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尖跃舞在云端
——评2022年上海芭蕾舞团“艺起前行”线上演出

2022-09-05 00:49邓佳
上海艺术评论 2022年4期
关键词:芭蕾编导舞蹈

邓佳

春天的脚步正缓缓临近,上海演出市场已蓄势待发,一场场高品质的文艺演出即将启幕,而这一切却因为疫情的迅猛变化再次停摆。整个城市虽然不得不历经一段时间的沉寂,但云端的舞台却也有备而来。为向热爱文化艺术的市民朋友们传递共克时艰的信心,上海各大剧团、展馆、主力文艺院团在第一时间推出“艺起前行”等多项精品演艺活动。从提供优质多样的演出剧目,开启线上“云排练”“云课堂”“云讲座”等直播,到“云模式”全方位探索投票点播、互动留言等,上海艺术界正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亮相云端,不仅为剧场和观众提供更多地交互和连接,也在一起守“沪”的日子里传递着彼此的真心与力量。

原计划3月在沪开启的上海芭蕾舞团“2022海派芭蕾演出季”正以线上演出的方式为观众们带来“云端”的诗意与浪漫。13部海派芭蕾代表作、15场云端芭蕾、近800万观众收看,播放量突破3500万—仅3月29日起截至4月15日,上海芭蕾舞团就呈现了这样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在随后的几周,上海芭蕾舞团还继续奉上丰富的芭蕾线上演出菜单,陆续更新云端大师课,经典作品排练及课堂现场。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和多媒体平台,每一位普通观众都能直接观看到上芭舞者们高品质的训练及排演日常,显然是得享“云端”福利。而这种推广芭蕾艺术、培养芭蕾观众、培育芭蕾市场、扩大文艺剧团影响力的新机遇、新策划、新思路,也反映出舞蹈界应对疫情冲击,在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传播力等多方面的不断提升,以及对舞蹈艺术如何突破多维时空,展现多元形态的有益探索。

坚守原创精神 汇聚海派剧作

上海芭蕾舞团此次参与线上演出的14场芭蕾,从形式内容上充分体现了剧目表现上的多样性、本土性和原创性。除两部西方经典芭蕾《天鹅湖》(选段)、《吉赛尔》(选段)以外,从原创芭蕾舞剧《白毛女》《闪闪的红星》《宝塔山》《花样年华》《马可波罗》,到近年来创作的一系列现代芭蕾作品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难说再见》《青蓝紫》《梦里的微笑》《谁是猫》《浮生一梦》《路德维希》《孤独的迷宫》中,足以可见海派芭蕾特色的作品占据更大的比重。相比复排的经典舞剧,这些集结了上芭创作新生力量的中小型芭蕾作品更聚焦观众的目光,因为它既体现了现实题材芭蕾创作的价值,又展现出海派芭蕾目前的发展面貌。

根据《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创排的第二、第三乐章两个作品首演于2021年上海之春开幕系列演出,此次在《城色2022》线上专场中再次得以展示。两个作品主要采用了交响化的编排手法和现代芭蕾的动作语汇。前者通过群舞队形的快速调度来呈现音乐交响结构的丰富层次,快速有力的节律形成一种强大凝聚力,当所有演员围向中间,在彼此搀扶下构成一个向心圆的集体造型,人类在灾难面前携手共铸、不断抗争的坚强意志被诠释而出。第三乐章则通过独舞、双人舞、四人舞等多种形式的交替呈现,使得贝多芬音乐中全力展现出的“为和平、为自由而挣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意志得以昭显。两个作品均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的真实情感,主题深刻,音乐宏伟,舞美造型洗练且色彩饱满,充满形式感和哲理性。舞作以身书写着生命的壮丽颂歌,为疫情下的上海观众们带来了心灵的抚慰与激励。

《绽放》专场同样汇聚了上芭近年来创作的几部中小型芭蕾舞作。其中,《青兰紫》像是一幅由不同色块组成的现实人生画作。青、紫、蓝三个章节分明呈现出人生境遇中不同阶段的典型情感特质。“青”是对年少青葱岁月的回忆;“蓝”是迷茫中的慌乱、无助和对守护之人的不舍与依恋;“紫”展现出人的不同状态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多义性和复杂性。群舞、双人舞、三人舞、独舞不同舞段的组合既突出了形式的美感也强化了色块的情感意义。这种“色块构成”的造型方式是现代绘画的一种设计语言,构成特点在于色块关系和形式意义的整体体现。在这部芭蕾作品的整体结构中具有类似的团块式组合编创手法,较好表达了编导们所要传递的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感悟。现代舞和芭蕾动作均经过分解后重新构“形”,其融合的过程体现了编导们对于情感与形式关系及意义的探索与思考。舞美设计中借鉴的上海“城市天际线”与弄堂石库门的元素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空间结构,展现出编导对于探寻现代芭蕾与建筑元素共性的创意构思。

