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
——以文旅融合为视角

2022-09-03 03:12刘炫梓赵虹棪
社会科学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人文景观廊道文旅

刘炫梓,赵虹棪

(1.浙江树人大学 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2.吉林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1)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华北平原,注入渤海,全长5646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无论是充满活力的上游河段、勇往直前的中游河段,还是平缓激越的下游河段,无数激流共同谱写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合奏曲。黄河下游河道以河南省桃花峪为点划分,横穿河南、山东两省,该段河道总长786千米,流域面积2.3万平方千米,是大河入海的要道,也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廊道。为更好地保护“母亲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1]2020年8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路线图。黄河下游地区开展了全面生态廊道维护和流域水资源保护,并逐步构建起“堤内绿网、堤外绿廊、城市滤芯”的生态格局,黄河下游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蹄疾步稳、亮点频出,弘扬了黄河故事、黄河历史,传承了黄河精神、黄河文化,守住了“绿水青山”,也收获了“金山银山”。[2]

一、黄河下游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现状

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与上中游城市相比,黄河下游两省主要涉及中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其城镇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见表1)。该区域集中了郑州、青岛2个新一线城市,济南、烟台2个二线城市,以及临沂、淄博、威海、泰安、洛阳、商丘、新乡、周口等14座三线城市。

表1 黄河流域城市群基本情况(2020年)

(一)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的经济基础雄厚

河南、山东各类城市的文旅、体育、康养产业中有多项处于行业领先位置。截至2020年12月,该地区的体育产业总体规模达到了4568亿元,实现总体的增加值为965亿元,在全国总体占比达到21.6%。2020年,该地区GDP突破了13万亿元,其中,河南5.9万亿,山东7.3万亿。2020年旅客接待数量达到12.3亿人次,文旅总体收入达到5.26万亿元。黄河下游两省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1902元,占比达到8.6%,在各类型消费增幅中增长最大。[3]这些都为生态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黄河下游发达的经济有效提升了该地区文旅产业发展,既提供了充分的资金储备,也为居民参与奠定了收入基础。河南、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和服务业比重逐渐增多。此外,黄河下游城市群的功能尚不完备、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略显不足,同时城市发展质量还需提升。地域面积、人口数量高于世界级城市群,但是人均GDP10991美元仍然低于发达国家水平。[4]从文旅融合的核心要素客源市场和旅游资源来讲,区域间旅游发展基础在资源丰富和互补程度。郑州作为新一线城市,以国际化大都市主导都市旅游产品的开发;开封、洛阳强调传统民俗与历史遗存;济南主推泉水文化和历史人文;青岛以精品乡村旅游和山水度假为主;烟台山水观光和海洋文化体验见长。可以说,下游两省各有侧重,旅游资源和产品的互补性较强,为融合发展提供了资源条件。尤其是,三门峡、开封、郑州、济南、东营等沿黄城市在黄河流域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中,正逐渐从各有市场到联合拓展,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发展出相关的品牌、路线、目的地建设,这为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要求都市圈交通发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立体互联。从区域交通角度来说,当前郑州、青岛等新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圈一体化发展中,主流出行方式主要包括跨城通勤、一日往返出行、高频两地往返出行等3种类型。实际上,交通意味着物流、人流沟通交流,意味着对时空距离的压缩。黄河下游城市的交通网络构建正在稳步推进。2005年,济南、郑州等地都市圈铁路规划陆续出台,青岛、烟台、新乡等城市也都加快了铁路网的建设。2012年,郑州、济南、洛阳等8城市新建轨道交通线路375千米,3年规划中提到的17个“断头路”项目也在稳步推进。2017年,该区域客运量达到了6.3亿人,相应人数还在逐渐增多,地铁等轨道交通规模提升60%。[5]以郑州为例,河南省提出以郑州和洛阳作为双引擎,推动构建郑州大都市区核心示范区。2021年4月,《郑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下称《规划》)正式出台;2021年,河南郑州市、开封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交通一体化发展放射状架构初步形成。《规划》同时明确,到2025年该地区下游两省一体化交通网络走向成熟。同时,航空线路、高铁、游船、地铁等交通方式无缝对接,快游慢游的旅游方式要素互动,增强了区域内相关人员的参与感和体验感。[6]2018年1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济南开始携河北,迈入“大河时代”,构建京沪之间创新创业新高地和总部经济新高地。2020年8月,“一带一路”陆海联动暨黄河流域开放协作会议在青岛举行,组建了沿黄九省(区)东西联动合作发展联盟。2021年1月23日,济南黄河隧道工程西线隧道胜利贯通,驾乘汽车最快4分钟可穿越黄河,开启了济南跨黄河向北发展的新篇章,标志着山东向“黄河时代”迈进。[7]

