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盉造型演变的探讨

2022-09-06 02:27:36铜陵市博物馆安徽铜陵244002
收藏与投资 2022年8期
关键词:酒器青铜器青铜

罗 尹(铜陵市博物馆,安徽 铜陵 244002)

深入探讨青铜盉造型演变,可以更加明确青铜盉的定名,了解其功能用途,感受时代背后的历史文化。目前,因为我国针对青铜盉本身独特性的相关研究不多,所以有必要深入了解和研究青铜盉造型演变。以往相关研究中提到的青铜盉,主要为探究某区域墓葬、青铜器时少量提及,并未得到深入探究,即便有,现有的文献也只是简单分析青铜盉。受到资料数量的限制,现有的研究对青铜盉的探究局限在某一领域内,无法深入了解其变化,特别是青铜盉的分型定式、功用还有文化因素等方面,很难看出其具体变化。针对此,希望本研究提出的有关青铜盉造型演变的探讨可以丰富青铜盉资料,并提供有效参考。

一、青铜盉功用

(一)食器

青铜盉可以作为食器使用。在《说文·皿部》中:“盉,调味也。从皿禾声。”当时宋代人都遵照此说法,将青铜盉作为食器。此外,在《广川书跋·盉铭》中也有提及,按照古代礼制,将盉看作“即煮荐体之器也,升食器自盉以升于鼎”。

(二)酒器

近代王国维先生对盉的功能发表了独到见解,其在《说盉》中提到,根据端氏所藏殷时铜禁,在众多酒器中出现了一个铜盉,所以认为盉用于酒器,同时,指出盉“盖和水于酒之器,所以节酒之厚薄也”。人们使用这一器具后可以结合自身酒量,灵活调节酒的浓淡,有利于缓解人们为了礼仪而喝酒的苦恼。王国维先生还把盉每个部位的作用都进行了详细说明。由于其对盉的解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后人广泛采用,这里不一一细谈。

(三)水器

从马承源先生所著《中国青铜器》相关内容看,虽然其将盉纳入酒器范畴,但从论述内容看,他对盉作用的分析更加侧重于水器。马承源先生认为盉很可能就是盛玄酒(水)的器具,用于调和酒味浓淡。并不一定是将水与酒一同放入盉中再进行调和,主要是因为,观察盘盉组合,盉一般就是用于盛水的,与酒器组合,通过水去调和酒,而与盘结合后,可以发挥洗漱功能。此外,朱凤瀚先生在其著作《中国青铜器综论》中也提到把盉划分为水器,并且是其结合墓葬出土成组的青铜礼器组合关系、出土情况分析等作出此论证。

二、青铜盉类型

(一)甲类盉

甲类盉主要表现:盖的顶部有管状流,若按照足部和底部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A型和B型。

A型,盉的腹部包含三个深袋足,属于尖足形态,其顶部为半球形状,并且顶层有一口,类似鸡心形状。管状流以倾斜的姿态,伸在封顶中,并且与其对应的腹侧有一玺。按照颈部收缩程度、纹饰划分,A型盉可以分为I式、II式,其中I式的颈部稍微鼓出,没有纹饰;II式的顶部和颈部间,棱脊方面凸出较为明显,并且其颈部略微向内凹陷,其间还用三道弦纹进行了装饰。

B型,外形一般呈现方体,腹部由四个深袋足构成,足底如同柱状一般。方体盉整体表现瘦高,并且盖顶为方形,其颈部相较其他部位略高,腹部、颈部、流与口之间,都使用了扉棱进行装饰。盉全身使用饕餮鸟兽纹装饰,銴则运用兽首纹装饰,并且銴印有铭文“左”字。整只盖高73 cm。根据史料记载,其与中盉、右盉都出自安阳王陵,但随着历史变迁,方体盉后来流入日本并被收藏。

(二)乙类盉

乙类盉与甲类盉相比,管状流主要在盖腹部位置,依照腹部形制不同,一般可以划分为六个类型,本文只列举其中几个类型。

A型盉的腹部为罐状,圈底;Aa型为侈口,其束颈非常短,为斜壁姿态,腹部又深又鼓,其足部为三棱尖锥形,并且按照足外撇程度以及颈部纹饰不同,还可以进一步细分;Ab型和Aa型有着较多相似之处,也是侈口、束颈、斜壁、深腹,不同的是Ab型盉有三柱状足;Ac型属于扁方形腹,底部几乎是平的,属于四柱状足。

B型盉的腹部主要呈扁形,按照足部不同也可以具体化分为二亚型。其中Ba型为三柱足,而Bb型为四柱足;C型收腹圈底,整个器身敛口广肩,在其下部有三只粗短锥形空足,按照流部不同,具体类型也有不同划分。

三、青铜盉造型演变与衰落

(一)产生时期

青铜盉的发展,先后经历了陶制时代、青铜制造时期。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先民致力于研究冶炼青铜工艺,以铸造青铜器物为主,促使陶盉逐步转变为青铜盉。因为受到原始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早期青铜盉工艺较为简单,加之生产技术非常落后,多为合范法整体铸造方法,所以很多造型都延续了陶盉。整体上看,盉的造型主要表现为:通器璧非常薄,铸造工艺肉眼可见的粗糙,并且整个器身属于深袋足的两形体,此类造型主要受同一时期的鬲影响。

