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成品油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研判

2022-09-07 01:58石洪宇杨玥王德余周洪忠
国际石油经济 2022年8期
关键词:航煤石脑油燃料油

石洪宇,杨玥,王德余,周洪忠

( 1.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中国石油油气市场模拟与价格预测重点实验室;3.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4.中国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5.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通信与信息技术中心)

亚太地区(又称为环太平洋地区,本文所指主要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东盟各国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印度①近年来,印度石油需求和供应均大幅上升,对亚太油品贸易的影响日益扩大,研究机构普遍将其归入亚太油品研究范畴,本文亦如此。等国家和地区),是近年来全球重要的炼油中心和成品油消费市场。未来5~10年,亚太地区的炼油能力将进一步有所增长,但远低于需求的增长幅度,亚太地区主要油品过剩局面有望缓解。在“双碳”(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影响下,未来中国成品油出口规模可能大幅下降,但认清亚太油品市场情况、把控近远端市场形势,对中国寻找周边油品贸易机会具有重要意义。从全球看,中东地区正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炼油厂扩建潮,成品油资源将大规模输入亚太市场;北美地区石油产量不断上升,但经济增速放缓,石油需求下降,成品油将更多涌入亚太市场。欧洲能源转型,加速淘汰老旧炼厂,炼油能力下降;非洲经济增长拉动石油需求快速增加,未来欧洲和非洲等地可能成为亚太成品油向区外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因此,本文除对亚太区内成品油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外,也介绍部分区外市场的资源情况。

1 过去10年亚太成品油市场发展特点

1.1 亚太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成品油消费中心,近年增速有所放缓

亚太地区是近10年来世界上油品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根据埃信华迈(IHS Markit)公司数据,2021年,亚太成品油(汽油、煤油、柴油、石脑油、燃料油)消费量为3238万桶/日(见图1),较2011年的2641万桶/日提升22.6%,在全球中的占比由33.5%提升至39.5%[1]。过去10年间,亚太地区的成品油消费年均增长率为2.1%,高于全球平均0.4%的增速。其中,以中国、印度为首的亚洲新经济体高速发展,带动了亚太地区油品消费快速增长,特别是中国,过去10年在全球油品消费中的占比由11%提升至16%[1]。

图1 2011-2021年亚太成品油消费量和增速

近年来,亚太地区成品油消费增速总体有放缓趋势。2016-2021年,亚太成品油消费年均增长率仅为1.1%。特别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各地区石油消费量普遍下降。若忽略疫情因素,2011-2016年及2016-2019年亚太成品油消费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0%和2.3%,仍表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1]。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转入中低速,对石油需求的拉动作用减弱。随着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转型倒逼中国消费结构转变加速,预计中国成品油消费量将在2025年达峰,年度消费量约为3.7亿吨[2]。

1.2 炼油能力大幅上升,近年来增速呈放缓趋势

亚太地区拥有强劲的市场需求和资源运输优势,近10年成为大型炼化项目建设投产的集中区。2011-2021年,亚太地区的炼油能力从3027万桶/日增至3540万桶/日,年均增速为1.6%,同期全球增速不到0.7%(见图2)[1],是同期世界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地区。目前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的炼油生产区,2021年占世界总炼油能力的36%,较2011年上升3个百分点。中国和印度的炼油能力在2011-2021年间分别提升461万桶/日和86万桶/日[3]。东南亚炼化业发展速度加快,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缅甸、文莱等国家都在加强下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原油加工能力。特别是越南榕桔(Dung Quat)和宜山(Nghi Sơn)两座炼厂的建成,帮助该国在2011-2021年提升了19万桶/日的炼油能力[3]。

图2 2011-2021年亚太炼油能力和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以来,除了2019年中国、文莱和马来西亚部分新建炼厂集中投产,促使地区炼油能力大幅上升117万桶/日以外,其余年份亚太地区炼油能力增长速度呈现放缓趋势。主要原因是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关闭部分炼厂,以及中国大陆地区小炼厂加快核减无效低效产能。2011-2021年,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的炼油能力分别下降86万桶/日、50万桶/日和16万桶/日[3]。

