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圆记者 刘亚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诈骗犯罪层出不穷、花样百出,从免费鸡蛋、大米、挂面到包治百病的“神药”,从“地宫穴位”“墓地床位”到高端大气的养老项目,甚至还有“养老保险”“养老帮扶”等,目的就是掏空老年人的“钱袋子”。
尽管现实生活和网上都有很多老年人防骗经验总结,但不可否认的是,上当受骗的老年人仍然有相当的数量,甚至有的老年人明知自己被骗了,还替犯罪分子求情,说一些“干儿子”“干女儿”比亲生儿女对自己都好的话。做养老诈骗系列报道时,我在采访中看到的这种“被卖了还要帮人数钱”的情形并不少见,老年人对诈骗分子的信任程度之高令人惊讶。频频发生的养老诈骗案件,让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养老诈骗总是打而不绝,又该如何堵住漏洞?对于儿女来说,这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自己究竟比“干儿子”“干女儿”差在哪儿了?
我曾采访到这样的一起养老诈骗案,有一家公司进行度假宣传,宣称老年人只需要花费80元就有大巴车免费接送并免费吃住,还有精彩的节目和演出可看,“80元,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老年人欣然同意。然而,就在老年人沉浸在度假的氛围中时,公司开始宣讲“一张养老床位2万元,一人可以购买多张床位,而且买床位有受益,月息1.5%,年化收益18%”。对年轻人来说,要买投资理财产品,总得看看收益率和风险,最起码也得有个合同。但对某些老年人来说,这方面的意识有些薄弱,只需要业务员一阵天花乱坠的说辞便能慷慨解囊,甚至连合同也没有,只有一张盖着私人印章的借条。他们为什么会相信这些业务员的说辞呢?
在进一步采访中,我从一位70多岁老太的经历中大致了解到其中的原因。这位老太退休前是街道办工作人员,老伴也有不菲的退休金,两人有一独生女儿,老两口和女儿分开住。老太在前期小额的投资中尝到了甜头,觉得收益不错,又禁不住业务员三天两头的嘘寒问暖,甚至认了业务员作“干儿子”,把自己全部的养老金砸了进去,花费几十万元购买养老床位进行投资,想着可以减轻女儿负担。不仅如此,老太还热情地向身边亲朋好友介绍了这款养老投资项目,赚取了不菲的介绍费。案发后,老太怕女儿埋怨,甚至都不想承认自己被骗。这也是许多老年人害怕甚至抵触报警的心理,尽管在前期被骗的过程中,儿女并没有给出任何建议和判断。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父母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老去,无论是曾经在生意场上风生水起的父亲,还是家里家外一把好手的母亲,似乎真的与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产生了鸿沟。作为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的受益者,许多老年人有一定储蓄,但普遍缺乏投资理财知识。面对退休后收入锐减的情况,经济安全感的缺失导致了老年人对理财产品的旺盛需求。同时,进入晚年,老年人的体力和精力都在衰退,需要家人关怀。他们的心理需求一旦被家人忽视,骗子就会立即补位,用“认干爹干妈”的伎俩,拉近与老人的距离,卸掉老人的戒备心。
打击养老诈骗犯罪固然是国家和社会应做的事,但更需前置的是儿女的关心与责任,在很多诈骗花样面前,如果当时儿女花一两分钟多查下信息,多关心下父母,这些老年人也许就不会被忽悠得团团转。父母老了,没了主意,你不替他们拿主意,“干儿子”们就会替他拿主意。你的陪伴缺位,那些免费鸡蛋、大米和花言巧语,就能轻而易举地打动他们。多一点耐心,多两句解释,也许就会让很多老人不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