(二)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的文化基础厚重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作为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黄河发展战略,其根基就在于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黄河文化。这一文化构筑起该区域融合发展的文化底色,也彰显出该区域深入交流的生机活力,更预示着一体化发展的未来前景。史书中关于中原地区风土人情的记载由来已久。无论是从魏晋开始的文化艺术成就,还是郑州、开封、洛阳引领的中原风尚,以及明清时期的豫商足迹和近代“闯关东”的壮举,河南、山东两省可谓人才云集、财富广聚。中原地区黄河文化以其富庶、厚重整体特质示人,为当前人才流动、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也为黄河下游的文旅一体发展提供了历史认同。[8]另一方面,黄河下游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表面上看是经济、设施、体制、机制的创新融通,实质上是文化价值观、发展观的深度互动。就其整体文化共同体构建而言,各种多元主体基于文化认同、理念趋同、信任互通,搭建起完整的合作框架与运作机制。可以说,黄河流域生态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是指上就是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的利益共同体,也是区域社会流动带来的多元社会主体的价值认同体。[9]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最终旨归在于破除中原文化圈中不同地域、主体、区划之间的壁垒,扫清阻碍文化价值认同发挥的障碍,确立具有黄河文化特色和下游地域特点的集体认同、文化规范、和谐秩序、发展环境。此外,文创、科创与都市魅力也是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在黄河下游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黄河下游通过“文创+科创”模式,打造黄河入海口文化科技会客厅,不断激发和释放文化原创动能。[10]以山东为例,济南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国家战略“三核”之一,在2018年就举办了“黄河文化与黄河流域协作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通过优秀的文化内容,借助先进科技手段,聚焦青年人群,依托“产学研用”一体化路径,推动黄河下游区域文创与科创事业的长足发展。[11]济南在“大河时代”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融黄河、儒家、运河文化为一体,依托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前沿科技,赋能文化生产、传播、互动;通过内容科技的创新,医药康养产业的催生,孵化全新的业态、服务和应用;按照“创意与设计齐飞”的理念,突出“鹊华烟雨齐鲁会客厅”文创空间内容设置,打造“大河时代”国际滨水岸线;在文创营商环境服务上,围绕政策与资本的融合,激活发展活力,培育人才磁场,构建具有文化自信的创新创业新平台;聚力发展数字科创园,补齐科技研发短板、产业孵化的弱势、总部经济的不足,通过数字经济、电子商务、时尚文创等方向,来全力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未来,发展黄河智慧旅游,打造黄河“文明之旅”“寻根之旅”,也将成为山东打好“黄河文化”这一品牌的关键。

(三)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势头迅猛

作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创新创造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黄河下游在文旅产业、康养产业中有些领域已经处于行业领先位置。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种文旅体育康养产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黄河下游两省作为康养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围绕依托自身的经济、地缘、环境、产业优势,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后,河南旋即于2019年12月推出“中华文明溯源之旅”“大河风光体验之旅”“治黄水利水工研学之旅”3条黄河文化特色主题游线路,开启黄河文化旅游资源转换之路。[12]2020年8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为黄河文旅发展指明道路、明确方向,是黄河流域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指挥棒与说明书。[13]在该战略影响下,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和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更为迅猛,整体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区域要素流动和文旅资源开发的水平明显提升,区域旅游发行与提升的整合程度逐渐紧密,整体发展的高质量效果逐渐凸显出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为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按下了“暂停键”。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民众健康与养老服务需求加速释放,为区域康养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14]2020年,河南省在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建设中,依托黄河两岸河道滩区,围绕大堤外延构建整体架构。[15]从功能布局上,以保障河道内群众基本生产、生活、生态安全为出发点,融合廊道建设、生态空间塑造、景观文化需求的基本模式。以新乡市平原新区改造为例,该新区面积126平方千米,临河岸线25千米,为中下游交界处“第一滩”,有近10万群众生活于该滩区。[16]受制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影响,该区域发展面临较多难题,群众生活质量相对较低。在新区发展中,该地区按照滩区三生布局、黄河治理模式、农业生产结构、群众生活结构调整的理念,实现从“卖粮食”向“卖风景”的转变。截至2021年8月,河南省已经开工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项目工程20个,完成国土绿化面积1646.7平方千米,建设生态廊道373.83千米。[17]2020年,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山东沿黄市县、地区推出实施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和东平湖、南四湖、大汶河、黄河滩区等生态修复治理重大工程。东营谋划黄河入海旅游目的地等五大定位,打造全球著名湿地生态系统展示体验目的地,发力休闲度假业态。2020年7月,山东黄河流域城市文化旅游联盟成立,济南、淄博、聊城、德州、东营等9市融合发展。济南、淄博签署《济淄文旅同城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山东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以及第6届中国非遗博览会“黄河文化展厅”建设事项。[18]2021年2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在河南大学揭牌。为黄河文化研究阐释、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廊道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提供智力支持。[19]2021年6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推进活动在山东齐河开幕,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迈出实质性一步。[20]

