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视角下景观设计反推法
——以百色学院景观设计课程为例

2022-09-06 11:40文鸿
现代园艺 2022年16期
关键词:近视博园场所

文鸿

(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当前,没有内涵的“临时性”景观现象频出,关注时间、记忆、情感、功能的“非临时性”景观[1]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艾伦·库珀(Alan Cooper)[2]在《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一书中提出,以关注人与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景观交互性设计的核心内容。韩宇翃[3]受到艾伦·库珀交互设计理念的启发,以北京市海淀区Smart能量公园为例,进行交互景观的设计分析,提出心理互动设计、行为互动设计和互动技术设计的景观设计方法。刘珂秀等[4]以“景观记忆”三元素(人类活动的记忆、环境变迁的记忆、景观营造的记忆)的方法分析克莱顿公园和德国Lorce 修道院2 个设计案例,认为“记忆”作为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文化实体,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场所与城市之间的互动与联系,以及场所文脉的延续,并肯定了记忆景观设计的可行性。王玮颉[5]的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与“景观记忆”设计方法有相似之处。作者以心理学“原型”的理论为出发点,提出“历史元”的重构和“地域元”的还原的设计方法。因此,营造具有时间、功能和意义的景观,应该从探索景观基本形开始,经由“力”的叠加手法、景观功能的复合因素、整合同构的完形,最终使景观意义得到升华[6]。这对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内高校认识到以上景观设计的变化趋势,采取了环境设计专业再定位或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2019 年环境设计专业定位,确立以一体化教学为基础,“既有建筑有机更新及其场所艺术再造”为核心的专业定位。教学核心包括既有建筑有机更新、场所空间再造、一体化综合设计。培养具有场所意识、人文意趣的综合性设计人才。这一专业定位强化了环境设计从艺术的角度再造存量空间,对景观设计课程提出一体化综合设计的方法,为国内其他高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指导。有学者针对以往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方案的“概念性”和“形式感”提出了“全面设计观”的教学理念[7]。

不管是中国美术学院提出的“一体化综合设计”,还是“全面设计观”,都是按照景观策划、规划、设计的先后流程进行。这种依靠景观设计图纸理解景观意义,就是“远观”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初次接触景观设计的同学未必适用。而“近视”视角下的景观设计反推法是对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的全新尝试。即将人们身处建成环境中,通过身体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接触后感受景观的意义[8],使学生身处景观场景中,从而感受景观的细微之处。本研究受新文化地理学“近视”视角的启发,选取百色市园博园城市展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身体的“近视”感知建成环境后反推“远观”设计图纸。景观反推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初学者景观空间的感知能力,可为国内其他高校深化景观设计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参考。

1 景观设计4 个基本面

景观设计作为交叉学科,具有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景观设计具有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特点。与传统景观设计只考虑空间和功能不同,现代景观设计具有一体化综合设计的特征。现代城市规划的奠基人之一的P·盖迪斯(Patrick Geddes)很早就提出有机规划的概念,绘制了“生活图式”(notation of life)公式(见图1)。该公式表明:环境通过功能作用于生物体(人),生物体(人)通过功能作用于环境,表明人与环境之间的内在依存的关系及作为社会的人的正常发展,人类丰富的实在生活也是由环境与功能决定[9]。

图1 盖迪斯的生活图式

现代景观设计既有一体化综合设计的特征,也有多目标的特征,其中“生态、空间、功能、文化”是景观设计的四个基本面[10]。四要素相互依存,表现出不同的地方有相似的景观——异质性,不同景观又很容易区分的景观特征。景观设计既要解决人类物质环境的生态和空间(硬)的问题,又要解决人的功能(行为)和文化(软)问题。相对应的是科学的实证主义思维(理性思维)和艺术的诠释性思维(感性思维)(见图2)。这两种思维对应的是重组生态和建构形态,空间与文化是建立在这“两态”基础之上。

图2 景观设计四个基本面关系图(作者自绘)

2 景观反推法的方法与内容

2.1 景观反推法的方法介绍

笔者提出的景观反推法的灵感来源于人文地理学者周尚意等[11]的《地名景观与北京旧水系——浅析以地名景观反推历史原貌的方法》。该文通过对比分析北京目前与水系相关的地名和旧水系的空间一致程度,进而分析以地名反推历史时期某种地理原貌的方法。作者认为利用地名景观恢复历史时期的地理原貌是历史地理和文化地理研究的方法。因此,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景观设计研究的方法。本研究提出的景观反推法是指通过分析建成的优秀景观或园林项目,带领学生实地调研与测量,运用景观设计4 个基本面的基本知识,反推文化、反推生态、反推空间、反推功能。

2.2 景观反推法的内容

本研究选择百色市园博园城市展园进行分析有3层原因:一是园博园的城市展园面积不大,适合微观分析,学生也容易把握;二是城市展园含括了景观设计的4 个基本面,可以进行系统的分析;三是园博园在百色右江区,学生可进入性强,便于“近视”观察。

2.2.1 反推文化。场所景观往往体现多层文化含义。孔子对文化的定义从深层次阐述“秩序”和“和”的儒家文化观念。泰勒(E.B.Tylor,1871)[12]对文化的理解,强调社会中共享的东西。林顿(R.Linton,1936)[13]则从形式、用途、功效、意义等方面分析文化。克鲁伯和克鲁克洪(A.Kroeber&C.K.M.Kluckhohn,1952)[14]强调文化是外显与内隐两者的统一。古纳夫(Ward Goodenough,1961)[15]提出文化是属于和指引。基辛(Keesing,R.M)[16]认为文化指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行为特征的社会传递模式。格尔茨(C.Geertz)[17]认为文化的意义是共同的。人文地理学者周尚意[18]教授将以上8 个定义编成顺口溜:“孔圣礼乐非礼乐,林顿形用功意和,泰勒精神来共享,克鲁克洪说法多,内外显隐加时代,克鲁伯君来附和,属于指引古纳夫,基辛定义最啰嗦,故事片段加传递,大群小群加通则,最后一位格尔茨,共同符码才可得。”周尚意教授对文化定义的顺口溜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为景观场所文化的提取与分析提供了指导。