近年中国连续投产的民营炼厂(浙江石化公司4000万吨/年,恒力石化公司2000万吨/年)均为炼化一体化项目,遵循“减油增化”路线,大幅降低成品油收率,提高化工品收率,部分项目化工品收率可达70%,这部分新炼厂炼油能力的增加对成品油市场的影响尚待观察。

1.3 汽、柴、煤油供应过剩,石脑油和燃料油有较大供应缺口

亚太地区各国由于经济发展、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差异较大,主要国家成品油市场发展不均衡,总体呈现供小于求态势。2021年,亚太地区主要成品油(汽油、航煤、柴油、石脑油、燃料油)需求总量为3220万桶/日,油品供应总量为3080万桶/日,供需缺口为140万桶/日[1]。汽油、柴油和煤油继续维持过剩态势,但过剩程度有所下降,石脑油、燃料油仍存在供应缺口。

汽油:呈现小幅过剩状态,2021年过剩量在12万桶/日左右。亚太地区所产汽油主要在区域内消化,少量出口至区外市场,主要是中东、北美和非洲[4]。印度尼西亚是亚太地区最大的汽油进口国,目前进口量约为33万桶/日,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分列第二和第三位。近年来,澳大利亚和菲律宾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进口量上升,特别是菲律宾,随着进口终端的增加,加之其国内炼油能力不足,正成为区内汽油进口重要的增量来源。

柴油:供应过剩仍较明显,2021年过剩量约为68万桶/日。亚太地区多数柴油产量仍在区内消化,小部分流向非洲、欧洲等地。近年来由于印度等国增加向区内的出口量,同时中东对亚太的柴油出口量上升,亚太地区柴油供应呈过剩局面。澳大利亚是区内最大的柴油进口国,进口量约为40万桶/日,并有逐渐增长趋势,菲律宾和越南紧随其后。

航煤:需求仍有待恢复,2021年过剩量约为45万桶/日。过去10年,亚太地区是拉动全球航煤需求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航煤消费量受到很大影响,目前仅恢复至疫情前约80%的水平。近年来澳大利亚、菲律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航煤越来越依赖进口,韩国、中国大陆和印度航煤出口力度加大。

石脑油:供应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近年缺口约在100万~150万桶/日。韩国2021年新增3个混合进料裂解装置,仍是区内最大的石脑油进口国。中国在2021年新增的裂解装置和混合芳烃装置大部分属于炼化一体化项目,石脑油进口量不会大幅增加。

燃料油:低硫船舶燃料油供应量大幅增加。2021年亚太地区燃料油短缺量为74万桶/日。国际海事组织(IMO)2020年颁布新规,要求全球范围内船舶燃料油硫含量不高于0.5%,催生低硫船舶燃料油市场的蓬勃发展。浙江舟山试点建设国家级海上加油中心和保税燃料油储备基地;出口退税政策也带动中国低硫船舶燃料油产量大幅增长。但受到中国进口税费政策影响,韩国转产部分轻循环油低硫船舶燃料油,抑制了区内燃料油产量上涨幅度。

分国家看,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菲律宾正成为重要的成品油进口国,文莱、越南等国炼油产能提升导致日韩等国出口空间受限。2021年亚太地区成品油进口量达407万桶/日,较2011年提升61%[4]。印度尼西亚是亚太地区最大的汽油进口国,由于经济高速增长,预计未来其成品油消费仍将保持快速增加。澳大利亚已成为区内最大的柴油进口国,随着该国最大的炼油厂——由bp运营的奎纳纳(Kwinana)炼油厂以及埃克森美孚运营的阿尔托纳(Altona)炼厂关闭,其进口量将可能进一步增加,预计该国成品油的进口依赖度将从2019年的58%上升到2022年的72%左右[5]。从出口端看,由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成品油长期依赖进口,这也让东南亚地区成为日本和韩国炼厂重要的出口目的地。但近年来随着文莱、越南等国新建炼油产能投产,日本、韩国面临海外市场竞争者的压力,成品油出口量在过去10年分别下降了27%和23%[4]。