二、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路径

黄河流域生态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在制度安排、框架搭建、发展模式等层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可供复制借鉴的经验,形成了具有黄河下游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和民族特点的发展道路。为此,要持续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力保黄河安澜,推进生态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传承黄河文化,提高服务水平。

(一)注重政府作用,搭建合作框架,力保黄河安澜

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水平,政府应当发挥主体作用。发挥区域和地方政府的主体地位,构建合作框架,能够有效杜绝市场失灵带来的弊端,切实推动融合发展的效能。在黄河流域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中,无论是在初级阶段还是在推动阶段、政策落地阶段,都需要政府广泛动员。黄河下游各级政府要不断强化核心作用,引导广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科学的政绩观。政府部门充分认识生态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将生态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局面,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解决制约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问题的历史性、深层次问题,务求抓出实效。山东、河南各级政府强化领导、健全架构、充实人员,通过签订协议、联席会议等形式,构建领导牵头、部门参与、分工负责、上下联动的责任链和管理链,查摆问题力求准、制定方案力求实、工作措施力求细、监督考核力求严,有效规范合作范围、约束彼此行为,为取得合作效果、力保黄河安澜奠定坚实组织基础和政治保障。

(二)注重合作机制,重视示范引领,推进生态建设

合作机制是促进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的必要安排,协调、合作构成了政府治理的重要特征。在黄河流域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中,长效合作机制的构建既是政府主导的结果,也是制度创新的效应,它将政府之间的关系有机整合并协调统一,搭建起任务明确、方向坚定、协调有力、沟通顺畅的框架体系。具体的合作机制包括:跨区域的协调领导机构、完善联席会议机制、签署长期合作协议等内容。领导机构主要职能是审议区域协作工作方案、协调职能部门确定相应政策措施、审议协作方案和议程设置。签署长期合作协议是指共同签署相关的合作机制协议。例如,在黄河流域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的框架下,编制《山东省黄河文化旅游带总体规划》《山东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东营市承办2021全国休闲度假大会,打响“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文化旅游品牌,规定合作使命、宗旨、机制、内容、保障措施,为后续开展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1]要坚持历史作为根基,文化作为魂魄营造出体系完备、特色明显、脉络清晰的中原文化体系,将黄河文化进行有效展示。积极扩大文化的走出去战略,吸收借鉴优秀文化艺术成果,打造黄河文化展示的窗口。坚持沿黄河文化集聚带的建设,依托黄河生态廊道的建设,围绕黄河文化遗产的传承,建设具有地域特色黄河文化场域,诠释相应地区经济发展成就。积极有效联动三大古都,要结合黄河文化与地域特色,规划建设相应的博物馆群、遗址公园走廊,串联起博物馆群、文化遗产、文化驿站等诸多景点和地标。形成城市文脉与黄河文化底蕴有机融合、高效整合的生态文化景观轴。在此基础上,要强化辐射延伸,衔接相应地区的文化城市载体,推动文化彰显历史文脉。

