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常楷
军民一体化的空军飞行员培养是军事人才培养军民融合发展的一部分,服务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目的在于增加飞行人力资源的供给和使用效率,提升航空兵部队战斗力,增强综合国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直以来,我国的空军飞行员培养都是由国家和军队主要负责建设的。1946 年3 月1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即东北老航校,在吉林通化成立。东北老航校为人民空军和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成为人民空军的摇篮,是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1952 年,贺龙元帅领导的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成立。1955 年第一所中央滑翔学校成立。之后,全国各地47所省级航空俱乐部陆续建立,其中国家和军队是飞行训练的主要推手。1963 年后,中学里的滑翔班在全国陆续建立,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进行飞行训练,毕业时成绩合格者进入空军预校。1974年,文革中停下来的飞行训练在邓小平同志的批示下恢复正常。1980 年前,军航民航飞行员的培养都是空军的任务,一直到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成立,军航民航飞行员的培养开始互相独立。目前空军飞行员的培养与民用航空飞行员的培养仍然是相互隔绝的两套系统。长期以来,空军飞行员培养主要都是由军队负责,几乎所有的空军飞行员都是空军航校和部队培养出来的。
随着军民一体化的深入,我国先后制定出台了《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年级学生和在校学生中试行选拔军队飞行学员的《通知》和《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建设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有关军地高校招收培养“双学籍”飞行学员工作的文件,首次明确了两所军校和三所地方高校的联合培养制度和方式等,使空军飞行员军民一体化培养有了法律保障。
从2000 年开始,空军不仅招收大学生飞行学员,还与清华、北大、北航三所知名高校进行空军飞行员的联合培养,还创办了16 所空军青少年航空军校,军民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渠道不断多样,模式不断丰富。
目前空军飞行员军民一体化培养主要有三种模式:
(1)“双学士”培训模式:自2000 年起,从军队理工类院校的应届优秀毕业学员中,经过严格政审和体检,招收选拔培养“双学士”飞行学员。
(2)“双学籍”培训模式:空军、海军分别与北大、清华、北航三所高校,联合招收培养“双学籍”飞行学员。
(3)“少年班”培训模式:空军、海军依托各省示范高中分别建设16所、9 所青少年航空学校。
我国空军招飞吸收了相当数量的国防生,也与清华北大联合培养了数批飞行员,这些飞行员在地方大学主要进行文化课知识的学习,文化课成绩合格并且通过飞行筛选后进入飞行院校学习飞行。
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促进军民一体化发展,发挥军民共建和以军带民的目的,国外也在军民一体化空军飞行员培养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
为了降低飞行学员的淘汰率,美国海军航空总训练部(CNA-TRA)在2001年启动了“入门飞行选拔”(IFS)项目。在总训练部的拨款支持和监管下,获选参加飞行训练的军校学员和军官需要首先在具备资质的民间飞行学校进行为期25 小时的学习。在他们完成17 小时的带飞飞行后,必须能够完成至少3次单飞,其中一次是穿越美国全境的飞行。在进入下一阶段的飞行前航空教育前,候选者必须通过入门飞行选拔。在入门飞行选拔中,由民间教员在民用通航教练机上向海军预备飞行员提供教学,由民间飞行机构鉴别出哪些学员明显不适合飞行,同时也能让学员感受真实的飞行环境,从而帮助他们确定自己是否确实拥有成为海军飞行员的主动性和能力。据美国海军反馈,该项目降低淘汰率的效果明显,毕竟民间飞行机构已经将明显不适合从事飞行工作的学员淘汰了。美国空军多年以前就开始将飞行员选飞、初级培训,以及部分模拟器训练交给航空工业公司,并与之合作开发更多先进的训练软件。美国空军F-22和F-35 等特定机型的改装训练及模拟器训练交由波音公司按空军训练大纲组织实施。2006 年起,美国空军第306飞行训练大队与美国地方的道斯航校合作,由军方派遣飞行军官队飞行学院进行指导和管理,由道斯航校提供飞行和教员。2017 年,面对美国空军飞行员严重短缺的问题,美空军启动退役飞行员专项恢复飞行计划。根据美国空军“资源回归勤务计划”(VRRAD),美空军计划将退役飞行员统一安排服务于需要航空经验的职务,但不涉及实际飞行。目标是减少对现有飞行员的岗位要求,使其保持飞行状态,因为现有的需要航空经验的职务主要是由飞行员担任,使得飞行员需要在飞行之外承担额外的任务,分散了飞行员的精力,可能影响飞行员的专业水平和战斗力。
