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珍
(河南省省立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糖尿病并发症,通过改变血液生化性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视网膜血管屏障受损,严重者还会出现失明,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指的是视网膜上未有新生血管网出现[1],在诊疗中,除手术疗法外,临床通常对病情轻者多选用药物疗法,通过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使患者眼部症状改善,使病情发展得到延缓。从中医角度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是因精血亏虚、因虚致病,以“瘀热阻络型”为主[2]。目前,已有的研究报告显示[3],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类疾病具有一定优势。故而,本文就羟苯磺酸钙分散片与清热化瘀方共同治疗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2例NPRD者为对象,以数字号形式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1)。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19例;年龄(57.52±2.24)岁,选取范围40~74岁;患眼分级:轻度、中度、重度所占例数分别是11、24、16例。观察组男31例,女20例;年龄(57.64±2.31)岁,选取范围40~74岁;患眼分级:轻度、中度、重度所占例数分别是10、26、17例。两组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下实施。
1.2 入选与剔除标准
1.2.1 入选标准 所有NPRD患者均与《实用眼科学》[4]中表述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选取病例均为1眼发病者;病例年龄均不低于40岁,但未超过74岁;患者均知晓同意研究。
1.2.2 剔除标准 药物禁忌证者;伴有肝肾功能不全或糖尿病肾病者;无法有效控制血压和血糖等危险因素者;对研究开展不配合者。
1.3 方法 选择应用羟苯磺酸钙分散片(江苏万高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288,0.25 g/片)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用药,每次用药剂量为0.5 g,用药3次/d。连续治疗6周。
选择应用羟苯磺酸钙分散片与清热化瘀方共同治疗观察组患者,参照对照组行羟苯磺酸钙分散片治疗的方法、剂量予以患者实施治疗;行清热化瘀方治疗时,组方包括白花蛇舌草30 g、元参15 g、白芷10 g、天冬15 g、桑白皮10 g、花粉15 g、生山楂20 g、赤芍15 g、生石膏20 g、虎杖20 g。水煎服,1剂/日,3次/剂,连续治疗6周。
1.4 评价标准[4](1)评估患者治疗效果情况。标准划分以显效、有效、无效、恶化进行,其中,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发现,血管渗漏减轻显著,黄斑水肿情况减轻显著,且能有效缩短视网膜平均循环时间,缩小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视力不低于1.0,视力进步不低于4行;眼底改变显示眼底渗出量、出血量和视网膜微血管瘤数等眼底表现,由(++)减少至(+),或由(+)至消失,或由(+++)减少至(++);至少有2项与要求相符,满足上述符合显效。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发现,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缩小,血管渗漏有所减轻,黄斑水肿程度嘉庆,缩短视网膜平均循环时间;视力进步不低于2行;眼底改变现实眼底表现,至少有1项与要求相符,满足上述符合好转。各项指标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满足上述符合无效。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发现,黄斑水肿情况有加剧趋势,血管渗漏增加,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扩大;视力退步不低于2行;眼底照相发现视网膜出现增殖性变化,满足上述符合恶化。(2)比较患者视力水平、眼底病变改善情况,以及患者的ED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PSV(收缩期峰值)和RI(阻力指数)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3.0为数据处理工具。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行χ2和t检验,并以0.05为检验基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视力水平、眼底病变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视力水平、眼底病变改善情况上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上述两指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视力水平、眼底病变改善情况比较
2.2 对比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指标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的EDV、PSV数据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RI数据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2.3 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是84.31%(43/51),其中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恶化3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是96.08%(49/51),其中显效29例、有效20例、无效1例、无效1例。组间差异显著(χ2=3.991,P=0.046)。
在糖尿病疾病中,NPDR是临床多发且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后易引发患者出现黄斑水肿、硬性渗出和微动脉瘤等症状,能严重影响患者的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由于该疾病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因此治疗的开展多以针对性内科治疗、抗血小板和代谢紊乱纠正等为主。羟苯磺酸钙属于血管保护剂,通过使微血管壁病理性高通透性减低、血液高粘滞性降低,对视网膜微血管渗漏减轻或阻止,有助于血管活性物质合成减少,眼部微循环等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改善,能对病变发生予以防治[5]。从中医角度分析,消渴目病在中医表现包括“血灌瞳神后部、云雾移情、暴盲”。以燥热偏盛、阴津亏耗为基本病机[6]。故而,在行治疗时,本文选用清热化瘀方进行。在组方中,虎杖和赤芍、天冬和元参为君药,前两剂有止痛散淤功效,后两剂有滋阴凉血效果;辅以白芷、桑白皮有祛病除湿效果,白花蛇舌草和生石膏有清热解毒疗效;加用生山楂有行气散瘀功效,花粉有轻身益气效果,上述药剂联合应用,能起到泻火解毒、清热化瘀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羟苯磺酸钙分散片加清热化瘀方)较单一采用西药治疗手段(羟苯磺酸钙分散片)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眼底病变,提高视力,改善视网膜血流动力学,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