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伶 简文佳 窦金娟 杨 贺 张龙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五区,北京 10110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年轻人工作、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加大,加上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影响,高血压病的高发人群逐渐趋向年轻化,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1]。尤其是中青年男性人群,因其所处的年龄阶段和扮演的社会角色,往往是不良饮食习惯、嗜好烟酒、缺少运动三者同时集聚的典型群体,其湿热蕴积的体质特征尤为突出[2]。通过检索文献发现,现代医家已经认识到痰湿为目前高血压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但治疗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平肝息风潜阳或补肝肾等方面,虽然也有医家针对痰湿或痰湿进一步转化成湿热证方面的治疗,但临床效果不满意。因为湿热型高血压患者,湿热之邪胶着缠绵、弥漫三焦,上下诸症皆可出现,应用单一化痰治法往往难以起效,病情常常反复。因此,如何有效解决该问题,已经成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任务。所以,本项目研究了“分消走泄”法及代表方剂“温胆汤”治疗湿热型中青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均来源于 2017年9 月—2019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26~57岁,中位数39.5岁;病程0.5~10年,中位数3年;受试前血压水平:收缩压130~160 mm Hg(1 mm Hg≈0.133 kPa),中位数145 mm Hg,舒张压80~110 mm Hg,中位数95 mm Hg。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纳入研究的60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湿热型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3]制定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辨证为湿热型。诊断主要参考以下指标:(1)主要症状:头晕,急躁易怒,胸闷,胃脘胀满,身重困倦。(2)次要症状:口干,口苦,小便短黄,大便黏腻不爽。(3)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3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高血压分级属1、2级者;中青年患者,年龄在18~59岁;中医证候辨证为湿热型;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过程符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要求。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及准备妊娠的妇女;继发性高血压病,恶性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属3级者;在高血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层为“很高危”者;3个月内服用激素类制剂或避孕药等药物者;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恶性肿瘤及精神病的患者;过敏体质,对多种药物过敏者;已服用1种或以上降压药,但效果不理想者;近1个月内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1.4 治疗方法 2组均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50224)5 mg,每日1次治疗。治疗组同时用“温胆汤”加减(颗粒剂)治疗,药物组成:清半夏9 g,茯苓30 g,制天南星9 g,炙甘草6 g,枳实10 g,竹茹10 g,黄芩8 g,天麻15 g,钩藤15 g,生白术20 g,炒苍术15 g,川牛膝15 g,益母草20 g,茺蔚子20 g,泽泻15 g,川芎15 g,石决明20 g,珍珠母30 g。早晚各1袋,温水冲服100 mL。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服药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5.1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观察患者症状(头晕,急躁易怒,胸闷,胃脘胀满,身重困倦;口干,口苦;小便短黄,大便黏腻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的轻重程度,然后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及第4周记录患者症状分值,每个病例各个症状分之和为该病例临床症状总分值。(2)客观指标: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血压监测:每日于服药前、9:00—11:00、16:00—18:00 测1 次血压,3 次血压的平均值为当日血压。(3)安全性指标:一般项目检查,包括体质量、身高、体温、呼吸;血常规、尿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不良反应。
1.5.2 疗效评定标准 (1)血压疗效评定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显效: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舒张压下降10 mm Hg以上,达到正常;舒张压未降至正常,但下降20 mm Hg或以上。有效: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舒张压下降不及10 mm Hg,但达到正常;舒张压下降10~19 mm Hg,但未达到正常。收缩压下降20 mm Hg以上。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1 2组患者降压效果比较 治疗组患者血压疗效总有效率为86.7%(2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25/3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湿热型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受试前后血压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26.7%(8/30)、93.3%(28/30),高于对照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13.3%(4/30)、6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湿热型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例数比较 治疗组患者受试后中医主要证候患者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湿热型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受试前后中医主要证候例数比较 (例)
2.4 2组患者舌苔变化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舌苔黄腻情况明显好转,对照组舌苔无明显变化。
2.5 安全性观察 2组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均无特殊的变化,均未出现治疗前检查正常、治疗后检查异常的情况。试验中无明显不良反应。2组中治疗前未服用过苯磺酸氨氯地平的患者,3例患者有轻度头胀症状,服药3~5 d后头胀症状完全消失。
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逐年增多。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内科学的“眩晕”“头痛”及“风眩”等范畴。中青年男性,长期大量饮酒,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湿阻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日久化热,“痰因火动”,湿邪弥漫于上,风痰上扰清窍,故出现头晕,血压升高。分消走泄法是古代医家在继承《黄帝内经》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黄帝内经》中对湿病的用药特点和作用原理都有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最早提出分消走泄理论。张仲景、李东垣、张景岳及叶天士等在其著作中都曾提到“分消走泄”的概念,现代医家亦对此理论有应用发挥。温胆汤是分消走泄法的代表方剂,首见于南北朝姚僧垣所著的《集验方》。方中以清半夏为君,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使气降则痰降;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与清半夏相配,化痰清热兼顾,使痰热清则无扰心之患;枳实苦降,陈皮辛温,辛开苦降,行气开郁,除三焦之痰,“脾为生痰之源”,茯苓淡渗,健脾以升清,利尿以逐邪,此3味为佐药;甘草、生姜、大枣调胃气以安其正,共为佐使之药。方中诸药配伍,行气机,祛痰湿,通三焦,三焦气机畅达,升降之枢通利,则痰湿自除。
临床观察结果提示,应用“分消走泄”法代表方剂温胆汤能有效降低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值,并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优于单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P<0.05)。此外,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提示“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型中青年高血压病是安全有效的。温胆汤是治疗湿热型高血压病的有效方剂,为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可进一步推广“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型中青年高血压病的临床应用。中医药在这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希望能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