2 未来10年亚太成品油市场发展预测

2.1 亚太仍是未来10年全球成品油消费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预计未来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但增速仍将位列世界各地区之首。亚太地区能源转型任重道远,油气在未来较长时期仍在能源消费中占较高比重,未来5~10年亚太地区仍将是全球油品消费贡献的主要来源。

印度城市化是该国乃至区内石油需求增长的关键因素,到2024年印度的石油需求增长将与中国相当[6]。区内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潜力市场也将贡献部分增量。中国、日本等国大力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并且经济增速放缓,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发展降速,成品油需求增速随之下降。预计亚太地区成品油消费量在2025年、2030年将分别进一步提高至3508万桶/日和3703万桶/日,2021-2025年及2026-2030年的年消费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和1%,高于同期全球1.8%和0.5%的平均水平[1]。

2.2 区内汽、柴、煤油供应过剩局面将有所缓解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国家对于投资建设新炼油产能的热情有所下降。2025年前,除中国外,区内许多国家的炼厂延后投产或者取消,亚太地区炼油能力增长将有所放缓,同期需求增长速度将超过供应,导致区内供应有所收紧。预计未来5年亚太新增炼油产能162万桶/日,主要来自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和文莱。中国将有数个大型炼化项目建成,预计将贡献其中121万桶/日的产能[7]。但是,中国政府将削减成品油出口量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2021年中国成品油出口配额共计3761万吨,较2020年缩减2141.55万吨,减少36.28%;未来5~10年中国将继续加大成品油出口规模的削减力度,预计也将缓解区内供过于求局面。2021-2025年,印度新增炼油能力无法赶上需求增长速度,消费增量只能由进口满足,意味着中期内印度的成品油出口量将减少;日本、澳大利亚的炼油能力将分别减少41万桶/日和8万桶/日[7]。

2026-2030年,预计亚太地区新增炼油产能仅为31万桶/日。中国将几乎不再新增炼油产能;印度超大规模的勒德纳吉里(Ratnagiri)炼厂(产能为6000万吨/年)在2025年后建成;印度尼西亚有较为激进的新增炼油能力计划,但由于其距离新加坡较近,进口成本低,并且新建炼厂面临与新加坡炼厂的竞争,未来能否按计划投产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日本由于国内炼油政策调整,炼油能力将进一步下降27万桶/日[7]。

作为区内成品油流入方,中东地区产油国继续推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战略,炼油能力将进一步快速增长。2030年前,中东地区炼油能力将增加270万桶/日[8],是全球炼油能力增加最多的地区。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转向使用清洁能源,中东的石油需求增长逐渐缓慢,除发电用油外,未来中东地区对成品油的需求量将有所下降,预计未来其向亚太地区出口的成品油数量将有所上升,但仍无法改变亚太区内成品油市场供应进一步收紧的局面。

2.3 区内成品油贸易竞争将加剧

2030年前,亚太地区成品油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资源出口空间收窄,区域内平衡贸易量增加,预计2025年净进口量将达538万桶/日,2030年达750万桶/日[4]。尽管中国在“双碳”政策的影响下,未来5~10年成品油出口量将显著下降,韩国将炼化投资转向石化产业,但由于印度受北美和中东资源东输的影响较大,向北美和中东出口的数量可能下降,该国成品油资源向亚太区域内市场挤压,加之文莱、马来西亚等国炼油能力上升也将成为区内供给的新增量来源,未来亚太区内成品油贸易竞争将日趋激烈。

