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向影响研究
——基于四川11所高校学生参与视角的实证分析

2022-09-07 03:37吴文嘉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意向受访者大学生

吴文嘉 顾 新

(1.四川开放大学 文法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3;2.四川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提出,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对高校招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证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创业意向的交互关系,对贯彻落实国务院指导意见,优化设计出更有针对性、更适宜的创业教育课程,加快构建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体系,积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努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兴趣,大幅提升师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能力有着现实意义。

一、文献述评

近年来,随着新商科①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但通过研究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创业行为影响发现,高校设立创业学专业,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尚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在校及毕业后的创业成功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实践、创业能力和创新水平之间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美国是创业教育起源地[1],学校在各年级学科下开设创业课程,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学生创业[2]。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的创业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个人素质的教育与学习活动。张冰和白华[3]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注重实践并激发创造力。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归纳出以下特点:

(一)注重体验性,增强实战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不能仅限于系统讲授创业理论课程,必须通过学生参与双创比赛、创业模拟、案例分析、市场调查等实践活动,体验整个创业过程,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并提升创业的实操技能。

(二)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韧性

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锤炼年轻人的创业韧性,培育学生发现创业机会的敏锐性,树立开拓创新价值观,系统学习企业管理实务,增强商务实战技能,为学生将来有机会开展创新创业做好准备。

(三)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师资

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导师将本专业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科技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4],建立健全双创导师企业挂职锻炼保障激励政策,完善校外导师专项人才计划和驻校企业家制度,吸引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双创导师,优化提升双创导师培训基地。[5]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分别研究“创业教育”或者“创新教育”的较多,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向、创业韧性纳入同一分析框架进行考量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通过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韧性,组织学生持续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宗旨[6]。专职创业导师应该专注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加强创业活动参与者的创业意向,创新创业教育尤其关注态度、意向和企业创造(或创业)过程[7]。创业意向是指一种有意识的心态,引导一个人的注意力来实现创造风险的目标[8]。该定义源于一种观点,即个人决定参与新的创业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意识和慎重的,而不是偶然的。[9]

创业意向的三个决定因素[10],一是成就需要和自我效能的人格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即获取创业资本、创业信息,建立社交网络等因素;三是人口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等。另外,还有诸多因素会对个体的创业意向产生影响,比如年龄、性别、出身、宗教信仰、教育水平、工作经验等,这些通常被称为人口学变量。Espiritu和Sastre分析了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积极影响的人格特质、价值观、社会人文因素和学业准备等方面的因素。Skudiene等分析了影响立陶宛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心理和非心理特征以及环境因素。通过相关文献综述梳理发现,创业经历、性别、年龄、家庭背景、企业家精神等因素会影响个体的创业意向。[11]

目前,我国关于创业意向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很少,大学生进校前的人格特质应列入高校创业教育研究范畴[12],同时也应考虑机会成本等重要中介变量的作用。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关系一直是双创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创业教育如果不能很好与专业教育结合,就会浪费诸多教育资源。[13]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采集

本课题采用递进式的混合研究设计。第一阶段进行小规模质性调查,目的是为后期大规模量化研究设计奠定基础,并为量化研究的结论提供解释。

第二阶段的量化调查数据主要来自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等成都市11所高校进行的“成都市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问卷”,对象包括在校大学生、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毕业五年内创业者三类人群。本次调研通过随机抽样、在线发放问卷等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2份,有效率86.4%。运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重点分析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程度,探索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创业行为的联系机制,期待发现创业意向与专业教育匹配度的一些影响因素。

(二)问卷设计

1.问卷变量设计

为了探究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的关系[14],通过性别、学历、专业等控制变量(参见表1),得出在不同人口学变量(参见表2)的情况下,创业意向及受访者对创业教育的看法呈现较为显著的差异性。

表1 变量设计表

表2 人口学变量描述表

2.样本画像描述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方便抽样,即使搜集到的样本不尽均衡,但各类变量都能涉及到,样本类别、数量等基本满足本项目研究所需要的数据量。随机样本对结论影响甚小,整体样本具有符合统计学意义的研究价值。

