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宇
(广州理工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当前,粤港澳高等钢琴教育逐渐开始强调“合作共赢”的理念,香港、澳门的钢琴教授何司能、代百生先后赴广州高校开设讲座,香港钢琴演奏家杨习礼在星海音乐厅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对比前几年,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呈现递增态势,钢琴教师也普遍认为在聆听大师班过程中收益颇丰。但是,目前关于钢琴课程的合作仅仅停留在音乐会、大师班层面,因此,笔者认为关于钢琴课程的教师互聘、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机制的搭建仍是需要专家学者继续研究与付诸实践的重要课题。
学分互认意为合作高校之间相互选课,成绩合格后所得学分可在高校间相互承认与认可。笔者认为,学分互认与转换机制的搭建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优质钢琴教育资源共享、弥补高校因师资力量不足而导致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以及缩小高校学生之间的技巧以及作品艺术处理能力差距的重要举措之一。
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对钢琴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点:(1)广东地区的高校钢琴教师在教学曲目选择上,侧重于岭南本土音乐改编的钢琴作品的学习,比如陈培勋的《旱天雷》就是根据广东音乐开创者严老烈先生创作的扬琴曲改编而成。学生不仅学习了广东乐种音乐,也是对本土民族器乐的音色、演奏技法以及风格定性、相关的历史渊源展开学习的途径之一;(2)在授课内容与形式上,加强对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与锻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近年来,大中小学把素质教育提上日程,并开始重视学生的美育教育,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授课内容从以前的注重技巧学习转型为审美教育,即让学生学会鉴别、欣赏什么是优美动听的音色、什么是美的演奏效果。即把传统的钢琴教学与音乐美学乃至姊妹艺术文学、绘画相关联。(3)从师资力量来看,广东省高校钢琴骨干教师多为九大音乐学院以及知名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海外留学生占比较少,教师的求学经历决定了他们传承的多是中国本土音乐文脉与中国的钢琴教学法与理论知识。
与之相比,港澳高校钢琴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西方的音乐史、和声与曲式、复调与配器为钢琴学生的必修课程,经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对于西方的音乐理论知识以及钢琴技巧十分精通,对于中国钢琴名曲知之甚少;其次,从师资力量来看,钢琴方向骨干教师大部分是海外留学生以及外籍教师,教学采用的是欧洲的教学法;再次,和广东地区相比,缺少了对于将来志愿做基础教育工作的学生来说十分实用的即兴伴奏与钢琴教学法两门课程的学习经历。
(1)音乐文化同根同源
粤港澳共处岭南文化圈、粤语语言圈、珠江三角洲平原,文化、语言和地理上的密切联系使得三地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从未间断过。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交流对于推动粤港澳的融合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具体就高等钢琴教育来说,现在粤港澳三地高校艺术教育家普遍认为:要想突破技巧学习的瓶颈,必须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着手。此观点得到澳门理工学院的代百生教授、香港老艺术家朱道忠先生以及广东民乐教育家黄日进先生一致认同。改变三地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一贯以来对于手指肌肉能力以及技巧的强调,把目光聚焦美育范畴是三地高等钢琴教育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2)音乐理论知识的雷同性
中国音乐类高校开设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中,基本乐理、和声、曲式、复调与配器是一条系统的完整的理论学习线路,这些理论课程大多是从西方国家以及俄罗斯引进来的。因此,与香港、澳门的理论学习区别不大。在这个前提下,如果进行教师互聘以及学生互相选课,学生比较容易适应,也能比较轻松地完成与钢琴课程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的补充与学习并顺利通过考核,拿到学分。
经过比较,发现粤港澳三地的高等钢琴教育既各具特色,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建立粤港澳高校课程互通联盟,开辟资源、技术要点、重要知识点的互通通道,实现教师互聘、学生自由选课,有一定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广州大学城是粤港澳大湾区推行学分互认机制的典型范例,从成立之初直到现在一直坚持推行学分制,经过合作院校的不懈努力成为其他城市争相效仿的典范。大学城迄今已走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先后吸引了12所高校进驻,是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得以顺利推行学分互认制度主要缘于以下几个要素:(1)广东省教育厅颁布了一系列与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息息相关的文件。(2)设立课程互选管理办公室,合作高校教务处指派工作人员负责处理课程资源共享事宜。(3)各校在完善校园网基础上,群策群力开发了全新的课程互选管理系统,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虽然广州大学城在学分互认机制构建方面积攒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在发展进程中也不免出现疲软的现象。具体包括:(1)近年来,所谓的协同育人大多是聘请香港、澳门高校的专家学者赴内地开设讲座、大师班与音乐会,是具体事项的合作,而非全方位的深度合作。(2)粤港澳三地之间的合作办学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和语言优势,但疫情导致香港至今仍未通关,人员流动困难。(3)高校的定位不尽相同,有些高校与职业生涯挂钩,培育应用型人才,有些高校则以艺术类学科见长,培养研究型与表演型人才。学科及办学层次、侧重点的差异给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学大纲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统一制定带来了难度。(4)查阅星海音乐学院推出的可供课程互选的课程,多为选修课而非核心主干课程,而且学生并非免费选课,而是以每个学分80-160元不等的价格来购买,导致很多音乐系学生处于观望状态,真正选课的学生人数较少。
粤港澳音乐类高校想要达成深度协作,首当其冲需要政府作为推手,三方高校相关领导共同协商并签署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协议具体内容涵盖如何搭建钢琴课程的学分互认与转换机制通道、选取哪几所高校先行试点以及如何铺开实施范围。合作协议为学分制的实施奠定了政策基调。