汽油:将由供应过剩向供应短缺转变。尽管中东地区对亚太的汽油出口上升,并且由于需求下降,美国和欧洲的汽油过剩将加剧,将导致更多的欧美汽油流向亚太地区,但亚太地区汽油仍将逐渐由供应过剩向供应短缺过渡。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印度需求上升,该国可能在2027-2028年成为汽油净进口国;另一方面是由于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的汽油进口量在增长。预计2030年前,亚太地区汽油供应缺口将达80万桶/日[9]。

柴油:仍将呈现供应过剩态势,但过剩程度会有所缓解。未来北美和中东地区出口规模扩大,将挤压亚太地区的柴油出口空间,亚太向中东、拉美出口的柴油量将减少。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大力推进能源转型,区内炼厂继续关停,亚太向欧洲出口的柴油量仍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印度随着炼厂提升汽油产量,预计未来柴油产量将有所下降,印度向区内出口的柴油量减少。韩国柴油出口量将增加,以填补中国出口量减少留下的空间。2025年后,印度将更多地由柴油转产航煤,区内柴油过剩量将更快下降。预计2030年前,亚太地区柴油供应过剩降至20万桶/日[9]。

航煤:需求增加,炼厂生产航煤积极性上升。随着民航业及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2035年前亚太地区航煤需求增速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较高的需求量使韩国和印度将更多增产航煤,一定程度上满足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的进口需求。预计2030年前,亚太地区航煤供应过剩降至10万桶/日[9]。

石脑油:石化产品需求量上升,石脑油缺口进一步扩大,石脑油供应缺口将由2021年的150万桶/日扩大到2030年的300万桶/日[9]。2025年前,亚太市场将新增1400万吨/年烯烃和1330万吨/年轻质芳烃产能,石脑油需求量上升;2025-2030年预计将有更多的石化项目投产,主要在中国、印度和泰国,进一步拉动石脑油需求量增长。

燃料油:高硫船舶燃料油需求量将重新上升,2030年前高硫船舶燃料油的供应缺口将从22万桶/日扩大到80万桶/日[9]。中国和印度未来将新增更多脱硫装置,低硫船舶燃料油产量将进一步上升。随着更多的脱硫装置被用在船上,高硫船舶燃料油的需求量将进一步上升,弥补在电力和工业领域燃料油需求的下降。

总体来看,美欧地区石脑油、汽油和燃料油过剩,轻质和重质馏分油将继续从西方流向东方,中东和亚太将向欧洲、非洲和南美运送柴油和航煤,中质馏分油从东方流到西方,形成东西互通的贸易流向。

3 建议

3.1 抓住区内优质资源获取窗口期,拓展亚太市场

预计未来10年亚太油气消费市场仍有较大潜力,特别是后疫情时代亚太地区油气资产交易将显著回升。部分欧洲能源巨头开始出售旗下传统能源资产,但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南亚、东南亚地区,能源转型步伐难以提速,传统油气资源仍在一段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在亚太地区主要资源国已有一定布局的中国石油企业而言,应积极发挥资金和技术优势,重点关注现有项目周边与现有项目具有一定协同性的项目机会,积极拓展亚太地区油气市场。

3.2 考虑与周边国家开展转口贸易,加大下游领域投资

除传统的出口目的地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外,建议中国石油企业持续关注澳大利亚等新市场,进口方面关注获取长期石脑油资源,从长期看,建议积极探索与周边国家以转口贸易等形式开展成品油贸易。化工领域未来仍具有较大需求增长空间,中国石油企业可通过互利合作,加大下游领域投资和合作,推动合作对象的炼油和石化产业转型升级。

3.3 向纵深延长贸易产业链,打造完备的终端网络布局

成品油等大宗产品传统贸易存在利润率较低、受油价波动影响大、盈利风险较高的问题,需要因地制宜延长贸易产业链,获取优质终端网络,确保贸易量的稳定和利润的增长。建议中国石油企业适时在潜力国家获取码头、储罐等优质物流资源,强化加油站等稳定销售网点,变单纯的贸易为集“贸易、终端、物流”为一体的立体营销格局。

猜你喜欢
航煤石脑油燃料油
亚洲燃料油周三收市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