(三)注重项目联动,推动区域融合,优化产业结构

毋庸置疑,项目建设几乎囊括黄河流域生态廊道营构的社会关系,其运行范围与重点包含但不限于黄河流域。但是,一个普遍的学术共识是,黄河下游文旅融合治理的理想结构仍是多方参与互动,把“更具生活化、有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共同体”带入或替代“政府治理的单元”。尽管当前探讨大多强调“去政治化”“去行政化”“政府与市场、社会互动”,学者也惯常从项目主体角度进行多元互动机制分析。项目是区域合作的着力点、落脚点。国内外融合发展的经验反复证明,项目制的合作机制对于促进产业升级、推动融合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相反,脱离项目空谈合作,极有可能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和“塔西佗陷阱”,失去健康有序发展动力源泉。在黄河流域生态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中,要确立以项目为抓手的发展思路,制定重点工作计划。一方面,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层面,通过黄河休闲体验季、黄河沿线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马拉松等,搭建合作品牌;通过召开体育产业培训基地、体育大会、体育峰会等活动,培育合作载体;通过体育消费调研、产业统计、资源交易等工作,拓展产业合作空间。使产业项目跳出单一协作、政策循环的框架,深入到项目合作、主体渗透的领域。另一方面在康养文旅合作领域,文旅部门要借鉴长三角地区发展经验,不断深化合作机制,有效完善执法体系,共同推进服务标准搭建,深入开展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积极推进文旅宣传推广工作,通过探索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文化古镇一体化发展大会、沿黄乡村文创大会等活动深入开展合作。在常态化文旅宣传方面,做好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发展。“线上”新媒体联动,围绕沿黄旅游主题主线,策划黄河文化专栏专题,通过新闻报道、文艺作品、公益广告等形式,向群众宣传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意义、目的与措施。宣传阐释融合发展制度规定、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线下”全覆盖宣传,通过拉横幅、做展板、流动宣传车等形式,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融合发展宣讲咨询,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转变工作作风。

(四)注重平台搭建,激发内生动力,弘扬黄河文化

一是大力发展黄河文化旅游产业。为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黄河下游要重视国内消费的拉动。注重当代文化与黄河旅游、实景表演、时尚设计、新媒体采风、体育赛事、民俗旅游的结合,开展创意型、重组型、延伸型等旅游项目。拓展消费渠道、增强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水平,进一步放大“同城效应”,使得消费整体效果得以延伸和拓展。目前,河南省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打造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加快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构筑郑州花园口、开封新区、开封黄河大堤、洛阳孟津、新乡平原、焦作和三门峡黄河廊道建设样板示范段。同时,以博物馆建设为支撑,优化全省博物馆布局,重点建设黄河博物馆、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嘉应观治黄博物馆等重点馆所,构建中原博物馆体系。为此,可以探索成立国有文旅体育产业集团联盟,举办高层次会议,推动文旅体育产业发展。[22]打造体育产业集团,区域政府部门联合对产品进行营销推广,打造较为完整产业进路和产品链条。探索举办“黄河流域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推出一系列相关的产业文化推介相关活动,提升该地区文旅企业创新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助力文旅康体一体化融合发展。二是大力保护传承黄河非遗文化。黄河下游的大量民间艺术,例如剪纸、木版年画、雕塑、壁画等,都来自黄河流域的原生文化,内蕴着先民阴阳哲学、民俗规制,是华夏文明不可多得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等项目开建,济南成立“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城市共同体”,设立沿黄特色文化产业联展和沿黄文旅产业峰会。加大黄河下游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要发扬传统技艺、制定产业规划、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信息化、数字化改造,推动黄河非遗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首先,搭建资源交易平台。构建一体化建设运营的体制机制,激发大规模的融合效应,破除政企沟通不畅、市场壁垒高等问题。其次,搭建政企交流平台。黄河下游两省各地市政府与企业之间要搭建产业交流、政企交流平台,通过企业博览会的形式共享产业资源,搭建全路径的信息平台。通过省级平台的作用,强化产、学、研、政、商互动交流效果,促进产业资源和项目推介的发展。最后,搭建管理服务平台。生态治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人员流动,都是一体化发展应关注的方面。黄河下游文旅产业相似度较高,需要宏观规划,协同发展。例如,河南省创造性地组建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不断构建孵化平台和产业智库,为黄河文化研究阐释、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廊道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大力发展黄河沿线红色旅游文化。加大红色旅游、红色文化宣传力度,加大红色文旅线路开发力度,推出红色文化相关的旅游线路,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激活文旅、康养、体育产业相关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其内生动力,不断促进企业发展,有效拉动融合发展水平层次。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受制于机制影响,受制于环境制约,最终要落实到执行中。企业作为次级行动主体,在推动政府整体作用发挥和协同效果提升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尤其是在黄河流域廊道红色旅游文化发展中,黄河下游文旅相关企业正通过相互融合方式组团发展,推进行为主体从政府向企业层面转移。

