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征之形象性与创作运用

2022-09-09 12:50陈亦鸣南京艺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1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现实创作

陈亦鸣(南京艺术学院)

从人类的原始艺术活动算起,艺术与人类的文化史一样历史悠久。但究竟何为艺术?在艺术发展的各个阶段中都涉及这一问题,所以对艺术本质与特征的研究就有了非常大的必要性。艺术本质的定义说法在发展中形成了几种影响较大且较为经典的学说,理清这些经典论述有助于我们了解艺术本质的内核理念。

一、艺术的本质

(一)艺术本质的经典论述

关于艺术本质论历史上的几种经典学说有:“客观精神说” “主观精神说”“模仿说”等。

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理式或者绝对精神的显现”。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的哲学观指出;世界由“理式世界”和“现象世界”两个部分组成,“理式世界”是亘古不变的本来面目,而由人类感觉感知到的所谓的“现实世界”,只不过是模糊的“理式世界”的影子而已。这些影子由各种变动的现象所组成。他把艺术世界当成了一个不真实的世界。艺术是描摹现实,现实是仿照理式世界,艺术不过是一个理式世界“影子的影子”罢了。另一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也提到:“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即“在艺术作品中,人们总能从有限的感性形象中悟出无穷的普世真理。”《周子通书·文辞》同中国宋理学家周敦颐中说道:“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周敦颐认为‘文’像车而‘道’像车上所载的货物,‘道’就通过‘文’传达思想弘扬精神。”“文以载道”就如同“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情感、志趣、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就如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所说,艺术是艺术创作者们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和目的的纯粹的创造物,是“自由的艺术”,自由活动是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的内核。也就是说他认为在创作艺术作品中要放在最顶点的是人的主观意志,要着重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和自身欲求,如果将艺术与现实社会割裂分离,则会造成只注重情感而无视其他因素以偏概全的缺憾。

模仿说是西方思想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一种观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即模仿现实。肯定艺术与现实的真实性。艺术不仅模仿现实世界的现象和造型,也反映了本质与内在,艺术比描摹的现实更加“现实”。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不仅要描摹事物的外形形象,更要体现出事物的内在特征。认为艺术家不该“按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模仿”。该说法有一定的开创性合理性但也具有局限性,如英国学者安妮·谢伯特所言:“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许多艺术是再现性的,但并非所有的艺术都是再现性的,认为我们仅仅根据再现或者摹仿就能理解艺术的观点是言过其实的。在现在我们评价再现性艺术中确实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并非所有艺术都是再现性的,因此,再现就不能用来解释所有的艺术价值。”

关于艺术本质的论述还有另外不同角度的学说,例如:“表现说”“形象说”“情感说”等,都在艺术史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二)艺术本质的科学理论

人类社会生活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为满足这两种生活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而“艺术生产”则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概念是以生产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看待艺术,科学明确地阐述艺术系统,它对于艺术本质的探索提供更多的途径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艺术生产”揭示了艺术系统的三大重要方面:第一,艺术起源不能脱离人的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客观现实的融合,主客一体;第二,艺术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基础条件;第三是,“艺术生产”把艺术的各个环节串成一个系统。“艺术生产理论启示我们,应当全面地研究艺术活动的全部过程,把创作-作品-鉴赏这三个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来进行综合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出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和特殊的精神生产所统具有的本质特征。”

二、艺术的特征

(一)艺术的特征要点

1.形象性

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是一种特有的艺术存在形式。艺术形象是来源于生活又以艺术地手法反映生活,他从外部来体现艺术的鲜明特征。俄国美学家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既表现人的感情,也表现人的思想,但不是抽象地表现出来,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最大的特征”。艺术作品的生动形象需要艺术家的主观思想创作加工,也需要包涵了客观的感性具体存在,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著名法国雕塑家罗丹指出:“没有一件艺术作品能单凭线条或者色调的匀称或单凭视觉满足就足够打动人。”任何艺术形象都不能脱离内容或者形式,两者相辅相成。好的艺术作品是由内容与形式统一而成。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还需要创作者从生活素材中提炼广泛的共性更要捕捉其鲜明个性特征,形成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

2.主体性

艺术基本特征——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始终贯穿于艺术生产的全过程,意味着创造性与创新性。从艺术创作活动来说,它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和劳动,并且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时不能单纯地对对象进行拼贴搬运,而需要把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情感等融入创作对象加以创作加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从艺术作品上说,因为艺术创造主体独特的经历与情感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使得艺术作品也具有主体烙印上的鲜明艺术风格和特征。从艺术欣赏活动来说,“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欣赏者的主体性由于经验经历、社会背景、艺术修养等的不同,会形成预先期待的心理图式和情感态度,具有鲜明的个人审美独特性和多样性。

