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梅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530100 )
壮锦源于秦汉,初形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衰落于清末民初,新中国初期开始曲折发展。利用壮锦产业发展好农村边远地区,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1]。广西龙州县位于广西的西南部,其西北地区与越南相交,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边境贸易文化名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大多数农村的年轻人不愿留在农村地区传承织锦技艺,导致壮锦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濒临技艺失传的绝境[2]。如何促进龙州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以带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实现壮锦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壮锦,其意为天纹之页,壮锦凝聚了壮族集体人民的智慧,区别于其他名锦,是壮族民间特有的手工技艺,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财富。传统的壮锦主要是用棉、麻线经纬交织而成,用于制作衣服、围裙等日常生活用品,其图案变化多样、配色大胆鲜艳且寓意丰富,是广西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
龙州壮锦历史悠久,寓意丰富。其织锦材料主要使用丝绒和棉纱,利用当地植物和有色土进行染色,主要染色原料有胭脂花、苏木、黑土、树皮等,所做壮锦主要用于制作被套、衣裙、台布等。历经数年的发展,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织锦已经成为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丰富多彩的壮锦纹样,可以彰显出壮族先民对生活、自然、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崇敬,渗透出积极乐观的心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壮锦极具文化价值,通过简单的壮锦可以衍生出一系列文创产品,比如手提包、围巾和灯饰等,这些文创产品在产生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在向人们传递文化价值,为壮锦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民族的复兴与农村地区的发展振兴密不可分。广西地区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和优势,打造了“非遗+产业”化模式,在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遗产业发展,将文化与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保护非遗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进一步加快促进地区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壮锦文化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不仅可以拉动内需,而且可以拓宽就业渠道。广西地区壮族妇女大多熟悉制作壮锦的技艺,所以大部分农村地区家庭可通过手工技艺制作壮锦以增加家庭收入,同时也使壮锦技艺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开始迅速崛起,许多外来的品牌在中国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由于国外品牌的影响,民族工艺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普遍情况,民族产品的发展举步维艰,壮锦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面临着诸多问题。
壮锦织机早在百年前就已成型,随着人们使用过程的不断改进而演变成现在的小木机,现代织机结构简单、制作简易,但是工作效率低不能形成量产。壮锦织机主要由机身、装纱、提纱、提花和打花5 个部分组成,如图1 所示。
图1 壮锦织机结构组成示意图
广西龙州织机是一种单蹑单综环式花本织机,织锦步骤简单,主要有投梭、拉扣、踩踏板等步骤,伴随着织机与线之间来回摩擦产生的沙沙声,一幅幅精美的龙州织锦就从这些绣娘手中制作出来[3]。龙州织锦如图2 所示。龙州织机上方没有竹笼,仅一条竹筒插在机架上,操作时有一条盘腰扣,利用腰部力量操作完成织锦(如图3)。现代织机采用的通常是通经通纬织锦的方式,广西壮锦则是采用通经断纬的方式,龙州织机为正面织锦方式,织锦操作时图案从正面呈现。
图2 龙州织锦
图3 龙州织机
龙州壮锦的图案皆与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风俗习惯有关,大多为二方连续纹样[3]。在与龙州壮锦传承人李素英的谈话中了解到,织锦的配色很多都是绣娘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来选择的,没有特别的讲究,包括织锦的很多图案也是根据个人的审美创作而成。壮锦纹样多用几何图案、动植物图案,色彩绚丽,对比强烈,具有浓厚的豪放艺术风格。壮族先民习惯把植物、动物和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和保护神,认为他们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可以保护自己、庇佑子孙,因此织锦上的图案多由动植物纹样组成[4]。其中的蟒龙纹图案是广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图案之一。蟒龙纹是由一个个稻穗图案组合成菱形如同龙的鳞片,如图4所示。龙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上古神兽,在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例如象征着朝气蓬勃、威武不屈等形象,同时也表达了父母望子成龙的期盼。八角花也是龙州人民经常刺绣的一个图案,同时也是龙州壮锦中常见的图案之一,极具地方特色,如图5 所示。八角花是由八个相同的三角形两两镜像围绕正方形而成,其八个角象征着广阔的天地、一望无际,中间的正方形象征着天地,从图案中可以看出古代壮族先民对天地的敬畏之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图4 蟒龙纹