(五)注重制度创新,完善制度安排,提高服务水平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增强制度意识。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制度是硬性约束,也是必要保障。黄河下游文旅融合发展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黄河下游两省通过编制专项发展规划,坚定制度自信,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着力化解制度建设中思想认识层面的突出问题。例如,签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济淄文旅同城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山东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协议,做好国家战略与既有规划有效衔接,就是推动一体化布局结构的重要举措。第二,完善落实机制,健全制度体系。通过探索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统筹整体区域内的人、财、物及土地、金融等政策,制定目标责任制和专项落实机制,确保制度落实落细。在文体融合发展层面,探索成立由山东、河南体育、文旅部门负责人担任组长,轮值地体育、文旅部门负责人担任常务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领导位列成员的协调领导机构。领导机构主要职能是审议区域协作工作方案,协调职能部门确定相应政策措施,作出合作事项的决策;完善联席会议机制,是指每年的第一季度、第三季度召开联席小组专门会议,讨论区域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协调解决相关政策措施,审议协作方案和议程设置。组织构建产业协作会议秘书机构,安排专人从事秘书处的日常工作。严格落实会议议程和机制,做好相关会议纪要撰写、编发、存档工作,经上述成员单位会签后发布。第三,构建完善市场竞争规则,搭建完备一体市场体系。按照循序渐进原则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上进行探索,并通过签订协议的办法予以固定,适时上升为地方法规或区域性法律。下好“先手棋”,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黄河下游文旅融合发展中,各地政府要充分认知到形势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通过制定完备的政策措施体系来保持发展的稳定性,同时借助外力、强化整合,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做好国家战略的承接落实,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打好“主动仗”,文旅融合发展中,该区域下游两省强化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始终走在全国各区域发展的前列,政策制定、对接协调都能够通盘考量、有效衔接。练好“组合拳”,保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营商环境的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水平,切实优化政务环境、服务环境和市场环境。强化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等行业内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通过采取措施来优化私营企业的环境,促进该地区私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牵好“牛鼻子”,保持百姓民生福祉。民生是指南针,也是必须要把握的重要环境。政府职能部门要强化民生底线思维,力求民生得到保障。在政策倾向和落实措施上注重稳住就业主线,兜住脱贫底线,促进黄河滩区人民民生改善。守好“责任田”,保持市场主体活力。稳住了市场主体,才能稳住黄河下游的基本面,才能稳住民生福祉,才能真正确保一体化进程的有效推进。为此,文旅融合发展中,河南与山东政府职能部门要始终坚持“抓大不放小,扬长又补短”的基本原则。所谓“抓大不放小”,就是要牢牢把握影响融合进程的大型文旅企业、国有经济主体,确保文旅康养龙头企业“顶天立地”;同时,也要注重小微企业的发展,确保城市“家底”厚实,保障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营造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业主自由发展的良好局面。所谓“扬长又补短”,是指对于一体化进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先进启示,要积极予以总结并适时进行升华。对于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发现、认真分析、研究对策、狠抓整改落实,确保融合发展健康有序推进。在黄河下游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发展推进层面,要着力构建起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工作框架。以融合发展“实施意见+攻坚方案+行动计划+行动方案”为主体,以助力融合发展的台账清单、运行流程图、示范创建标准与评估标准为补充构建制度体系。以文旅融合“领导小组+工作专班”为主体,以“定期督导调度、约谈+纳入考核体系”为支撑建立文旅融合运行机制,探索出人、财、物保障机制,真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三、结语

黄河下游河道是大河入海的要道,也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廊道。黄河下游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的经济基础雄厚、文化基础厚重、发展势头迅猛。为更好地保护“母亲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下游地区开展了全面的生态廊道维护和流域水资源保护,构建起“堤内绿网、堤外绿廊、城市滤芯”的生态格局。黄河下游两省作为康养产业发展排头兵,围绕依托自身的经济优势、地缘优势、环境优势、产业优势,不断推动康养资源融合和康养设施提升,康养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康养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黄河流域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的变迁,完成了从区域战略到国家战略的提升,在制度安排、框架搭建、发展模式等层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可供复制借鉴的经验,形成了具有黄河下游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和民族特点的发展道路。为此,要持续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力保黄河安澜,推进生态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传承黄河文化,提高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人文景观廊道文旅
人文景观元素在美丽乡村中的传承与保护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园林建设中人文景观元素的作用探析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