3.审美性

审美性也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审美性是艺术生产的标志也是最终目的。美的形态有自然美与艺术美之分,艺术美是人的审美自觉的体现,区别于自然无加工的美,只有具有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为艺术品。“作为现实反映形式的艺术美,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现实生活中的美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之所以说艺术美高于现实美,是因为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都是经过艺术家甄选,加工后创作,再融入创作者自身生活经历,思想理念,体验感悟等,包含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内涵进而创作出的具有优美特性的作品。艺术家以具体艺术形态描绘出生动的艺术形象传达艺术的美,让欣赏者体会到美的感受获得审美感受。艺术的审美性也是有机统一的内容美和形式美。艺术美讲究形式却不能脱离内容,内容是形式的载体。

(二)艺术形象性具体分析

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而又感性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饱含着艺术家的所思所想,也富有现实意义。南齐谢赫的《六法论》里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强调了作品所传达出的形象应具有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气度韵致。中国画高度重视“传神”也是对绘画作品艺术形象的重视要求。具有传神的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来自于创作者对待现实生活和内部规律的悉心观察感悟与理解,更来自于创作者对素材的主观意向化艺术处理,既能形似又赋传神,主客观统一作用,反映描绘对象的内在本质特征,表现创作手法和思路的主观创造性,也体现出画家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中国绘画艺术史上许多流传于世的优美作品都有这样的艺术形象:绘画手法上细致讲究,色彩运用上沉稳典雅,情感表达上平和细腻,如张萱《捣练图》赵佶摹本(如图1),描绘了中国古代宫中侍女从捣丝到熨练加工绢丝的场景,三组画面分别刻画了不同场景下人物的不同姿态动作与神情特征,生动富有生命力,人物情态跃然纸上。画面中的各个妇女,由于身份、分工、年龄的不同,动作和神态也有不一样的表现,她们分别反映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就如徐悲鸿所追求的绘画形感:“神者,乃神家之精华;韵者,乃形象之变态,能精于形象,自不难求得神韵。”他认为造型最重要的是富有神韵。《捣练图》画面中人物造型典雅优美闲适从容,具有当时盛唐所推崇的健康丰满的美学形象,体现出各个仕女的神韵,气韵生动。张萱以细劲圆浑的墨线勾勒出盛唐仕女形象,又辅以柔润明亮的重彩技法,细致描绘塑造仕女的服饰发饰妆容等装饰来呈现出唐代的人物形象审美标准,使其艺术形象端庄丰腴,情态生动。

图1 赵佶《摹张萱捣练图》(图片来源:中华珍宝馆-波士顿美术馆)

三、创作《浮沉》对形象性的探索

绘画作品需要通过绘画手段形式和绘画语言来表达艺术美感,由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构成。艺术家通过运用这些绘画手段与手法融合自身的感情感受,创作出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作品。创作作品《浮沉》(如图2)就是如此。

图2 《浮沉》1.2×2.4m 纸本(图片来源:陈亦鸣《“自我,本我,超我”——浅谈精神分析学说于我的毕业创作的影响》)

(一)画面整体的构思

《浮沉》这幅作品的整个作品基调、气息和内容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不谋而合,在构思内容时将学说的人格结构层次和画面相联系:沐浴在明亮的光束中奋力向上升起,挣扎摆脱上升期间的痛苦,最终到达璀璨夺目的至高点,同“自我,本我,超我”层次一一对应。于是确立好创作内核与大致内容后通过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更具体的理解,进而把对它的理解感悟运用在之后创作绘画中。

弗洛伊德精神层次理论提出:人的不同的精神层面有其各自的精神活动,因此,将精神活动分为前意识、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人心理状态的最高形式,是人的心理因素世界中的首脑,他统治着整个精神世界,使之动作协调”。意识是人重要的心理活动,它是现实而理性的。潜意识是最原始最深层的非理性精神活动,属于原始本能的冲动,不被理智和社会陈规所束缚。但意识与潜意识有部分是可以转化的,他提出“我们发现我们有两种潜意识:一种是潜伏的但能成为有意识的;另一种是被压抑的是不能成为有意识的。那种潜伏的、只在描述意义上而非动力学意义上的潜意识。我们称之为‘前意识’。”

