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概况”课程教学探索

2022-09-02 13:05罗蕾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22期
关键词:概况跨文化留学生

□罗蕾/文

跨文化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第二语言文化教学的核心目标[1]。“中国概况”作为来华留学学历生的文化类必修课,不仅可让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留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概况,更为授课教师与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平台,为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传播能力提供新的路径。因此,从跨文化视角对“中国概况”课程的教学展开研究有着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全英文授课的“中国概况”课程为样本,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三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展开了循序渐进的探索。

1 教学方法以生为本,营造跨文化情境,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并非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简单相加[2]。然而受人文学科教学惯例影响,传统的“中国概况”课程基本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学生在课上主要扮演相对被动的“倾听者(listener)”角色。笔者自2007年以来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下简称“石大”)全英文授课“中国概况”课程主讲教师,在该课程教学之初,也曾以文化知识的传授为主,但渐渐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契合留学生活泼开朗、好奇心求知欲强的特点,也难以适应来自不同生源国留学生的文化习惯和接受能力差异,于是逐步展开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并适当地在课堂上营造跨文化情境,这有效地激发了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开课之初,笔者为留学生们建立了个人档案与来源国分类档案,尽可能细致地了解其国家、民族、家庭、宗教信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情况。课前,笔者通过云课堂与微信群向学生发送具有“自适应”特色的预习资料,预习资料按照学生水平高低依次分为ABC三级,线下课程与线上直播课设计部分偏重B级学生水平,同时对A级学生设计拓展学习模块,对C级学生设计预学习模块,便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所需的学习内容,完善知识体系;留学生也常通过微信与电子邮件向教师请教问题。在课程内容讲解时,笔者则为每一堂课制作了直观精美的课件,为留学生们喜闻乐见。

在具体课程内容的导入与讲解中,笔者尽量通过交互性活动为师生、生生创造了更多沟通、交际的机会。

“每一堂课,你都只有一次开始的机会。怎么开头,往往决定了整节课的成败。[3]”新课导入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有时,教师通过抛出一个有趣或有深度的问题,启发留学生们的思考与讨论。有时,教师通过展示课程内容相关图片或播放一个短视频,将学生带入情境,导入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时,教师则通过“温故知新”环节设计问题,让学生逐步解答,随着答题的深入,新旧知识发生了联系,从而引入新课——这其实是一种复习导入法,复习的形式有选择、判断、简答等,每题前三位最先说出正确答案的学生可以得到一枚“笑脸”(smiley face),同学们在这个环节表现得都非常踊跃。

在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之后,笔者则通过引导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们围绕课程相关主题进行小组合作演示报告(presentation)、分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角色扮演(role playing),在课堂上创建具体的跨文化情境(crosscultural context)或模拟情境(imitated context of situation),引导学生与来自相同、相似、相异文化圈的朋友进行初步的跨文化学术合作,设身处地地理解、包容不同的文化,运用逐渐习得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交流与思考,由浅入深地对文化问题进行合作探讨,甚至超越文化的藩篱,尝试学习化解文化的矛盾与冲突。笔者欣喜地发现,当把课堂的一部分时间交付在学生手中,他们投入的热情更高了。来自马里的马杜同学于2017年的“中国概况”本科生课堂上担任了“汉语和你的母语之异同”“谈谈你学汉语的体会”法语文化圈小组讨论发言人,他身着民族服饰,生动地讲述着,博得了满堂彩。2019年“中国概况”硕博班的两次课上,来自也门的沙卫诗在小组合作演示报告环节讲述了他在云南支教的经历,来自喀麦隆的富强讲述了他眼中的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他们的故事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同学,而教师与富强同学为大家展示的教具也成为彩蛋式的小礼物,被其他同学们欣喜地“抢得”,有的即刻成为“中国美食”之体验,有的则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长久纪念。

2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新颖实用,贴合留学生的实际需求

中国文化教学内容指的是隐含在中国语言诸要素之中的文化因素及与跨文化交际相关并能体现汉语特有的逻辑思维、价值观念、交际规约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习俗文化、观念文化等中国文化知识的总和[4]。“中国概况”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语言文字、中国历史、今日中国、地理与风景名胜、教育、科学技术、哲学与宗教、人口与民族、伦理道德、风俗礼仪、文学艺术、风味饮食、中医药、建筑等,内容宏阔。近年来,笔者在备课时,删除了部分陈旧或不够准确的内容,如一些过时的数据,如“张衡与地动仪”等小节,有意识地拓展了其中有关交际文化的部分、与时俱进的当代中国部分,以及学生们较为关心的区域文化和行业特色章节。

