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 娴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南通 226010)
高校作为人才高地与学术重镇,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将发展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高校作为教育重地,拥有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应当深化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健全服务社会的有效机制。高校艺术教育已经不仅限于培养专业人才,而是逐渐向非专业学生的生活中渗透;同时,高校艺术的对外开放,达到资源共享与教育共享也是实现高校艺术社会化的最终目的。对于高校音乐院系而言,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丰富社会音乐实践,加强科学研究投入,传承地方音乐文化,共享音乐教育资源是践行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有效途径。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通师高专”)大学生民族乐团成立于2010年,成员主要为在校音乐舞蹈学院的学生。乐团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宗旨,承担着全市以及校内各类重大演出、比赛、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任务,并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艺术专业展演活动。乐团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也提升了他们的舞台实践和综合艺术素养;同时丰富了南通市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推动了南通市文化艺术创新发展。2019年,通师高专大学生民族乐团以学校为基地,面向社会进行招聘,成立了“南通市青年民族乐团”,乐团由市委宣传部财政专项拨款资助。通过广泛吸纳社会优秀的艺术力量,号召了更多艺术同仁共同参与到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旨在以 “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标准,更好地实现高校艺术资源的社会化,推动地方文化、经济发展。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和本质职能,高校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对于艺术院系而言,培养政治方向正确、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养全面的人才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目前,高校应当明确服务社会的目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将服务社会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之一,从而更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改革。
通师高专音乐舞蹈学院首次把乐团排练活动作为常态化实践课程纳入了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名称为“艺术实践”。本项课程改革与设置避免了排练、比赛、演出与常规教学秩序理念上的冲突,把学生的实践参与情况作为该课程量分的考评依据之一。艺术实践课程由学院全体器乐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指导,教学模式根据乐团演出需要采取分练与合奏排练结合的形式。规律性的排练保证了每年至少一场专场音乐会的曲目数量积累,并且尽量做到了保留经典曲目,同时兼顾其他类型的曲目不断更新,为社会公益演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乐团自成立以来,除遇新冠疫情突发情况之外,每年对社会公开演出一场新年音乐会。另外,乐团还承担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江海雅韵”“我们的中国梦”等主题系列音乐会,成了南通市艺术活动最活跃的民族乐团。
另一方面,在保障规律性演出的同时,排练和演出实践也为学生带来了其他单一专业课程所缺乏的应用学习经历。“教师行业的宗旨应该是把需要工作的人变成工作需要的人。”通师高专大学生民族乐团中的成员大多来自音乐教育专业,作为未来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一专多能”是他们必备的职业技能。而“多能”已不局限于音乐教育中通常所指的钢琴、声乐、器乐等表演技能掌握能力,合唱指挥、器乐合奏与排练能力更是已成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项目。艺术实践课程的设置,将视唱练耳、器乐、和声等专业课程融会贯通,避免了实践性课程与理论课程的脱节,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每周2课时的排练实践,弥补了器乐课中对音乐多层次,立体化创造体验的缺失,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从而提高了音乐应用能力。
高校践行服务社会职能首先应着眼于服务地方建设。从服务社会的渠道上看,高校在服务地方中更具地理优势,也更容易实现服务社会的实践。可持续的服务地方文化建设,需要立足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自主创新,迎合民众需要,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与文化需求,弘扬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演出是高校艺术团资源共享的最主要、最直观的形式,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演出,人民群众能够直接接受艺术熏陶。艺术演出对大部分社会群体而言是高雅而小众的,部分人对于艺术有“不接地气”“遥不可及”的印象。尽管如民族管弦乐团、交响乐团、舞蹈团、话剧团等专业演出已经逐渐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渗透,但要提高全民总体文化艺术素养,还需要采取立足本地传统文化,普及世界多样性文化相结合的模式。高校艺术院系是“地方优秀艺术文化的发源地,它既是公共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又是推广者,还是公共文化设施的提供者。”高校艺术团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汲取当地优秀艺术资源。通过自主创新作品,一方面可以发扬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让更多的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亲切感,从而真正接受并热爱高雅艺术。
