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化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09-03 09:02宋传君朱艳艳何占航
大学化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本科生化学学院

宋传君,朱艳艳,何占航

郑州大学化学学院,郑州 450001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共中央对顶尖人才的培养工作日趋重视,政策引领先行,改革方向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的科学家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1]。近年来,国内高校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热潮。地方高水平大学作为国家办学的中坚力量,部分学科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在新形势下可以发挥强大潜力,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新的机遇。

新高考政策实施以来,地方院校生源质量波动较大,本科生培养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郑州大学是省部共建高水平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化学学院作为学校的优势学院之一,肩负着为中部崛起战略培养满足行业和企业需求的化学类本科创新人才的艰巨任务。学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主动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直面一流专业建设的客观需求和历史抉择,努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化学专业拔尖人才。化学专业近三年分省录取分数线远高于郑州大学在所在省的理科提档线,说明学院学生的知识基础较为扎实。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建设目标,学院立足生源实际,在传承郑大化学人奋斗精神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管理运行与改革探索,不断革故鼎新,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本科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2]。靶向化学拔尖人才培养,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专业教育,推进双语教学[3],建立了励志导师制、“两横两纵”课程群、“两法两能”养成路及党建思想引领制等多措施协同并举的地方高校化学类本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1 励志导师启迪人生方向

为了掌握学生的不同思想需求,匹配启迪学生正确的人生方向,激发鼓励学生的内源性动力,学院于2011年建立了励志导师制度。励志导师由学院里工作生活阅历丰富的教师担任,作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航者,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新生入校首月,励志导师即配备到位,助其顺利渡过迷茫期。在励志导师的指点和鼓励下,大部分学生会继续化学相关专业的学习或工作,也有个别学生转向自己理想的人生方向——有的修读了法学双学位,有的取得了外语专业翻译资质,有的考上了计算机专业研究生。

此外,为了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学院对拔尖学生实行滚动管理。根据学期末成绩,在前三个学年的每个学期之初对全年级学生进行班级调整。成绩靠后者流动到普通班,普通班成绩优秀者,根据个人意愿,可选择进入拔尖班,累计流动比例达到10%。班级滚动制形成的“鲶鱼效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了危机感和荣誉感。此举措实行二十余年间,拔尖学生的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五年,拔尖学生平均保研率超过50%,考研率更是超过了90%。

励志导师与拔尖班滚动制施行十年来,学生培养成效显著,我院本科生在多项国家级赛事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中均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2 构建“两纵两横”创新教育课程群

新高考制度下,学生不再是学校课程设置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是自我未来的规划者。考虑本院生源实际,为了保证化学拔尖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在学生中广泛调研,不断调整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明确专业知识目标和创新能力目标,整合并更新课程内容,增设人文素养与科研创新类课程,形成素养-知识-实践“两横两纵”主线的创新教育课程群。如图1所示,大一新生开设创新意识课“神奇的化学”,大二年级开设“科学创新”与“科学精神”,大三年级开设创新方法课“今日化学”。保障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吸纳的知识融合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为其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科学引导与助力,构建系统的创新知识体系。大一新生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大二学生在认识实习课程中训练创新思维、在社会实践课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大三学生在学术活动课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和科研训练中锤炼创新精神,大四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大学四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图1 化学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的“两横两纵”课程群设计

构建创新分类培养课程群后,学生的科研素养有了质的飞跃。仅过去五年间,我院本科生参与发表SCI收录学术期刊论文300余篇,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国家级竞赛奖励20余项,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30余项。

3 设计“两法两能”创新培养之路

对本科生实行科研训练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我院坚持至今的优良传统。20余年间,本着全面提升学生科研素养的基本出发点,学院深挖资源,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努力探索更高效的科研训练模式。历经多年积累,学院制订出了较为系统的科研能力培养方案,即“两法两能”,其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启发式;对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主要采用沉浸式。

