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态势如何?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安徽省县域包括59个县(市),其中,县级市9个。国土面积1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44.7万人,分别占全省的78.6%和63.5%。主要特点有:
一是发展态势“稳”。2021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19979.4亿元、同比增长8.5%,增幅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46.5%,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半壁江山”作用。今年上半年,县域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生产总值达到10122.5亿元。
(Ⅲ)如图7,以点A为圆心,OA长为半径作圆,则DE为⊙A的切线.点D在由点O向点D1旋转中,点K到DE的距离从逐渐减少到D1K长,此时S△KD1E1最小,点D在由点D1向点D2旋转中,点K到DE的距离从D1K逐渐增加至D2K长,此时S△KD2E2最大.因为所以因此
二是多数县速度“快”。2021年,40个县高或持平于全省增速8.3%的水平,其中,肥西县增长13.7%,实现总量增速“双第一”。肥西、舒城、和县、含山、霍山、南陵、当涂、郎溪、灵璧、界首、天长、广德增幅位居前10。
三是首现“千亿县”。2021年,GDP总量前10位的县依次为肥西、肥东、长丰、天长、无为、巢湖、庐江、濉溪、当涂、太和。肥西县GDP从869.5亿元增长至1018.7亿元,成为全省历史首个“千亿县”。
(1)活动设计就是制定活动方案。活动设计考验的是学校领导的总体谋划力,基本要求是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长远规划、年度计划、规章制度和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有计划、有组织地设计活动。方案是落实完成规划、计划的因子,必须与目标一致,若干个方案的计划落实最终达成目标;目标是方案的纲领,必须依靠合理的方案落实才能实现,没有方案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因此,活动方案既要考虑系统性、科学性,又要考虑合理性、可操作性。方案至少要讲清楚八个方面:要干什么(事由)?为什么要干(目的)?怎样干(措施)?谁来干(组织)?什么时候干(安排)?要干成什么样(目标)?干得怎样(检验)?如何干得成(保障)?
近年来,安徽分批建设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这些基地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怎样的支撑作用?怎样更好地彰显特色?
最后要深化科技成果在县域转化。鼓励县域企业建设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积极争创国家级公共创新平台。支持在天长市、全椒县等有条件的县(市)打造一批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投资机构等主体建设专业孵化器,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积极引导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标志性成果在县(市)转移转化。
对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二期手术植皮前创面培养肉芽生长情况进行分析,实验组患者创面肉芽鲜红、生长活跃,肉芽培养所需时间短,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二是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重要支撑。64个集群(基地)集聚产业链上下游核心关联企业达到3230家,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产值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30%的集群(基地)有31个,超过50%的有11个;其中,霍邱县铁基新材料、界首市资源循环利用、望江县纺织服装等3个集群(基地)产值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70%。
三是要素保障欠缺。人才支撑不足,高端人才引不来,中端人才留不住,高素质企业家较少。创新载体较少,分布在县域的省工程研究中心和省工程实验室仅占全省的18.6%。金融要素保障欠缺,县域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程序繁琐、额度不高,截至2021年末,县域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全省比重32.3%,远低于经济比重。
三是已经成为省“三重一创”后备力量。64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中获得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工程、专项支持的分别有2、11、2个,一批创新能力强、集聚效益显著的集群(基地)逐步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下一步,一要加强集群规划研究,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分层分类、“一县一策”支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二要梯队建设全省产业集群,实现“一主多从”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成为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的后备力量。三要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发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引领带动效应,不断产业规模。
满是槽点和Bug的电视剧《创业时代》已经是带着美颜相机去展现互联网的创业故事了,即使这样,它还是保留了一个最基本的残酷现实:梦想是大佬的,创业者要么成为大佬梦想的一部分,要么成为大佬的炮灰。
与苏浙相比,安徽省县域经济有哪些短板?又将怎样去补短板?