景观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这两种形态的文化景观在场所中均需通过物化的文化符号呈现,带领学生识别场所景观的文化符号尤为重要。1925年美国地理学家索尔(C.O.Sauer)发表《景观形态学》(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索尔创建的伯克利学派用历史的方法关注文化景观的历史层累。也正因如此,场所景观的文化往往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而园博园城市展园又是某个城市文化的集中展示,因此,可识别性较强。如带领学生对百色园博园桂林园的文化符号进行调研,让学生找出场所中运用的文化符号有哪些,并要求学生运用上文学者的文化定义对场所文化符号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2.2 反推生态。景观设计与城市建设密不可分,大致经历“空间论”“环境论”“生态论”,进而发展到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居环境科学及其理论创立者吴良镛院士[19]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将“生态观”作为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的五项原则之一。认为人类需要与自然相互依存。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20]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将整个自然景观看作一个生态系统,运用“千层饼模式”把自然景观的山水地形要素、植物要素、野生动物等要素进行叠加分析,这是景观设计常用的分析方法。

百色园博园建设在坡地上,城市展园依山就势,植物群落丰富,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在这样的环境下带领学生测量场地的高程、水文,调研场地乔木、灌木、铺地、藤蔓的配置方法及样式、植物名称,并定位主要乔木的位置。根据调研结果绘制场地高程图、坡度图、坡向图、植物配置图等。

2.2.3 反推空间。景观设计研究的核心是“人——空间”关系系统,景观设计的空间指室外物理空间。老子《道德经》中记载:“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说明空间是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空间也是抽象的[18]。日本学者芦原义信[22]将空间分为积极空间(P Space)和消极空间(N Space),认为“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这种空间是由人从自然当中框定的有意义的积极空间。因此,景观空间可借鉴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指地面和墙壁两要素围合的空间,即由底界面和竖界面2 个要素所创造的空间。

分析园博园空间,也要从底界面和竖界面进行分析,包括景观空间要素和景观空间设计手法2 个方面[21]。景观空间要素包括尺度和质感。通过分析城市展园里建筑物与视点的距离(D)与建筑高度(H)之比,分析D/H 比值的大小影响人的心理过程。并分析城市展园里景观空间距离与质感是如何处理的。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包括景观空间布局、景观空间的围合度和景观空间的层次。景观空间布局就是对该空间所要求的用途进行分析,绘制城市展园空间结构图,根据用途和功能确定城市展园空间的领域。景观空间的围合界面分为虚、实两种。景观空间的围合度包括平面和立体空间两个方面[22]。平面的围合度主要是同质性的面状景观,如大面积的草坪容易形成开敞的空间。立体空间的围合度主要是竖界面的高度,如景墙或绿篱越高,围合度越强。反推景观空间的层次的方法则是根据城市展园的功能和用途来确定“外部的→半外部的→内部的”或“公共的→半公共的→私密的”景观空间。

2.2.4 反推场所功能(行为)。景观设计最重要的是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因此,需要采用科学的实证主义思维,分析人的行为特征。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会受到心理和生理的影响,还受人的动机支配。

德国心理学家库尔德·勒温(Kurt Lewin)[23]在《拓扑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心理生活空间(psychologica.life space)”一词,指一个人在某一时间内的行为所由决定的全部的事实。勒温的行为公式B=f(PE)以人的行为为对象,认为行为(B)都取决于人(P)的状态及其所处的环境(E)。环境虽同而人不同,或人虽同而环境不同,都可能引起不同的行为;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于相同的环境,也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这个公式同样可以解释人们的行为或心理生活空间。

基于上文行为理论的分析,在反推城市展园功能(行为)时,引导学生从领域性与人际活动距离、个体性与尽端倾向、依托的安全感、人聚效应、趋光效应与坡地效应等方面分析场所景观广场大小、园路宽度、台阶宽度高度以及景观设施的布置情况。

3 结语

本研究以园博园景观教学为例,阐述了“近视”视角下景观反推法的特点以及背后体现的综合设计观。一是提高身体感悟力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近观景观是人们感受景观意义最直接的方式,由于“近视”视角的主体(学生)以不同方式接触景观,通过身体与景观直接互动,感受到景观的意义[8],就能领悟园博园景观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二是景观反推法是提高学生景观设计能力的最佳方法。因为景观反推法是让学生将“近视”的感受化为“远观”的设计图纸。学生通过深入的调研,对景观设计的内容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就容易上手,这比较符合教学规律。

本研究虽然尽量从景观设计4 个基本面展现景观反推法,但却未详细讨论4 个基本面的具体教学步骤。因此还需要在未来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景观设计反推文化、生态、空间、功能是建立在案例地具备4 个基本面的要素基础上,如选择的场所缺少文化符号或文化符号不明显,则只要反推其他3 个要素即可。

猜你喜欢
近视博园场所
南京园博园悦榕庄酒店
绿博园旅游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探索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4 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参观园博园
益气聪明汤在眼科中的应用
视觉生理性手指操对预防青少年近视及控制发展的作用探讨
上海市松江区洞泾镇普通中小学校学生视力不良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