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芬 赵洪瑞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技术支撑,并且带来了商业银行在商业模式、渠道、经营场景等方面的迭代升级。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业务的融合已经开始渗透到业务的各个环节,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转型迫在眉睫,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的焦点。
面对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中小银行不仅面临着后疫情期经济下行、监管趋严的挑战,而且在科技、规模、风控等方面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也面临着诸多限制,中小银行亟需加速进行金融科技转型。
从2010 年以来的近十年的经济中短周期来看,GDP增长率总体呈下降并趋于平稳的态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主要经济指标已经发生趋势性变化:
一是全社会的货币供给增速放缓,流动性收紧成为“新常态”。2009 年至2019 年十年间,货币供应量增速从2009 年以前的上升趋势变为下降趋势,货币供应量增速从最高时的29.74%(2009 年11 月)下降到2019 年12月的8.70%,增速下降了21.04 个百分点。新冠疫情爆发后,经济金融运行受到一定的冲击,因此央行适当增加了货币供应量,2020 年3—7 月货供应量增速有所上升,增速维持在10.10%到11.10%之间。(见图1)
图1 2009-2020 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及增速
二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在维持了近10 年20%以上的增速后开始放缓,最高时在2009 年高达29.95%。从2003 年的27.74%,到2015 年的9.80%,到2019 年的5.10%,增速下降22.64 个百分点(见图2)。
图2 2009-2020 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及增速
三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拉升作用加速显现。根据科技部公布的数据,全社会研发支出逐渐增加,占GDP 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的贡献在各种生产要素贡献的代数和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也反映了经济增长中投资、劳动和科技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逐渐提高。2009 年至2019 年十年间,全社会研发支出从0.58 万亿元增加到2.17 万亿元,占GDP 比重为从1.70%上升到2.19%,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4 年的53.1%增加到2019 年的59.5%。(见图3)
图3 研发支出及科技贡献率
2018 年,“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按社科院发布的《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7)》显示,美国、中国、日本位列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总体规模前三,其中,中美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分别达到 0.837 和 0.718。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规模均连年增长,2016、2017 和 2018 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分别达 5.2万亿元、6.15万亿元和 6.41万亿元;产业数字化规模在2016 年、2017 年和2018 年分别高达17.4 万亿元、21 万亿元和 24.9 万亿元。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金融领域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但商业银行体系仍然是我国金融领域的核心。
一是我国金融体系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仍是主导地位。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在2013 年以后加速提升,在2016 年、2017 年回落后又开始上升,对间接融资的替代作用愈加明显。2002 年至2019 年,来自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直接融资规模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已经从4.9%到14.04%。相应的,人民币本外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占比在逐年下降,从2013 年的95.50%下降到2019 年的65.52%,下降了近30 个百分点。(见图4)
图4 2002-2019 年直接融资与本外币贷款占比
二是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已经发生改变。从2012 年开始,商业银行净息差呈现总体下降趋势,从2012 年一季度的2.76%下降到2020 年二季度的2.09%,说明商业银行靠存贷利差所获得的利润在逐渐降低。同时,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也在逐渐下降,从2012 年一季度的22.34%下降到2020 年二季度的10.35%,下降了近10 个百分点。(见图5)
图5 2012-2020 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2013 年以来,以通讯技术、移动智能终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主要载体,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在 IT 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科技助推下,我国金融体系经过了多个发展阶段,例如以“一卡通”、现金管理等为代表的金融电子化阶段,以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网络金融阶段。进入 2016 年尤其是 2018 年以后,银行业 “金融 4.0”阶段,科技驱动深入融合金融,金融发展进入智能金融阶段。在智能金融阶段,技术驱动、智能运营、模型风控、产品体验、数字共生等是数字银行的基本特征。在我国,比较多的商业银行已实现或正逐步实现服务智能化、产品场景化、渠道全时化、风控智能化、数据资产化、平台开放化。