在精神层次理论的基础上,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即人格结构理论。“本我”代表潜意识,是每个人内心最隐秘的地区,有着与生俱来非理性的动物性本能。“本我”是一种原始动力机制,缺乏逻辑性,具有破坏性和反社会性质,承载着所有本能的需要,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人格最宽泛的地区,遵从现实原则,代表理性的意识,是人可以意识到的思维部分,是“本我”与世界的结合地点。它一方面有约束“本我”的原始性,另一方面又协调“本我”与社会现实的真实性,使“本我”与外界社会更好的协调,并采取梦、幻想等方式转移不能被现实世界所接受的本能冲动。“超我”即前意识,它是在社会和传统价值观影响下形成的被规范化的自我,人格结构中内在的道德检查官。“超我”控制、约束“本我”和“自我”,是它们的理想化状态,且支持“自我”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去满足“本我”的欲望。

在创作小稿阶段,考虑到“自我,本我,超我”的理论对应潜意识、意识、前意识,是人格的一步步完善,也是道德的一步步升华,于是笔者紧抓住“升华”这一主题,将“升华”融入绘画作品的方方面面中。

在考虑创作作品呈现时,笔者选择了八尺纸本竖版的尺幅。竖立的空间更能将不同层次的三个区域分开,也更加有提升升华的意味。“三我”是包含在同一个个体的不同层次,而个体一定存在于现实社会之中,于是作品的外围是圈住整个画面及主体的大块椭圆,象征着现实世界及社会陈规对“我”的束缚。考虑到画面的主体人物浮在水中,顺着水流飘逸浮动的翩翩长发会更具表现力,因此,把主体定为长发女人。

画面需表达个体升华的过程,把不同三层次的女人体定为同形象的个体,这样单个个体在不同层次里表现出每个层次不同的特性,既能非常贴合于“三我”的概念,又具有更好的画面表现力,两全其美。

推敲水中挣扎浮沉的女人体人物动态时也下了功夫。“三我“中“本我”是最张狂的,对应最有张力的俯式姿态——努力向前探出的手臂、挣扎着的双腿、散乱的头发的姿态表达出最深层、混乱的欲望和冲动,与潜意识和原始的不被社会道德规则所束缚的状态吻合,映射出“本我”冲动和非理性的意味。考虑到画面构图,也更为体现 “自我”是个体人格中大部分的表露,中间层选定比其他两个人格多的人体,由两个女人体代表“自我”。中层人体在肢体语言上相较于底层的“本我”更为柔和些,但也如“自我”的两面性一样,意识在升华与压抑中挣扎,既想肆意又要规范,挣扎着上升,也有向下沉溺的动向,如此纠结往复。最上方向上升起的人体代表“超我”前意识,它是道德规范的产物,高高在上遥不可及,是本我与自我的追求和目的,所以在姿态上它规范而紧绷,气息上清冷而遥远,向着光亮徐徐升起,像一个无垢者引领着身下的不净者。这幅作品就由这样的三层次人体来区分开“本我自我超我“的高度与意味。

色稿阶段整体的色调定为深水的蓝色调,由椭圆上方的明亮透彻逐渐过渡到底层无光昏暗浑浊的颜色,模仿光从上方穿透水中的感觉。随着水对光亮度的削减,人物的皮肤也从上至下逐层暗淡,人物皮肤上洒满水的波纹,受光面的皮肤在水中隐隐发亮,似乎在向升华的前意识努力靠拢,而背光面暗淡的皮肤似乎也将她们向下拉扯。整体色调稍暗,突出人物的光亮。画面最深色为泳衣,最浅色为皮肤,使明暗对比强烈,突出画面冲击感。

修改好小稿即步入正稿。调整好墨色与刷笔干湿程度,将画面重色、灰色、亮色一层层渲染区分开,衣服最重色,头发次之,背景的深度再次之,然后是皮肤,将明度区分开。之后再将蓝色底色层层铺染上,画面效果才渐渐显出成效。因为光的投射皮肤上层有些泛白,于是在皮肤与光的交界处多染上几层,使其对比更加清晰,有了光晕的感觉。

通透的水波纹和光投射至水下的光感也在一层层分染中表现出来,最后将人物皮肤加染几层透白,令其透亮感更足,对比度更强烈,给人耳目一新的体会。再点上纯白颗粒以表现水流中产生的小串泡沫,最终完成八尺作品《浮沉》。

深刻内涵和优美形式的有机统一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优秀的内核。了解艺术本质特征也提醒着我们在绘画路上创作出不仅有优美画面形象更要有意义思想内涵的艺术作品。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现实创作
Jazz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创作失败
在雕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