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娜
(辽阳辽化医院内一科, 辽宁 辽阳 111003)
中风是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均居高不下,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据WHO统计,我国是中风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国家,给患者自身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西医治疗以药物为主,例如阿司匹林等,虽能对中风起到治疗作用,但是疗程长,容易发生不良反应,部分患者不能耐受[2]。而中医中药及针刺对中风可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3]。针刺可疏通经络,补阳还五汤为补血逐瘀的良方,因此本研究采用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辽阳辽化医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126例(失访1例,脱落1例,共完成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患者基本信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基本资料对比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6]中相关诊断标准;(2)经影像学(MRI、CT)检查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3)年龄45~65周岁;(4)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1)既往中风病史者;(2)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3)有心脏功能不全者;(4)严重脑出血患者;(5)由血液病、脑外伤、脑肿瘤疾病等造成的脑栓塞患者;(6)不能坚持配合治疗者。
1.4 脱落标准 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遵循治疗原则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60 g,当归、赤芍各15 g,川芎、地龙、红花、桃仁各10 g。口眼歪斜者加僵蚕10 g,白附子6 g;语言不利加远志10 g,郁金10 g;四肢不利者,加葛根10 g,牛膝15 g,每日1剂,水煎服300 mL 14 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取穴双侧太冲、丰隆、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血海等穴位,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每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连续治疗6 d休息1 d,共治疗14 d。
1.6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入院治疗前后均观察并记录中医证候评分[7]: 包括6个证候,44 个项目,每一个证候满分30分,评分越低表示证候诊断越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8]: 共11个项目,总分0~34分,评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日常生活能力巴氏指数(BI)[9]: 共10个项目,总分 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含量。治疗期间观测患者肝肾功能及过敏情况等。
1.7 疗效诊断标准 采用NIHSS评分来评价疗效。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0%; 显效:NIHSS评分减少70%~90%;有效:NIHSS评分减少40%~69%;无效:NIHSS评分减少<40%。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
2.1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2%(56/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42%(48/62)(P<0.05)。见表2。
表2 2组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BI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BI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BI评分比较 分)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
2.4 2组患者安全性评价 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未见过敏现象。
中风是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中风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由于血流受阻,神经细胞无法得到滋养,最终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影响患者语言能力、运动能力[10,11]。中医认为,气虚血瘀型中风的主要病机为气血亏虚,忧思恼怒,最终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血溢脑脉或脑脉痹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应当给予活血通络补气的方剂[12]。
补阳还五汤为补气活血良方,由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首次提出,指出:“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补阳还五汤由7味药组成,原方中君药黄芪生用四两,大补元气之虚,意在气旺血行;臣药以当归尾二钱,活血祛瘀而不伤正;其余赤芍一钱半、川芎、桃仁、红花各一钱为佐使,协助当归尾活血化瘀通络;地龙(去土)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亦为佐药。全方配伍严谨,气血并顾,标本兼治[13]。
针刺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可疏通经脉,调节气血。针刺太冲穴及足三里穴有益气通络之功,针刺气海、血海可疏通气血,针刺丰隆穴可和胃化痰,针刺三阴交穴可补元神、安神志、益脑髓。
VEGF可促进血管新生,促进建立侧支循环[14];NGF可参与神经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15];HIF-1α可使细胞凋亡[16]。本研究采用针刺太冲、足三里、气海、血海、丰隆、三阴交等穴位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可强化补阳还五汤补气行血的作用,同时可显著提高患者血清中VEGF和NGF的含量,显著降低HIF-1α的含量,对血管和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同时,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还可显著改善患者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BI指数,提高了治疗有效率,且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