同时,科技进步正在加速改变社会主体的消费习惯。一方面,具有移动支付偏好的长尾人群持续扩大。截至2020 年3 月,我国网民达 9.04 亿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7.68亿;移动网民 8.97 亿人,机网络用户支付规模达7.65 亿。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金融智能化服务提供了更多可能。另一方面,居民金融消费体验向便捷化体验化转变。随着移动通讯快速发展,居民使用手机支付、理财、投资、转账等更为便捷,对体验度要求更高。至 2018 年底,我国消费者通过移动支付进行的交易超过277 万亿元。支付宝、360 月活客户超过 5 亿人,微信支付月活用户突破9 亿人。如果银行在客户体验方面的创新率不能与客户接 受新科技的频率保持一致,那么银行将处于明显劣势,失去客户的风险增加。
一是在支付端,通过移动通讯设备,传统的网点支付、卡支付和网关支付快速被快捷支付、第三方支付和其他便捷支付方式取代。二是在资产端,个人消费金融领域,蚂蚁花呗/借呗、360 借条、京东白条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已服务海量个人客户,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客户体验。在小微企业金融领域,互联网巨头通过极具互联网科技属性的金融产品实现了普惠金融群体指数级增长覆盖。三是在资金端,金融同业及互联网科技企业通过参股或控股商业银行、联合贷款、ABS、上市等多种途径,解决其资金来源问题。正如 IBM 在《中国银行业创新(2019)》报告中提出的,在数字化环境下,(银行)拥有的庞大客户群体不断受到竞争者吸引,而客户转换金融机构变得非常容易。在转换成本极低的经济环境中,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增加客户粘性,才是商业银行保持盈利的关键。
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中小银行小微业务造成一定的冲击。2018 年以来,在相关政策及监管的大力引导下,国有大行为支持和吸引小微企业客户,多次下调小微贷款利率。此外,在利用科技手段获客等方面,国有大行均比中小银行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导致中小银行在小微企业客户方面有一定的流失。
金融科技对中小银行零售业务造成一定冲击。在零售业务方面,不少国有大行利用科技优势不断下沉零售渠道,不断拓展零售业务的覆盖人群,争取占有更多的零售市场份额。
此外,不少互联网公司或者金融科技公司也在利用其科技优势开展金融相关的业务,从第三方支付入手,已经开始延伸到理财、贷款等业务领域。借助线上商业模式与科技的融合,不少金融科技公司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生态圈,这对中小银行的小微业务及零售业务形成较大的冲击。
金融科技在数据治理方面对中小银行造成一定的冲击。一是在数据结构方面,诸多中小银行内部存在大量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数据多头管理,数据积累少,数据结构单一,数据利用率低,内外部数据难以匹配,数据分析后的应用场景少等问题。二是在风险管控方面,由于未形成完整生态,数据来源不全导致客户画像不够精准,风险管控数字化智能化不足,人工成本高,尤其对普惠小微服务难以得到质的提升。三是在流程管理方面,全流程数字化与现流程耦合难度较大,面临较高的成本和对业务的阶段性影响。
很多中小银行已经意识到金融科技转型的重要性,也制定了本行的金融科技转型战略,但存在着大而不精,忽视金融科技创新的情况,因此,中小银行需要对已有的金融科技战略进行优化升级。
从发展方向来看,需要明确“以客户为中心”。目前,有部分中小银行还没有转变原有的思维,即“以产品为中心”。但随着客户需求以及行为的变化,中小银行必须转变思维,将思维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这就需要中小银行进行客户全流程的改造,全面提升客户体验。
从产品与服务方面看,要找准客户痛点,打造特色化、解决客户痛点的产品和服务。中小银行大多为区域性银行,定位于服务当地客户,一方面中小银行应聚焦本地客户,找准当地客户的痛点,进行精准分群,打造满足客户痛点的特色产品,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业生态圈。
银行金融科技转型必须要求新的IT 体系与其适配。金融科技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驱动的创新工作,但在诸多银行的金融科技转型过程中,不合时宜的IT 系统越来越成为创新和提升客户服务能力的羁绊。
从IT 系统升级的步骤看,明确IT 技术变革的阶段规划。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明确IT 架构的目标;二是确定IT 环境中需要调整的因素;三是确定变革的顺序和范围。
从IT 系统转型的方向看,推动从集中式IT 架构向分布式架构转型。此乃银行业大势所趋。蚂蚁金服研究认为当前分布式核心系统建设有两个思路:一是瘦身当前的传统核心系统,同时构建新的互联网核心系统,未来一定时期内合二为一。二是一部分比较激进的中小银行直接建设新的分布式核心系统,替代传统的以柜面交易为中心的核心系统。
从IT 体系作业的方式看,打造“双速IT”的开发模式。所谓“双速IT”指以客户为核心的快速迭代的前台开发系统和以交易为核心的后台系统同时运行。在中小银行的金融科技转型中,建议按照“双速IT”开发模式,打破业务、开发、运维等部门之间的孤岛关系,学习领先银行,成立跨部门的“小队”,随时互动理清开发需求和优先顺序,制定端到端的交付解决方案。
鉴于中小银行资源的有限性,在IT 体系建设和IT 架构搭建方面,可以加强与外部科技公司合作,各取其长。
目前,与中小银行争夺客户的不仅是同业中的大行,还要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对客户的竞争及其激烈。尽管中小银行的信贷业务还是主营业务,可以作为业务的“金刚罩”,但随着业务种类的扩展,其传统的营销能力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也得拓展的需求。与此同时,中小银行与其他领先银行的数字化营销方面还要很大差距。
首先,中小银行应该全面加强大数据的数据分析能力,全面整合客户的痛点,这是建立数字化营销模式的基础。其次,中小银行应尽快掌握数字媒体、内容营销、营销运作等数字化营销相关的技巧,这将是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营销中取得成果的关键因素。最后,中小银行还应招聘和培养具有上述能力的人才,当然,这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时间,但这是必要的。
在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什么是最适合中小银行的最佳风险管理模式。推动数字风控转型建议实施“一个前提、两条路径”,其中“一个前提”是产品目标客户画像所需关键维度的构建和可靠数据管理,例如企业的生产数据、企业与上下游交易数据、水电气和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数据、企业主个人征信数据和行为数据、第三方数据等。
“两条路径”:一是推动数字员工在信贷流程中的应用,例如启动数字员工撰写贷前调查报告,防范道德风险并提高客观性和准确性;提高贷款审批的数字化程度,实施人、机(数字员工或风控模型)分类审批和共同审批制度,对于小额、标准化和批量化产品由数字员工审批,加快信贷决策速度。二是利用新技术加强对信贷和贷后的管理。例如研究利用物联网和感知技术对大额信贷的押品进行实时监控;同城范围内利用无人机技术实施非现场贷后管理,辅以贷后管理模型分析,降低贷后管理的成本,提高贷后管理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