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D-D、NT-proBNP表达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探讨

2022-09-03 06:53甘国钧徐桂影李芝珍姚宏杰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16期
关键词:半胱氨酸颈动脉硬化

夏 峰,甘国钧,徐桂影,李芝珍,姚宏杰,汪 萌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血管疾病,其中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为H型高血压,H型高血压病人更易形成斑块,斑块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极大增加了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1-2]。目前,H型高血压发病进展的相关因素尚未明确,认为H型高血压与机体炎症反应、血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氧化应激等有关[3-4]。有研究显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升高,D-D可能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作用[5]。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呈高水平,NT-proBNP可能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病过程密切相关[6]。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D-D、NT-proBN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关系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检测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D-D、NT-proBNP水平,分析血清D-D、NT-proBN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我院诊治的高血压病人174例。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7]有关高血压标准进行诊断。纳入标准: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临床病例检查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力衰竭、糖尿病、肝肾肺功能不全;继发性高血压;既往存在心搏骤停、心肌梗死、脑卒中史;合并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

根据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诊断标准[8]将高血压病人分为H型高血压组(135例)和单纯高血压组(39例)。H型高血压组,男64例,女71例;年龄51~79(63.75±10.23)岁。单纯高血压组,男19例,女20例;年龄50~81(65.64±10.86)岁。选取同期39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组,男20名,女19名;年龄50~81(64.92±10.72)岁。3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血清D-D、NT-proBNP水平检测 收集病人入院后、治疗前及健康者体检当日空腹外周血3~4 mL,4 ℃条件下,以4 800 r/min离心6 min,取上层血清。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型号:SYSMEX CA-7000,日本SYSMEX公司)及配套试剂盒按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D-D水平;采用固相免疫层析检测仪(型号:Nano-Checker710,上海贝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配套试剂盒按固相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

1.2.2 颈动脉超声检查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GE Voluson E8,上海欧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受检者静息15 min,取仰卧位,头部居中略微偏向对侧,首先横向扫描,之后纵向扫描,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窦部和颈内/颈外动脉起始部,记录分析斑块情况。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1.2 mm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按回声将斑块分为软斑、混合型斑块及硬斑;软斑、混合型斑块定义为不稳定斑块,硬斑定义为稳定斑块[9]。根据斑块是否形成及斑块稳定性将135例H型高血压病人分为未形成斑块组(40例)、稳定斑块组(46例)和不稳定斑块组(49例)。

2 结 果

2.1 3组血清D-D、NT-proBNP水平及IMT、斑块形成率比较 与健康组比较,单纯高血压组、H型高血压组血清D-D、NT-proBNP水平均升高(P<0.05),IMT增厚(P<0.05);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血清D-D、NT-proBNP水平均升高(P<0.05),IMT增厚(P<0.05),斑块形成率增加(P<0.05)。详见表1。

表1 3组血清D-D、NT-proBNP水平及IMT、斑块形成率比较

2.2 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D-D、NT-proBNP水平与IMT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D-D、NT-proBNP水平与IM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9,0.460,P<0.05)。详见图1、图2。

图1 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D-D水平与IMT相关性分析散点图

图2 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NT-proBNP水平与IMT相关性分析散点图

2.3 不同性质斑块组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D-D、NT-proBNP水平比较 与未形成斑块组比较,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D-D、NT-proBNP水平均升高(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血清D-D、NT-proBNP水平均升高(P<0.05)。详见表2。

表2 不同性质斑块组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D-D、NT-proBNP水平比较(±s)

2.4 不稳定斑块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D-D水平与NT-proBNP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稳定斑块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D-D水平与NT-proBNP呈正相关(r=0.476,P<0.05)。详见图3。

图3 不稳定斑块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D-D水平与NT-proBNP相关性分析散点图

3 讨 论

高血压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即H型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引起机体产生大量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降低动脉壁弹性,促进动脉血管壁炎症反应,影响斑块钙化,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10]。动脉粥样硬化易形成斑块,若斑块不稳定发生急性脱落,进而引起急性心脑血管意外[11]。因此,寻找影响H型高血压病人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斑块稳定性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包括细胞外脂质、平滑肌细胞、炎性细胞等,分为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具有稳定性差、斑块内部回声大且不一致的特点,其与炎性细胞浸润有关,易破裂,是引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稳定斑块内炎性细胞较少,纤维组织多,与高血压引起的动脉平滑肌增生有关,不易破裂[12]。颈动脉超声通过测定IMT,确定颈动脉斑块形成;因斑块内结构不同,其对声波吸收、反射均不同,颈动脉超声通过斑块的不同回声显像表现确定斑块稳定性[13]。本研究中H型高血压组IMT及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提示H型高血压病人斑块检出率较高,H型高血压可能与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D-D是纤溶酶降解产物,可反映机体高凝、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纤溶活性,可判定继发纤溶亢进、血栓形成[14]。有研究显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浆D-D水平异常,与IMT增厚呈正相关,D-D可能与IMT相互影响,进而共同影响高血压的发展[15];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血浆D-D水平异常升高,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斑块稳定性关系密切[16]。本研究结果显示,H型高血压组血清D-D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健康组,且不稳定斑块组D-D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未形成斑块组,提示D-D可能在H型高血压、单纯高血压病变进展、斑块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测,H型高血压发生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引起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打破凝血与纤溶系统平衡,促使机体产生纤维蛋白原,引起纤溶亢进,进而升高血清D-D水平;斑块形成促进纤溶系统亢进,炎性因子释放,血栓形成概率增加,进而升高血清D-D水平[16]。

NT-proBNP是炎症反应因子之一,介导的炎症反应与高血压、冠心病等有关[17]。有研究显示,H型高血压病人NT-proBNP呈高水平,NT-proBNP可能参与并影响H型高血压病人心功能,可评估H型高血压病人心功能不全[18];急性脑梗死病人NT-proBNP水平升高,可作为早期诊断脑梗死,评估病人预后的标志物[19]。本研究结果显示,H型高血压组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健康组,且不稳定斑块组NT-proBNP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未形成斑块组,提示NT-proBNP可能在H型高血压、单纯高血压发生发展及斑块形成中发挥促炎作用。究其原因,高水平NT-proBNP可能通过加剧炎症反应,进而在H型高血压病人形成斑块过程中发挥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D-D、NT-proBNP水平与IMT均呈正相关,且不稳定斑块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D-D水平与NT-proBNP呈正相关,提示D-D、NT-proBNP与IMT相互影响,进而协同影响H型高血压发展进程。血清D-D、NT-proBNP水平升高,两者共同促进斑块形成,同时增加不稳定斑块形成风险。

综上所述,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D-D、NT-proBNP呈高水平,血清D-D、NT-proBN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但本研究未探讨D-D、NT-proBNP在H型高血压斑块形成中的生物作用,今后将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半胱氨酸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人参皂苷Rg1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健康人群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的水平关系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并扩张性心肌病诊断相关性研究
同型半胱氨酸究竟是什么
亲吻会致死,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