创作于2020年的芭蕾舞作《绽放·浮生一梦》以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为灵感,将西方芭蕾与东方昆曲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并置在同一时空之下,以互文相补的形式进行跨界融合。整个作品采用简洁明了的三段式结构,柳梦梅以背立挺身的站姿亮相,在大提琴抑扬顿挫的节韵间呈现出现实中的“人”,在一连串的绕场大跳后转为地面连接,预示着后续的“入梦”情境。与之相对比,为表现梦中杜丽娘形象的“虚”,三位芭蕾舞者加上一位昆曲演员的穿插流动呈现出多重时空、多重视像的自由跨越与层层递进,婉转悠扬的唱段与流水般的钢琴旋律相互交错,互为阐释,意境格外悠长。第三段抒情流畅的男女双人舞则是两人在梦中互诉衷肠的情感表达,唯美中带着淡淡的忧伤。作品尾声则是女舞者缓缓隐去,男舞者在昆曲演员的念白余韵中如梦初醒般独自彷徨,整部作品是忠实原作意蕴的一次跨界创新。现代芭蕾与传统戏曲不同表演样式在意境神韵上的圆融,足尖与水袖在同一节律上的共时共舞、钢琴和大提琴以及与演员唱念上的相互配合,将当代人视角下的一个凄美哀婉的情感世界,以及一个人在惊梦时分的惆怅迷茫表现得颇有韵味。

首演于2017年的《难说再见》以“成长”为主题,从主人翁的全知视角展开,个人椅上的独舞犹如开篇楔子,串联起全篇。继而穿插的五段“回忆”,其中既有横线流动的快进式四人舞、温暖怀旧的双人舞情感告白,还有象征记忆碎片不断交叠的五人群舞等,时而象征一段美好甜蜜的爱情,时而表现一段忧愁伤感的过往。编导将时常徘徊于脑海的画面加以抽象提炼,再将人生回忆中的多种情绪一一铺陈开来,最终表达出“即使难说再见,也要告别过去的勇气”的主题内涵。借助芭蕾作品展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真切实感,将自我的心声吐露在观众面前,这应是吴虎生首次以编导、编剧、舞者多重身份参与制作这部作品的初心所在。

除以上提到的作品外,其他中小型舞作表现的主题大多源于编导自身的生活体会和观察,关注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互动连接和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悟,传递着爱与希望的力量。

力推新生力量 展现责任担当

近年来,上海芭蕾舞团为团内年轻、有才华的编创者们搭建自我提高与展示的良好平台,也逐步实现对中国原创芭蕾作品更为丰富的探索,展示上芭年轻一代坚持不懈挑战自我、勇攀艺术新高峰的激情和成绩。此次参与线上演出的现代芭蕾《城色2022》《绽放》《难说再见》等剧目主要由上海芭蕾舞团两位青年编导吴虎生和陈琪创作。在总导演辛丽丽团长的带领下他们坚持原创,并和演员们共同克服“战疫”期间线下排练的重重困难,将一系列新作品完整呈现在舞台之上,不断充实着海派芭蕾的剧目库。

通过这些原创作品能听到艺术家内心真实的声音,看到不同的艺术理念和创作个性。吴虎生从优秀芭蕾舞者到具备编导、编剧、舞者多重身份,其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有利于主体创作视角的生成,因此他的作品以个人情感的阐述为主,再逐步开拓到对于现实生活的体察和思考。而对于不同艺术形式上的跨界融合,并基于此产生的结构化手法均体现了他创作思维不断开阔以及追求艺术独特性的创作导向,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风格纯粹、结构简洁、情感真实、干净流畅的基本特点。另一位驻团编导陈琪同样为芭蕾舞者出身,其编创思路在于尝试如何将现代舞技术动作融入芭蕾产生新的动作语汇,以及不断找寻属于自己的“现代”表达方式。他的作品题材广泛、结构完整、形式灵动、风格多变,时而唯美抒情、时而诙谐幽默、时而冷峻理性,时而又充满爆发力。他们两人的作品都没有拘于芭蕾程式化的动作、传统的组合以及复杂的芭蕾技法,而是始终秉承着对芭蕾、对生活的纯粹情感去丰富作品的灵魂,践行着原创芭蕾的探索之路。

上海芭蕾舞团《绽放·浮生一梦》(供图:上海芭蕾舞团)

上海芭蕾舞团“艺起前行”云课堂(供图:上海芭蕾舞团)