(1)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申报讲授相关课程的教师共同备课、执笔撰写教学大纲、选定教材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很有裨益。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五育并举,小学国测随之加入了音乐、体育、美术三个学科,针对音乐学科的国测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欣赏与音乐表现两个模块。与之相应的是教育部对于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师艺术综合素养要求水涨船高。因此,将即兴伴奏、钢琴基础与琴法教学这些实用性极强的课程纳入学分互认体系势在必行。
(2)厘清钢琴方向主干课程先修后续的顺序,并从中找出可以尝试跨校选修的课程。学生在大一刚进校的时候,先进行为期一年的钢琴基础与琴法教学学习,掌握音阶、琶音基本练习,学习车尔尼练习曲599、849以及小奏鸣曲,为后面的即兴伴奏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大三进行为期一年的即兴伴奏学习,掌握I、IV、V三个正三和弦以及II、VI、III、VII四个副三和弦在主要的大小调的正确和弦连接、如何为旋律的骨干音配和声以及三种主要的伴奏音型。即兴伴奏的学习对于即将成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学习这两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多,范围广,考核标准的设定易于统一,因此,笔者认为,这两门课程可以尝试跨校选修。
(3)鼓励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骨干钢琴教师积极申报讲授跨校选修课程,在为她们提供一定学时的师资培训的同时,在课时费方面实行一定的奖励与优惠政策,并为开课之后的考勤、登分等相关事宜提供便利。
(4)在授课教师上交教学大纲、教案以后,由相关学科组专业负责人对教学资料里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计进行严格审核,并督促教师进行整改,在整改合格后方能敲定本课程是否能够如期开设。
(5)目前,广东省一些音乐类高校提倡校内申办考证点,通过督促学生报考教师资格证、演员证、器乐考级以及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中级讲师证等考试,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以及就业率,同时也为学校创收。其中大部分的考试需要学生接受12学时以上的培训作为前期基础,笔者认为,如果参加相关的考级、考证的证书可以得到学校教务处认可并能兑换为钢琴相关课程的学分是提高学生考级考证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1)在学生选课之先,为学生召开专门的课程介绍讲座,让学生对于课程的总体要求、用途以及具体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就业方向来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
(2)做好学生线上选课的示范工作,并把具体的操作流程拍成小视频,辅以文字形式发到班级微信群、QQ群以及学习通。
(3)待学生选课结束后,对学生选课的情况进行统计,并根据选课人数配备相应的课室。
在学分评定之先,教师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环节:(1)根据科目学习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学习的压力程度,钢琴方向科任教师会同专业负责人确定科目的考试形式、内容以及评分标准。(2)课程成绩的分配不应沿袭一贯以来的所谓“一曲定终身”的评判方式,而是根据考勤、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对于曲目相关文献的阅读与理解情况、面授等各个环节的综合表现予以给分。(3)学生考核合格后,在颁发合格证明的同时,登录教务系统采用线上登分吃、形式,让学生所在院系了解学生的情况,也方便教务员进行学分转换的工作。(4)学生在参加一定学时的培训,考试考证成绩合格后,也可以凭借证书获得相关课程的学分。
质量监督体系的设定则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对于哪些钢琴课程可以作为跨校选修的试点课程需要钢琴方向相关专家教授严格把关;(2)对于选定教师的授课经验、责任心、科研能力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4)派教务处行政工作人员以及教学督导深入课堂突击查课,对教师面授环节以及期中、期末所上交的教学资料进行监督与检查,用以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组织计算机专业的骨干教师会同软件工程师开发教务系统,使教师可完成查询课表、登分、查询学生评教得分等工作,学生也可完成选课、查询课表、查询讲座相关信息、查询分数等事宜。学分互认带来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对于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要求更为丰富,学校一方面多去购买出版社较为专业的好的琴谱,另一方面多去购买国内外关于钢琴演奏以及钢琴作品分析的书籍供学生借阅,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修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做音乐研究的能力。
学校之间的距离给跨校选课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学校可以会同公交车公司商量开设校巴,解决学生出行问题;后勤部门的员工同时还需解决好课室开放、打扫以及外校学生就餐的问题。
学分互认与转换的理论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向前推进。机制的发展一方面是政府、学校与教师三方合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了学生自主选择意识的觉醒。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就业的需要各取所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同时开始权衡每一门课程是否需要学习,权衡利弊、做选择的过程对于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有所助益。学生从种类繁多的课程中做选择的体验带给学生的收获正是隐性课程的体现。它间接地见证了学生在不断地做选择并勇于承担自己所选的课程附带的压力中表现出来的责任感和担当,并见证了学生们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
学生选课不要盲目跟风,在学习过程中,要看重平时的练习过程,而不是上完课就完事的心态。钢琴的学习重在长期的坚持与量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家进校演奏水平相差无几,为什么毕业之时有的同学能够轻松驾驭大作品,并报考钢琴演奏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有的同学却只能弹比较基础的小型乐曲,止步不前?究其原因除了练习强度有差距之外,还有就是练琴的方法是否科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引导优秀的学生分享独到的练琴方法和心得体会,并为其他同学答疑解惑,这同时也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剂良药。
关于高等钢琴教育的学分转换与互认机制的研究,目前尚且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专家学者、高校骨干钢琴教师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学分银行工作人员的共同合力。相信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这个课题的研究将会促进高校音乐资源的整合与教育体系的深层变革。
①参见李一希,袁旭阳,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推动粤港澳融合发展的逻辑与进路.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