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东西本自同
——浅谈叶嘉莹《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三篇词学研究文章的学术贡献

2022-09-09 04:59陈凯
新阅读 2022年8期
关键词:碧山词学比兴

2021年10月,叶嘉莹先生荣获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在获奖感言中,叶嘉莹说起哈佛大学会议室挂着的一副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指出文明、文化、新文化与旧文化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有更丰富的作用和内涵,中西文化的交流、结合、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信息熵由Shannon提出,其核心思想就是用信息熵描述信息源的不确定性程度。令Y为离散的随机变量,其可能取的每一个值 yi对应概率为 pi(i=1,2,…,n),则信息熵[8]可以表示为:

诗歌在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地位与表达方式,而诗歌也是世界一切文明所共有的艺术形式与情感书写。中国的“词”有更特别的文本特质,美感更为要渺幽微。在汉学家海陶玮先生的帮助下,叶嘉莹以中西结合的文学批评视角,发表了多篇关于词学的英文论文,为西方大众、学者了解研究中国诗歌架起了一座桥梁。

《哈佛亚洲研究学报》(

)(以下简称《学报》)是哈佛燕京学社所属期刊,创刊近80年来,在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引领西方汉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北美汉学界乃至全球东亚研究的学术重镇。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的东亚研究重心逐步转向东亚各国的历史传统与人文思想,中国古代文学等成为美国汉学关注的热点之一,而“词”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形式,逐渐进入汉学研究视野。

适逢其时,叶嘉莹先生以融贯中西的文学批评理论让中国词学研究进入西方汉学视野。1969年,叶嘉莹在《学报》发表了该刊创刊以来的第一篇中国词学论文。至1980年,叶嘉莹共发表了三篇词学研究论文,所载文章占该刊词学研究文章的近半数之多。叶先生的学生施吉瑞(Jerry D.Schmidt)、陈山木(Robert S.chen)、梁丽芳(Laifang Leung)等人都成为北美中国诗词学研究的代表人物。耶鲁大学教授孙康宜认为,“论词的观点与方法之东西合璧,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学者非叶嘉莹教授不作他想”。

美国汉学家海陶玮对叶嘉莹的诗词造诣也极度赞赏,认为叶嘉莹是对中国诗词最敏感、最有学识的学者之一。

叶嘉莹在北美词学研究中的影响可见一斑。

王沂孙,号碧山,南宋末年词人。碧山于两宋词人中声名不显,但在清代词学评论中却获得了极高赞誉。叶嘉莹以“兴发感动之作用,实为诗歌之基本生命力”之观点来评价碧山词,认为咏物寄托的词不以直笔书写,碧山词在透过咏物的思索安排中,给人沉郁顿挫之感,理解其晦涩之后,却能感受到词中所具有的兴发感动之力。叶嘉莹对碧山词《天香》《齐天乐》进行了全面解读。在具体表达技巧上,虽有用词晦涩之嫌,但仔细品来,如《天香》“层涛蜕月”之“蜕”,“蜕”不仅生动表现层涛如鳞,而且更以鳞甲之蜕暗示了对吐涎之龙的联想。在句法和章法方面,碧山同样使用了错综的结构,既有在句法结构上的变化,也有人与物的交错叙述,使所欲表现的人与物实现了交融。

叶嘉莹谈梦窗词

学术研究是一片璀璨的星空,学科的边界在哪里?我们一直为这个问题苦恼和困惑。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批评说,学科的边界、它的语言和它特有的概念,使该学科孤立于其他学科和跨学科问题,超级的学科性精神变成地主精神,禁止任何外人对他的小块知识领地的入侵。在知识社会学研究领域,以华勒斯坦为首的古本根重建社会科学委员会的研究成果,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其建议是,生产更加开放和更扎实可靠的知识。他们认为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应该是跳出传统学科的边界,甚至是将现有的学科界限置于不顾,去扩大学术活动的组织。没有什么智慧能够被垄断,也不要相信有什么知识领域是专门保留给谁。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项目化与“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将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活跃,同时让学生参与度提高,也能让学生体验到将来工作岗位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对比传统教学在教学效果上有较大提高。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会出现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以及各课程课外任务繁重,最后学生失去完成课程项目任务耐性的现象。