在文艺战线发起的“艺起前行”系列主题活动中,以吴虎生和陈琪为代表的舞蹈青年编导和演员们,不仅是舞蹈界以艺聚力、以艺抗疫的责任担当者,也是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繁荣的继承者、弘扬者。疫情之下,越是面对挑战,文化艺术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越是被激发出来,而经长期芭蕾训练所内化的身心的韧性和承受力更是在舞者身上充分地展现,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为艺术界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在抗疫期间各大舞蹈院团克服困难展开日常训练、潜心打造原创精品、持续内容在线供给等,所有这些方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传递了舞蹈生生不息的力量与希望,还通过这些优秀的舞者、优秀的舞蹈编导、优秀的舞蹈作品让中国芭蕾舞在全国乃至世界赢得更多的关注,扩大中国舞蹈艺术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探索直播“云模式”助力芭蕾新阵地

“云演出”为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而“云课堂”更拉近了芭蕾艺术和普通观众间的距离。上海各大文艺院团、场馆发挥各家优势,通过B站、微博、抖音视频、文汇头条号等线上平台推出一系列“大师课”“直播排练”视频资源。上海芭蕾舞团也积极行动着,将芭蕾舞演员的日常训练通过各大网络平台直播“云端”。

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芭蕾舞团而言,打开大门让普通观众走进排练教室,近距离观看到芭蕾舞演员们的训练内容和排练过程,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一方面,芭蕾舞演员们自带典雅气质和美颜滤镜,他们为了塑造美轮美奂的舞台形象,力求以完美的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因而,很少会让观众们看到他们日常训练中穿着一层层的训练服装,汗流浃背训练的真实状态。而另一方面,各大芭蕾舞团都会有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和专业要求,对于原创剧目也有演出版权等问题。因此,通常情况下普通观众很少能看到由教师、编导在一旁进行督教、示范和指导的训练、创排过程。然而,自全国第一次经历突发疫情事件以来,上海各大国有院团便开始深化演出创新,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积极拓展“云舞台”策略。

2020年2月29日上海芭蕾舞团开始第一次线上直播公开课。在团长辛丽丽的带领下,10多位芭蕾舞演员带着口罩、穿着日常的训练服、站在把杆旁边,从最基础的Plié(蹲)、Tendu(擦地)开始,到中间转、跳等,一整堂完整的芭蕾基训课以直播的方式呈现在近百万名线上观众眼前。通过镜头观众不仅看到了自己喜爱的舞者,近距离看到了他们高质量完成的动作细节,还能听到训练中辛团长向对演员们指出“功练得困难点,台上才完成得漂亮”“每天要练习,每天要纠正”“要有控制地放下,有目的地收好脚位”……这些动作要求对芭蕾爱好者和学习者而言,也能观有所感,赏有所获。线上直播公开课引起了强大的社会反响,一时间成为各大直播平台艺术项目的爆款,不仅收获了上万粉丝、网友的点赞,录制视频的点击量也达到上千万次。在此基础上,上芭持续发力,后连续推出大师公开课第二和第三期,共吸引超过200万网友观摩。2021年8月又新增“演员业务年度考核”直播内容,也吸引了上百万国内外网友和媒体朋友们的关注。此次上海疫情期间,上芭再次进行了“云课堂”直播,共计48万人次在线观看。线上“云训练”“云考核”效果十分显著,不仅给予恢复训练后的演员们激励和信心,还营造出一个超越现实存在的“云舞台”,在这个虚拟空间中,演员们虽然戴着口罩看不清面容,但身体呈现出的积极向上的面貌、精益求精的状态和奋斗坚持的精神也感染了无数的观众。在极大提升院团声誉的同时,塑造了中国芭蕾舞蹈艺术家的积极形象。

疫情影响着社会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引发了观演的“革命”,也带来了新的发展赛道。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人们构建了一个集物理时空、资源共享、交互空间于一体的多维度应用平台,使得艺术“线上+线下”演出模式边界被打破,不再拘于演出剧场、时间和环境的限制。现如今,线上平台已是未来文化演出行业的第二战场,而国内各大艺术院团作为我国文艺多元呈现的主力军,也充分认识到深耕线上运营的重要性。积极打造品牌IP,探索以艺术家为引领、普通人广泛参与互动的模式,不断生产体验感、参与性、互动性强的艺术项目,凝聚起前所未有的文化向心力,为艺术的发展去破圈和扩容,从而使中国舞蹈艺术发展具有更多可能。如此,在期待疫情早日结束的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加期待,在留春且住的春天收获中国舞蹈的新成果,看见中国芭蕾发展的新气象。

猜你喜欢
芭蕾编导舞蹈
因为你的表演,我爱上了芭蕾
春天的芭蕾
舞蹈课
编导:贩卖热情的人
不论何处,芭蕾跳起来
关于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浅谈电视编导能力与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