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容量控制通气治疗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影响

2022-09-08 07:19张淼闫伟玲李长青
医药与保健 2022年9期
关键词:动脉血呼吸机通气

张淼,闫伟玲,李长青

(新郑华信民生医院 新生儿科,河南 郑州 4511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少所引起,新生儿可在出生后数小时出现呼吸困难、皮肤青紫、呼吸衰竭表现,并可能不断加重。该疾病常见于早产儿,同时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伴随产前糖皮质激素预防、出生后肺表面活性物质和正压呼吸机的早期使用,不仅早产儿患病率出现下降,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以及严重程度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当前临床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方面多采取机械通气,但是在长期应用过程中发现,常规辅助/控制通气以及间歇指令通气会导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低碳酸血症、气压伤等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并发症出现,对疾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医护人员需要合理控制容积或压力等,进而维护患儿肺功能健康。当前压力控制通气以及容量目标压力控制通气均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限制性肺容积通气的有效方式,但是对于上述两种方式在氧合、呼吸功能影像方面还未全部掌握。研究需要以此为切入点开展进一步分析。本次研究选择新郑华信民生医院收治的44例试验组患儿,对其开展压力控制通气及目标容量控制通气,现针对研究相关情况作出以下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群体为本院接收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8例,研究开启于2020年2月,完结于2022年2月。分组方式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常规组(44例)、试验组(44例)。试验组与常规组内,平均日龄值分别是(8.23±1.85)h、(8.30±1.87)h;女性患儿数目有20例、21例,男性患儿数目有24例、23例;平均出生胎龄值分别是(33.86±1.52)周、(33.92±1.57)周;平均出生体质量值分别是(1 651.35±220.36)g、(1 651.86±220.47)g;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分级分别是Ⅱ级21例、20例,Ⅲ级23例、24例;平 均5 min Apgar评 分 值 分 别 是(6.69±1.08)分、(6.73±1.12)分。针对本次研究内一般数据选择统计学软件实施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证实该种分组形式具有可行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1)出生胎龄在37周以下;(2)出生日龄在12 h及以下;(3)初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临床表现未明显改善,需开展有创机械通气治疗;(4)开展临床各种检查项目后,均被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5)患儿家长了解研究内容,主动要求参加。

排除标准:(1)胎膜早破在24 h以上者;(2)湿肺者;(3)伴有休克或是多器官衰竭情况者;(4)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患儿;(5)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6)出生时发生窒息情况者;(7)存在先天性肺炎者;(8)存在先天性心脏病者;(9)存在气管食管瘘、脐膨出以及先天性膈疝情况者;(10)存在肺出血以及气胸情况者;(11)存在呼吸道畸形以及先天性肺发育不良情况者;(12)家长拒绝参加研究者。

1.2 研究方法

全部患儿均使用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70 mg/支,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128)治疗,将其滴入气管内,使用剂量是70 mg/kg。将压力控制通气应用于常规组患儿中,选择传统压力控制通气联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使用JIXI-H-100型呼吸机(采购自上海聚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合理设定初始参数,其中气道峰压在15.0 ~25.0 cmHO,呼气末正压在5.0~6.0 cmHO,呼吸频率在40~50次/分,吸气时间在0.30~0.35 s,吸氧体积分数在0.50~0.80。将压力控制通气以及目标容量控制通气应用于试验组患儿中,选择目标容量控制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合理设定初始参数,其中呼气末正压在5.0~6.0 cmHO,呼吸频率在40~55次/分,吸气时间在0.30~0.35 s,潮气量在5~8 mL/kg,吸氧体积分数在0.25~0.90。维持目标血气参数,其中气道峰压在25.0~30.0 cmHO,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在35~50 cmHO,动脉血氧分压在50~70 mmHg,酸碱值在7.25~7.45。同时结合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调整呼吸频率或潮气量。全部患儿自主呼吸恢复、反应好、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后停止有创机械通气,调整为无创机械通气,并联合高流量低浓度吸氧。

1.3 观察项目

(1)对比各时期每组患儿动脉血气分析。观察时间分别是治疗前以及治疗48 h后,对比项目有动脉血氧分压/吸氧体积分数、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2)对比各时期每组患儿呼吸机参数。观察时间分别是治疗前以及治疗48 h后,对比项目有酸碱值、呼吸频率以及心率。(3)对比每组患儿机械通气指标情况。主要包含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上机时间以及吸氧时间。(4)对比各时期每组患儿血清学指标水平。观察时间分别是治疗前以及治疗48 h后,对比项目有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白细胞介素-6。(5)对比每组并发症出现情况。主要并发症有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机相关肺炎、气胸以及低碳酸血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动脉血气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吸氧体积分数、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均低于治疗48 h后,治疗48 h后常规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吸氧体积分数、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均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动脉血气比较(± s )