图5 八角花
在访问传承人李素英后,初步了解到龙州壮锦传承现状。目前壮锦的传承依然是家族式优先。作为金龙壮锦的第五代传承人的李素英从小便跟着家人学习织锦技艺,十岁能织布,十二岁学会织锦。从壮锦的工艺发展进程来看,熟悉壮锦技艺的多为女性,并且壮锦技艺的传承并没有专门的文字及图像记载,皆是由前人实操教授和口耳相传沿袭至今。
传统织锦工艺耗时长,且工艺复杂、产量低下,需要绣娘进行纯手工制作。织锦前,绣娘需事先编码制作织锦的初步花样,织锦过程中也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对配色和纹样进行部分改变,这就导致织锦工作繁复、效率低下[5]。访问龙州县金龙镇美女村李东梅得知,当地村民都是在完成农活的前提下,有闲余时间才会进行织锦,一名成年女性织锦一整天仅能挣30 元左右。低效率加上低利润导致当地的村民只能把织锦当成一种副业去发展。在没有机械化的生产进行支撑的前提下,人员参与度低、生产规模小且织锦产量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蓬勃发展,国人的消费选择面越来越广。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国外品牌倾销国内并绑定了一定的国内用户,这就使得中国本土的产品遭受打击[6]。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壮锦已不再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慢慢成为收藏品,导致壮锦市场需求量低。再加上人们对壮锦的认知较少,认为高昂的价格与呈现的壮锦实物不匹配,更愿意花同样的价格去购买国外品牌产品,这就导致壮锦的销路变窄。
金龙镇美女村的壮锦主要与专业包装销售公司进行合作,村民们利用闲暇时间制作壮锦,制成的围巾或者半成品交付包装销售公司后,由专业公司进行包装、生产和销售。李素英民间工艺品与专业合作社制作的织锦主要销往我国广东、澳门等地,以及泰国等国家。合作社有织锦机器共14 台,其绣娘主要为异地搬迁户、贫困户等,这也为困难人群提供了工作的机会。如何使壮锦这一副业走出去,升级成为主业并增加村民收入,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壮锦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俨然已经成为民族团结的一个符号,随着人们认知的提高,传统的壮锦已经不再被人们广泛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壮族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壮锦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而通过壮锦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文创产品仍然具有市场前景,但是缺乏创意创新。传承人所制作的文创产品只是把壮锦纹样直接运用到产品上,而没有进行深层次的设计。保护与延续传统文化并进行创意设计,使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仍保持一定的活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龙州壮锦的生产主要靠手工织锦,且制作周期较长。可以利用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与个性化的生产相结合,进一步促进壮锦的创新和发展空间扩大。
壮锦技艺核心的部分就是图案的编码。可以利用现代纺织技术与电脑编程技术相结合,对图案及纹样进行编程设计,利用自动化机器设备来进行生产。这样可以大大缩短生产周期[7]。
利用机器来批量生产的织锦作为中低端产品,主打拓展市场,提高知名度;而传统手工织锦与创新设计相结合,走高级定制的道路。
龙州壮锦可以尝试利用网络自媒体进行宣传,比如抖音、快手等直播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拍摄壮锦的制作视频,让大众熟知壮锦;在小红书、B 站等平台对壮锦做出全方位的解读;在淘宝、京东和拼多多等购物平台上架壮锦文创产品,拓宽龙州壮锦畅销路径[4]。
当地政府应适时进行政策支持,扩大民族传统技艺的宣传力度,提高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力,牵头组织各类文创会展,吸引国内外消费者和投资商,进而拓展壮锦消费、投资市场。
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创新,创新同样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创新、与时俱进,文创产品才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亡。传承人不仅有传承传统技艺的义务,同时也要为地方的物质文化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当下市场“品牌”无疑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财产,当品牌概念深入人心,品牌地位就在市场中日益凸显。而传承人无疑就是最好的品牌形象。应该利用好传承人的品牌效应,对传承人进行创新方面的培训,提高传承人的综合创新设计能力。传承人应该使文创产品不再是简单的实用产品,而是在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做到创新,多做有高附加值、高文化含义的产品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传承人可以和地方高校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向高校师生传达民族文化的理念与内涵,与高校师生合作共同设计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
传承人应该“走出去”宣讲交流,参加国内外相关交流活动,提升壮锦知名度的同时,积极弘扬民族传统技艺,将国内外优秀创新理念运用至壮锦文创产品。
当前壮锦的生存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本文研究分析广西龙州壮锦技艺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助力龙州壮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通过不断改变现有技艺及产品的创新形式促进壮锦技艺传承。壮锦技艺不仅仅担当传承的角色,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文化的魅力,将传承与技艺结合,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