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诗雨,张新词(河南科技学院 艺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浚县属于鹤壁市,位于河南北部,是安阳、濮阳、新乡、鹤壁的中心地带。浚县位于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地带,境内有大伾山、浮丘山等丘陵,卫河、淇河等河流从浚县流过,水资源丰富。浚县是一个典型的北温区、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雨量充沛。优越的自然环境,不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良好的条件,而且对浚县泥咕咕的发展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浚县位于海河流域,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六千多年前,华夏人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绚烂的华夏文明。商都迁殷之后,浚县便称为黎。西汉前期宋金元时,置黎阳县,改为浚州,明代初期降州为县,并以浚县为名。在浚县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曾经滋养出众多艺术家,是大禹治水“东过洛汭,至于大伾”的地方。中国现存最早、北部地区最大的石佛像便在这里,浚县是隋唐大运河的流经地,这里曾经的辉煌,证明了它令人赞叹的自成一家的历史文化。
1.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颛顼帝于帝丘定都,教化民众稼穑、逐鹿征战、敬拜神灵,促使冶铜业、制陶业以及农业得到了很大发展。颛顼帝在位期间,泥咕咕的产生与制陶业息息相关。传说,颛顼帝用黄河岸边的胶黏土,按照驯养动物的形象,教人们捏一些家里养的牲畜形象祈求六畜兴旺。人们就开始模仿起来,把这些泥动物放在家里避祸求福。这可能是目前关于捏制动物造型泥玩最早的传说了。
2.汉代时期
浚县杨玘屯的汉墓里出土了两件陶泥咕咕文物,东汉的王符在《潜夫论·浮侈》中写道:“或作泥车、瓦狗、马骑、倡排,诸戏弄小儿之具以马巧诈。”王符写这些话是指责当时社会风气歪斜,但从侧面反映出东汉时期泥玩具已经在民间很普遍了。
3.隋唐时期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瓦岗军跟隋军展开了斗争,为了夺取在浚县的溧阳仓。瓦岗军成功占领了黎阳仓,一位名叫杨玘的将军来到黄河边驻扎军队,因此,杨玘驻军的地方就被命名为“杨玘屯”。一番激战之后,军队里会捏泥咕咕的将士,在黄河边挖了一些特有的胶泥,捏起了泥人泥马,用来祭奠战死的战友。他们在泥人泥马上扎了孔,制成的泥具像号角一样可以吹出响声。这段历史因而流传了下来。
传承人用最简陋的工具,将自己所见、所想、所寄托的各种事物以泥土为载体,经过巧妙的雕琢,做成了种类繁多的玩具和工艺品,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随着时代变迁在不断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带入了另一个神秘的情感世界。
1.原材料与工具
黄河古道的胶泥是制作泥咕咕的主要原材料,是从地下两三米处挖采出来的。浚县地处黄河古道,泥土质地细腻、柔软,具有很好的黏性和可塑性,是制作坯体的理想泥料。位于浚县黎阳镇的杨玘屯村,是泥咕咕的集中产地,当地村里农田深处的黏土层就是胶泥,没有什么杂质,特别细腻。
除了泥坯,在制作过程中,着色用的颜料和清漆也是重要材料。传统的着色颜料都是手艺人手工制作的,他们把油墨、炉底灰、动植物胶质、白矾、松香和无机颜料混合在一起搅拌制成。现在的手艺人使用的颜料基本上都是水基颜料、水粉颜料、丙烯颜料等。施涂固色剂是制作泥咕咕的最后一个步骤,把固色剂涂在表面,目的是提高亮度和保持色彩鲜艳。老艺人们用松香当作固色剂,现在普遍用的是清漆。
泥咕咕造型所使用的工具非常简单,大多数使用的都是木棍和竹签。把工具两端削成粗细不一的形状,用来雕刻五官和花纹,再根据不同的造型,在相应部位扎孔,可以吹出声响。这些简单的工具经过手艺人一番巧妙雕刻,便创作出了千姿百态的造型。
2.制作手法
泥咕咕的制作手法主要采用手工捏制、模具制作以及模具与手工相结合这几种方式,手工捏制是最普遍的制作方式。手艺人炉火纯青的手上功夫加上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制作出来的泥塑作品形态逼真而又千姿百态。手工捏制是泥咕咕最传统的表现手法,也是它发扬传承精神的根本。
泥咕咕的造型特征夸张、具象、随意。民间艺人更注重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他们利用泥土的可塑性,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注入泥土,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在创作的过程中,艺人们通过对客观形象的夸张变形,创作出独特风格的作品。