(二)鼎盛时期

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这一阶段可谓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青铜盉发展也进入鼎盛时期,我国考古研究也发掘出大量造型丰富的青铜盉。鼎盛时期的青铜盉仍是整体铸造,但已经开始出现分铸插接工艺。可见,此时的铸造技术有了明显提高,并且器壁明显加厚,整体器物造型较为厚重敦实。

回顾西周早期的盉,其形制延续了较多商代晚期风格,此时,盉的数量、式样逐渐变得丰富。在铸造过程中,器壁也逐渐加厚,并且分档变矮,而心位也开始下移。此时,柱足盛行,而袋足、圈足越来越少。青铜盉体也更加侧重设计圆垂腹口底、扁回鼓腹大口底、袋状腹垂体等。此外,这一时期的青铜盉出现了兽首形鋬、凤鸟形盖,由此也说明周人礼器,充分体现了商周文化习俗特点。

如图1所示,这件西周时期的龙柄盉,是1979年出土于铜陵县钟鸣镇的西周青铜器,其上部为敞口,呈现盆形,器具颈部使用了窃曲纹装饰,而下部为鬲形三袋足,曲柄向上仰起,应是使用了龙首作为曲柄顶端。从龙首姿态看,可以发现其呈回顾状,如同看向杯中酒水一般,这一铸造工艺设计,与以往器具雄浑凝重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尤其是龙首回顾的姿态,带给人清新活泼的观感。根据古代文化,龙代表天子,按照此寓意解析,文物造型如同天子看着大臣一般,似乎在告诫大臣们,即便在饮酒欢乐时也要谨记江山社稷。

图1 西周时期的龙柄盉 安徽省铜陵市博物馆藏

(三)转变时期

1.西周中期至晚期数量明显减少

青铜盉发展到西周中期直至后来的晚期,奴隶社会经济开始衰败,使得周王朝政治权力逐步削弱。此时的青铜盉数量明显减少,而随着铸造技术的升级和完善,器物造型发生了较大变化。

西周中期时,随着商代文化影响减弱,周文化风格日渐凸显。在周人文化中,人们一直对礼器较为崇尚,反对酗酒,所以酒器数量并不多,样式也较少。其中袋状腹盉延续了商代的造型风格,三袋状,腹部较浅,斜管流,档偏低,短柱足。进入西周晚期后,此时的青铜盉在制作方面更加简朴,所以外形较为粗陋。造型上发生了巨大改变,长流嘴以龙首形为主,并且四蹄状柱足变得较为常见。

图2所示为鸟纽盖盉,该器具的盖顶有一个鸟形钮,由此被人们称为鸟纽盖盉。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指示发行了一套12枚文物邮票,当中一枚文物图案就选中了铜陵出土的这件鸟纽盖盉,它当时的名字叫作鸭纽盖铜鼎,著名的青铜器“马踏飞燕”与这件文物是同期入选的。

图2 鸟纽盖盉 安徽省铜陵市博物馆藏

2.春秋早期到战国早期造型发生较大变化

春秋早期到战国早期这一阶段,青铜盉在造型方面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与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纷争引发的经济发展存在直接关联,尤其是铆造技术的产生对青铜器器型的改变产生了巨大影响。春秋早期,由于奴隶宗法制度开始衰败,周人崇尚礼器的习俗日渐削弱,礼器数量大幅减少,并且器物的铸造也更加注重实用性。此时的器型主要有两种不同风格。其一,延续了西周晚期造型,如兽首形流,兽首盆、风鸟形盆,还有袋状短柱足、圈足和蹄形足。其二,鹉形体盉,体现出极强的实用性。发展到春秋中期,铸造工艺有大幅提升,其中,分铸、焊接工艺技术日渐成熟,使得青铜盉造型发生明显变化。

(四)衰落消亡时期

秦代的盉造型同春秋战国时期的盉相同,秦汉以后的青铜盉主要特点是轻巧、方便、灵活、精致、实用性较强。秦代以后,炼铁技术得到良好发展,铁器逐渐得到普及应用,古人也开始广泛应用铁制工具,导致青铜工具使用减少。漆器、早期瓷器和釉陶的大量应用,进一步加剧了青铜器的衰落。此外,古人随着社会需求以及铸造工艺的发展,开始广泛应用壶和盆,在此类器物强功能性作用下,青铜盉逐渐被取代乃至消失。

四、结束语

青铜盉从产生直到衰落消亡,其造型经历了原始粗糙、简单发展到鼎盛时期的复杂、精致以及转变时期简洁、实用的发展过程。由于社会发展,人们的需求发生变化,青铜盉逐步消亡。纵观青铜盉造型演变过程不难发现,此过程不仅是一种器具的变化史,还反映了中华朝代的更迭,因此,深入研究青铜盉造型演变,有助于进一步探究我国古代历史。

猜你喜欢
酒器青铜器青铜
青铜之光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崛起·一场青铜资源掠夺战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4:44
北票博物馆收藏明火温酒器
探索青铜爵的秘密“柱”
大众考古(2015年10期)2015-06-26 07:59:54
唐代酒器“双鱼榼”
大众考古(2015年2期)2015-06-26 07:21:38
苦难,使我们更坚强——读《青铜葵花》有感
小主人报(2015年5期)2015-02-28 20:43:33
B4RM4N智能调酒器
认识“晋式青铜器”
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54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
大众考古(2014年10期)2014-06-21 07: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