三、数据结果分析

(一)人口学特征对创业假设的响应程度

关于创业资金来源的调查(参见表3),响应程度男女性别各异。70.6%的女性在创业资金上选择“亲友筹措”,66.7%的男性选择吸引风险投资,57.1%的男性选择银行贷款。基于创业资金与性别的交叉响应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在创业资金来源获取渠道上,男生偏好对外引资,女生偏好自己筹措。学生性别差异与承受创业风险能力是否也呈类似特点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表3 创业资金来源与性别、专业交叉响应表

通过探究调研样本的创业目的(参见表4),对问卷数据做了响应频率分析,得出“实现人生价值”是本项目研究样本量中响应率最高的选项,也是最为显著的创业原因。

表4 创业目的响应频率表

在创业目的与性别的交叉响应中(参见表5)可以看出,较为显著的是62.5%的男性样本创业的原因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75%的女性样本则是因为“受人邀请”才开始创业。样本呈现出来的高响应率选项所反映男女性样本创业的原因皆偏向于“被动选择”。与前面总体高响应频率的“实现人生价值”创业目的形成了强烈的理想与现实反差,揭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创业无门的尴尬现象,反映出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指导的不足和短板,提出了高校优化与专业匹配的创业教育紧迫性问题。

表5 创业目的与性别、专业交叉响应表

总体样本中,艺体类的受访者对创业资金筹措方式、创业想法来源、创业目的、创业前准备的各选项响应率显著高于其他,文史类的受访者次之。由于方便抽样的局限性,艺体类及文史类的受访者占比较高,研究结果对于艺体类及文史类的学生创业有一定参考意义。

皮尔逊卡方检验(参见表6)结果表明,性别理论频数小于5,公式校正后显著性为0.66,>0.05,因此,性别对创业形式的选择没有显著性差异;学历理论频数小于5,公式校正后显著性为0.285,>0.05,表明学历对创业形式的选择没有显著性差异;专业理论频数小于5,公式校正后显著性0.818,>0.05,证明专业对创业形式的选择没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研究价值。可见,在本项目研究样本量中,人口学变量对创业形式的选择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6 卡方检验表(人口学特征对创业形式的选择)

(二)人口学变量与创业意向的相关性分析

1.性别比例分析

在受访对象中,有创业意向的男生占68%,女生占32%;在校大学生创业者中男生占57.1%,女生占42.9%;毕业五年内创业的本次受访对象全为男生。如图1所示,无论从在校大学生创业意向,还是已经创业的大学生性别比例来看,男生都占大多数。

图1 三类受访对象性别分析图

2.专业分布

在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中,艺术类学生创业意向最为强烈,理工类和财经类相差不多。在校创业的大学生中,财经类的最多,文史和理工类相当。毕业五年创业的大学生中,理工类创业人数最多,财经类次之,艺体类最少(如图2所示)。

图2 三类受访群体专业对比图

3.学历分布

通过卡方检验(参见表7),学历变量在公式校正后,显著性为0.035,<0.05,因此学历对是否创业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样本研究中,专科学历的创业率高达71.6%,远高于其他学历,调查结果与预期判断大体相似。从图3可以看出,创业者的学历从专科到本科、从硕士到博士基本上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分布,专科阶段学生虽然创业意向强烈,但是真正进行创业实践的人很少。

表7 卡方检验表(学历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三)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设置了虚拟变量,即受访者在未来有没有创业的想法。为了方便研究,把这个问题的结果定义为受访者的创业意向。

1.创业想法来源

将在校创业者和毕业五年以内的创业者创业想法来源进行比较(如图4所示),可以发现,都是受朋友影响而去创业的最多,然后依次是受传媒影响、家庭影响、学校影响等等。

图4 创业想法来源比较表

2.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

如图5所示,三类受访对象参加创业培训的比例是不同的,尚未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比例只有33%,而两类已经创业的大学生中有超过一半受访者参加过创业培训。关于创业培训对创业实践是否有帮助的问题(见图6),三类受访者中均有超过半数人表示创业培训对于创业有些帮助,认为创业培训帮助很大和帮助不大的均占极少数。

