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华丁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1)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对高端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迫切需要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构建与新兴产业技术技能禀赋需求适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21年,教育部颁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对职业本科的专业设置以及办学要求进行了规范。新近出台的《教育部2022 年工作要点》提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支持整合优质高职资源设立一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推动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实体化运作,支持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可以说,大力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大势所趋。本文以职业本科建筑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供相关职教理论和实践研究者借鉴。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的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深入运用为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手段。2020 年,住建部等13 部门联合颁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建筑行业新技术应用进行了系统部署。一是指出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以标准建筑部品生产为基础,建立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实现建筑工业化升级。二是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建筑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等建造全过程的创新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技术协同发展。三是探索建筑行业新型组织方式、建造流程和管理模式,研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效率,实现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四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通过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节能减排,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绿色建造。
总体而言,未来几年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规模化、工业化、精细化、国际化转型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同时,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劳动就业、职业结构等方面带来革命性的机遇与挑战,对建设施工类专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快培育一支适应智能建造发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理念先进、技术高超、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专业人才队伍。由于学制所限,三年制高职专科层次毕业生难以适应“新基建”“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新技术发展对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需要加大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德国、英国、美国等西方职教发达国家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兴办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主要以本科、硕士为主。一是办学定位突出技术应用,如英国、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技术工程师。二是课程体系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芬兰应用技术的课程主要分为基础学习、专业学习、选修课、实训和学位论文五个模块;德国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采用讲授理论课、技能实训课和成果汇报课等形式授课,实践课程中以专项讨论、案例分析、专项实习及毕业设计(即毕业论文)等形式开展;三是教学模式注重工学结合,英国采用工读交替的“三明治”式教学模式(即第一、二、四学年在校学习,第三学年为工程实践),德国则采取以双元制为基础和国家法律制度为保障的模式,实施校企双导师指导制度。美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包括技术学院、社区学院、工程教育学院等类型,均是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校企轮转、工学交替等多种模式共存为特色,突出产学研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职业本科教育应“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2021 年3 月,教育部印发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教职成〔2021〕2 号),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四者关系的基础上,整体规范设计了中等职业教育(中职)、高职高专教育(高职专科)、职业本科的各专业名称。以建筑施工类专业为例,中职称为“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代码:640301),高职称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代码:440301)专业,职业本科称为“建筑工程”专业(专业代码:240301),普通本科称为“土木工程”专业(专业代码:740101)。虽然同在建筑施工领域,但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普通本科的专业培养目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分析对比如表1 所示。
表1 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普通本科的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目标分析对比
3.2.1 突出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特色
职业本科教育有职业性和高等性双重属性,其专业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这一特色。一是突出职业性,需坚持基于工作体系而不是学术体系,构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二是体现高等性,毕竟是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在课程内容方面需深化技术理论知识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和研究性实践能力训练。三是突出地方性,主要面向区域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要充分考虑与中职、高职专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实践课程比例等方面。从毕业生典型职业岗位的工作性质分析,职业中专、高职专科教育重点在技能操作、工艺流程、技术应用等领域,职业本科教育重点在技术方案、技术规范和技术原理等领域。
3.2.2 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
职业本科教育要围绕“技术知识+职业能力+综合素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涉及的若干重点技术领域分析为出发点,以行业和优质企业技术标准为导引,基于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和技术创新要求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注意技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达到本科层次,系统融入技术规范、技术原理和技术理论知识。
因此,职业本科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加强对优质建筑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着重培养BIM 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典型职业岗位资格,强调管理能力、设计能力和运维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专业能力训练项目有:PC 深化设计、BIM 建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文件编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造价编审、项目策划、项目管理软件运维等。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结构CAD、BIM 技术应用、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结构抗震设计、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高层建筑施工、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等。
此外,要及时跟踪行业企业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将BIM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施工等先进前沿技术要求植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能力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运行与质量评价、资源保障等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类学时占总学时数不低于45%。
3.3.1 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是职业教育各层次人才培养的典型特征。职业本科作为高层次跨界教育,应大力推进校地、校企、校校以及学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办学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对准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要求、新业态、新技术,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学院、技术研发与创新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打造高水平、结构化、创新型专业教学团队,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技术转化、社会服务有机融合,形成以科研服务产教、以产教带动就业的校企深度合作良性运行机制。
3.3.2 拓展校企合作育人路径
职业本科的校企合作,要瞄准区域内优质的规模企业,紧跟先进技术和卓越管理新要求,拓展合作育人路径。以职业本科建筑工程专业为例,应对接区域内特级或一级以上建筑企业,成立以知名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丰富校企协同育人活动。一是校企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将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总承包、指挥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融入专业教学标准;二是校企专家共同开发专业教材,将建筑施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情境、优秀案例转化为学习性任务,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及融媒体特色教材;三是推进现代学徒制、企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共建建筑产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导企业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四是校企共建名师大师工作室、技术研发中心,瞄准建筑行业或企业新技术发展需要,共同开发纵横向协同创新项目,提高职业本科学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