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燕娟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福建福州 35000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剖宫产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极高,以静脉血流异常以及血液呈现高凝状态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妊娠期女性的血流动力学会发生改变,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再加上剖宫产术中麻醉药物对肌肉的松弛作用,术后产妇需卧床休息,使得DVT的发生风险较高。因此,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来预防下肢DVT的发生十分重要。肢体功能护理是剖宫产产妇术后常用的干预措施,可帮助产妇改善术后下肢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对下肢DVT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单一采用肢体功能护理的效果并不理想,受人工按摩力度差异的限制,临床上仍有部分产妇在术后会发生下肢DVT。气压治疗仪是利用反复充、放气的机制对产妇下肢进行循环挤压,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具有改善局部组织血液瘀滞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气压治疗仪联合肢体功能护理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DVT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年龄26~37岁,平均(31.57±2.99)岁;孕周37~41周,平均(39.10±1.09)周;初产妇17例,经产妇13例。观察组年龄28~35岁,平均(31.30±1.84)岁;孕周37~41周,平均(38.97±1.30)周;初产妇18例,经产妇12例。两组剖宫产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剖宫产手术在本院实施且顺利完成;下肢皮肤完好,无破损;无感染性皮肤疾病;无急性炎症或化脓性炎症。排除标准:合并妇科疾病;在分娩前评估下肢静脉曲张严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有出血倾向;患有下肢脉管炎;下肢有血栓。
两组均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卫生护理、体位护理、心理护理等措施。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肢体功能护理。(1)肢体监测:观察肢体的肤色、温度、感觉和肿胀程度,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2)肢体护理:术后3 d,指导产妇进行简单的下肢运动,包括双下肢交替抬高活动、抗阻力伸腿运动,2~4次/d,5~10 min/次;每日定时帮助产妇进行人工按摩,以缓解下肢肌肉血液瘀滞现象,3次/d。(3)心理护理:及时对产妇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并向其宣教下肢DVT的相关知识,同时列举预防下肢DVT成功的案例,使其稳定心态,积极配合护理工作。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气压治疗仪(郑州阳坤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AP1200b)护理:在使用前,检查气压治疗仪是否可正常运行,并评估产妇的身体状况,确保其可积极配合,对仪器的使用部分和下肢进行消毒;干预时,产妇取平卧位,将双下肢抬高10°~15°,放置于仪器的腿套内,拉上套筒拉链并将腿套与仪器主机连接;初次使用气压治疗仪时,将压力参数设置为50~60 mmHg(1 mmHg=0.133 kPa),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产妇的实际耐受程度适度增加5~10 mmHg,但不能超过120 mmHg;气压周期设置为60 s,充气15 s,排气45 s;气压治疗仪的应用频率为30 min/次,2次/d。
两组均持续护理1周。
(1)凝血功能:分别于护理前和护理1周后采集两组空腹时的上肢浅静脉血4 ml,以2 300 r/min离心5 min后通过凝血分析仪(企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SF-8000)检测能够反映机体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的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以及反映机体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的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2)下肢深静脉血流速: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南京贝登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型号DC-26)分别检测两组护理前及护理1周后的下肢大腿股静脉的血流速度。(3)记录并比较两组护理期间下肢DVT发生情况,参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相关标准,通过静脉成像判断产妇是否发生下肢DVT。
护理前,两组PT及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周后,两组的PT、APTT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护理前,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周后,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均快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流速比较
护理期间,观察组下肢DVT的发生率为3.33%(1/30),低于对照组的16.67%(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
剖宫产术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妇的分娩风险,但手术不可避免地会对机体造成损伤,且术后产妇需长期卧床休息,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极易导致下肢DVT的发生,影响产妇术后恢复。在以往的临床实践中,多采用肢体功能护理来改善产妇下肢血液瘀滞以预防下肢DVT的发生,但这种护理方式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临床需积极寻找其他干预措施,以进一步提升护理效果。
气压治疗仪是一种基于流体力学原理与压力系统原理的物理治疗仪,通过加压气囊对机体产生大面积的挤压,使压力与刺激直达深层肌肉、血管,可使加压部位的血液快速流向周围血管,随后再通过减压可使静脉血管迅速充盈,经过反复、有规律的充气加压与排气减压,从而对肢体远端到肢体近端形成循环压力,继而显著促进血液流动,加快血液回流速度,缓解血液瘀滞,预防下肢DVT[5-6]。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1周后,两组PT、APTT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周后,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均快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证实了气压治疗仪联合肢体功能护理可以提高血液流速,改善凝血功能。分析原因在于,气压治疗仪可刺激产妇体内凝血因子的活性,稳定抗凝因子和促凝因子的平衡,进而提高产妇的凝血功能,使产妇体内高凝的血液状态得以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护理期间,观察组产妇下肢DVT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联合护理的方式对预防产妇下肢发生DVT的效果显著,同时辅以心理疏导有助于产妇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配合护理工作,促进其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气压治疗仪联合肢体护理可有效改善剖宫产术后产妇的凝血功能,加快下肢静脉血流速,对下肢DVT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