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飞,白建喜
(福建省儿童医院普通外科,福建 福州 350000)
婴幼儿血管瘤是一种起源于婴幼儿皮肤(包括头部、颈部、躯干、四肢、会阴等)血管的良性肿瘤,以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为主要特征,在临床上常见红斑、青紫色肿块、鲜红色隆凸等症状[1]。虽然部分婴幼儿血管瘤能够自行消退,但消退过程较为漫长,且25%~70%患儿可能出现瘢痕、皮肤松弛、皮肤萎缩等问题,而部分无法自行消退患儿可能发生溃疡、出血等问题,而位于特殊位置的婴幼儿血管瘤可在其增殖期影响周围组织、器官、系统功能,造成视力功能减退、泌尿生殖系统功能减退、肝脏功能异常等,严重损害患儿健康,威胁患儿生命安全。因此,婴幼儿血管瘤的早期有效治疗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婴幼儿血管瘤治疗方法较多,如β-受体阻滞剂外用治疗、普萘洛尔内服治疗、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激光治疗、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等[2]。治疗方法不同适用范围不同,其临床优势也不同。这就需要临床工作人员能够对各种疗法优缺点具有全面、准确掌握,并能够根据婴幼儿血管瘤患者实际情况与需求,制定科学、安全、有效治疗方案。研究发现,普萘洛尔口服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较高,且适用于大多数患儿,如患儿瘤体体积加大或所处位置较深,普萘洛尔口服治疗效果降低,而辅助局部注射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3]。本研究以43例2020年5月-2020年12月收治患儿为例,就平阳霉素局部注射联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进行了如下探究,旨在探寻安全、高效治疗方案。
研究对象:婴幼儿血管瘤患者;样本总量:43例(男18例,女25例,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18个月);样本采集地点与时间:本院本科2020年5月-2020年12月;血管瘤发病位置:面部6例、颈部14例、躯干12例、四肢9例、会阴2例。患儿家属在患儿治疗前已经熟知治疗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婴幼儿血管瘤确诊,参照《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相关标准[4];(2)增长期;(3)对平阳霉素、普萘洛尔等药物不过敏;(4)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没有完整治疗方案或中途改用其他治疗方案;(2)合并传染疾病、严重感染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炎等。
对照组:普萘洛尔口服治疗,药品由常州康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1276,每次1mg/kg,进食后服用,用药后对患儿精神状况、呼吸状况、心率、血压等进行密切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用药异常问题,每天2次,持续用药6个月。
观察组:平阳霉素局部注射联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普萘洛尔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平阳霉素(生产企业:哈尔滨莱博通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3021807)局部注射具体操作如下:患儿每次接受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之前借助彩超检查技术测量瘤体,并做好相关记录。8mg平阳霉素加入生理盐水配成1mg/mL溶液,剂量为1mg/cm2,一次不超过4mg。采用5号注射针将其注入到瘤体中,注射点需要从瘤体边缘正常组织处穿刺进针,进入瘤体后回抽,有回血时进行药物注射。如瘤体体积不低于1cm2时,进行多点注射,通常在瘤体边缘选2~3个注射点,保证药物在瘤体内均与分布,也可在瘤体中间位置进行注射治疗,注射期间需要适当压迫对瘤体近心端,以便药物更好在瘤体内长保留发挥功效。拔针之后局部压迫5~10min防止药物外渗的同时,做好止血工作。每21d进行1次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共注射4~5次,或彩超检查肿物消失为止。
(1)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2)治疗开始后随访6个月,根据瘤体消退情况评价患儿临床疗效。优秀(治愈):瘤体体积缩小75%~100%,瘤体颜色基本完全消退;良好:瘤体体积缩小51%~75%,瘤体颜色显著变淡;尚可:瘤体体积缩小26%~50%,瘤体颜色变浅;较差:瘤体体积缩小不超过25%,颜色无明显变化,存在丰富血流,或瘤体增大;优良率=(优秀+良好)例数÷总例数×100%[5]。(3)计算并对比2组患儿治疗期间胃肠道不适、食欲不振、心动过缓等药品不良反应。
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数(n)、率(%)表示,用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性别、年龄、瘤体面积、发病位置等基线资料差异较小,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