美军多年来一直在利用预备役和民间飞行组织储备飞行员:美国不仅在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等正规部队拥有大量现役战斗机飞行员,而且在空军后备队、航空巡逻队和空军国民警卫队等组织中储备了一大批飞行员。和平时期,空军后备队就一直保持着一定的训练强度,在紧急状态下可以通过动员或直接以命令的方式成建制转为现役投入使用,也可以让飞行员以单个成员补充到现役部队中。航空巡逻队主要由地方志愿者组成,平时执行抢险救灾和本土搜救任务,还兼职对中学生普及航空教育,进行航空职业基础培训。让退役的飞行员加入民间航空巡逻队,不仅减轻了军队中退役飞行员的安置压力,还扩大了飞行预备役,有利于地方飞行员的培养。由各州政府的地方武装组织的空军国民警卫队,担负特殊的内卫和战争支援力量,一旦开战,可经简单的训练后投入战斗。这些民间的飞行员保持了较高的飞行技能,经过短期的军事培训即可形成战斗力。
目前,全美国有机场1.8 万多个,航空学校和俱乐部上万个,60 多万人有飞行驾照,25万多人拥有私人飞行驾照。这些飞行员都可能是战时的潜在战力。(除了飞行员的培养外,为了弥补其空运能力,美空军实施名为“民用后备航空机队”计划。根据该计划,运营某些型号飞机的美国民用航空公司可以优先获得国防部的航空运输合同;作为回报,这些公司允许空军在冲突期间使用其飞机执行军事运输任务。)
英国皇家空军精简训练机构,其装备和人员尽可能从地方租用和聘用,如聘请退役飞行员担任初级、基础飞行训练和运输机专业训练的部分教官。1925年,在特伦查德的主导下,英国皇家空军在地方大学设立“大学空军中队”,创立了依托地方院校培养飞行员的模式,目前英国16 所高校有14 个大学生飞行中队(UAS)。学员毕业后,英国空军根据自愿原则从中择优招收选拔为飞行员。
以色列的空军飞行员培训模式先将学员送到空军飞行学院,完成一定的飞行训练科目后,再将具备基本飞行素质的学员送到地方高校完成本科课程学习,依托地方高校完成学术性教育。美国空军的飞行学员,大多是地方大学毕业生或具有地方大学学历的军人,这部分学员的本科课程培训都是由美国地方大学负责。
德国空军也将飞行员的初级飞行训练以及运输机飞行员的基础和高级训练委托给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相关培训机构。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设立了固特异飞行训练中心,与德国军方进行合作,汉莎为空军飞行学院进行初级的飞行训练,德国空军则负责学员的运输机飞行基础和高级飞行训练。
俄罗斯的空军飞行员培训模式对飞行人才实行专才教育,招收为空军飞行学院后的培养侧重于教育的“军事性”,主要由军队院校完成,强调军事飞行职业指向性。
我国的军民一体化空军飞行员培养给空军飞行员队伍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飞行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空军部分飞行院校和部队的反映来看,依托军民一体化培养的空军飞行员学习能力与往年单独依托军队培养的飞行员相比,学习能力更强,思维更加灵活,在高科技设备的使用和新科目的学习方面接受速度更快。
但是目前我国空军军民一体化飞行员培养的广度和深度都还有拓展的空间,依托军民一体化培养的空军飞行员在飞行员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也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
美军飞行员培养虽然长期以来一直依托于民间飞行人力资源,但美军的飞行员数量仍然无法满足美国的军事战略布局。
在美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化军人需要面对劳动力市场上高额报酬的诱惑。因此在和平时期,飞行员的招募与保留仅仅依靠美国人的爱国心是远远不够的,民航和通航对飞行员的需求推高了飞行员的职业报酬,在劳动力市场上与美军争夺飞行员。美国国防部认为军事人力资源是国家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军的职业化制度允许飞行员在满足一定服役年限后资源退役去自谋生计(《萨利机长》的原型切思利·萨伦博格就是从美空军退役后进入民用航空公司),导致许多飞行员选择离开军队,使得部队飞行员数量不足。加之军队部署航空基地的地点较为偏僻,军事任务对飞行员的生涯飞行时长有要求因此现有的飞行员中满足条件的飞行员数量更少等因素,美军多年来一直面临着飞行员短缺的问题。显然美军的军民一体化并没有解决飞行员短缺的问题,即使美国大量的飞行人力资源为战时提供了召集地方飞行员入伍的选项,美军的非义务兵役制也为召集的结果增加了不确定性。
英国、以色列等国将本科学术教育等任务交由地方高校,或者将飞行筛选交由地方航空公司,这些军民一体化的培养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军方的训练压力,使得飞行部队能够集中精力于作战训练而不是教学训练。
也有许多国家军航飞行员的培养几乎由本国部队独立完成,例如俄罗斯,我国也有许多飞行员是高中生直招或来自于军队院校,这些飞行员作风顽强,他们长期在部队工作生活,受干扰较少,军事素质更强,执行命令也更加严格。
总体来看,空军对飞行员的需求取决于国家军事战略,但在绝大多数国家,飞行员都属于稀缺人力资源,处于数量不足的状态。而飞行员军民一体化培养则可以增加飞行员供给,降低飞行员培养成本,这正是缓解甚至解决飞行人力资源短缺的极佳办法。如果我们地方大量的民航飞行人员和通航人员能够成为潜在的战力,我国民航在册飞行员7.2万多人,如果这些人能够在战时成为后补飞行员,那我们的战时飞行员数量将增加数倍,对于国防动员和空军战斗力来说,将会是巨大的进步和提升,那样我们在战时几乎拥有海量的飞行员人力资源可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