交际文化的教学及实践是从相关知识文化的导入开始的。例如在《中国语言文字》一章的“汉语”小节,教师向学生们介绍了普通话和方言的基本知识,示范了汉语拼音声母韵母的整体认读之后,会分步骤引导学生们跟读,进行简单的绕口令练习,并根据学生的喜好设计角色扮演脚本,然后由不同小组进行半自由式的“表演”,在做这些练习时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如在进行“购物”的角色扮演时,不少学生会自己加上“哎呀,太贵了!便宜点吧。”“微信还是支付宝?”“谢谢老板!”等非常风趣、生活化的句子,并主动地在课下进行进一步的练习。对于特别感兴趣的话题,留学生们也会请教师多发送一些拓展阅读材料,仍以“汉语”一节为例,留学生对教师谈到的“谐音”及由谐音延展出的禁忌文化话题颇感兴趣,在课堂上进行了相当热烈的讨论,并分享了自己国家的禁忌文化。在相关章节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则采用“任务教学法”请同学们用所学到的语言文化知识在课下进行“实打实”的实践,鼓励他们多与中国人交谈,在与他人的互动(interaction)中习得或构建自己的交际文化。

在当代中国、区域文化和行业特色教学内容方面,笔者主要增设了“今日中国”“一带一路——丝路文明的回归与新的征程”“高铁与中国基建狂潮”“移动支付与当代生活”“齐鲁大地”“特色青岛”“中国石油”“中外石油行业的交流”等章节,撰写、制作了全新视角的讲义、课件,突出动态性与交流性。在授课时,教师要求每一位留学生都参与进来,学生们也乐于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感受、体验一一分享。如有的俄罗斯留学生谈起初到中国时,发达的交通让自己感到震惊,开始她们经过人流如织的路口总是感到“这么多人!怎么走啊”,随着时间推移,终于由不适应到适应;有的非洲留学生则惊叹于中国便捷的手机支付方式——在故乡时,他们一般是用现金或刷卡,这些体会和感受引起其他留学生的共鸣,大家进行了直抒己见的讨论。自2019年以来,教师还在课后组织了“中文学习小组”,为想要提高中文水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留学生提供了课程之外持续、实时、免费的汉语学习及跨文化交流支持,教师也邀请了部分石大汉语国际教育系的中国同学加入这个小组,中外学生济济一堂,互通有无,一同分享有趣的文化现象及学习资源,共同促进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通过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与课上课下的良性互动,不少留学生表现出越来越高的学习热情。即使2020年至2022年教学由线下转为线上,同学们仍旧努力克服困难,投入互动学习。例如2021年春季学期,拥有利比亚、菲律宾双重国籍的Ibrahim、坦桑尼亚的Stephen、利比里亚的Monee、英国的Hussein合作演示了他们的报告“中国石油”,并自制了同题动画片,他们汇报时,腾讯会议的“线上教室”聊天栏不时滚动着其他同学发送的评论,如“Amazing!”“非常好啊!”于是,笔者在2021年5月耶鲁大学主办的第十一届国际汉语电脑教学研讨会上作《跨文化视域下直播课程的文化转译与互动》的发言时,邀请Ibrahim同学在最后播放了他们的动画短片,该短片包含“中国石油的历史”“沈括与‘石油’”“中国油田与石油技术”三个部分,画质精美,解说生动又富有知识性,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好评,让大洋彼岸的朋友们了解到山东青岛的海滨校园里亦有这样一些乐于担当文化使者的中青年教师与学生。

3 教学理念尊重差异,多元融合,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与跨文化支持系统

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在其跨文化交际学奠基之作《无声的语言》中指出,文化即交流(culture as communication[5])。石大全英文授课的“中国概况”课堂,正是一个颇富特色的中外文化交流平台,师生、生生之间日益达成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的共识,从而由原本的偶有龃龉、不断磨合,走向多元文化的渐汇于一、和谐相处。

如所周知,跨文化能力由认知、情感、行为这三个基本维度构成,各维度之间相互影响。笔者在“中国概况”课上,也是大致基于这些维度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的:首先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们习得文化知识,初步形成认知层面的跨文化理解力(intercultural awareness),然后深入培养学生情感层面的跨文化敏觉力(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并最终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从而提高其行为层面的学习、生活、科研活动的跨文化效力(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笔者认为,情感层面的跨文化敏觉力其实是跨文化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师生都应具有“共情”意识乃至“移情”能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培养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反思的精神,才能“不仅能够了解一个观念,可以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加以表达,并且对世界具有一个内化与广阔的概念。[6]”这种教学理念不仅是受到学界前辈的影响产生的,更来自于个人教学实践的启发。