2.2 两组各时期患儿呼吸机参数比较

同组治疗前酸碱值低于治疗48 h后,呼吸频率以及心率均高于治疗48 h后;治疗48 h后常规组患儿酸碱值低于试验组,呼吸频率以及心率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时期患儿呼吸机参数比较(± s )

2.3 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指标差异比较

常规组患儿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上机时间以及吸氧时间均长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指标差异比较(± s )

2.4 两组各时期患儿血清学指标水平差异比较

同组组内治疗前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高于治疗48 h后,治疗48 h后常规组患儿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各时期患儿血清学指标水平差异比较(± s )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比较

常规组患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呼吸机相关肺炎以及低碳酸血症出现率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比较[n(%)]

3 讨 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常见于早产儿,主要是因缺少肺表面活性物质,使得患者肺泡表面张力升高,出现进行性肺不张情况,进而导致患儿氧气供应不足,出现二氧化碳聚集以及肺通气障碍等情况,此后进一步形成低氧血症,患儿可有气促、发绀以及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病情严重者甚至会由于呼吸衰竭而死亡。因此在疾病早期通常建议外源性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其尽管能够缓解患儿肺表面张力,但是在短时间内对患儿肺换气以及通气功能均无显著干预效果,因此临床多建议采用机械通气方式治疗。传统压力控制机械通气通常是预防高碳酸血症,为保障患儿肺部张力恢复,需要设置较高的潮气量或是气道峰压,尽管该方式能够改善血气值,但是容易导致严重颅内出血以及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等并发症,增加撤机时间,对患儿机体恢复产生不利影响。故而临床将探寻何种有效的通气控制治疗方式作为研究关键。

传统压力控制通气模式是利用完全容量对通气进行控制,其根据设定的呼吸频率、吸气流量、潮气量以及吸气时间等参数实施通气治疗,流速较固定,能够保障呼吸道压力逐渐升高,直到能够达到预先设定潮气量时呼吸道峰压最高值。在该种通气模式下,呼吸道压力会伴随患儿肺部以及胸部顺应性、呼吸道阻力改变而变化。 但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肺泡开放程度有明显不同,若呼吸道压力过高将会导致肺损伤、气胸等并发症,进而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容量目标压力控制通气属于新型常频通气模式,能够对压力以及容量进行同时控制,依据患儿呼吸阻力、肺顺应性以及胸廓改变而变化,有高压上限,同时依据压力上限可智能调节压力控制和支持水平,确保不断以最低呼吸道压力输送目标潮气量,同时自动对肺部、胸廓顺应性同通气容积、压力之间关系进行监测,智能调节吸气压力水平,尽量减少呼吸道压力,避免气压损伤。在张玉岩等的研究中,其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开展目标容量控制通气治疗,结果发现患儿有创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动脉血氧分压/吸氧体积分数高于治疗前。因此其认为采用目标容量控制通气治疗,能够改善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机械通气效果。

通过开展本次研究后发现,治疗48 h后在动脉血氧分压/吸氧体积分数、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方面,试验组高于常规组;治疗48 h后在酸碱值方面,试验组高于常规组;在呼吸频率以及心率方面,试验组低于常规组;治疗48 h后在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方面,试验组低于常规组;在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上机时间以及吸氧时间方面,试验组短于常规组;在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呼吸机相关肺炎以及低碳酸血症出现率方面,试验组对比于常规组低。针对研究结果实施进一步分析,试验组设定潮气量在5~8 mL/kg,同时以最低呼吸道压力输送目标潮气量,能够达到显著肺保护效应,保障机械通气同生理水平更加接近。而采用压力控制通气,其通气治疗不同时间血气指标改善情况均不如试验组,并且血气分析指标升高水平均低于试验组。

动脉血氧分压/吸氧体积分数、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是判断呼吸衰竭严重程度的关键指标,通常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氧合功能不佳,动脉血氧分压/吸氧体积分数以及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均处于较低水平。在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后,两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吸氧体积分数、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均有明显升高,但是试验组升高情况更加明显,表明实施目标容量控制通气治疗后,能够显著改善患儿氧合功能。选择目标容量控制通气模式,在治疗期间对每分钟潮气量以及通气量进行严格控制,能够防止过度通气,降低低碳酸血症出现风险。并且依据患儿肺泡萎陷和顺应性对压力进行调整,保障在低潮气量条件下发挥更好的氧合状态,降低高压以及高容量所引起的并发症,改善呼吸机通气治疗风险。

综上所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目标容量控制通气治疗,能够改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调节呼吸机参数以及机械通气指标水平,降低血清学指标水平,减少并发症,能够发挥一定干预效果。

猜你喜欢
动脉血呼吸机通气
柯惠PB840呼吸机故障分析与维修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喉罩双相正压通气在中老年人无痛纤支镜诊疗术中的应用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研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动脉血与静脉血相互转化的演示方法
急诊患者动脉血与静脉血清血钾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