通师高专大学生民族乐团迄今为止已举办多场主题鲜明的新年音乐会与惠民演出,选曲贯穿经典与现代,主题与题材涉及经典影视作品、器乐协奏曲、当代优秀管弦乐作品、声乐作品与流行音乐改编作品等。通过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与人文内涵,吸引了南通大众群体对民族管弦乐的关注,掀起了青少年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热潮。很多当地市民表示,这样的音乐会和演出刷新了他们对民族乐器以及民族管弦乐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他们内心的文化世界。2021年,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庆典,乐团特邀著名作曲家杨春林,以南通民间音乐为题材,创作了民族管弦乐作品《欢天喜地》,并由乐团首演。作品用全新的表演形式奏出了海门山歌、如皋倒花篮,海安花鼓等传统音乐,将南通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资源共享是高校服务社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高校拥有丰富而专业的教育资源,如何进行资源调配与资源整合,使高校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功能,实现合作共赢是高校资源共享追求的最终目标。对于高校艺术团而言,实现资源与社会共享的渠道有以下方式:人才共享、硬件设备共享、艺术资源数字化、搭建人才培养基地等。
人才共享包括师资与学生资源的共享。很多社会乐团在发展的过程中,人才的匮乏是乐团组建的一大难点。一些相对“冷门”的器乐品种,由于没有足够的演奏人员,导致了乐团在曲目的选择上受限。通师高专大学生民族乐团长期对外开放人才资源,数名在校优秀成员积极加入社会其他艺术团体。很多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以后,均活跃在社会各大艺术团体中。随着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南通地区很多小学开始兴办艺术社团,甚至组建民族乐团。由于社团品种多样,小学音乐师资力量缺乏,很多学校需借助社会其他力量。通师高专民族乐团多名学生声部长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小学进行社团教学,并且利用丰富的排练经验,为小学编排小型乐团演出,如江南丝竹、器乐合奏等。丰富了小学学校的艺术活动,也提升了小学生的艺术素养。
除人才资源的缺失之外,硬件、场地等受限也使得社会艺术团体在发展过程中陷入困境。通师高专民族乐团拥有全套专业乐团乐器设备,包括编钟、编磬等大型乐器,以及专用排练厅(如图1),并且义务开放外借使用。不仅满足了社会艺术团体演奏所需,在国内其他知名乐团来通演出时,也承接了外借服务。诸如此类的资源共享服务不仅大力扶持了南通市民族管弦乐的发展,也提升了南通民族音乐的整体水平,切实做到了高校艺术资源的对外开放。
图1 通师高专民族乐团排练厅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资源数字化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潮流。在5G时代背景下,数字化音乐会可以将音乐传递给更多的观众,让没有机会走进音乐厅的人们也能“亲临”音乐会现场。艺术的普及首先要尽可能地覆盖更广大的群体,音乐会不是常常有,音乐厅的座位也有限,人们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因此,将一场演出呈现给更多的观众,需要科技的辅助。数字化音乐会将音乐演出的现场通过直播等形式,同步至网络,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进行观看,一些直播还可以反复回看。通师高专大学生民族乐团近两年来,将每次音乐会进行网络直播,场外观众可以通过各种电子设备点击链接进行观看,同时,在南通交通广播中也有同步播放的音频。这种形式的数字化音乐会,让很多南通人民,尤其是县区的居民,第一次观看到了自己本土的管弦乐团演奏,大力推进了南通的整体艺术素养。
在资源开放的同时,通师高专民族乐团与2019年吸收了30名社会音乐人才,其中包含在通高校专职教师及学生、中小学青年拔尖艺术教师以及社会民族器乐优秀演奏员,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社会资源,努力将南通音乐人才资源发挥到最大化。
目前,高校音乐资源与社会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主要存在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合作项目不多,制度缺乏等现状。原因主要有资源共享动力不足,资金匮乏,制度空白等。解决这一困境需要多方的合作支持。地方政府在推动高校与社会合作共享的建构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由政府搭建平台,与高校共同制定政策与计划,可以有效推动高校与社会的合作。另一方面,政府的资金支持能够有力保障高校艺术团体在发展中所需的硬件与专家指导等活动经费。同时,政校合作为高校艺术团提供了更多元的演出平台。
2019年,按照南通市委宣传部以推进南通市文化建设为要求,通师高专民族乐团面向社会进行招聘,吸纳了三十余名优秀团员,成立了“南通市青年民族管弦乐团”。乐团由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工委、市教育局主管,常设建制100人。乐团的日常排练与学生的艺术实践课同时进行。在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保证下,乐团每年由市委宣传部专项拨款经费,大力推进了乐团的建设,保障了乐团的稳定发展。在政府的推动下,乐团的演出得到了更多、更大的平台,而乐团也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南通文化交流的一张新名片。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对于企业而言,以学校为基地,将自己的需求直接反馈给学校,可以解决企业人才所需。校企合作的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学科应当根据行业和专业特色,构建适合本学科的校企人才培养模式。音乐专业相较于其他技能型专业而言,社会应用性相对不突出。与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同,音乐院系的校企合作主要包括与社会艺术团体、培训机构、艺术剧院等合作。学校为专业的社会组织机构提供表演人才与音乐教育人才,社会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对于高校艺术团而言,校企合作可以整个团体或团员个体为单位,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进步为目标,制定校企合作模式。
在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中,通师高专民族乐团尚在探索阶段。2019年,为进一步推进南通市慈善文化建设,南通市慈善总会拟筹建“善韵艺术团”。通师高专积极参与,积极投入,正式成为“善韵艺术团”的建设基地,由南通市企业赞助作为艺术团成立的启动资金。“善韵艺术团”从初步设想到揭牌首演,只经历了短短三个月,并计划在同年安排10场巡回演出。乐团与慈善机构进行合作,让学生通过艺术的形式弘扬慈善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用实际行动积极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另一方面,学校为“善韵艺术团”提供了排练基地和艺术人才支持,保障了艺术团的稳定发展。共同用艺术让慈善之花在南通遍地盛开。
在多年的探索和学习中,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民族乐团逐渐成长为一支专业过硬、特色鲜明、曲风综合的高水平民族乐团,成了南通市青年民族乐团的主体力量,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学一体化建设的道路。乐团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回馈社会,为社会文化发展输送人才,承担了弘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成为高校艺术团服务地方的优秀典范。其发展模式可为高校艺术团服务社会提供一定的理论建设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