安徽省县域人口多、底子薄,国土空间中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比重较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等制约因素较为突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着一些困难。
2021年,安徽的县(市)人均GDP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3.5%,同期江苏为80.9%,浙江为92.1%。
一是已经形成梯次培育发展良好势头。2021年,64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实现营业总收入5812亿元、增长21.7%,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64个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实现营业收入3272.1亿元,同比增长12.6%。目前,已培育形成21个100亿级集群(基地),其中,界首市资源循环利用特色产业集群(基地)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居全省首位。
县域发展突出短板表现在:一是产业基础薄弱。县域产业总体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巢湖渔网、阜南柳编、黟县文旅等产业,以小企业、家庭作坊式加工经营模式为主,龙头企业少,易受经贸摩擦、疫情、长江十年禁渔等外部环境和政策影响,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相对较弱,影响了政府统筹资源、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能力。
二是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较低。县管开发区和部分乡镇在工业用地利用上存在结构不尽合理、土地低效和闲置等问题,土地“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的现象仍然存在。
(2)增强风险意识,主动识别风险。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持续增加和高校自主权的逐渐扩大使高校的管理人员面临越来越多的诱惑,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从不断曝光的在高校采购、招生和校办企业等部门发生的案件中,不难看出高校的经营在方方面面都存在风险,提高对高校全员对风险的敏感度,使大家主动、及时、有效地预测、识别出这些风险并加强防控能力是高校内部控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内容。
长三角一体化是安徽发展最大的“势”,安徽县域如何抓住这一优势?有哪些着力点?
3.大面积改造成鱼养殖池塘为鱼种塘,利用湖北渔民鱼种养殖经验丰富的优势,改常规成鱼养殖为常规鱼种养殖,减少养殖饲料投放和水域污染,减少渔民生产资金投入和占用,降低渔民生产成本,增加渔民纯收入;2018-2020年湖北省利用国家政策性支持资金每年升级改造池塘5000亩,推广扩大水产苗种养殖面积5000亩。
其次要加强区域合作。推进落实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工作方案,依托省级以上开发区与帮扶城市共同创建省际合作产业园区,支持皖北各县(市)积极参与科创飞地和反向飞地建设。构建皖苏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带,以顶山—汊河等新型功能区为示范,逐步推动六合—天长、浦口—和县、淳安—歙县等协同发展,打造“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
首先要夯实产业根基。引导企业主动参与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合作,构建“头部企业+中小企业”生态圈,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依托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加强“双招双引”力度,力争到2025年,每个县打造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安徽县域可以立足实际,发挥好自身优势,借势借力、锻造长板,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8年,省政府印发《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方案》,启动了我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2019年、2020年、2021年,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遴选认定64个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产业类别包含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化工新材料、文化旅游等,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较好支撑了全省产业发展。
从曲壳的测序、香味品评和理化检测[4]结果可以看出,曲壳的香味不足,具备较强的糖化和分解蛋白质能力,但曲壳中的糖化酶和蛋白酶主要来源于粮食种子自身而不是主要由微生物产生。我们对曲壳的分析结果:具备一定的糖化、发酵、分解功能,但缺乏菌源和香味成分,酿酒作用相较于火圈和断面较弱,所以现用曲的曲壳不宜过厚。
今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在新型城镇化进入新一轮发展的大背景下,哪些县城将会脱颖而出?又将如何抓住发展契机和政策红利?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我们正在研究起草《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将按照“试点先行、重点突破”的思路,在深化庐江、当涂、灵璧、蒙城、天长等5个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的同时,再选择10个左右县(市)开展省级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届时这些示范试点县城将率先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的主载体,成为全省59个县城的样本典范。
生物医学电子学是由微电子学、生物和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生物医学电子学的存在是为了使生物医学更加科学,更加精确。
有效抓住发展契机和政策红利的关键,在于谋深谋实项目。各县(市)要围绕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四个方面,科学谋划储备建设项目,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开发性政策性及商业性金融机构信贷等资金,每年滚动实施一批县城建设重大项目和项目包,逐步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普遍面临“人、地、钱”三大核心要素难题,如何去破解?
安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也有体制机制原因,更有思想和人的因素。解决好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关于“人”。编制县域高质量发展急需专业人才目录,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对列入目录的人才在医疗、教育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支持基层运用双向兼职、技术入股等形式柔性引才用才。结合县域需求,选派高校科研院所相关领域科研、管理人员担任(挂职)副县(市)长。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创新和离岗创新创业。
二是关于“地”。全面开展开发区“管委会+公司”体制改革,建立政府推动、企业运营、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运营模式。充分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牵引作用,大力实施园区亩均效益提升行动,探索建立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土地指标差别化配置机制。持续深化“标准地”改革,探索开展招商落地项目后评价。加快开展闲置建设用地、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三是关于“钱”。推动“变资产为资本、变资产为资源、变闲置为利用”,将闲置办公用房、闲置厂房、撂荒土地等资产,采取出租、入股分红等模式,推动入市运营,撬动更多融资贷款用于城乡建设。支持县(市)积极争取专项债,补齐县域公共服务短板。支持中心城市金融资源向县域延伸,支持省级种子投资基金、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基金、农业产业化基金等与具备条件的县(市)合作设立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通过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加快县域特色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