在优良率上,对照组60.00%(12/20);观察组91.30%(21/23),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中头面部3例,治愈3例,治愈率100%;颈部8例,治愈6例,治愈率75.00%;躯干6例,治愈4例,治愈率66.66%,四肢5例,治愈4例,治愈率80.00%,会阴1,治愈1例,治愈率100.00%。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对照组20例患儿治疗期间出现2例腹泻、1例发热病例,总发生率15.00%(3/20);观察组23例患儿治疗期间见2例腹泻、1例食欲不振、1例发热病例,总发生率(4/23)17.39%;两组均为轻症,多在用药后2d出现,未经处理3~5d自行好转;两组药品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其发病率约为1%~3%,其中30%左右在出生时可见,60%左右在出生3~6个月内可见,10%左右在出生12月以后可见。婴幼儿血管瘤虽然具有消退性,但也需要给予及时、积极、有效治疗。部分婴幼儿血管瘤,尤其是病位在眼部、唇部、咽喉部、会阴部、肢体末端等较为特殊位置的婴幼儿血管瘤,在增殖过程中容易引发肿瘤破裂出血、视力减退、呼吸道阻塞、外观畸形、生殖泌尿系统功能障碍等问题,严重时可威胁患儿健康与安全。同时,婴幼儿血管瘤消退期较长,通常60%左右患儿可在5岁以内消退,90%以上患儿可在9岁以内消退,而在此次期间容易对患儿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特别是位于面部、颈部、四肢手足等长期暴露在外部位的婴幼儿血管瘤,且自行消退也可在瘤体位置出现瘢痕、皮肤松弛等问题,并伴随患儿一辈子,不但造成形象上的破坏,也对患儿心理健康存在潜在威胁。随着当今社会对婴幼儿疾病宣教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及家属对婴幼儿健康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婴幼儿血管瘤的早期就诊率明显提高,家属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也在提高。这就需要医院以及相关人员积极探寻婴幼儿血管瘤治疗方案,让治疗更具有效性、可靠性。
婴幼儿血管瘤经近些年研究的不断深入,已形成多种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首选疗法。但值得注意的是药物类型不同、药物使用方法不同,其所产生的临床疗效也不同。加之婴幼儿血管瘤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决定单一治疗方法很能满足绝大多数婴幼儿血管瘤患者需求。傅荣华等[6]学者尝试将聚桂醇、博来霉素、普萘洛尔联合应用进行婴幼儿血管瘤治疗,发现三药联合治疗的综合效果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目前,不同疗法的联合应用已经成为该病治疗主流趋势,也是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本研究则将两种技术较为成熟的婴幼儿血管瘤治疗方法(普萘洛尔口服治疗与平阳霉素局部注射)相结合应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结果显示:平阳霉素局部注射联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下,78.26%患儿痊愈,临床治疗优良率达到91.30%,明显高于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患儿,说明联合治疗可提高本病治疗有效性。同时,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见低血压、肝肾功能异常、低血糖等严重并发症,经少数患儿发生轻微的腹泻、食欲不振、发热等药品不良反应,说明平阳霉素局部注射联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并没有因为药物种类的增加而提高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联合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靠性。
普萘洛尔是一种β肾上腺受体阻滞剂,对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具有一定的拮抗、抑制作用,是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心肌梗死、心肌病等治疗常用药物。最早由法国一名儿科医生意外发现该药对婴幼儿血管瘤有较好治疗效果,经全世界大量研究证实普萘洛尔口服能明显改善婴幼儿血管瘤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等。平阳霉素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抗肿瘤抗生素,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脱氧核糖核酸合成或阻断脱氧核糖核酸链的方式促进肿瘤细胞坏死[7]。与此同时,平阳霉素能够改善免疫炎症系统功能,促进婴幼儿血管瘤纤维化。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产生药效协同作用,提高婴幼儿血管瘤临床治疗效果。加之平阳霉素虽然和博来霉素类似,但其所产生的药物毒副作用较轻,局部注射治疗安全水平较高。
综上所述,平阳霉素局部注射联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案,能够满足多数婴幼儿血管瘤治疗需求,更好维护患病患儿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