从比较现代的理论观点来看,叶嘉莹认为张氏比兴寄托之说仍有其成立的理由。同时,叶嘉莹对常州词派周济“意感偶发、假类毕达”“赋情独深,逐境必寐”的观点表达了赞同,认为这种以情托物、因物移情的表达方式乃古今中外所共同的诗歌表现方式。因此,对于常州词派比兴寄托之说,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接受,而要善加选择。对此,叶嘉莹回答了比兴寄托的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从词的演进发展来看,在词体初起之时,词人尚未具有比兴寄托的创作意图;第二,词中既非全部有比兴寄托之意,当以作者生平、叙写口吻、创作环境为判断依据;第三,比兴寄托之意既往往难以确定,当分类解说,不能一概而论。诗歌在欣赏中有一部分作品原来是不可能给予确定的解说,也不需要给予确定的解说。诗歌的创作不在于事物描写,而在于意象表现。对于一词多意,周济和艾略特有着近乎贯通的表达。读者自可从诗歌的意象中引发个人联想,不同的联想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是西方文学新批评中的重要理论。

叶嘉莹谈常州词派

清一代号称词的中兴时代。常州词派代表人物张惠言等编辑《词选》,推尊词体,上比《风》《骚》,以比兴寄托为作词与说词之方法,影响深远。叶嘉莹对常州词派基础理论提出了鲜明的批评。张氏以“意内言外”四个字作为“词”的定义。叶嘉莹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指出“意内言外”说的是“词语”的“词”,东汉许慎早有之说法,与作为晚唐、五代以来兴起的韵文体式“词”无任何关系。叶嘉莹认为,“词”实在应该是“曲子词”的简称,是歌词的意思,并无“意内言外”深意存乎期间。此为批评的第一点。张氏以词来比《诗经》。叶嘉莹认为词与《诗经》的产生时代、产生环境、采选入乐目的均不相同,所以以“《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来解说词,极为牵强附会。此为批评的第二点。张氏乃经学大家,其推尊词体有其心理考量与治学思路蕴含其中,也有重振浙西、阳羡二派衰微趋势之意,主观之倾向形成理论之偏颇。此为批评的第三点。

“底本”(Pre-Narrated)与“述本”(Narrated)是叙述学中的基本概念,按照赵毅衡的说法,“述本就是‘叙述文本’,底本并非文本之底,而是叙述之所‘本’,应当被理解为述本形成之前的叙述形态。”[注]赵毅衡:《广义叙述学》,第121页。述本的概念比较容易理解。任何已经成形的叙述文本,比如一部上映的电影或是一则见报的新闻都可视为一个“述本”。那么述本成形之前的底本是否可见呢?答案是否定的。

叶嘉莹认为,梦窗词某种程度摆脱了传统理性的羁绊束缚,并将其总结为两个特点:“时空错综”与“感性的修辞”。其一是时间与空间的交错杂糅。这样的叙写手法在现代西方的电影、小说及诗歌中颇为常见,有蒙太奇技艺应用之感;其二是修辞凭个人感性,不依循习惯用法。吴文英在用典上喜用冷僻典故,在用字方面喜欢自创新词,梦窗锐敏的感受与丰富的联想与艾略特等大家的写作极有契合之处。因此,叶嘉莹对梦窗词超越时代的创作精神有了新的文学解读,认为梦窗词之七宝楼台拆碎下来,不仅不是“不成片段”,反而每一片段都有着勾连锁接之妙。叶嘉莹以《齐天乐 与冯深居登禹陵》《八声甘州 陪庾幕诸公游灵岩》为例,对“时空错综”与“感性的修辞”进行了深入阐释,让人耳目一新、深得其味。