图5 三类学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比较

图6 三类人员对创业培训作用的态度

“帮助很大”对未来要创业的响应率高达88.9%,“有些帮助”对未来要创业响应率达到80.0%。创业培训负面选项与显性创业意向交叉率很低。因此可以得知,创业教育培训讲座对受访者的未来创业意向有积极的意义(参见表8)。

表8 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有正向作用

3.对创业培训课程及创业支持内容的期待

(1)受访者对创业课程期望显著

大学生创业课程响应率(参见表9)居于前三的为“人际交流与沟通”(88.9%),“市场营销”(79.2%),“创业实践活动”(75.0%),与其他四项类别有显著区别。由此可知,受访者对于创业课程的偏好程度和在实际创业过程中这三类课程内容对大学生开展具体创业工作有实际指导意义。高校创业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人际交流与沟通”“市场营销”“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并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表9 创业课程期望表

如图7所示,三类受访者都将财务、税收与法律知识的培训放在期望得到培训的首位。在校大学生认为人际交流优先于市场营销,而两类创业者都将市场营销排在了人际交流的前面,说明在校大学生对于创业时的市场推广的重要程度认识还不够;在校大学生将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但两类创业者都认为参加创业实践活动不是那么重要。

图7 三类人员对创业培训课程内容期待对比图

表10中,大学生创业课程与未来创业意向的所有响应率均高于70%,因此可以看出调研样本量所响应的课程均为促进创业意向的课程,恰好反映出这些课程对于学生创业实践的高需求和紧迫性。

表10 创业课程期望与创业意向交叉表

(2)受访者对创业支持内容期望显著

受访者对学校出台的支持创业政策、措施响应率(参见表11)最高的有“开设培训课程”(75.0%)和“提供创业实践”(76.4%),与其他政策、措施响应程度有显著性差异。在创业措施与创业意向的交叉描述分析中(参见表12),“提供配套资金”是有创业意向的受访者响应率最高的选项。但考虑到受访者的实际创业情况,所以结论在此并不冲突。

表11 学校创业支持期望

表12 学校创业支持与创业意向交叉表

学校对创业的支持措施与未来创业意向的所有响应率均高于70%,其中“提供配套资金”响应率高达80.4%。由此可知,学校鼓励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措施对创业意向起着较为全面且稳定的促进作用,学校提供资金支持是受访者最为看中的一项措施,也揭示了初创业的大学生基本上都需要资金扶持。

四、结论与建议

1.本项目研究数据分析表明,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存在显著正相关,开展创业教育能提高在校大学生及毕业生创业意向,明显降低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盲目性[15],大大提升所在专业与创业意向的匹配性。同时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良好的创业培训,学校提供优质的创业教育,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意向、创业成功率都有很大帮助。

2.通过调研访谈发现高校创业教育还有很多不足,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认识程度有待提高[16]。从数据分析来看,学历越高,学生创业意向和参与度逐渐下降。通过访谈发现,创新创业大赛作为检验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对于学生就业和创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建议各类高校都要高度重视学生创业教育,加快构建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体系,积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3.实证研究表明,进校前的梦想对提升大学生创业意向有很大的作用,对毕业后创业的可能性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供大学生的创业体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优化创业教育课程,珍惜学生创业梦想,多设置培养冒险、探索、实战、奋斗精神和能力的课程,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养。

4.本项调查访谈得知,大学生对创业优惠政策、宏观经济环境、创业规范性的感知,会显著影响其创业意向。国家提供完备的社会保障对于大学生创业非常重要[17]。调查访问反映,大部分学生虽然有好的创意,有可行的创业思路,但出于经济来源、个人收入、家庭责任、市场竞争和社会风险等因素,还是首先选择就业。处于结婚生子、赡养父母年龄段的青年人,首先希望进入社会初期能有一份稳当的工作。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除了加强宏观政策制定,给大学生创业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资金、社会保障和创业服务支持外,完善的医保、社保制度能让大学生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激发其永不言弃、努力创业的意向。

[注释]

①“新商科”一词最早由教育部教职委高教司司长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开会时提出。2019年3月,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召开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对“新商科”的概念、内涵和实践途径进行了讨论。

猜你喜欢
意向受访者大学生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具身感知情境下的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意向
认识亚健康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6个
四个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