.8,说明问卷测量所得结果可靠。效度检验则多为通过收敛效度及判别效度判断,具体通过标准化因子负荷(>0.5)、t值(当t>1.96,达到显着性水平)、平均变异抽取量(AVE>0.5,AVE越大,表示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解释程度越大[21])和组合信度(>0.6)4个指标来判断。从表3可知,各观测变量标准化因子负荷值均大于0.5,相应t值均大于1.96,平均变异抽取量均大于0.5,组合信度均大于0.6,说明问卷测量结果较为可靠及精确。

表3 测量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3.3 结构模型

3.3.1 结构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根据所构建的结构模型,借助AMOS 23.0中极大似然法对其进行参数估计,检验假设成立与否。所得模型拟合优度指数χ2/df=2.599,GFI=0.802,CFI=0.913,NFI=0.867,IFI=0.914,TLI=0.900,RMSEA=0.089,其中GFI、NFI数值虽小于0.9,但均介于0.8~0.9,可认为符合适配要求,理论模型拟合优度可认为达到要求[22]。

3.3.2 假设检验

模型假设检验结果显示,假设H1a(城市绿地场所感知中的空间感知对公众场所依恋存在显著正向影响)、H1c(城市绿地场所感知中的场所感感知对公众场所依恋存在显著正向影响)、H1d(城市绿地场所感知中的地域文脉感知对公众场所依恋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均得到验证;而假设H1b(城市绿地场所感知中的色彩感知对公众场所依恋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所得结论则恰恰相反,说明城市绿地场所感知中的色彩感知对公众场所依恋存在显著负向影响。

3.3.3 模型结果分析

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绿地场所感知量表中除色彩感知对城市绿地场所依恋情感产生负向影响作用外,其余3个潜变量(空间感知、场所感感知、地域文脉感知)对城市绿地场所依恋情感产生均起着正向影响作用,按大小排序为空间感知(75%)>地域文脉感知(64%)>场所感感知(34%)>色彩感知(-18%)。可以看出,公众对场所环境的依恋情感生成与公众对场所环境的空间感知、场所感感知、地域文脉性知觉感知及场所色彩的感知均有显著相关关系。从表4可知,城市绿地场所环境中的空间感知每增加1个单位,人对其场所依恋情感就会增加0.75个单位;地域文脉感知每增加1个单位,游憩者对其依恋感则增加0.64个单位;场所感感知每增加1个单位,对其场所环境依恋情感则增加0.34个单位;而色彩感知越强,游憩者对其场所依恋情感越弱,其每增加1个单位,依恋感则减少0.18个单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色彩协调、淡雅的场所环境,当场所环境色彩越丰富、鲜艳时,越不能让人对其产生情感共鸣,这与Williams[4]、Kaplan[23]及Kyle[24]等提出的场所认同存在一定一致性。

表4 判别效度与变量的相关系数

3.4 各群体对场所依恋程度分析

从调查数据上看,不同群体对城市绿地场所产生的依恋程度具有一定差异性,其中以教育背景及在福州生活的时间长短分类的人群对福州城市绿地所产生的依恋情感最为显著。

在福州生活时间与公众的场所依恋情感呈递增关系;从教育背景上看,研究生相对于本科及以下学历公众对城市绿地场所产生的依恋情感更为浓厚,而硕士生及博士生依恋情感的程度区别则较不明显;从工作时长上看,工作时长越长,对城市绿地的场所依恋情感越为浓厚。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场所感知与场所依恋对福州城市绿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量表信度、效度及拟合度均达到要求,具有一定代表性,能为进一步研究城市绿地场所环境与游览者场所依恋的关系研究提供参考。相比前人研究[22-30],通过模型构建,探索了空间感知、色彩感知、场所感感知、地域文脉感知对公众场所依恋产生的关系,丰富了相关研究的维度。

本研究构建的基础性理论模型虽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但仍有待进一步进行作用原理探讨。如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场所知觉度存在差异,对其进行分析可更好地为城市绿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再如不同人群由于迥异的经济社会背景、年龄差异等相应地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偏好,因此,以不同人群为目标进行数据分析也可成为今后研究内容,进而为城市绿地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数据支撑。

猜你喜欢
城市绿地文脉场所
王亦如:只为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基于长时序Landsat数据的城市绿地定量遥感监测研究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基于LID的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特征分析及措施设计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国外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进展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