叶嘉莹谈碧山词

叶先生在《学报》发表的三篇文章为:Wu Wenying's Tz'u :A Modern View(拆碎七宝楼台——谈梦窗词之现代观)、The Ch'ang-chou School of Tz'u Criticism(常州词派比兴寄托之说的新检讨)、On Wang I-sun and His Yung-wu Tz'u(碧山词析论——对一位南宋古典词人的再评价)。文章发表时,对于人名、地名等翻译均使用韦氏拼音,后改为汉语拼音,本文暂保留发表时的原貌。

古典诗词常有句法颠倒的情况。在诗中,就有“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之例。以词人而言,最模糊晦涩不清且句法颠倒的就是吴文英。自南宋以来,梦窗词所得评价毁誉参半,批评者尤多。对梦窗词的批评,流传最广的是张炎在《词源》中所说的“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而叶嘉莹独辟蹊径,提出梦窗词之运笔修辞与现代化的作风多有暗合之处。

结合碧山所处时代和身世经历,及其所运用的词汇和典故来看,我们可以对作品中的意象产生自然的联想,以此感悟碧山身经亡国之痛后,词中所寄托的家国兴亡之感。作者既不是以作谜语的方式去作词,读者也不是用猜谜语的方式去读词。可以说,对于碧山词这样的解读,是完全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感发力量为依据的,作者在写作中应是怀着一种文字表面以外的感动,这种感动是写寄托之词的基本要素。

余论

在对吴文英的批评中,叶嘉莹利用西方符号学、阐释学等文学批评理论,从语言结构出发,用“时空交错”“联想”等概念来阐发词学美质生成的机理,与中国古代文论相比更加重视语意的解读与阐释。在对常州词派的批评中,叶嘉莹对感情与物象的结合提出要以意象唤起人之感受,对脱离了感发之作用而是以思索和猜测解读作者用心的方法提出了批评,寻找了东西方比兴寄托的理论关联。在对碧山词的评价中,叶嘉莹将“历史语境”引入对词的解读,弥补了语义学方法形式阐释的不足,结合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形成对作品意象更为完整全面的解构。兴发感动是叶嘉莹诗词理论的核心观点。可以理解,影响兴发感动质量的,其一是与作者内心情感中“能感之”的因素,恰如碧山亡国之思;其二则是与表现技巧相关的“能写之”的因素,如梦窗的七宝楼台。因此,若想要对作品、作者进行公允客观的评价,就需要对其感受之内容、写作之技巧、作者之经历、时代之背景有清楚的认识。

这三篇文章虽主题不同,但在诗词评价理论和实践中所运用的观点是相同的。成功的作品都应是内容情意与形式技巧的完美结合。诗歌传达的是作者之兴发感动,形式技巧是重要的媒介载体。艺术形式之巧拙丰简与兴发感动之厚薄深浅,都是影响作品价值的重要因素。诗人欲表达精微锐敏的思想与感受,就应使用富于创造性的语言、精确的意象、严密的结构和贴切的事典,古今中外概莫如是。

细读这三篇文章,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中西方融合的批评视角,开凿了一条解读“词”乃至中国传统诗词的现代化道路,对西方学者有着重要启迪,对本土读者也极有借鉴意义。

[1]孙康宜.北美二十年来的词学研究——兼记缅因州国际词学会议[J].台湾:中外文学,1991(第二十卷第5期).

[2]James Robert Hightower.The Poetry of T'ao CH'ien[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70.

猜你喜欢
碧山词学比兴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乡 思
夜来碧山书院练字抒怀
乡思
词学胜境
试论虞山诗派对晚明吴中诗风的继承与发展
关于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的解读
词学胜境
《孔雀东南飞》开篇二句考释
两种方法体验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