2007年笔者初担任“中国概况”课程主讲教师时,课堂上仅有十几位来自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的本科留学生,他们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到了2019年,由于石大已有来自五大洲80多个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000多名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其中近80%是学历生,“中国概况”的课堂因而不断壮大,面向本科生与硕博研究生的不同班级常常一个班学生人数就达到五六十人左右,来自伊斯兰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佛教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的学生们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礼仪、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如何营造和谐高效的课堂环境、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协作学习,成为一个亟待完善的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教学与思考,笔者愈发感到以包容尊重的态度看待每一种文化、以平等宽和的态度对待每一位留学生是构建多元和谐课堂的首要条件。在讲到“中国古代教育”一节时,教师向学生们介绍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孔子,并翻译分享了《论语》中的部分名言,很多学生对伟大先贤提出的“Never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like to do to yoursel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Harmonious yet different(和而不同)”深表赞同与敬佩,也理解了在我们的课堂上,每一位同学都是不同的,但为了学好文化知识与技能、也为了珍惜来自五湖四海的友谊,我们组成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大家庭。

在教学中,笔者也在不断转换着自身角色。在课程核心内容的讲授过程中,通常为教授者;在跨文化互动环节,也是参与者与学习者;在课后接受学生反馈时,则是耐心的倾听者与帮助者。犹记笔者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陪同生病的留学生去医院,担任医生和学生之间的翻译;又如在“中国概况”课前调查时,发现许多留学生认为“language barrier(语言障碍)”是影响其在华学习生活的拦路虎,他们希望多和中国同学交流,于是一方面建立专门的微信群为同学们提供在线帮助、免费辅导,另一方面介绍留学生认识相同相近专业的中国同学们,在双语交流中搭建友谊的桥梁,中外同学都感到受益匪浅。

也是在不断“倾听”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要想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除了构建和谐高效的“中国概况”课堂,建立课外跨文化支持系统也非常重要。

2012年,笔者在一次课后遇到了一位前来道别的留学生,他说由于始终无法适应在中国的生活,感到非常孤独,决定要回国了,特意感谢老师曾经耐心地听他诉说苦闷并提供帮助;而2017年“中国概况”课最后的讨论环节,几位同学“跑题”地提起了由于学校留学生招生规模激增,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一些难题。这都启发了笔者建立“跨文化支持系统”的思考。留学生来华之后,原本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复存在,而在陌生的异文化环境下,想要依靠留学生自己或一两位教师的帮助重建社会支持系统显然非常困难,这就需要留学生管理干部、对外汉语教师、班主任、相关协会热心会员的通力合作,以“学习环节+实践环节”“课内教学+课外汉语文化兴趣小组”“跨文化交流活动+定期约访+多向帮助支持”等方式扶助脱离原有社会支持系统的留学生重新构建一个模拟社会支持系统乃至准社会支持系统,想法设法为其提供社会支持,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克服孤独、自闭等思想问题,并在一些跨文化交流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文化的深层理解、交流能力。

近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到来。一场世界性的大瘟疫已经翻滚弥漫三年多了;美西方操控的俄乌战争仍在持续;“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不是一帆风顺……对此,笔者觉得,担任留学生语言文化课程教师的我们,从事的是一项搭建文化虹桥的事业,点滴努力终将汇成奔涌至海的长河,相信在更多来华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之下,留学生朋友们可以成为专业过硬、同时具备跨文化能力与“知华、友华、爱华”情怀的国际人才,从而使得中华文明之光照亮世界的更多角落。■

引用

[1] 祖晓梅.跨文化能力与文化教学的新目标[J].世界汉语教学,2003(4):59-66.

[2] 徐继存.教学方法阐释[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6):58-62.

[3] [英]迈克·福里萨姆(Mike Fleetham).多元智能教学法: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最大潜能[M].郑晓梅,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122.

[4] 于小植.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中国文化教学内容等级大纲研制构想[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2(2):39-43+74.

[5] EdwardT.Hall.TheSilentLanguage[M].New York:Doubleday and Company,1959:180-181.

[6] 刘荣,廖思湄.跨文化交际[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197.

猜你喜欢
概况跨文化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