图2 化学专业拔尖人才“两法两能”培养过程设计

科研创新能力主要关注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以及对学科前沿提取的敏感度。古人云:“多见者识广,博览者心宏。”学生对学科前沿接触愈多,其学术眼界自然愈开阔,学术素养的提升愈全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院沿袭下来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第一,实行学术报告学分制。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听取一定数量的学术报告并提交心得体会,获得相应学分,以考察学生对学术报告的消化度。第二,定期举办青年博士讲坛。每月邀请一位青年博士与本科生分享求学经历、研究方向和人生感悟,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第三,国内外访学机制的探索。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术交流与创新能力,历经十余年摸索,学院已建立起成熟连贯的本科生暑期国内外访学机制。国内访学机制推进方面,学院先后与多个985高校和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每年选派40-50名优秀学子进行交流访问。2012年,郑州大学与中科院合作共建“卢嘉锡化学菁英班”,引入中科院的学术大师、前沿学术思想等高端资源,架起了学生与大师之间学术交流的桥梁。通过交流学习,同学们不仅接触到高端的科研平台与科学思维方式,个人思想也得到了升华,更加坚定了前进的方向。2012级本科生林雨寒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访学后总结道:如果说此行之前我还对我的未来,我的人生道路存有疑惑,那么如今这条路变得异常清晰。2018级本科生牟方菁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访学后赞叹道:上海一行,我开阔了视野,学到新知识,接触到高端前沿的科研,懂得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国际访学机制推进方面,依托学校国际合作平台,学院先后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俄罗斯A. E. Arbuzov有机和物理化学研究所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每年选拔优秀本科生出国交流。此外,2018-2019学年,学院获得郑州大学“双千计划”项目资助,派出本科生23人次赴美国、俄罗斯访学。访学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学习(深入课堂、参观实验室、参加座谈、听取报告等)并撰写访学报告。通过国际访学,学生科研素养提升的同时,极大地拓宽了国际化视野。

对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采用沉浸式教学法,具体实施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灵活的专业导师守护。学院于2003年建立了专业导师制,从大二开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导师实验室进行课题跟踪式学习,要求学生全过程参与课题研究,全方位体验科学研究,从而全面提升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包括论文专利的撰写与发表训练。第二,每学期的文献报告会。为了检验学生对学科前沿的理解把握能力,要求每位学生自行选择或由专业导师指定一篇综述性文献进行翻译并汇报答辩,邀请学院专家教授进行点评,以检验学生对学术文献的理解与输出能力。第三,毕业季的综合素质测评。为了检验拔尖学生的培养成效,学院安排学生在毕业前夕进行综合素质答辩、低年级学生观摩学习。具有答辩资格的学生须在推免、考研、就业过程中表现突出。答辩会上,学生对大学生活进行回顾与总结,汇报其四年的思想、学习、科研等方面的情况,学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作为答辩评委进行点评和提问。这种活动既是对当届学生的一次测评,同时也是为低年级学生树立身边榜样的一次展示,形成了良好的院风传承。

全方位科研因素的滋养、多种类科研活动的渗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科研热情。2012级本科生任雪同学在分别进入物化和无机实验室学习后,在我院主办的刊物《大学生化学通讯》发文总结道:进入实验室这一年多来,我真的学到了好多。这是课本上根本学不来的经验,为我以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013级本科生、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的高栋同学在大二上学期加入笔者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期间对天然产物全合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与完成了claulansine M的全合成,相关成果发表在J. Org. Chem.上。值得一提的是,2015级本科生赵健同学于2019年在化学顶级期刊J. Am. Chem. Soc.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研究论文,标志着我院拔尖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4 坚持党建思想引领,筑牢学生思想关

为了保障拔尖人才培养的平稳运行,针对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开小差问题,学院推出了党建思想引领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总书记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行方向。学院坚持党建思想引领,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每年定期多次举办党课及团课,充分发挥党校和团校的思想培育作用。具体措施包括:院党委书记为新生上第一节思政教育课;邀请知名学者做国内外最新政策形势解读报告;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基地、观摩红色电影、分享红色故事;通过培训会、座谈会、研讨会、民主生活会等多种方式与青年学生深入交流;坚持立德树人为先,积极推进以课程思政为重点的教学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如盐化水般融入到化学专业课程,努力追求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明辨笃行,操千曲而后晓声。2008级1班获“国家级先进班集体”;2013级菁英1班全体推免攻读研究生,并获得“河南省优秀班集体”;2014级四个“学霸宿舍”全部保研成功;2019级2班获“河南省先进班集体”。限于篇幅,不再尽数。正是多年的坚守与积累,学院收获的荣誉渐渐开始琳琅闪耀。学院于2018年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这是对郑州大学化学学院人才培养能力的极大肯定和赞誉。

5 结语

面对现状,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教育的主力军和排头兵,要科学分析专业特征,客观定位专业方向,并结合地方不同政策规定和特点,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郑州大学化学专业素以治学严谨、学风优良闻名,65年间为社会输送了万余名化学专业人才,成为中部高校的化学重镇,一直以来都是诸多学子心中的化学殿堂。近年来,更是成为矢志于在化学领域建功立业的学子竞入高等学府的中原主战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郑大化学人不惧前路漫漫,誓将砥砺求索。尽管使命崇高、责任重大,但为了探索建立更加符合化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体系,郑大化学人改革的步伐更加坚定向前。

猜你喜欢
本科生化学学院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海盗学院(12)
奇妙的化学
海盗学院(7)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