泥咕咕的题材很丰富,人物、动物、飞禽走兽,形态万千。其中,泥咕咕最经典的作品就是泥马和“骑马人”(图1)。比如,为了捏出战马剽悍矫健的身姿,马的颈背经过夸张的处理,显得特别结实,马头高挺,兵强马壮,甚至是身体大小的两倍,马的四肢短小但显得完整而稳固。马鬃毛和马尾都很短,与唐代战马的形象相似。战马形象刻画栩栩如生。为了突出骑士的头部,只捏挺直的身体,四肢都省略掉。燕子也是泥咕咕造型中常见的形象,是浚县人民生殖信仰的物质载体,具有悠久的历史。泥咕咕的产生与鸟类有着密不可分之关系,燕子是泥咕咕的重要形象(图2)。泥咕咕最古老、最核心的寓意是子孙繁衍,生生不息。各种题材的作品形象地展示了艺术家们的精神面貌和人们的美好向往,手艺人用娴熟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夸张和放大自己手里泥玩的局部特点,在制作过程中对细节进行刻画,形成一种夸张怪诞的造型特点,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体现了民间艺术的质朴。
图1 王学峰作品 “骑马人”
图2 “燕子”形象泥咕咕
“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显眼的事物”,不一样的色彩表达的含义截然不同,鲜明的颜色搭配正是泥咕咕的显著特点。
把黑色作底色,是泥咕咕配色的一个主要特点。为什么底色要用黑色呢?根据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夏商时代的祖先崇尚黑色,他们视黑色为美。浚县泥咕咕是河南黑底泥塑代表之一。传统的泥咕咕无论表面着色多么鲜明艳丽,都是以黑色作底色,这与中原地区远古的尚黑思想密切相关。《礼记》中有“夏后氏尚黑”之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色彩与五行相关,黑色为五色之一,是北方的象征,代表水。以黑白为主色加上赤、黄、青三种颜色组成的五色,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中国民间美术。华夏民族一直把黑色看作“正色”“本色”的“神色”。
中国古代的五色观被很好地应用在泥咕咕作品上,底色用黑色,是为了凸显其他颜色。艳丽的色彩在黑底上绽放开来,让整件作品都生动活泼起来。手艺人勾画的花草纹样千姿百态,使用了红黄白绿蓝等多种颜色。通常用绿来勾画水草,用红色和紫色来画心和火焰,用黄色来点心和衬托。黑色代表坚毅稳重,体现了世世代代华夏儿女骨子里不张扬的性格特点,别致的纹饰也映射出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色彩对比新明,通过巧妙地搭配给大众呈现出了热烈、质朴、真挚的情调,保存了中原浓郁的乡土情调,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从装饰风格上看,泥咕咕具有质朴稚拙的特点。在造型和纹样图案上,泥咕咕形成了一套独有的鲜明风格和新颖特征。一般造型和装饰,除了人物脸部和兽首外,还运用了中国传统纹饰中的花草纹。牡丹、菊花、梅花、月季等花和花瓣以及随意描画的野生花草样式运用得最多。把花草纹当作装饰物,侧面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纹样色彩鲜艳、朴素大胆(图3),也是手艺人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
图3 泥咕咕花草纹样
受现代玩具市场的冲击,泥咕咕创新形式逐渐变少,继承人的作品风格并没有优势。一些具有观赏和收藏意义的礼品成为市场上的主打商品,而很多传统的人物形象,如骑马人这种以玩具的形式售卖的泥咕咕却无人问津。泥咕咕这项手艺的继承方式通常是家族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年轻手艺人缺乏传统文化知识和内涵,导致这个行业的继承人越来越少。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优秀的传承人。
要实现文化传承,就需要解决“传承哪些”和“如何传承”这两个根本问题。传承泥咕咕文化,既要继承泥咕咕的生产技术,又要继承泥咕咕的文化内涵。民间艺术作为时代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会逐渐衰落,乃至消亡,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实情。因此,身处数字化时代的我们,应该利用时代优势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保护,使其在传承过程中持续创新。
泥咕咕作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重要的考察意义和指导意义。作品题材广泛,形象生动、朴实、夸张,闪耀着粗犷、淳朴的光芒,可与中国画相提并论。古朴优美的泥咕咕寄托着民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寄托着民众的期盼和祝福。浚县泥咕咕是当地民俗的缩影,是对历史的传承,承载着民间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民族记忆文化内涵。只有民间美术不断发展,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迈向世界,在世界舞台散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